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7481发布日期:2019-05-07 20:50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用于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平4-134168的内燃机为所谓的v型的内燃机,在汽缸体的上表面安装有一对汽缸盖。另外,在日本特开平4-134168的内燃机中,一方的汽缸组侧的汽缸盖与另一方的汽缸组侧的汽缸盖用板状的连结部件连结。



技术实现要素:

如日本特开平4-134168的内燃机那样,在将构成一方的汽缸组的部件和构成另一方的汽缸组的部件用连结部件连结而加强的情况下,对该连结部件要求相应的刚性。因此,假设在固定连结部件的部件(在日本特开平4-134168的内燃机的情况下为汽缸盖)和/或连结部件的形状和/或尺寸产生制造误差,则难以利用连结部件的变形来吸收该误差。因此,有可能在将连结部件固定时难以进行组装、和/或即使能够组装也容易产生松动(日文:がたつき)等。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方案为用于进气歧管的组装构造,该进气歧管设置在v型的内燃机中的第1汽缸组侧的第1汽缸盖与第2汽缸组侧的第2汽缸盖之间,并构成为将来自外部的进气向所述第1汽缸盖的第1进气道及所述第2汽缸盖的第2进气道供给。所述组装构造包括:第1下游部,所述第1下游部包括与所述第1进气道连通的第1下游通路,所述第1下游部与所述第1汽缸盖连结;第2下游部,所述第2下游部包括与所述第2进气道连通的第2下游通路,所述第2下游部与所述第2汽缸盖连结;上游部,所述上游部包括第1上游通路及第2上游通路,所述上游部与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的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连结,所述第1上游通路与所述第1下游通路连通,所述第2上游通路与所述第2下游通路连通;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将所述第1下游部与所述第2下游部连结;以及板状的支撑物(英文:stay)。所述连结部件用螺栓固定于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所述进气歧管以外的其他部件在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1下游部之间和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2下游部之间中的至少一方经由所述支撑物而固定于所述进气歧管。

根据上述结构,在用螺栓将连结部件固定于第1下游部和/或第2下游部时,介入于连结部件与第1下游部或连结部件与第2下游部之间的支撑物发生变形等,能够吸收连结部件等的形状和/或尺寸的误差。即,支撑物兼有作为垫圈的功能。因此,能够抑制连结部件与各下游部的组装性恶化和/或在组装后产生松动的情形。而且,该支撑物用于将其他部件固定于进气歧管,无需仅为了抑制连结部件的组装性的恶化等而追加新的部件。因此,零件件数的增加和/或组装工时的增加等也被限于最小限度。

也可以是,所述支撑物包括第1支撑物和第2支撑物。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1下游部在多个部位固定,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2下游部在多个部位固定。所述第1支撑物也可以介入于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1下游部的固定部位中的一个部位,并且,所述第2支撑物也可以介入于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2下游部的固定部位中的一个部位,所述第2支撑物也可以配置于离第1支撑物最远的固定部位。

根据上述结构,在尺寸误差容易变大的远离的2个部位,能够利用支撑物吸收尺寸误差。因此,与在接近的2个部位吸收尺寸误差相比,能够更适当地抑制组装性的恶化和/或组装后的松动等。

所述第1下游部及所述第2下游部的材质也可以是刚性比所述上游部的材质的刚性高的材质,并且,所述连结部件的材质也可以与所述第1下游部的材质及所述第2下游部的材质相同。

在上述结构中,第1下游部及第2下游部的刚性较高,此外,且连结部件的刚性也与第1下游部及第2下游部同样地变高。因此,无法期待利用各下游部或连结部件的变形来吸收形状和/或尺寸的制造误差。在这样的结构中,使支撑物介入并利用该支撑物的变形来吸收形状和/或尺寸的制造误差这点是极其优选的。

