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32524阅读:来源:国知局
个第一缸体凹部45、46、47,该第一缸体凹部45、46、47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在后端面42A处开口。第一缸体凹部45、46、47按照这一顺序沿圆周方向以预定的空间间隔形成在第一突出部42中。第一缸体凹部45形成在第二前连通通道20B的径向外面并且具有带底矩形孔的形状。第一缸体凹部46具有带底圆孔的形状,并且将在后文描述的止回阀单元53的油分离器54布置在第一缸体凹部46中。第一缸体凹部47也具有带底圆孔的形状。孔48形成在第一突出部42中以用于第一缸体凹部45与第一缸体凹部46之间的连通。此外,孔49形成在第一突出部42中以用于第一缸体凹部46与第一缸体凹部47之间的连通。如将在后文描述的,分别地,孔48对应于提供消声器室57与油分离室58之间的连通的气体引入通道,孔49对应于提供油分离室58与油储备室59之间的连通的油道。
[0041]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突出部43中具有三个第二缸体凹部50、51、52,该第二缸体凹部50、51、52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处开口。第二缸体凹部50、51、52按照这一顺序沿圆周方向以预定的空间间隔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中。第二缸体凹部50具有带底矩形孔的形状并且形成在第三后连通通道20C的径向外面。第二缸体凹部50通过排出端口 28与第三后连通通道20C连通。第二缸体凹部51具有带有阶梯式构型的有底圆孔的形状。止回阀单元53安装在第二缸体凹部51中。第二缸体凹部52以有底圆孔的形式形成。端面槽63A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中,其连接第一缸体凹部51和第二缸体凹部52。
[0042]如图4所示,垫片44插置在第一突出部42与第二突出部43之间。如图5所示,在第一突出部42与第二突出部43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第一缸体凹部45与第二缸体凹部50布置成面向彼此并且彼此相连通。此外,在第一突出部42与第二突出部43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分别地,第一缸体凹部46与第二缸体凹部51相连通,第一缸体凹部47与第二缸体凹部52相连通。因此,在第一突出部42与第二突出部43中形成三个室。孔44A、44B、44C分别在对应于第一缸体凹部45、46、47的位置处形成穿过垫片44。第一缸体凹部45与第二缸体凹部50通过孔44A彼此相连通,从而形成消声器室57。消声器室57减小了从第一排出室19A和第二排出室19B排出的冷剂气体的波动(pulsat1n)。第一缸体凹部47与二缸体凹部51通过孔44B彼此相连通并且形成油储备室59。油储备室59储存从油分离室58中的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油。
[0043]如图5所示,第二缸体凹部51具有内周壁51A、内周壁51B和内周壁51C,内周壁51A具有大内径并且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处开口,内周壁51B具有比内周壁51A的直径更小的直径并且邻接内周壁51A,内周壁51C具有比内周壁51B的直径更小的直径并且邻接内周壁51B。第二缸体凹部51为具有两个阶梯的阶梯式构型,使得分别地,一个阶梯形成在内周壁51A与内周壁51B之间并且另一阶梯形成在内周壁51B和内周壁51C之间。
[0044]止回阀单元53包括筒状油分离器54、基座55和止回阀56,该油分离器54使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基座55支承油分离器54并且具有比油分离器54的直径更大的直径,止回阀56安装在基座55上。油分离器54、基座55和止回阀是一体的。连通通道54A形成为轴向地延伸穿过油分离器54。基座55包括凸缘55A、凸缘55B和本体55C,凸缘55A形成为与油分离器54相邻并且具有大直径,凸缘55B形成为与止回阀56相邻并且具有小直径,本体55C位于凸缘55A和凸缘55B之间。连通通道55D形成为轴向地延伸穿过基座55。连通通道55D的内径比连通通道54A的内径更小。连通通道54A和连通通道MD相连接以及配合以形成制冷剂气体的排出通道的一部分。在基座55的本体55C中形成有与连通通道5?相连通的多个孔55E。止回阀56包括筒状主体、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主体中的阀元件以及用于阀元件的迫压装置。止回阀56设置在油分离器54的下游以便防止排出通道中的已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回流。
[0045]如图5所示,止回阀单元53配合在第二缸体凹部51中,其中,分别地,止回阀56定位在后侧,油分离器54定位在前侧,并且基座55的凸缘55B、55A分别与内周壁51B、51A相接触。油分离器54布置成穿过垫片44的孔44B突出至第一缸体凹部46中,并且前述油分离室58由第一缸体凹部46和凸缘55A的前端面限定。凸缘55A的后端、凸缘55B的前端、本体55C的外周表面以及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A限定了圆环形的中间压力室60。该中间压力室形成在油分离器54与止回阀56之间。中间压力室60与连通通道5?经由孔55E相连通。中间压力室60中的压力比油分离室58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更低。凸缘55B的后端面、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C和底面限定了止回阀室61。止回阀56布置在止回阀室61中,并且止回阀室61通过排出通道62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
