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绿化土生产工艺中的污泥混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8352发布日期:2020-07-29 01:19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园林绿化土生产工艺中的污泥混合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园林绿化土生产工艺中的污泥混合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城市污泥一般通过发酵制备园林绿化土,以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在污泥进行发酵之前需相应的助剂及原料进行混合,虽然目前已涉及各种样式的物料混合器,但对于污泥类粘浆液,其黏度较大,且现有的用于室外的混合机的内罐壁上存在泥浆的粘附和沉积,因此,现有设备难以在短时间内将污泥混合均匀;同时,现有的混合机对混合后的污泥的含水量及污泥与各助剂及原料的流量控制并不准确,这会影响后续的发酵产物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园林绿化土生产工艺中的污泥混合机,其在污泥混合机内部设置不同类型的搅拌部件,污泥在混合机实现螺旋状混合,这使污泥与各物料的混合更均匀,提高搅拌效率;同时设置污泥的水分检测装置及污泥助剂流量控制装置,使得混合污泥的含水量及各原料的配比均达到相应的后续发酵要求,保证发酵产物的品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园林绿化土生产工艺中的污泥混合机,包括混合机本体,所述混合机本体内设置由电机驱动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分别间隔设置螺旋叶片和搅拌桨;所述混合机本体的底部设置污泥出口,顶部设置污泥进口和助剂进口,上部侧壁设置进水口;其中,所述混合机本体底部安装机体支腿并固定至底板上,所述底板的底部安装行走轮。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污泥混合机,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措施还包括: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进口连接污泥进口管,所述污泥进口管上设置流量检测器,所述流量检测器电连接至流量控制器。更进一步地,所述污泥进口与污泥进口管的连接方式选自:螺纹拧接,法兰连接等,所述流量检测器为电磁流量计,流量检测器将污泥的流量信号传送至流量控制器中。

进一步地,所述助剂进口连接砻糠进口管、菌种进口管和菌糠进口管,所述砻糠进口管、菌种进口管和菌糠进口管上分别设置相应的流量控制阀,各流量控制阀电连接至所述流量控制器。各流量控制阀为本领域常规使用的固体类控制阀或液体类控制阀,例如固体粒子流量控制阀门、固体流量开关、闸阀等,各阀门与各管路的安装方式为法兰连接、焊接等;流量控制器根据污泥与砻糠、菌种、菌糠的质量配比关系(砻糠的加入量为城市污泥质量的2%-8%;菌种的加入量为城市污泥质量的0.1%-0.3%;菌糠的加入量为城市污泥质量的7%-10%)将砻糠、菌种、菌糠的所需加入量信号反馈至各控制阀,以控制其阀门开度,保证加料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机本体的侧壁设置水分检测器,所述水分检测器与进水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水分检测器为本领域常规使用的检测器,其通过对混合机本体的物质进行采用并进行含水量分析从而将含水量信号传送至进水控制器;所述进水口连接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置与所述进水控制器电连接的进水控制阀,所述进水控制阀为截止阀或球阀,进水控制器将含水量信号与预先设定的含水量值进行对比,如果不同,可通过控制进水控制阀的开度调整进水量,等达到预先设定的含水量值时,关闭该进水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流量控制器和所述进水控制器固定安装至控制箱,所述控制箱设置固定安装至底板的控制箱支腿;所述控制箱上设置可读取各工艺参数的仪表盘。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为变频电机,其可实现反向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桨设置对称分布的至少3片桨叶,所述桨叶的端部设置切削刀片,相邻的所述切削刀片之间的切削方向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叶片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搅拌桨的径向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行走轮设置锁定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侧面设置移动孔,其用于可拆卸固定移动链的一端,所述移动链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拖车,以进行污泥混合机的整体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机本体及其底板外部均可设置相应的减震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出口可连接至一污泥排出泵。