所述其他部件也可以是将蒸发了的燃料导向所述内燃机的进气系统的清除配管。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支撑物介入于连结部件与第1下游部或连结部件与第2下游部之间,所以支撑物和/或其他部件相对于进气歧管牢固地固定。优选的是,对作为容易产生振动和/或挠曲的长条部件的清除配管采用这样的牢固的固定构造。

所述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也可以为所述进气歧管(30)的厚度方向一侧。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附图中:

图1是内燃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进气歧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第1下游部、第2下游部及连结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3中的v-v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进气歧管30的组装构造的实施方式。首先,对搭载有进气歧管30的内燃机1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内燃机10的汽缸体11设置有6个汽缸12(在图1中仅图示2个)。6个汽缸12中的3个汽缸12并排设置在比曲轴20的旋转中心c靠一侧(在图1中为左侧)的位置,并构成第1汽缸组侧的汽缸12l。另外,其他3个汽缸12并排设置在比曲轴20的旋转中心c靠另一侧(在图1中为右侧)的位置,并构成第2汽缸组侧的汽缸12r。第1汽缸组侧的汽缸12l及第2汽缸组侧的汽缸12r以越朝向曲轴20侧则越互相接近的方式倾斜。即,内燃机10为具有v型的汽缸排列的6汽缸的内燃机。

在第1汽缸组侧的汽缸12l的内部,配置有能够在该汽缸12l内进行往复动作的活塞13l。活塞13l经由连杆14l与曲轴20的曲柄销20a连结。同样地,在第2汽缸组侧的汽缸12r的内部,配置有能够在该汽缸12r内进行往复动作的活塞13r。活塞13r经由连杆14r与曲轴20的曲柄销20a连结。通过这些第1汽缸组侧的活塞13l及第2汽缸组侧的活塞13r进行往复动作,从而曲轴20以旋转中心c为中心旋转。

在汽缸体11的上部,以与第1汽缸组侧的汽缸12l互相面对的方式安装有第1汽缸盖15l。在第1汽缸盖15l,设置有用于向第1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l供给进气的进气道16l。进气道16l与第1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l对应地设置有3个。另外,在第1汽缸盖15l,设置有用于对进气道16l的汽缸12l侧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进气门17l。

在第1汽缸盖15l,设置有用于将来自第1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l的排气排出的排气道18l。排气道18l与第1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l对应地设置有3个。另外,在第1汽缸盖15l,设置有用于对排气道18l的汽缸12l侧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排气门19l。

在汽缸体11的上部,以与第2汽缸组侧的汽缸12r互相面对的方式安装有第2汽缸盖15r。在第2汽缸盖15r,设置有用于向第2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r供给进气的进气道16r。进气道16r与第2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r对应地设置有3个。另外,在第2汽缸盖15r,设置有用于对进气道16r的汽缸12r侧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进气门17r。

在第2汽缸盖15r,设置有用于将来自第2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r的排气排出的排气道18r。排气道18r与第2汽缸组侧的各汽缸12r对应地设置有3个。另外,在第2汽缸盖15r,设置有用于对排出道18r的汽缸12r侧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排气门19r。

在内燃机10中的第1汽缸盖15l与第2汽缸盖15r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来自车辆外部的进气(外部气体)导向第1汽缸盖15l的进气道16l和/或第2汽缸盖15r的进气道16r的进气歧管30。

接着,对进气歧管30及其组装构造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进气歧管30具备构成进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一部分的上游部31、和与该上游部31的下游侧连结的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及图2所示,将上游部31侧作为上侧而进行说明,将第1下游部41l和/或第2下游部41r侧作为下侧而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上游部31具备扁平的块状的主体部32。在主体部32中,6个上游通路33在主体部32的厚度方向上贯通。6个上游通路33中的3个上游通路33配置在主体部32的短边方向的一侧,并构成第1上游通路33l。这些第1上游通路33l在主体部32的长边方向上并排设置。另外,其他3个上游通路33配置在主体部32的短边方向的另一侧并构成第2上游通路33r。这些第2上游通路33r在主体部32的长边方向上并排设置。另外,各第2上游通路33r在主体部32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相对于各第1上游通路33l偏移的位置。

