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改进型抓取部件的中空本体输送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437617阅读:来源:国知局
中间件60的凸肩形成的控制止动件92挡靠在颈部16的边部20上,从而固定中间件60,而操纵杆32继续向下竖直移动。
[0236]控制止动件92适于与颈部16的边部20配合,以抵抗中间复位机构64的作用,致使中间件60相对于操纵杆32向上进行相对移动。
[0237]更确切的说,操纵杆32可在由第二止动部件76确定的竖直游间行程的范围内,相对于中间件60继续下降。
[0238]操纵杆32与中间件60之间的由止动部件76确定的竖直游间行程,相应于用于控制抓取部件50的位置变化的操纵杆32的行程。
[0239]图5示出在控制止动件92与预成型坯12的颈部16的边部20相接触时的输送装置10。
[0240]销72始终处于与图4中所处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凸肩37与止动面59之间存在竖直间隙。
[0241]当控制止动件92抵靠在边部20上时,抓取部件50则在收起位置被竖直引入颈部16内,适当布置成确保抓取颈部。
[0242]由于在收起位置所述抓取套圈82的外径小于颈部16的内径,因而引入在不接触颈部16的内壁24下进行。
[0243]有利地,挡靠在边部20上的控制止动件92可作为颈部16上的参照,确保抓取部件50在颈部16内的竖向和径向定位。
[0244]在图5中,在套圈82的扇形区的外部面100与颈部16的面对的内壁24之间存在径向间隙。
[0245]—旦中间件60挡靠在颈部16上,仅操纵杆32此时继续向下竖直移动以控制抓取部件50的位置变化,到达图6所示的低位。
[0246]操纵杆32相对于中间件60的相对移动,在抵抗中间件60的中间复位弹簧64的作用下进行。
[0247]实际上,由于中间件60由颈部16竖直固定,因此,杯形件66压缩中间件60的中间复位弹簧64。
[0248]通过继续其竖直向下的行程,操纵杆32的截锥形控制面88抵抗弹簧80的作用,推压抓取部件50的滚珠78,致使所述滚珠78向外径向移动。
[0249]滚珠78抵靠在环98上,环则通过凹形部96向弹簧80传送作用力,所述弹簧80于是向外径向推压套圈82的扇形区,以使外部面100接触颈部16的内壁24。
[0250]因此,抓取部件50处于展开位置,在该展开位置,套圈82的扇形区对内壁24施加径向力,径向力适于确保输送装置10抓取内壁。
[0251]有利地,套圈82的三个扇形区通过其外部面100施加的抓取力,在颈部16的内壁24的廓围上一般沿周向是连续的。
[0252]由于中间复位弹簧64在操纵杆32下降结束时已被压缩,因而该弹簧64会竖直向下推压中间件60。
[0253]这是有利地配置锁定部件90以使所述抓取部件50锁定在展开位置的原因之一。
[0254]优选地,滚珠78被接纳在形成于操纵杆32的下部分33的区段33C中的环形沟槽90中,以使抓取部件50锁定在展开位置。
[0255]图5和图6之间比较而言,在操纵杆32下降结束时,销72离开其挡靠位置,以在孔74中朝另一边部的方向向上竖直移动。但是,这里,销72不接触另一边部,因为第二止动部件76优选地实施在其他部位。
[0256]因此,图5中存在于凸肩37与止动面59之间的竖直间隙在图6中不再存在,凸肩37挡靠在止动面59上,有利地形成确定操纵杆32相对于中间件60的位置的第二止动部件76 ο
[0257]对于相应于第三道工序的对预成型坯12的释放,重新控制致动部件40作用于与操纵杆32相固连的驱动件34,以使操纵杆32竖直向上从图6的低位向高位移动。
[0258]致动部件40施加的牵引力致使操纵杆32相对于本体30向上移动,驱动中间件60和预成型坯12向上移动,因为抓取部件50处于展开位置,因此预成型坯12通过其颈部16内部被抓持。
[0259]全体竖直向上移动,直至颈部16的边部20抵靠在排出器46的支承面48上,竖直地固定预成型坯12。
[0260]有利地,撑隔件57的控制止动件92仅径向延伸在颈部16的边部20的内部分上,而任自由的外部分保持挡靠在支承面48上。
[0261]但是,由于抓取部件50与颈部16的内壁24的配合,因而中间件60也被固定,从而导致中间件60与操纵杆32之间的相对移动,操纵杆32由致动部件40驱动继续上升。
