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倍挡功能的离合装置及变速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227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具有倍挡功能的离合装置及变速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离合装置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倍挡功能的离合装置以及使用该离合装置的变速总成。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当前机动车的变速器,例如AMT(AutomatedMechanicalTransmission,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在换挡时普遍存在动力中断的问题,换挡的顿挫感强烈,换挡品质较低。另外,鉴于机动车在拥堵的城市道路、频繁起步及低速运行时油耗高,尾气排放问题突出,且发动机的效率非常低,目前将电动机与发动机配合输出动力的混合动力方案,因其能够使得机动车在拥堵的城市道路、频繁起步及低速运行时发动机关闭、电动机工作并输出动力,提高机动车的能量使用效率,已逐渐成为业界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将混合动力方案用于解决换挡时动力中断的问题,则无疑会引领业界潮流。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并改良当前混合动力系统、拓展电动机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倍挡功能的离合装置及变速总成。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具有倍挡功能的离合装置,作为独立部件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输出轴之间,包括:行星运动机构,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以及变速齿轮组;控制机构,用于对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第一电动机,连接于变速齿轮组输出轴。可选地,所述离合装置还包括第二电动机,第二电动机连接于行星运动机构的传动件。可选地,所述行星运动机构包括太阳轮、设置于太阳轮周围并与太阳轮外啮合的行星齿轮组、与行星齿轮组内啮合的齿圈以及设置于行星齿轮组上的行星架,动力输入件为齿圈,传动件为行星齿轮组,动力输出件为行星架,传动控制件为太阳轮。可选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主动件和从动件,主动件连接于齿圈,从动件连接于行星架并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同轴设置。可选地,所述行星运动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二行星轮、齿圈以及行星架,其中第一行星轮与第一太阳轮外啮合,齿圈与第一行星轮内啮合,第二行星轮位于第二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之间且分别与第二太阳轮和第一行星轮外啮合,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进一步共用行星架;或者,所述行星运动机构包括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二行星轮、第一齿圈、第二齿圈以及行星架,第一行星轮与太阳轮外啮合,第一齿圈与第一行星轮内啮合,第二行星轮位于第一行星轮与第二齿圈之间且与第一行星轮外啮合,并与第二齿圈内啮合,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进一步共用行星架。可选地,所述离合装置还包括第三电动机,第三电动机连接于行星运动机构的行星架,第二电动机连接于行星运动机构的第二太阳轮。可选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至少一制动机构,制动机构用于对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制动,以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的未被制动机构制动的元件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可选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至少一离合机构,离合机构用于将行星运动机构中的两个元件同时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或者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以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可选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离合机构,至少两个离合机构用于将行星运动机构中的不同元件与动力源输出轴或者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进行选择性接合,进而通过离合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可选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制动机构和两个离合机构,通过两个离合机构分别与制动机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和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且通过两个离合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可选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两个制动机构和两个离合机构,通过两个离合机构分别与两个制动机构中的一个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和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两个离合机构中的一个与两个制动机构中的另一个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且通过两个离合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可选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两个制动机构和三个离合机构,通过三个离合机构中的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离合机构分别与两个制动机构中的第一制动机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和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通过三个离合机构中的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三离合机构分别与两个制动机构中的第二制动机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和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并通过三个离合机构中的任意两个离合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五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速总成,包括上述离合装置。