在主体部32的厚度方向一侧(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端面,连接有大致板状的上游侧凸缘部34。上游侧凸缘部34遍及主体部32的厚度方向一侧的端面的整体地设置。另外,上游侧凸缘部34的一部分到达比主体部32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为止。在上游侧凸缘部34中,6个开口部35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开口部35的开口形状与主体部32中的各上游通路33的通路截面形状相同。另外,各开口部35的配置与主体部32中的各上游通路33的配置相同。即,主体部32的各上游通路33经由上游侧凸缘部34的各开口部35在上游部31中的进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开口。

在上游侧凸缘部34中,8个螺栓孔36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螺栓孔36位于上游侧凸缘部34中的比主体部32的外周面靠外侧的部分。即,各螺栓孔36没有与上游通路33内连通。在这些螺栓孔36中插通有未图示的螺栓,利用该螺栓将上游部31(进气歧管30)进一步与上游侧的进气通路、例如用于暂时储存进气的稳压箱等连结。

在主体部32的厚度方向另一侧(进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端面,连接有大致板状的第1下游侧凸缘部37l及大致板状的第2下游侧凸缘部37r。第1下游侧凸缘部37l位于主体部32的短边方向一侧(在图2中为左上侧),并且在主体部32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另外,第1下游侧凸缘部37l的一部分到达比主体部32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为止。在第1下游侧凸缘部37l中,3个开口部38l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开口部38l的开口形状与主体部32中的第1上游通路33l的通路截面形状相同。另外,各开口部38l的配置与主体部32中的各第1上游通路33l的配置相同。即,主体部32的各第1上游通路33l经由第1下游侧凸缘部37l的各开口部38l在上游部31中的进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开口。在第1下游侧凸缘部37l中,4个螺栓孔39l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螺栓孔39l位于第1下游侧凸缘部37l中的比主体部32的外周面靠外侧的部分。

第2下游侧凸缘部37r位于主体部32的短边方向另一侧(在图2中为右下侧),并且在主体部32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另外,第2下游侧凸缘部37r的一部分到达比主体部32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为止。在第2下游侧凸缘部37r中,3个开口部38r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开口部38r的开口形状与主体部32中的第2上游通路33r的通路截面形状相同。另外,各开口部38r的配置与主体部32中的各第2上游通路33r的配置相同。即,主体部32的各第2上游通路33r经由第2下游侧凸缘部37r的各开口部38r在上游部31中的进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开口。在第2下游侧凸缘部37r中,4个螺栓孔39r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螺栓孔39r位于第2下游侧凸缘部37r中的比主体部32的外周面靠外侧的部分。

进气歧管30的第1下游部41l具备大致方筒状的3个第1筒状体42l。各第1筒状体42l的内部空间构成第1下游通路49l。各第1筒状体42l与上游部31中的3个第1上游通路33l的配置相配合地并排设置。另外,各第1筒状体42l以越朝向进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则越朝向主体部32的短边方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在各第1筒状体42l的上端面连接有大致板状的第1上部凸缘43l。第1上部凸缘43l以将3个第1筒状体42l的上端面相连的方式延伸。在第1上部凸缘43l中,3个开口部44l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开口部44l的开口形状与第1筒状体42l的通路截面形状相同。另外,各开口部44l的配置与各第1筒状体42l的配置相同。即,第1下游部41l的第1下游通路49l经由第1上部凸缘43l的开口部44l与主体部32的第1上游通路33l连通。另外,在第1上部凸缘43l中,4个螺栓孔45l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螺栓孔45l的位置与上游部31中的第1下游侧凸缘部37l的螺栓孔39l的位置相对应。通过在各螺栓孔45l及各螺栓孔39l中插通有未图示的螺栓,从而第1下游部41l固定于上游部31。