[0262]操纵杆32相对于与本体30相固连的排出器46的移动继续向高位竖直进行,支承面48对边部20施加的反向力导致滚珠78解锁,滚珠于是脱离操纵杆32的环形沟槽90。
[0263]处于展开位置的抓取部件50与颈部16于是形成固连整体,该固连整体通过边部20挡靠在排出器46的支承面48上,而被竖直固定。
[0264]中间复位弹簧64竖直向下推压中间件60,销72再次在孔74中移动以进行挡靠,中间件60于是与操纵杆32 —体竖直移动。
[0265]有利地,中间复位弹簧64通过中间件60对颈部16的边部20施加推力,更确切的说,通过上部分56和撑隔件57施加推力,所述撑隔件57具有与边部20相配合的凸肩92。
[0266]弹簧64施加的推力竖直向下定向,因此,所述推力有助于释放预成型坯12的颈部16。
[0267]如可从图7和8中看到的,形成第二止动部件76的凸肩37与面59之间再次存在竖直间隙。
[0268]抓取部件50的滚珠78不再由相对于中间件60竖直向上移动的操纵杆32向外径向推压,抓取套圈82始终与颈部16的内壁24配合,以致抓取部件50仅可向内径向移动。
[0269]直到此时在展开位置被压缩的弹簧80则通过环98向内径向推压滚珠78,因此,抓取部件50从展开位置向收起位置自动复位。
[0270]因此,抓取部件50向收起位置的复位引起自动释放预成型坯12的颈部16。
[0271]在收起位置,套圈82的外径小于在圆周上由具有支承面48的排出器46边部限定的通过开口的内径。抓取部件50可重新竖直向上收起在排出器46的座槽52中。
[0272]根据预成型坯12的所需的竖直朝向,输送装置10不加区别地都能够抓持通过其颈部悬置(称为“颈部在上”的姿势)的中空本体,以及支撑中空本体(称为“颈部在下”的姿势)。
[0273]有利地,如果预成型坯12以颈部16在本体14上方竖直定向(称为“颈部在上”的姿势),那么,重力便于分开预成型坯12。
[0274]因此,如图8中所示,操纵杆32处于其高位,输送装置10适于以与参照图3至8刚描述过的方式相同的方式,由颈部16的内部抓取新的预成型坯12。
[0275]因此,有利地,预成型坯12的抓取(或“装载”)简单地以两道相继的工序实现:首先是第一道工序,称为加载装置10的工序;然后是第二道工序,称为朝颈部16的方向控制释开抓取部件50的工序。
[0276]有利地,对操纵杆32的致动部件40的控制与将中空本体相对于输送装置10径向引入到确定的参考位置同步进行,所述引入在第一道工序与第二道工序之间进行。
[0277]释放(或“卸载”)简单地借助于抓取部件50向收起位置自动复位完成。
[0278]另外,有利地,为简化输送装置10,特别是借助于中间复位弹簧64通过形成控制止动件92的凸肩对颈部16施加的增力、必要时通过重力可去除排出器46。
[0279]有利地,这种装置10特别快速,因为对中空本体由其颈部的抓取与抓取部件50通过操纵杆32下降而引入颈部16内及控制抓取部件的位置变化同时进行。
[0280]在应用于在容器制造设备的炉中输送预成型坯的情况下,这种优点特别有利。
[0281]实际上,预成型坯12 —般由具有凹口的传送轮输送到炉的入口,所述具有凹口的传送轮被驱动朝与具有相继布置的输送装置10的输送系统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0282]因此,预成型坯12的抓取必须在很短的时间段内完成,由于生产进度所决定的输送系统速度很快,该时间段因而更加短暂。
[0283]通过其径向环箍26被支撑、且由传送轮输送的每个预成型坯12经过角扇形区,直至到达“切点”,在该切点,预成型坯12的颈部16相对于输送装置10的抓取部件50处于所述确定的参考位置。
[0284]因此,颈部16的抓取必须在预成型坯12处于其轴线A与输送装置10的主轴线O重合的位置的精确时间同步进行。
[0285]有利地,与现有技术相比,由操纵杆32控制抓取部件50的位置变化,可在进行抓取和释放时都限制对颈部16径向施加的作用力。
[0286]在抓取时,实际上,由于抓取部件50处于其外径小于颈部16内径的收起位置,因而抓取部件不接触内壁24。
[0287]同样,在释放时,由于抓取部件50向收起位置自动复位,控制止动件92对颈部16的边部20施加的力是一种释放增力。