可选地,所述变速总成还包括后桥以及连接于后桥的第四电动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倍挡功能的离合装置及变速总成利用行星运动机构配合变速齿轮组,可以产生至少两种不同速度比的动力输出,当该离合装置与变速器组合时,可产生至少两倍于变速器挡位数的挡位,实现利用较少齿轮实现较多挡位。另外,在换挡时可利用连接于变速齿轮组输出轴的第一电动机输出动力,从而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提升换挡品质。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变速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变速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变速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4-6是图3所示的离合装置不同变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12是图7所示的离合装置不同变型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4-20是图13所示的离合装置不同变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2-27是图21所示的离合装置不同变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0-33是图28-29所示的离合装置不同变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4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5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6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7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8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9-40是图35-38所示的离合装置不同变型的结构示意图;图41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2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各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变速总成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变速总成所适用的动力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车辆、船舶等。所述变速总成包括离合装置10和变速齿轮组20。离合装置10作为独立部件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1和变速齿轮组20之间,包括一行星运动机构、控制机构以及第一电动机MG1。行星运动机构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1以及变速齿轮组20的输入轴21之间。控制机构与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连接,用于对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1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22。第一电动机MG1连接于变速齿轮组输出轴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行星运动机构为单行星运动机构,包括太阳轮11、设置于太阳轮11周围并与太阳轮11外啮合的行星齿轮组12、与行星齿轮组12内啮合的齿圈13以及设置于行星齿轮组12上的行星架14。其中,齿圈13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1,可视为与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连接,以接收从动力源输出轴1输出的动力。行星架14连接于变速齿轮组20的输入轴21,可视为与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连接,以将从动力源输出轴1接收的动力传递至变速齿轮组20的输入轴21。控制机构包括由主动件15和从动件16构成的第一离合机构,以及由制动件17和被制动件18构成的第二离合机构。主动件15设置于齿圈13的内侧,从动件16设置于行星架14上且与行星架14同轴设置,被制动件18设置于太阳轮11上且与太阳轮11同轴固定。其中,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离合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摩擦片式离合器(制动器)、电磁式离合器(制动器)。离合装置10还可以包括第二电动机MG2,第二电动机MG2连接于所述行星运动机构的传动件,例如,第二电动机MG2可以连接于所述行星运动机构的齿圈13。动力源输出轴1与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动力源离合机构2,第二电动机MG2可直接或通过适当的传动机构(例如传动齿轮组)连接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该动力源离合机构2用于对动力源输出轴1进行控制,具体将动力源输出轴1输出的动力选择性输出至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动力源离合机构2可以采用传统的湿式或干式离合机构。例如,动力源离合机构2包括主动件以及从动件,当主动件和从动件接合时,动力源输出轴1输出的动力输出至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当主动件和从动件彼此分离时,动力源输出轴1输出的动力不输出至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当然,动力源离合机构2也可以由单向离合机构所代替。