在各第1筒状体42l的下端面连接有大致板状的第1下部凸缘46l。第1下部凸缘46l以将3个第1筒状体42l的下端面相连的方式延伸。在第1下部凸缘46l中,3个开口部47l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开口部47l的开口形状与第1筒状体42l的通路截面形状相同。另外,各开口部47l的配置与各第1筒状体42l的配置相同。即,第1下游部41l的第1下游通路49l经由第1下部凸缘46l的开口部47l在第1下游部41l的进气下游侧开口。另外,在第1下部凸缘46l中,4个螺栓孔48l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在各螺栓孔48l中插通有未图示的螺栓,利用该螺栓将第1下游部41l固定于第1汽缸盖15l。

如图3所示,相邻的2个第1筒状体42l之间用第1中间壁部50l连结。第1中间壁部50l沿着第1筒状体42l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从第1下部凸缘46l到达第1上部凸缘43l为止。即,相邻的2个第1筒状体42l之间构成为由第1中间壁部50l堵塞。

如图4所示,第1固定板51l从第1中间壁部50l中的第2下游部41r侧(在图4中为右侧)的面朝向第2下游部41r侧突出。第1固定板51l为板状,与第1上部凸缘43l大致平行地延伸。如图3所示,第1固定板51l在俯视时为越向顶端越细的形状,整体上俯视呈三角形形状。如图4所示,在第1固定板51l的突出顶端部,在该第1固定板51l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有螺栓孔52l。

进气歧管30的第2下游部41r具备大致方筒状的3个第2筒状体42r。各第2筒状体42r的内部空间构成第2下游通路49r。各第2筒状体42r与上游部31中的3个第2上游通路33r的配置相配合地并排设置。另外,各第2筒状体42r以越朝向进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则越朝向主体部32的短边方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在各第2筒状体42r的上端面连接有大致板状的第2上部凸缘43r。第2上部凸缘43r以将3个第2筒状体42r的上端面相连的方式延伸。在第2上部凸缘43r中,3个开口部44r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开口部44r的开口形状与第2筒状体42r的通路截面形状相同。另外,各开口部44r的配置与各第2筒状体42r的配置相同。即,第2下游部41r的第2下游通路49r经由第2上部凸缘43r的开口部44r与主体部32的第2上游通路33r连通。另外,在第2上部凸缘43r中,4个螺栓孔45r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螺栓孔45r的位置与上游部31中的第2下游侧凸缘部37r的螺栓孔39r的位置相对应。通过在各螺栓孔45r及各螺栓孔39r中插通有未图示的螺栓,从而第2下游部41r固定于上游部31。

在各第2筒状体42r的下端面连接有大致板状的第2下部凸缘46r。第2下部凸缘46r以将3个第2筒状体42r的下端面相连的方式延伸。在第2下部凸缘46r中,3个开口部47r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开口部47r的开口形状与第2筒状体42r的通路截面形状相同。另外,各开口部47r的配置与各第2筒状体42r的配置相同。即,第2下游部41r的第2下游通路49r经由第2下部凸缘46r的开口部47r在第2下游部41r的进气下游侧开口。另外,在第2下部凸缘46r中,4个螺栓孔48r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在各螺栓孔48r中插通有未图示的螺栓,利用该螺栓将第2下游部41r固定于第2汽缸盖15r。

如图3所示,相邻的2个第2筒状体42r之间用第2中间壁部50r连结。第2中间壁部50r沿着第2筒状体42r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从第2下部凸缘46r到达第2上部凸缘43r为止。即,相邻的2个第2筒状体42r之间构成为由第2中间壁部50r堵塞。

