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0059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在追尾时保护燃料箱的保护性能的车身构造。车身(11)包括:后底板横梁(24),其位于该车身的后部且位于下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向前加强构件(36、36),其从该后底板横梁朝向车身前方延伸,并使前端部(36b、36b)与车身的下部接合;和燃料箱固定部件(35、35),其使一端部(35a)与该向前加强构件接合。该燃料箱固定部件是用于从下方支承配置在该后底板横梁的前方且配置在车身下部的燃料箱(34)并将其固定在车身下部的部件。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乘用车等车辆的车身中,配置有燃料箱的部分及其周围部分的改进 技术。 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通过专利文献1而公知有在车身后部的下部设有附属物的技术。该专利文献 1中公知的安装于车身后部的下部的附属物是后悬架。
[0003] 该车身的后部由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侧梁、和架设在该左右的后侧梁 的后端之间的横梁构成。在该车身后部的下部安装有悬架构件支承部件。在该悬架构件支 承部件上设有后悬架。左右的加强部件从该悬架构件支承部件的后部下端朝向前方且朝向 车宽方向外侧斜着延伸。该左右的加强部件的前端部安装在车身的两侧。根据专利文献1, 悬架构件支承部件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刚度提高。
[0004] 作为安装在车身后部的下部的附属物,还存在燃料箱。该燃料箱是燃料供给系统 的一部分,因此是不逊于后悬架的重要附属物。因此,在从后方对车辆作用有碰撞载荷的所 谓追尾时,谋求能够充分地保护燃料箱。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50289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在追尾时保护燃料箱的保护性能的技 术。
[0009] 根据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底板横梁,其位于车 身的后下部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用于支承底面板;向前加强构件,其从该后底板横梁朝向车 身前方延伸,并使前端部与上述车身的下部接合;和燃料箱固定部件,其用于从下方支承配 置在上述后底板横梁的前方且配置在上述车身的下部的燃料箱并将该燃料箱固定在上述 车身的下部,该燃料箱固定部件的一端部安装在上述向前加强构件上。
[0010] 如方案2所述,优选的是,还包括:左右的后侧车架,其位于上述车身的后部的车 宽方向两侧,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其从上述后底板横梁朝向前 方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斜着延伸,并使前端部与上述左右的后侧车架接合。
[0011] 如方案3所述,优选的是,还包括前侧横梁,该前侧横梁位于上述向前加强构件的 前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与上述车身的下部接合,上述向前加强构件的前端部与上述 前侧横梁接合。
[0012] 如方案4所述,优选的是,上述前侧横梁的上部具有用于固定配置在车室内的座 椅的座椅固定部。
[0013] 如方案5所述,优选的是,在上述车身的下部且在上述后底板横梁的前方,设有用 于安装暂时储存燃料蒸发气体的碳罐的碳罐固定部。
[0014] 发明效果
[0015] 在方案1的发明中,后底板横梁以限制向车身前侧倾倒的方式被向前加强构件支 承。在该向前加强构件上安装有燃料箱固定部件的一端部。该燃料箱固定部件是用于从下 方支承燃料箱并将该燃料箱固定在车身下部的部件。在从后方对车辆作用有碰撞载荷的所 谓追尾时,该碰撞载荷从后底板横梁传递至向前加强构件。在后底板横梁及向前加强构件 由于碰撞载荷而向前方塑性变形的情况下,该碰撞载荷从向前加强构件作用于燃料箱固定 部件的一端部。燃料箱固定部件向前方塑性变形,从而被该燃料箱固定部件支承的燃料箱 也向前方变位。因此,能够防止向前方塑性变形的后底板横梁与燃料箱碰撞。其结果为,能 够提高在追尾时保护燃料箱的保护性能。
[0016] 在方案2的发明中,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从后底板横梁朝向前方且朝向车宽方向 外侧斜着延伸,并使前端部与左右的后侧车架接合。因此,能够通过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更 进一步牢固地支承承受了追尾时的碰撞载荷的后底板横梁。因此,能够进一步限制后底板 横梁向车身前侧倾倒。而且,还能够通过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进一步提高车身的刚度。
[0017] 在方案3的发明中,向前加强构件的前端部相对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横梁与 之接合。因此,后底板横梁经由向前加强构件而与前侧横梁接合。能够经由向前加强构件, 通过前侧横梁更进一步牢固地支承承受了追尾时的碰撞载荷的后底板横梁。因此,能够进 一步限制后底板横梁向车身前侧倾倒。而且,还能够通过前侧横梁进一步提高车身的刚度。
[0018] 在方案4的发明中,前侧横梁的上部具有用于固定座椅的座椅固定部。该前侧横 梁经由向前加强构件而与后底板横梁接合,因此刚度较大。由于是这样的高刚度的前侧横 梁,所以能够充分地承受从座椅经由座椅固定部而作用的载荷。而且,该前侧横梁即使在承 受追尾时的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座椅固定部牢固地维持座椅的固定状态。
[0019] 在方案5的发明中,在车身的下部且在后底板横梁的前方,设有用于安装碳罐的 碳罐固定部。该碳罐是暂时储存从燃料箱产生的燃料蒸发气体的部件,构成燃料供给系统 的一部分。通过在车身的下部且在后底板横梁的前方安装碳罐,能够保护该碳罐不受追尾 时的碰撞载荷的影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车身的后半部分的下部而得到的立体图。
[0021]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身的后半部分的下部的仰视图。