当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的与动力源输出轴1连接的元件的转速大于动力源的转速时,单向离合机构处于超越状态,避免动力的回流。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也可以在第二电动机MG2与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之间设置适当的动力源离合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源输出轴1所连接的动力源可视为变速总成的第一动力源(未图示),第二电动机MG2和/或第一电动机MG1可视为变速总成的第二动力源。优选地,第一动力源为柴油或汽油发动机(下文简称发动机),第二动力源为电动机/发电机。当发动机关闭,第二电动机MG2运行时,第二电动机MG2向离合装置10提供动力,带动齿圈13转动。此时,第二电动机MG2输出的动力经齿圈13传递到与变速齿轮组20的输入轴21,继而传输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22,形成纯电动驱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由第一电动机MG1输出动力并直接传递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22以形成纯电动驱动,也可以由第一电动机MG1和第二电动机MG2输出动力,并最终传递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22,从而形成纯电动驱动。当发动机和第二电动机MG2都提供动力,或者发动机和第一电动机MG1都提供动力,又或者发动机和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都提供动力时,则形成并联的混合运行模式。当车辆总成所适用于的动力装置需要急加速或要克服较大行驶阻力时,发动机工作,动力源离合机构2接合,以传递发动机的动力至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同时第二电动机MG2和/或第一电动机MG1也提供动力,以使动力装置获得更大的加速度或驱动力。动力装置(例如车辆)高速运行中,发动机的效率较高,可由发动机驱动车辆,此时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一电动机MG1关闭。进一步,当车辆需要减速制动时,第二电动机MG2和/或第一电动机MG1可以变为发电机,作为变速齿轮组20的在挡反拖来回收车辆的能量,为电池充电。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以第二电动机MG2和/或第一电动机MG1作为起步动力源和低速行驶动力源,发动机作为高速行驶动力源。其中,在车辆急起步、急加速时,可以由第二电动机MG2和/或第一电动机MG1与发动机协同起步。此外,当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一电动机MG1无法正常工作时,车辆可利用发动机作为起步动力源。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电动机MG1还可以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具体地,在通过离合装置10和变速齿轮组20进行变挡(例如:变速齿轮组20由1挡变为2挡)的过程中,动力源输出轴1和第二电动机MG2需要切断动力以完成挡位切换,此时,没有动力传递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22,从而无法驱动车辆等动力装置(即动力中断换挡),此时由第一电动机MG1输出动力,即利用第一电动机MG1进行动力中继,从而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提升换挡品质。在本实施例中,齿圈13与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连接,以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动力输入件;行星架14与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连接,以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行星齿轮组12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传动件;太阳轮11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传动控制件。控制机构可以对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1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22。具体地,所述离合装置10可以产生以下几种传动状态:第一种状态,控制第一离合机构的主动件15和从动件16接合,控制第二离合机构的制动件17和被制动件18分离。此时,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经齿圈13、主动件15、从动件16和行星架14以第一速度比(等速)驱动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齿圈13所接收的动力源输出轴1输出的动力经过主动件15和从动件16在齿圈13和行星架14之间直接传递,进而使得动力等速传递至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第二种状态,控制第一离合机构的主动件15和从动件16分离,同时控制第二离合机构的制动件17和被制动件18处于制动状态。此时,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经齿圈13、行星齿轮组12和行星架14以第二速度比(减速)驱动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齿圈13所接收的动力经过行星齿轮组12在齿圈13和行星架14之间进行传递,进而使得动力经行星齿轮组12减速后传递至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第三种状态,控制第一离合机构的主动件15和从动件16处于半离合状态,控制第二离合机构的制动件17和被制动件18处于半制动状态。此时,主动件15与从动件16以及制动件17与被制动件18之间发生打滑,第一离合机构以及第二离合机构同时工作。动力同时经第一离合机构和行星齿轮组12传递至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第四种状态,控制第一离合机构的主动件15和从动件16以及第二离合机构的制动件17和被制动件18均分离。此时,行星齿轮机构的各部件无确定输出,无法将动力传递到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下面结合下表说明本实施例的离合装置10与变速齿轮组20进行组合而形成倍挡的各个部件的工作状态:C1C2D1D2D3D4D5R1√√2√√3√√4√√5√√6√√7√√8√√9√√10√√R1√√R2√√其中,C1表示第一离合机构,C2表示第二离合机构,D1~D5和R分别表示变速齿轮组20内的各啮合齿轮对。