如图5所示,第2固定板51r从第2中间壁部50r中的第1下游部41l侧(在图5中为左侧)的面朝向第1下游部41l侧突出。第2固定板51r为板状,与第2上部凸缘43r大致平行地延伸。如图3所示,第2固定板51r在俯视时为越向顶端越细的形状,整体上俯视呈三角形形状。如图5所示,在第2固定板51r的突出顶端部,在该第2固定板51r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有螺栓孔52r。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由连结部件60连结。连结部件60具备大致四棱柱状的中央部61。第1固定部62从中央部61中的短边方向一侧的侧面突出。第1固定部62为板状,在俯视时成为越向顶端越细的形状。如图4所示,在第1固定部62的突出顶端部,在该第1固定部62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有螺栓孔63。如图3所示,第1固定部62在中央部61的长边方向上并排设置有2处。2个第1固定部62的间隔与第1下游部41l中的2个第1固定板51l的间隔大致一致。另外,2个第1固定部62的各螺栓孔63的间隔与2个第1固定板51l中的螺栓孔52l的间隔一致。

如图2及图3所示,第2固定部64从中央部61中的短边方向另一侧的侧面突出。第2固定部64为板状,在俯视时成为越向顶端越细的形状。如图5所示,在第2固定部64的突出顶端部,在该第2固定部64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有螺栓孔65。如图3所示,第2固定部64在中央部61的长边方向上并排设置有2处。各第2固定部64在中央部61的长边方向上配置于相对于第1固定部62偏移的位置。第2固定部64相对于第1固定部62的偏移距离与上游部31中的第2上游通路33r相对于第1上游通路33l的偏移距离一致。即,第2固定部64相对于第1固定部62的偏移距离、与第1下游部41l和第2下游部41r的位置关系相配合。2个第2固定部64的间隔与第2下游部41r中的2个第2固定板51r的间隔大致一致。另外,2个第2固定部64的各螺栓孔65的间隔与2个第2固定板51r中的螺栓孔52r的间隔一致。

如图3所示,连结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2位于第1下游部41l的第1固定板51l的上侧。另外,连结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位于第2下游部41r的第2固定板51r的上侧。并且,如图4所示,通过在连结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2中的螺栓孔63及第1下游部41l的第1固定板51l中的螺栓孔52l插通有螺栓b,从而连结部件60固定于第1下游部41l。另外,如图5所示,通过在连结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中的螺栓孔65及第2下游部41r的第2固定板51r中的螺栓孔52r插通有螺栓b,从而连结部件60固定于第2下游部41r。

如图4所示,用于将清除配管p固定于进气歧管30的第1支撑物70介入于连结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2及第1下游部41l的第1固定板51l的2个固定部位中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图3中的下侧的固定部位)。具体而言,第1支撑物70成为呈直角地弯折的板状。第1支撑物70的厚度比第1下游部41l中的第1上部凸缘43l的厚度、及连结部件60中的第1固定部62的厚度薄。在第1支撑物70中的比弯折部分靠一侧的位置,在该第1支撑物7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有螺栓孔71。第1支撑物70的设置有螺栓孔71的一侧的平板部分被连结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2及第1下游部41l的第1固定板51l夹着。另外,在第1支撑物70的螺栓孔71中插通有如下的螺栓b,所述螺栓b插通于连结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2中的螺栓孔63及第1下游部41l的第1固定板51l中的螺栓孔52l。即,第1支撑物70在介入于连结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2与第1下游部41l的第1固定板51l之间的状态下与它们一起用螺栓b一起紧固。

在第1支撑物70中没有被连结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2及第1下游部41l的第1固定板51l夹着的一侧的端部朝向下侧。在第1支撑物70中的下侧的端部固定有比第1支撑物70壁厚的板状的支承板72。支承板72的上端部与第1支撑物70的端部连接,支承板72配置成沿着上下方向。在支承板72中的第2下游部41r侧的面(在图4中为右侧的面),固定有用于将蒸发了的燃料导向内燃机的进气系统的清除配管p。清除配管p利用焊接固定于支承板72。在本实施方式中,清除配管p上下排列配置有2根,并且沿着连结部件60(中央部61)的长边方向延伸。此外,在图1及图2中,省略了第1支撑物70、支承板72及清除配管p的图示。