[0022]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身的后半部分的下部的左视图。
[0023] 图4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第1?第3横梁而得到的立体图。
[0024] 图5是沿图4的5-5线的剖视图。
[0025] 图6是表示燃料箱及碳罐相对于图2所示的车身的配置关系的仰视图。
[0026] 图7是表示燃料箱及碳罐相对于图1所示的车身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0027] 图8是沿图4的8-8线的剖视图。
[0028] 附图标记说明
[0029] 10…车辆,11···车身,12···车室,22···后侧车架,23···底面板,24···后底板横梁(第1 横梁),25…碳罐固定部(第2横梁),26…前侧横梁(第3横梁),34…燃料箱,35…燃料箱固定 部件,35a…燃料箱固定部件的一端部,36···向前加强构件,36b…向前加强构件的前端部, 37…倾斜加强构件,39···碳罐,41···座椅固定部,42···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0031] 【实施例】
[0032] 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构造。此外,"前"、"后"、"左"、"右"、"上"、"下"按 照从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e表示左侧,Ri表示右侧,CL表示 车宽中心线。
[0033] 如图1及图2所示,乘用车等车辆10的车身11由无骨架式车身构成,相对于穿过 车辆1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且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线CL,实质上形成为左右对 称的形状。该车辆10在车室12中,例如沿前后具有三排座椅(前部座椅、中央部座椅和后 部座椅)。
[0034] 该车身11在后半部分的下部包括左右的下纵梁21、21、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底 面板23、和四个横梁24?27。
[0035] 左右的下纵梁21、21位于车身1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且位于车宽方向两侧,并向车 身前后方向延伸。
[0036] 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在从该左右的下纵梁21、21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后,进一 步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即,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位于车身11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两侧, 并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0037] 底面板23在左右的下纵梁21、21之间以及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之间连续地铺 设,并且被四个横梁24?27支承,形成车室12的下表面。该底面板23的后端23a仅以规 定高度向上方延伸,由此确保了刚度。因此,可随意在该底面板23的后端23a设置横梁。
[0038] 四个横梁24?27从车身后部向前方按第1横梁24、第2横梁25、第3横梁26和 第4横梁27的顺序排列。该各横梁24?27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 闭截面,架设且接合在车身1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之间、即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之间。
[0039] 具体而言,如图1?图4所示,第1横梁24架设且接合在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 的车身前后方向中央之间。例如,该第1横梁24位于设置在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上的左 右的减震器支承部31、31的后方。该左右的减震器支承部31、31是用于支承未图示的左右 的后悬架的减震器上端部的部件。
[0040] 在该第1横梁24的上端部铺设有底面板23。该第1横梁24位于车身11的后下 部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用于支承底面板23,因此也称作"后底板横梁24"或"底板横梁24"。 该第1横梁24相对于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的高度在四个横梁24?27中最大。在该第1 横梁24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有沿该下表面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倒U字状的悬架支承部 32〇
[0041]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第2横梁25位于左右的减震器支承部31、31之间,架设 且接合在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之间。该第2横梁25的下表面的高度相对于第1横梁24 的上表面大致一致或位于其上方。该第2横梁25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的结构,通过在上下间 一体地夹设底面板23而沿上下形成有两个闭截面。
[0042] 同时参照图1,第3横梁26位于左右的下纵梁21、21的后端与左右的减震器支承 部31、31之间,架设且接合在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之间。该第3横梁26在从车宽方向外 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上方开放的帽状截面,在上端部铺设有底面板23。其结果为,通过底面 板23和第3横梁26而形成闭截面。