[0046]如图5所示,第二缸体凹部51与第二缸体凹部52通过下述通道相互连接,该通道包括端面槽63A和内周壁槽63B,端面槽63A沿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A的圆周方向形成,内周壁槽63B在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A中平行于轴线方向形成为与端面槽63A相连通。
[0047]如图6A所示,端面槽63A具有矩形截面并且穿过前端面43A开口。端面槽63A可以具有三角形或弧形的截面。通过用垫片44覆盖端面槽63A的开口形成了气体释放通道64A。气体释放通道64A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与垫片44之间并且用作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之间的连通通道。如图6B所示,内周壁槽63B具有矩形截面并且穿过内周壁51A开口。内周壁槽63B可以具有三角形或弧形的形状。通过用凸缘55A的外周表面覆盖内周壁槽63B的开口形成了气体释放通道64B。内周壁槽63B的沿轴向方向测量的尺寸足够大以便使内周壁槽63B与中间压力室60相连通。气体释放通道64A、64B相配合以形成提供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之间的连通的气体释放通道。
[0048]将对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的操作进行描述。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排出端口 29排放到使制冷剂气体的波动减小的消声器室57中,然后该制冷剂气体通过孔48流到油分离室58中。在油分离室58中,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从油分离器54的基部朝向油分离器54的端部流动同时在第一缸体凹部46的内壁面与油分离器54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间中旋转,并且包含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凭借离心力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因此,使油从其中除去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油分离器54中的连通通道54A和基座55中的连通通道5?被弓丨入到止回阀室61中,并且然后经由排出通道62排放到外部制冷回路中。
[0049]由于连通通道55D的内径小于连通通道54A的内径,因此流动通过连通通道54A、55D的制冷气体将具有压力损失,使得连通通道55D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变得低于连通通道54A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因此,油分离室58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Pl大于经由孔55E与连通通道5?连通的中间压力室60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P3。
[0050]从排放出的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油暂时储存在油分离室58中然后通过孔49流到油储备室59中。由于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经由气体释放通道64A、64B连通,因此油储备室59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P2基本上等于压力P3。由此,在油分离室58与油储备室59之间的压力差ΛΡ(ΛΡ = Ρ1-Ρ2)的影响下,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油被迅速送至油储备室59。穿过气体释放通道64Α、64Β以及积聚在油储备室59中的制冷剂气体被吸入中间压力室60中并且通过孔55Ε排放至作为排出路径的一部分的连通通道55D。
[0051]在旋转斜板式可变排量压缩机10中,排量能够根据旋转斜板33的倾斜角度来变化。当旋转斜板33的倾斜角度小时,压缩机10的排量被减小,因此,流动通过排出端口 28以被引入至油分离室58中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在油分离室58中分离出来的油很难流入到油储备室59中。然而,由于通过气体释放通道64Α、64Β的形成而在油分离室58与油储备室59之间产生的压力差ΑΡ,使得在油分离室58中分离出来的油能够以低流量的方式被传送至油储备室59。
[0052]通过气体释放通道64Α、64Β形成了提供油储备室59与中间压力室60之间的连通的气体释放通道。气体释放通道64Α由垫片44和端面槽63Α形成,端面槽63Α形成在第二突出部43的前端面43Α中并且连接第二缸体凹部51和52。气体释放通道64Β由凸缘55Α的外周表面和内周壁槽63Β形成,该内周壁槽63Β形成在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周壁51Α中并且连接至端面槽63Α。与需要加工孔以形成气体释放通道的常规压缩机相比,气体释放通道易于形成在压缩机10中,因为其仅需要在第二突出部43的表面以及第二缸体凹部51的内壁中形成槽。此外,槽的形状和尺寸能够自由选择。
[0053]用作密封件的插置在第一缸体13与第二缸体14之间的垫片44还用作用于形成气体释放通道64Α的一部分的部件。
[0054]止回阀单元53包括一体化的油分离器54、基座55和止回阀56,并且止回阀单元53配合在第二缸体凹部51中。因此,可以容易地实现止回阀单元53的安装并且可以减少用于压缩机10的零件的数量。
[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