进一步地,在所述污泥进口中可放入软管喷头,以实现混合机的定期清洗。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园林绿化土生产工艺中的污泥混合机的内部设置端部为切削刀片的搅拌桨以及与其间隔分布的螺旋叶片,使得污泥在混合机实现螺旋状混合,且有效消除了搅拌死角,并可使在一定程度上打碎各物质,使污泥与各物料的混合更均匀,提高搅拌效率;同时设置污泥的水分测量装置和污泥助剂的流量控制装置,从而实现污泥的含水量及各原料的进量控制,保证后续发酵产物的品质;且在污泥出口设置污泥排出泵,以保证污泥的完全放空;同时该混合机还设置行走轮,其可实现不同场所的混合设备的共用,以降低设备的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园林绿化土生产工艺中的污泥混合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搅拌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部分为搅拌桨的立体视图;b部分为搅拌桨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混合机本体1;移动孔10;机体支腿11;底板12;行走轮13;搅拌轴2;螺旋叶片21;搅拌桨22;桨叶221;切削刀片222;电机3;助剂进口4;砻糠进口管41;菌种进口管42;菌糠进口管43;污泥进口5;污泥进口管51;流量检测器52;污泥出口6;进水口7;进水管71;水分检测器8;控制箱9;流量控制器91;水分控制器92;控制器支腿9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园林绿化土生产工艺中的污泥混合机,包括混合机本体,所述混合机本体内设置由电机驱动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分别间隔设置螺旋叶片和搅拌桨;所述混合机本体的底部设置污泥出口,顶部设置污泥进口和助剂进口,上部侧壁设置进水口;其中,所述混合机本体底部安装机体支腿并固定至底板上,所述底板的底部安装行走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较佳结构的用于园林绿化土生产工艺中的污泥混合机,如图1~2所示,其包括混合机本体1,混合机本体1的底部通过焊接设置污泥出口6,该污泥出口6还可连接至一污泥排出泵,以用于混合污泥的排放,顶部通过焊接设置污泥进口5和助剂进口4以用于待混合物料的添加,上部侧壁通过焊接设置进水口7,以适量添加水以保证混合效果及后续发酵效果;在混合机本体1内设置由电机3驱动的搅拌轴2,该电机3为变频电机以调整相应地转速从而匹配不同黏度的混合物料,且能定期实现搅拌轴2的反向旋转以防止污泥在搅拌盘上的粘附及堆积,保证混合效果,电机、搅拌轴及罐体的安装方式为本领域的常规安装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在搅拌轴2上以间隔排布的方式焊接螺旋叶片21和搅拌桨22,如图2所示,所述搅拌桨22设置对称分布的3片桨叶221,桨叶221的主体形状为螺旋形,在桨叶221的端部设置切削刀片222,相邻的切削刀片222之间的切削方向不同,该设计使得切削阻力有效降低,较好地实现各物料的打碎及搅拌,增大各物料的接触面积,以使得城市污泥与各物料混合更均匀;搅拌轴2上设置螺旋叶片21,其可有效降低搅拌阻力,提高搅拌效率。所述螺旋叶片21的径向尺寸小于搅拌桨22的径向尺寸,所述搅拌桨22的边缘处离混合机本体1内壁的距离优选为0.5~1米,以保证搅拌轴的操作不受影响,且能防止污泥在混合机内壁的堆积,保证最佳的混合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污泥进口5法兰连接污泥进口管51,污泥进口管51上设置流量检测器52,以用于将污泥的流量信号传送至流量控制器91;助剂进口4法兰连接一助剂总管,助剂总管上开设一开口,其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至砻糠进口管41、菌种进口管42和菌糠进口管43,所述砻糠进口管41、菌种进口管42和菌糠进口管43上分别设置相应的流量控制阀,各流量控制阀均焊接至各进口管上,流量控制器91根据污泥与砻糠、菌种、菌糠的质量配比关系(砻糠的加入量为城市污泥质量的2%-8%;菌种的加入量为城市污泥质量的0.1%-0.3%;菌糠的加入量为城市污泥质量的7%-10%)将砻糠、菌种、菌糠的流量信号反馈至各控制阀,以控制其阀门开度,保证加料的准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口7法兰连接进水管71,混合机本体1的侧壁通过管道可拆卸安装(螺纹拧接)一水分检测器8,以用于将污泥混合物的含水量信号传送至水分控制器92;进水管71上焊接一进水控制阀,其根据污泥混合物的含水量要求控制进水控制阀的开度。

在本实施例中,混合机本体1的底部通过法兰连接设置有若干机体支腿11,机体支腿11的底部螺栓连接至底板12;混合机本体1的侧面设置一控制箱9,其内部用于安装流量控制器91和水分控制器92,其底部法兰连接控制箱支腿93,控制箱支腿93螺栓连接至底板12,所述底板12的底部设置行走轮13,所述行走轮13设置锁定装置,以保证其在某一固定场所进行物料混合时的不可移动性;此外,所述底板12侧面设置移动孔10,其用于可拆卸地固定移动链的一端,所述移动链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拖车等类似设备,以进行污泥混合机的整体移动,从而实现不同场所的污泥混合机的利用,以降低设备成本;另外,在混合机本体1和底板12的外部还可设置相应的减震装置,以实现混合机的稳定搅拌及降噪功能;在进水口10和污泥进口6中均可放入软管喷头,以实现混合机内壁的定期清洗。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泥混合机在其内部设置端部为切削刀片的搅拌桨以及与其间隔分布的螺旋叶片,使得污泥在混合机实现螺旋状混合,且有效消除了搅拌死角,使污泥与各物料的混合更均匀,提高搅拌效率;同时设置污泥含水量及污泥与各物料的流量均实现联锁控制,使得各物料添加量更加自动化及精确化,保证发酵产物的品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