当C1或C2被选中时,表示该离合机构处于接合状态,当D1~D5和R被选中时,表示经过该齿轮对传递动力源输出轴1输出的动力。利用前述离合装置10与变速器相结合,可以使具有N+1对齿轮(即N个前进挡位,1个倒挡)的变速齿轮组20,变为具有N×2+2个挡位(即具有N×2个前进挡位,2个倒挡)的变速器总成。在变速齿轮组20中任意一对齿轮工作时,通过第一离合机构和第二离合机构的控制实现两种不同速度比的动力输出(相当于产生两个不同速度比的挡位),并且可以实现任意两个挡位之间的无动力中断换挡。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利用上述离合装置10结合变速器,可产生两倍于变速器挡位数的挡位,可使用较少的齿轮数实现较多挡位。基于此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想到将第一和第二离合机构设置于其他位置来实现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与其输出轴之间的接合,以使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在不经过行星齿轮组12的情况下驱动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例如,将主动件15和从动件16分别直接设置在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和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上,或者设置在与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和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相关联的其他元件上。另外,应该理解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速齿轮组20以及下文其他实施例所述的变速齿轮组可以为其它公知类型的定轴式变速齿轮组,图示仅为示例性说明,其具体结构并不限于附图所示。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变速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离合装置10的行星运动机构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对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采用相同的标号。在本实施例中,太阳轮11与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连接,以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动力输入件;行星架14与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连接,以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行星齿轮组12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传动件;齿圈13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传动控制件。此时,第一离合机构设置于太阳轮11和行星架14之间,并可选择性直接接合太阳轮11和行星架14,以使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经第一离合机构等速驱动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第二离合机构用于选择性制动齿圈13,使得离合装置10的输入轴经行星齿轮组12加速驱动离合装置10的输出轴。当然,其他实施例的行星运动机构还可以采用其他配置方式,例如,动力输入件对应为行星架,传动控制件对应为太阳轮,动力输出件对应为齿圈;又例如,动力输入件对应为行星架,传动控制件对应为齿圈,动力输出件对应为太阳轮;再例如,动力输入件对应为齿圈,传动控制件对应为行星架,动力输出件对应为太阳轮或者动力输入件对应为太阳轮,传动控制件对应为行星架,动力输出件对应为齿圈。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速总成还包括后桥3以及连接于后桥3的电动机MG4。电动机MG4和第一电动机MG1相配合,可以为车辆等动力装置提供足够大的扭矩。另外,第二电动机MG2和单行星运动机构也可以实现扭矩叠加,从而进一步为车辆等动力装置提供足够大的扭矩。应该理解的是,所述电动机MG4也可以作为后驱车辆的动力源,单独或者与第一电动机MG1和/或第二电动机MG2协同实现纯电动驱动,又或者与发动机协同实现混合动力驱动。请参阅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变速总成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变速总成包括离合装置30和变速齿轮组40。离合装置30作为独立部件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41和变速齿轮组40之间,包括一行星运动机构、控制机构37以及第一电动机MG1。行星运动机构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41以及变速齿轮组40的输入轴42之间。控制机构37与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连接,用于对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41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43。第一电动机MG1连接于变速齿轮组输出轴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行星运动机构为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该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可以包括第一太阳轮31、第二太阳轮32、第一行星轮33、第二行星轮34、齿圈35及行星架36。第一行星轮33和第二行星轮34共用行星架36,第一行星轮33与第一太阳轮31外啮合,齿圈35与第一行星轮33内啮合。第一太阳轮31、第一行星轮33、齿圈35和行星架36构成一单行星排。第二行星轮34位于第二太阳轮32与第一行星轮33之间,且分别与第二太阳轮32和第一行星轮33外啮合。第二太阳轮32、第一行星轮33、第二行星轮34、齿圈35和行星架36构成一双行星排。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37对第一太阳轮31进行控制,第二太阳轮32连接动力源输出轴41,齿圈35连接变速齿轮组40的输入轴42。离合装置30还可以包括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三电动机MG3。