如图5所示,用于将清除配管p固定于进气歧管30的第2支撑物80介入于连结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及第2下游部41r的第2固定板51r的2个固定部位中的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支撑物80介入于连结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及第2下游部41r的第2固定板51r的2个固定部位中的、离第1支撑物70远的一侧的固定部位(图3中的上侧的固定部位)。具体而言,第2支撑物80成为呈直角地弯折的板状。第2支撑物80的厚度比第2下游部41r中的第2上部凸缘43r的厚度、及连结部件60中的第2固定部64的厚度薄。在第2支撑物80中的比弯折部分靠一侧的位置,在该第2支撑物8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有螺栓孔81。第2支撑物80的设置有螺栓孔81的一侧的平板部分被连结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及第2下游部41r的第2固定板51r夹着。另外,在第2支撑物80的螺栓孔81中插通有如下的螺栓b,所述螺栓b插通于连结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中的螺栓孔65及第2下游部41r的第2固定板51r中的螺栓孔52r。即,第2支撑物80在介入于连结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与第2下游部41r的第2固定板51r之间的状态下与它们一起用螺栓b一起紧固。

在第2支撑物80中没有被连结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及第2下游部41r的第2固定板51r夹着的一侧的端部朝向下侧。在第2支撑物80中的下侧的端部固定有比第2支撑物80壁厚的板状的支承板82。支承板82的上端部与第2支撑物80的端部连接,支承板82配置成沿着上下方向。在支承板82中的第1下游部41l侧的面(在图5中为左侧的面)固定有清除配管p。清除配管p利用焊接固定于支承板82。此外,在图1及图2中,省略了第2支撑物80、支承板82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撑物70没有介入于连结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2及第1下游部41l的第1固定板51l的2个固定部位中的另一方(图3中的上侧的固定部位)。同样地,第2支撑物80没有介入于连结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4及第2下游部41r的第2固定板51r的2个固定部位中的另一方(图3中的下侧的固定部位)。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进气歧管30中,上游部31的材质为铝合金。此处所说的铝合金是指以铝为主成分的合金,例如是被称为耐蚀铝、硬铝、超硬铝、超超硬铝等的合金。另外,第1下游部41l、第2下游部41r及连结部件60的材质均为铸铁。此处所说的铸铁是以铁为主成分的合金,碳含有率超过2.1%,硅含有率为1%~3%。这些上游部31、第1下游部41l、第2下游部41r、连结部件60均用使熔融金属填充于模具的铸造方法而形成。

形成上游部31的铝合金的杨氏模量(纵弹性模量)大概为70gpa前后。相对于此,形成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的铸铁的杨氏模量约为150gpa。因此,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由刚性比上游部31的刚性高的(杨氏模量大的)材料形成。

用于使清除配管p固定于进气歧管30的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的材质为碳钢。此处所说的碳钢为以铁为主成分的合金,碳含有率为0.02%~2.1%左右。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用如下的锻造方法来成形:用工具等进行击打等来施加压力而成形。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0中,若从第1汽缸盖15l和/或第2汽缸盖15r向进气歧管30传递振动,则作用有使第1下游部41l的下游端与第2下游部41r的下游端互相分离的这样的力。于是,在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与上游部31的连结部分等产生嘎吱嘎吱声(日文:軋み)等,可能成为异音和/或噪音的原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的材质为刚性比较高的铸铁,并且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由同样铸铁制的连结部件60连结。因此,在进气歧管30中,可抑制以第1下游部41l的下游端与第2下游部41r的下游端互相分离的方式变形的情形,结果,可抑制异音和/或噪音的产生。