[0043] 如图1及图2所示,第4横梁27架设且接合在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的前端之间。 该第4横梁27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上方开放的帽状截面,在上端部铺设有 底面板23。其结果为,通过底面板23和第4横梁27而形成闭截面。
[0044] 由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第3横梁26、第4横梁27和底面板23围成的空间33 构成用于收纳燃料箱34 (参照图6)的燃料箱收纳部。该空间33 (以下,称作"燃料箱收纳 部33")的下方是开放的。
[0045] 同时参照图6,燃料箱34配置在第1横梁24的前方且配置在车身11的下部、即配 置在燃料箱收纳部33中,并且,通过左右的燃料箱固定部件35、35而悬挂在车身11上。更 具体而言,该左右的燃料箱固定部件35、35是用于从下方支承配置在第1横梁24前方且配 置在车身11下部的燃料箱34并将其固定在车身11下部的部件。该左右的燃料箱固定部 件35、35例如由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大致带状的钢板制钢带构成。
[0046] 如图1及图2所示,左右的向前加强构件36、36和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37、37从 第1横梁24 (后底板横梁24)向车身前方延伸。
[0047] 同时参照图5,左右的向前加强构件36、36从第1横梁24朝向车身前方延伸,且其 前端部36b、36b与车身11的下部、即第3横梁26接合。该第3横梁26位于向前加强构件 36、36的前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因此也称作"前侧横梁26"。该左右的向前加强构件36、 36的整体形状为从后端朝向前端而前方尖细的形状,在从车身后方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上方 开放的帽状截面。
[0048] 该左右的向前加强构件36、36的后端部36a、36a在第1横梁24的高度整体范围 内接合,沿底面板23的下表面向前方延伸,并且与该底面板23的下表面和第2横梁25接 合。该左右的向前加强构件36、36的前端部36b、36b与第3横梁26的凸缘一起重叠且接 合在底面板23的下表面。
[0049] 如图6及图7所示,该左右的燃料箱固定部件35、35通过螺栓固定将各自的一端 部35a、35a (后端部35a、35a)安装在左右的向前加强构件36、36的下表面,并且,通过螺栓 固定将各自的另一端部35b、35b (前端部35b、35b)安装在第4横梁27的下表面。
[0050] 如图1及图2所示,由底面板23、第1横梁24、第3横梁26和左右的向前加强构 件36、36围成的空间38构成用于收纳碳罐39 (参照图6)的碳罐收纳部。该空间38 (以 下,称作"碳罐收纳部38")的下方是开放的。第2横梁25穿过碳罐收纳部38的上方,并成 为用于通过螺栓固定等对收纳于该碳罐收纳部38中的碳罐39进行安装的碳罐固定部。以 下,适当地将第2横梁25改称为"碳罐固定部25"。像这样,在车身11的下部且在第1横 梁24的前方,设有用于安装碳罐39的碳罐固定部25 (第2横梁25)。
[0051] 如图6及图7所示,该碳罐39是暂时储存从燃料箱34产生的燃料蒸发气体的部 件,构成燃料供给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是一种重要的安全部件。通过在车身11的下部且在 第1横梁24的前方安装碳罐39,能够保护该碳罐39不受追尾时的碰撞载荷的影响。
[0052] 如图1?图3所示,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37、37从第1横梁24朝向前方且朝向车 宽方向外侧斜着延伸,并使前端部与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接合。更具体而言,该左右的倾 斜加强构件37、37由管构成。该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37、37的后端部与左右的向前加强构 件36、36的后端部相比位于稍靠车宽中心的位置,并通过螺栓固定而安装在第1横梁24的 下端部。该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37、37的前端部位于第2横梁25与第3横梁26之间,并 通过螺栓固定而安装在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的下端部。
[0053] 如图4及图8所示,上述第3横梁26在上部具有多个座椅固定部41。该多个座椅 固定部41是用于固定配置在车室12内的左右的座椅42 (在附图中仅示出右侧的座椅42) 的部件。该左右的座椅42例如相当于上述中央部座椅。更具体而言,该多个座椅固定部41 由夹设且接合在底面板23的下表面与第3横梁26的上表面之间的、大致平板状的厚板构 成。
[0054] 右侧的座椅42在后部具有左右的腿部42a、42a。该左右的腿部42a、42a从底面板 23的上方载置在两个座椅固定部41、41上,并分别通过螺栓43而安装。
[0055] 如上所述,第3横梁26经由左右的向前加强构件36、36 (参照图2)与第1横梁 24接合,因此刚度较大。由于是这样的高刚度的第3横梁26,所以能够充分地承受从右侧 的座椅42经由两个座椅固定部41、41而作用的载荷。而且,该第3横梁26即使在承受追 尾时的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各座椅固定部41、41而牢固地维持右侧的座椅42的 固定状态。
[0056] 关于未图示的左侧的座椅,也与右侧的座椅42同样地,安装在两个座椅固定部 41、41 上。
[0057] 如图1及图2所示,两个车身构件51、52位于底面板23的后端23a与第1横梁24 之间,且构成车身11的一部分。该两个车身构件51、52彼此沿上下交叉且接合,由此,俯视 观察时组合成大致十字形,沿底面板23的背面(下表面)延伸并且与该背面接合。以下,将 两个车身构件51、52彼此的交叉部分53称作"交叉部53"。
[0058] 该两个车身构件51、52中的某一方构件51是在车身1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即左 右的后侧车架22、22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横构件。两个车身构件51、52中的另一方构件 52是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构件。以下,将一方构件51适当地称作"横构件51",将另一 方构件52称作"纵构件52"。