第三电动机MG3可以连接于所述行星运动机构的行星架36。第二电动机MG2连接于所述行星运动机构的传动件,例如,第二电动机MG2可以连接于所述行星运动机构的第二太阳轮32。动力源输出轴41与离合装置30的输入轴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动力源离合机构(未图示),第二电动机MG2可直接或通过适当的传动机构(例如传动齿轮组)连接离合装置30的输入轴。该动力源离合机构用于对动力源输出轴41进行控制,具体将动力源输出轴41输出的动力选择性输出至离合装置30的输入轴。动力源离合机构可以采用传统的湿式或干式离合机构。例如,动力源离合机构包括主动件以及从动件,当主动件和从动件接合时,动力源输出轴41输出的动力输出至离合装置30的输入轴。当主动件和从动件彼此分离时,动力源输出轴41输出的动力不输出至离合装置30的输入轴。动力源离合机构也可以由单向离合机构所代替。当离合装置30的输入轴的与动力源输出轴41连接的元件的转速大于动力源的转速时,单向离合机构处于超越状态,避免动力的回流。当然也可以在第二电动机MG2与离合装置30的输入轴之间设置适当的动力源离合机构。其中,第二太阳轮32与离合装置30的输入轴连接,以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动力输入件;齿圈35与离合装置30的输出轴连接,以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行星架36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传动件;第一太阳轮31作为行星运动机构的传动控制件。控制机构37可以对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41输出的动力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43。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37为一制动机构,例如干式制动机构,可以包括制动盘和制动钳。制动盘同轴固定于第一太阳轮31,制动钳用于对制动盘选择性制动。通过制动机构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的控制,来达到动力的传递和切断。当然,控制机构37也可以为湿式制动机构。具体来说,当制动钳松开,不约束制动盘时,动力源输出轴41带动第二太阳轮34转动。此时,由于第二行星轮34、行星架36、第一行星轮33以及第一太阳轮31均处于自由状态,从而齿圈35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车辆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制动钳锁死制动盘时,第一太阳轮31同样处于锁死状态,输的动力经第二太阳轮34、第二行星轮34、第一行星轮33传递到齿圈35上,并输出至变速齿轮组40的输入轴,即为普通车辆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另外,当制动钳在制动并不锁死制动盘时,制动钳与制动盘之间打滑,相当于普通车辆离合器在起步和换挡过程的“半离合”状态,此时传递部分动力。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源输出轴41所连接的动力源可视为变速总成的第一动力源(未图示),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三电动机MG3的任意组合可视为变速总成的第二动力源。优选地,第一动力源为柴油或汽油发动机(下文简称发动机)。本实施例的离合装置30可实现纯电动驱动:当发动机关闭,第二太阳轮34静止。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三电动机MG3的任意组合运行并提供动力。以第三电动机MG3提供动力为例,第三电动机MG3向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提供动力,带动行星架36转动,行星架36带动齿圈35转动,第三电动机MG3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到变速齿轮组40的输入轴,形成纯电动驱动。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也可以由第一电动机MG1形成纯电动驱动,或者由第二电动机MG2形成纯电动驱动,或者由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三电动机MG3中的任意组合协同配合形成纯电动驱动。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电动机MG1还可以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具体地,在通过离合装置30和变速齿轮组40变挡(例如:变速齿轮组40由1挡变为2挡)的过程中,动力源输出轴41、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三电动机MG3需要切断动力以完成挡位切换,此时,没有动力传递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43,从而无法驱动车辆等动力装置(即动力中断换挡),此时由第一电动机MG1输出动力,即利用第一电动机MG1进行动力中继,从而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提升换挡品质。车辆高速运行中,发动机的效率相对较高,可以完全由发动机驱动车辆。此时,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三电动机MG3关闭,且相当于一个旋转惯量或者一个负载。当动力电池(未图示)电量过低时,车辆静止或高速运行时,发动机可以作为动力源带动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三电动机MG3的任意组合作为发电机为电池充电。进一步,车辆需要减速制动时,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三电动机MG3的任意组合可以转变为发电机,通过变速齿轮组40的在挡反拖来回收车辆的能量,为电池充电。本实施例的离合装置30还可实现调速:发动机和第三电动机MG3协调运行,第三电动机MG3可以通过正转或者反转来调节发动机转速以让发动机工作在最佳转速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电动机MG3优选用于调速,以调节发动机转速以让发动机工作在最佳转速范围;第一电动机MG1和第二电动机MG2优选用于混合动力,当然第一电动机MG1还优选用于与发动机的力矩相加,从而可以为车辆等动力装置提供足够大的扭矩。本实施例的离合装置30还可实现能量回收:当车辆制动时,车辆制动动能通过变速齿轮组40反拖,带动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以及第四电动机MG4的任意组合,使得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以及第四电动机MG2的任意组合作为发电机为动力电池充电,MG3作为调速电机运行。