第1下游部41l、第2下游部41r及连结部件60均用铸造方法形成,尺寸和/或形状的制造误差比较大。另外,由于连结部件60的刚性也较高,所以无法期待利用连结部件60的变形来吸收第1下游部41l、第2下游部41r及连结部件60的形状和/或尺寸的制造误差。因此,在用螺栓b将连结部件60组装于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时,有可能难以进行组装、和/或即使能够组装也容易产生松动等。

具体而言,即使将第1下游部41l中的第1固定板51l的上表面设计成平坦的直平面,若用铸造方法来制造第1下游部41l,则有时也会在第1固定板51l的上表面产生微小的变形和/或凹凸。另外,若第1下游部41l的尺寸产生微小的制造误差,则相对于第2下游部41r的位置关系也会产生微小的差异。同样地,在连结部件60中的第1固定部62的下表面产生微小的变形和/或凹凸,和/或在尺寸上产生误差。这样,若在第1下游部41l及连结部件60产生形状和/或尺寸的误差的状态下欲将两者利用螺栓b进行组装,则有时为了将螺栓b螺纹接合而需要设想以上的力导致组装性会变差。另外,即使能够将第1下游部41l及连结部件60用螺栓b进行组装,螺栓b也不会完全地螺纹接合,有可能在第1下游部41l与连结部件60之间产生松动。

关于这一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板状的第1支撑物70介入于第1下游部41l中的第1固定板51l与连结部件60中的第1固定部62之间。该第1支撑物70例如在形成螺栓孔71的过程和/或折弯成形为大致直角时会稍微产生挠曲和/或凹凸。并且,该第1支撑物70的挠曲和/或凹凸追随于第1下游部41l中的第1固定板51l和/或连结部件60中的第1固定部62的形状和/或尺寸的变化而变形。即,第1支撑物70如垫圈那样发挥功能,能够吸收第1下游部41l和/或连结部件60的形状和/或尺寸的制造误差。因此,能够抑制连结部件60与第1下游部41l的组装性恶化和/或在组装后产生松动的情形。而且,该第1支撑物70是为了将清除配管p固定于进气歧管30而必需的。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使用于固定清除配管p的部件承担用于抑制组装性的恶化等的功能。因此,无需仅为了抑制连结部件60等的组装性的恶化等而追加新的部件,零件件数的增加和/或组装工时的增加等也被限于最小限度。此外,这些一连串的作用及效果对于第2下游部41r、连结部件60及第2支撑物80也是同样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60相对于第1下游部41l在2个部位固定,并相对于第2下游部41r在2个部位固定。假设在第1下游部41l和/或第2下游部41r产生了尺寸误差的情况下,在上述合计4处的固定部位中的最远的2处固定部位处,尺寸误差的影响变大。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介入于4处固定部位中的最远的2处固定部位。因此,即使不使支撑物介入于所有的固定部位,也能够用第1支撑物70和/或第2支撑物80充分地吸收尺寸误差而适当地抑制组装性的恶化和/或组装后的松动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支撑物70介入于第1下游部41l与连结部件60之间,所以第1支撑物70相对于进气歧管30而相应地牢固地固定。同样地,第2支撑物80也相对于进气歧管30而相应地牢固地固定。因此,经由这些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而固定于进气歧管30的清除配管p也相对于进气歧管30而相应地牢固地固定。利用第1下游部41l和/或第2下游部41r与连结部件60的牢固的固定构造将清除配管p那样的长条的部件固定于进气歧管30的这点在抑制清除配管p的振动和/或挠曲这方面非常优选。

本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地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互相组合地实施。在应用了进气歧管30的内燃机10中,汽缸12的数量不限于6个。若是具有第1汽缸组侧的汽缸12l和第2汽缸组侧的汽缸12r的v型的内燃机,则例如汽缸12的数量也可以为4个、8个、12个等。此外,在变更了内燃机10的汽缸12的数量的情况下,与此相配合地,变更上游部31中的上游通路33的数量、和/或第1下游部41l的第1下游通路49l(第1筒状体42l)及第2下游部41r的第2下游通路49r(第2筒状体42r)的数量即可。