[0288]比较而言,这种增力远小于以前在现有技术中为使事先压配入颈部的抓取部件脱离颈部所施加的力。
[0289]因为对降低容器制造成本所进行的持久不懈的研究,所以根据本发明的输送装置10的这种优点更具决定性,其中,热塑性材料(PET等)占有重要位置,使得预成型坯的减轻的颈部越来越细小,因而脆弱。
[0290]图11至16中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一实施变型。
[0291]图11至14示出在抓取、然后释放具有颈部16的中空本体12如图1所示的预成型坯或容器的工序时的输送装置10的相继位置。
[0292]图15和16是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和10的视图,详细地示出抓取部件50所具有的可径向变形的弹性部件的实施变型。
[0293]下面,通过与图2至10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来对所述变型进行说明,图11至16上相同的标号标示与前述部件或装置相似、类似或相同的部件或装置。
[0294]根据该实施变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环98和波浪形弹簧80被环180代替,有利地,环180用塑料材料制成,可沿径向方向弹性变形。
[0295]如图15和16中所示,环180是开口环,以在运行时允许其变形。
[0296]环180分别具有第一边部181和第二边部183,它们形成环的自由端部。
[0297]优选地,边部181、183不是笔直地竖直延伸,它们之间限定有倾斜的缝隙185。
[0298]图11示出输送装置10处于息止位置,即处于自由状态。
[0299]操纵杆32的驱动件34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件之处在于,驱动件34的具有齿轮36的径向部分沿竖向延伸在轴套38之下。
[0300]连接部件54是螺杆式,操纵杆的可拆卸的下部分33具有螺纹自由端部,螺纹自由端部拧紧在互补螺纹孔内,互补螺纹孔设在安装于输送装置10的本体30中的操纵杆32上部分的下端部中。
[0301]图12示出第一道工序,在其过程中,操纵杆32由致动部件40向其高位竖直移动。
[0302]抓取部件50由中间件60承载,中间件60相对于操纵杆32向下竖直移动由第一止动部件70限定的给定游间行程,中间件60由其中间复位弹簧64向下推压。
[0303]抓取部件50竖直向上收起在由排出器46限定的座槽52内,借此,预成型坯12可径向引入到相对于抓取部件50的确定的参考位置。
[0304]抓取部件50处于收起位置,滚珠78在其座槽84中由环180向内径向推压。
[0305]图13相应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示出颈部16被输送装置10的抓取部件50抓取。
[0306]致动部件40停止对操纵杆32施加牵引力,操纵杆32通过复位弹簧42竖直向下复位。
[0307]操纵杆32向下下降使得将抓取部件50引入颈部16内,接着,中间件60通过控制止动件92靠置在颈部16的边部20上而被固定,操纵杆32继续下降,直至控制抓取部件50从收起位置向展开位置改变位置。
[0308]操纵杆32具有截锥形的控制面88,控制面88用于与滚珠78配合,操纵杆32向下的竖直移动致使滚珠78抵抗弹性环180的作用而向外径向移动,从而控制向展开位置的位置变化。
[0309]由操纵杆32推压的滚珠78径向压缩环180,以致环180向外径向推压套圈82的扇形区,扇形区的相应的外部面100于是与预成型坯12的颈部16的内壁24相配合。
[0310]当第二止动部件76起作用时,操纵杆32到达其低位,滚珠78因而有利地被接纳在操纵杆32的沟槽90中,以确保锁定展开位置。
[0311]实际上,操纵杆32在控制止动件92受到挡靠之后的下降,致使复位弹簧64通过支承杯形件66被压缩。
[0312]因此,锁定部件90可避免抓取部件50在由所述中间复位弹簧64对中间件60的凸肩69施加的力的作用下被释放。
[0313]图14相应于前述图7,示出抓取部件50释放预成型坯12的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