本实施例的离合装置30还可实现行车充电:当动力电池电量低、动力源离合机构接合时,发动机带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以及第三电动机MG3中的任意组合转动,此时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以及第三电动机MG3中的任意组合作为发电机为动力电池充电。本实施例利用电动机(第三电动机MG3)正转或反转传动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与其连接的元件,使得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的元件输出,电动机(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和第三电动机MG3)能够单独或者辅助发动机输出动力,并调节发动机转速以让发动机工作在最佳转速范围,另外将电动机(第三电动机MG3)集成于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不仅使得离合装置30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功能强大、易于实现多挡化等特点,而且可以实现行车充电以及发动机能量回收,提高发动机能量使用率,从而改良现有技术的混合动力系统、拓展现有技术的电动机的功能。请继续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速总成还包括后桥3以及连接于后桥3的第四电动机MG4。第四电动机MG4和第一电动机MG1相配合,可以为车辆等动力装置提供足够大的扭矩。当然,第四电动机MG4也可以作为后驱车辆的动力源,与发动机协同实现混合动力。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行星运动机构还可以采用其他配置方式。图4-6为图3所示的变速总成中的离合装置的不同变型。其中,图4-6中所使用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与图3所示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相同,并同样使用制动机构来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区别仅在于图4-6中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用于连接动力源输出轴和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元件以及制动机构所制动的元件与图3有所不同。进一步需要强调的是,图6在图3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制动机构,即图6采用两个制动机构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不同元件进行制动,进而使得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以不同的速度比输出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进而使得变速齿轮组的原有挡位加倍,即实现“倍挡”功能。请参见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太阳轮216、第一齿圈215、第二齿圈211、第一行星轮212、第二行星轮214以及行星架213。第一行星轮212和第二行星轮214共用行星架213。第一行星轮212与太阳轮216外啮合,并与第一齿圈215内啮合。太阳轮216、第一行星轮212、第一齿圈215和行星架213构成一单行星排。第二行星轮214设置于第一行星轮212与第二齿圈211之间,并与第一行星轮212外啮合,同时与第二齿圈211内啮合。太阳轮216、第一行星轮212、第二行星轮214、第二齿圈211和行星架213进一步构成一双行星排。在本实施例中,行星架213由控制机构进行控制。太阳轮216连接动力源输出轴,第二齿圈21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为一制动机构,例如干式制动器,且具体包括制动盘241以及制动钳242。制动盘241同轴固定在行星架213上,制动钳242用于对制动盘241进行选择性制动。通过上述制动机构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的控制,来达到动力的传递和切断。当制动钳242松开,不约束制动盘241时,动力源输出轴带动太阳轮216转动,由于第一行星轮212、行星架213、第二行星轮214以及第一齿圈215均处于自由状态,因此第二齿圈21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控制机构锁死行星架213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太阳轮216、第一行星轮212、第二行星轮214传递至第二齿圈211,从而输入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即为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图8-12为图7所示的离合装置的不同变型。其中,图8-12中所使用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与图7所示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相同,并同样使用制动机构来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区别仅在于图8-12中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用于连接动力源输出轴和变速齿轮组输出轴的元件以及制动机构所制动的元件与图7有所不同。进一步需要强调的是,图12在图7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一个制动机构,即图12采用两个制动机构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不同元件进行制动,进而使得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以不同的速度比输出至变速齿轮组输出轴,进而使得变速齿轮组的原有挡位加倍,即实现“倍挡”功能。上述实施例仅是作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示范性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的基础上设计出其他使用单制动机构的离合装置,并不限于上述变型所示的结构。理论上,只需将图3实施例的第一太阳轮31、第二太阳轮32、齿圈35以及行星架36或者将图7实施例的太阳轮216、第一齿圈215、第二齿圈211以及行星架213中的任意两个分别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进行连接,而利用制动机构对其他任意一元件进行制动均可以实现动力源输出轴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传输。