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也可以不与上游部31直接连结。即,只要维持第1下游部41l的第1下游通路49l与上游部31的第1上游通路33l的连通关系、和/或第2下游部41r的第2下游通路49r与上游部31的第2上游通路33r的连通关系,则其他的流路构成部件也可以介入于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与上游部31之间。这样,即使其他的流路构成部件介入于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与上游部31之间,则上游部31在进气流动方向上游侧与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连结。

进气歧管30的整体形状(外形)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与内燃机10中的各汽缸12的配置和/或倾斜角度(v字的角度)、第1汽缸盖15l和/或第2汽缸盖15r的形状等相配合地适当变更即可。

第1下游部41l、第2下游部41r及上游部31的材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也可以使第1下游部41l、第2下游部41r及上游部31的材质相同。另外,其材质也不限于铝合金或铸铁,也可以为碳钢(钢铁)或树脂等。

连结部件60的材质也能够适当变更。例如,连结部件60的材质也可以为铝合金、碳钢、树脂。另外,连结部件60的材质也可以不与第1下游部41l和/或第2下游部41r相同。此外,连结部件60是用于抑制以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互相分离的方式变形的情形的部件。从这样的观点来看,连结部件60的材质优选具有与第1下游部41l和/或第2下游部41r的材质同等程度或其以上的刚性的材质。

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与上游部31的连结不限于由螺栓进行的固定。例如,若第1下游部41l、第2下游部41r及上游部31均由金属形成,则也可以用焊接将它们连结。另外,也可以用粘接剂将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与上游部31连结(钎焊)。而且,若第1下游部41l、第2下游部41r及上游部31均由合成树脂形成,则也可以用激光熔敷等熔敷将它们连结。

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中的任一方。换句话说,支撑物介入于第1下游部41l与连结部件60的2处固定部位、和第2下游部41r与连结部件60的2处固定部位这合计4处的固定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固定部位即可。

第1支撑物70也可以介入于第1下游部41l与连结部件60的2处固定部位这双方。同样地,第2支撑物80也可以介入于第2下游部41r与连结部件60的2处固定部位这双方。一边取得清除配管p所要求的固定强度、伴随于零件件数的增加的成本、以及组装工序数的增加等的平衡,一边决定是否使支撑物介入于各固定部位即可。

也可以是,对于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与连结部件60的合计4处的固定部位中的、第1支撑物70和/或第2支撑物80没有介入的固定部位,使连结部件60的螺栓孔63、65的内径比其他螺栓孔63、65稍大。在第1支撑物70和/或第2支撑物80没有介入的固定部位,无法通过这些支撑物变形来吸收形状和/或尺寸的制造误差。因此,如上所述,通过使螺栓孔63、65的内径稍大,从而可容许伴随于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与连结部件60的制造误差的微小的位置偏移。此外,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下游部41l及第2下游部41r与连结部件60牢固地固定于第1支撑物70和/或第2支撑物80介入的固定部位,所以能够抑制它们松动。

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不限于用于将清除配管p固定于进气歧管30的部件。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例如也可以固定燃料配管、内燃机10的冷却水的配管、车窗洗涤液的配管等、若是供流体流通的配管则可以是任意的配管。另外,也可以用第1支撑物70和第2支撑物80固定不同的其他配管。

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也可以用于固定其他部件而不限于配管。例如,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也可以是用于固定覆盖第1汽缸盖15l和/或第2汽缸盖15r的汽缸盖罩的支撑物。另外,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也可以固定于用于将进气歧管30(内燃机10)与车辆的骨架(纵梁和/或悬架部件)连结的安装部件。

若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的形状呈比第1下游部41l和/或第2下游部41r容易变形的板状,则能够适当变更。与欲利用第1支撑物70及第2支撑物80进行固定的其他部件的形状和/或配置相配合地设计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