[0059] 该纵构件52穿过车宽中心线CL,并使前端与第1横梁24接合。而且,该纵构件 52在从车身后方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上方开放的帽状截面,并在上端部铺设有底面板23。其 结果为,通过底面板23和纵构件52而形成闭截面。
[0060] 该纵构件52的前端部52a与底板横梁24接合。该纵构件52的后端部52b沿底 面板23的后端23a向上方延伸,并且与后端面接合。即,该纵构件52的后端部在从车宽方 向外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横向的L字状。
[0061] 在该纵构件52的后端部52b上设有用于在牵引车身11时使用的挂钩54。在牵引 车身11时,从挂钩54作用到纵构件52的后端部52b的载荷较大。对此,由于纵构件52相 对于横构件51交叉且与其接合,所以能够将载荷分散至该横构件51。像这样,通过形成纵 构件52与横构件51的组合构造,车身11能够具有承受从挂钩54作用的较大载荷所需要 的足够强度。
[0062] 该横构件51位于底面板23的后端23a与第1横梁24之间的大致中央,相对于第 1横梁24平行,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横梁。该横构件51穿过纵构件52的下方,架设且接合在 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之间。而且,该横构件51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上方 开放的帽状截面,在上端部铺设有底面板23。其结果为,通过底面板23和横构件51而形成 闭截面。
[0063] 总结上述结构,如下所述。
[0064] 后底板横梁24 (第1横梁24)以限制向车身前侧倾倒的方式被向前加强构件36、 36支承。在该向前加强构件36、36上安装有燃料箱固定部件35、35的一端部35a、35a。
[0065] 在从后方对车辆10作用有碰撞载荷的所谓追尾时,该碰撞载荷从后底板横梁24 传递至向前加强构件36、36。在后底板横梁24及向前加强构件36、36由于碰撞载荷而向前 方塑性变形的情况下,该碰撞载荷从向前加强构件36、36作用于燃料箱固定部件35、35的 一端部35a、35a。燃料箱固定部件35、35向前方塑性变形,从而被该燃料箱固定部件35、35 支承的燃料箱34也向前方变位。因此,能够防止向前方塑性变形的后底板横梁24与燃料 箱34碰撞。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在追尾时保护燃料箱34的保护性能。
[0066] 而且,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37、37从后底板横梁24朝向前方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 斜着延伸,并使前端部与左右的后侧车架22、22接合。因此,能够通过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 37、37更进一步牢固地支承承受了追尾时的碰撞载荷的后底板横梁24。因此,能够进一步 限制后底板横梁24向车身11前侧倾倒。而且,还能够通过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37、37进 一步提高车身11的刚度。
[0067] 而且,向前加强构件36、36的前端部36b、36b相对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横梁 26 (第3横梁26)而与之接合。因此,后底板横梁24经由向前加强构件36、36而与前侧横 梁26接合。能够经由向前加强构件36、36,通过前侧横梁26更进一步牢固地支承承受了追 尾时的碰撞载荷的后底板横梁24。因此,能够进一步限制后底板横梁24向车身11前侧倾 倒。而且,还能够通过前侧横梁26进一步提高车身11的刚度。
[0068] 工业实用性
[〇〇69] 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适于在车身11的后部配置有燃料箱34的车辆10中采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底板横梁,其位于车身的后下部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用于支承底面板; 向前加强构件,其从所述后底板横梁朝向车身前方延伸,且其前端部与所述车身的下 部接合;和 燃料箱固定部件,其用于从下方支承配置在所述后底板横梁的前方且配置在所述车身 的下部的燃料箱并将所述燃料箱固定在所述车身的下部, 该燃料箱固定部件的一端部安装在所述向前加强构件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左右的后侧车架,其位于所述车身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两侧,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 左右的倾斜加强构件,其从所述后底板横梁朝向前方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斜着延伸, 且其前端部与所述左右的后侧车架接合。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前侧横梁,该前侧横梁位于所述向前加强构件的前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 与所述车身的下部接合, 所述向前加强构件的前端部与所述前侧横梁接合。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横梁的上部具有用于固定配置在车室内的座椅的座椅固定部。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的下部且在所述后底板横梁的前方,设有用于安装暂时储存燃料蒸发气体 的碳罐的碳罐固定部。
【文档编号】B62D21/00GK104108425SQ201410151632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7日
【发明者】春原健二, 林正典, 木村贤治, 饭岛惠吾, 阿部佳朗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