请参见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并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第一太阳轮315、第二太阳轮316、第一行星轮312、第二行星轮314、齿圈311以及行星架313,其具体结构与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制动机构341和一个离合机构342。具体的,制动机构341与图3实施例中的制动机构141相同,离合机构342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不同部件上的主动件以及从动件,当离合机构342的主动件和从动件接合时,离合机构带动其所控制的两个部件同步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轮315由制动机构341与离合机构342控制,具体离合机构342将第一太阳轮315选择性结合至动力源输出轴,制动机构341则对第一太阳轮315进行选择性制动。此外,第二太阳轮316连接动力源输出轴,齿圈31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离合机构342与制动机构341都分离时,动力源输出轴带动第二太阳轮316转动。此时,由于第二行星轮314、行星架313、第一行星轮312以及第一太阳轮315均处于自由状态,从而齿圈31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离合机构342分离、制动机构341锁死第一太阳轮315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入的动力经第二太阳轮316、第二行星轮314、第一行星轮312传递到齿圈311上,从而以第一速度比输出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离合机构342接合、制动机构341分离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入的动力同时等速传递至第二太阳轮316与第一太阳轮315,第二太阳轮316、第一太阳轮315、第二行星轮314、第一行星轮312以及行星架313相互锁死,进而以第二速度比带动齿圈311转动,以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以第二速度比输出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两种情况即为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也可实现普通离合器的半离合状态。只需在以第一速度比输出动力时控制制动机构341的制动盘与制动钳之间打滑,或者在以第二速度比输出动力时控制离合机构342的主动件和从动件之间打滑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当作为起步离合器使用时,优选通过制动机构341控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来传输动力。图14-20为图13所示的离合装置的不同变型。其中,图14-20中所使用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与图13所示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相同,并同样使用至少一个制动机构和一个离合机构来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区别仅在于图14-20中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用于连接动力源输出轴和定轴式变速齿轮组输出轴的元件以及制动机构和离合机构所制动的元件与图13有所不同。进一步需要强调的是,图19-20进一步增加了一个制动机构,即图19-20采用两个制动机构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不同元件进行制动。请参见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太阳轮416、第一齿圈415、第二齿圈411、第一行星轮412、第二行星轮414以及行星架413,其具体结构与图7所示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制动机构441和一个离合机构442。具体的,制动机构441和离合机构442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制动机构和离合机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行星架413由制动机构441进行控制,具体来说由制动机构441进行选择性制动。第一齿圈415由离合机构442进行控制,具体由离合机构442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太阳轮416连接动力源输出轴422,第二齿圈41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离合机构442与制动机构441都分离时,动力源输出轴带动太阳轮416转动,由于第一行星轮412、行星架413、第二行星轮414以及第一齿圈415均处于自由状态,因此第二齿圈41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离合机构442分离、制动机构441锁死行星架413时,动力源输出轴只带动太阳轮416转动,此时动力经太阳轮416、第一行星轮412、第二行星轮414传递到第二齿圈411,从而以第一速度比输出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离合机构442接合、制动机构441分离时,动力源输出轴带动太阳轮416与第一齿圈415同时等速转动,太阳轮416、第一齿圈415、第二行星轮414、第一行星轮412以及行星架413相互锁死,从而以第二速度比传动第二齿圈411转动,以使得动力源输出轴的输出动力以第二速度比输出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两种情况即为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也可实现普通离合器的半离合状态。只需在以第一速度比输出动力时控制制动机构441的制动盘与制动钳之间打滑,或者在以第二速度比输出动力时控制离合机构442的主动件和从动件之间打滑即可即可。在作为起步离合器使用时,优选通过制动机构441控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来传输动力。图22-27为图21所示的离合装置的不同变型。其中,图22-27中所使用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与图21所示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相同,并同样使用至少一个制动机构和一个离合机构来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区别仅在于图22-27中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用于连接动力源输出轴和定轴式变速齿轮组输出轴的元件以及制动机构和离合机构所制动的元件与图21有所不同。进一步需要强调的是,图25-27进一步增加了一个制动机构,即图25-27采用两个制动机构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不同元件进行制动。由第五和第六实施例可知,在存在一个离合机构以及一个制动机构时,通过制动机构的制动且离合机构的分离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并通过离合机构的接合且制动机构的分离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第五与第六实施例仅是作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示范性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的基础上设计出其他使用单制动机构和单离合机构的离合装置,并不限于上述变型所示的结构。理论上,只需利用离合机构将上述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的两个元件同时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或者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均可以实现动力源输出轴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传输。本实施例的离合装置与变速齿轮组所组成的变速总成,“离合器”具有倍挡(M=2)的功能,也就是说,与其相连的变速齿轮组如果为N+1挡(意为N个前进挡,1个倒挡),则理论上,整个变速总成可以有2×(N+1)个挡位。更具体地说,因为在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中的“行星机构离合器”既有普通“离合器”的起步、换挡功能,又具有“倍挡(M=2)”的功能,所以要实现8个前进挡的车辆变速总成,那就只需要与其连接一个具有N+1(N=4)对齿轮组的定轴式变速齿轮组。进一步,图19-20和图25-27所示的变型可以实现“倍挡(M=3)”的功能。请参见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并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第一太阳轮515、第二太阳轮516、第一行星轮512、第二行星轮514、齿圈511以及行星架513,其具体结构与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制动机构541和第一离合机构542与第二离合机构543。第一太阳轮515由制动机构541控制,具体由制动机构541进行选择性制动。第二太阳轮516由第一离合机构542控制,具体由第一离合机构542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行星架513由第二离合机构543控制,具体由第二离合机构543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齿圈51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542以及第二离合机构543都处于分离状态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无法接入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从而齿圈51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第一离合机构542接合,制动机构541制动,同时第二离合机构543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542传递至第二太阳轮516。而由于制动机构541锁死第一太阳轮515,动力经第二太阳轮516、第二行星轮514、第一行星轮512后以第一速度比输出至齿圈5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二离合机构543接合,制动机构541制动,同时第一离合机构542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二离合机构543传递至行星架513。同样由于制动机构541锁死第一太阳轮515,动力经行星架513、第一行星轮512后以第二速度比输出至齿圈5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542与第二离合机构543都接合,同时制动机构541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542与第二离合机构543同时等速传递至第二太阳轮516与行星架513。此时,第二太阳轮516、第二行星轮514、行星架513、第一行星轮512相互锁死,进而以第三速度比带动齿圈511转动,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三种状态相当于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另外,当第一离合机构542或第二离合机构543接合,但制动机构541中的制动钳(未标示)制动并不锁死制动盘(未标示)时,制动钳与制动盘之间打滑,相当于普通离合器的“半离合”状态,此时仍可传递部分发动机的动力。当然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离合机构542和/或第二离合机构543的主动件和从动件之间打滑来实现“半离合”状态。在作为起步离合器使用时,优选使用第一离合机构542与制动机构541配合来控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输动力。本实施例的离合装置与变速齿轮组所组成的变速总成,“离合器”具有倍挡(M=3)的功能,也就是说,与其相连的定轴式变速齿轮组如果为N+1挡(意为N个前进挡,1个倒挡),则理论上,整个变速总成可以有3×(N+1)个挡位。更具体地说,因为本实施例中的“行星机构离合器”既有普通“离合器”的起步、换挡功能,又具有“倍挡(M=3)”的功能,所以要实现9个前进挡的车辆变速总成,那就只需要与其连接一个具有N+1(N=3)对齿轮组的定轴式变速齿轮组。此种变速总成与9AT相比,同样从1挡升至9挡,其换挡时间基本一样,换挡品质也基本一样。而制造成本和变速总成复杂程度远远低于9挡AT。请参见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并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第一太阳轮615、第二太阳轮616、第一行星轮612、第二行星轮614、齿圈611以及行星架613,其具体结构与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与第五实施例所类似,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离合机构642、第二离合机构643以及制动机构641组成。但与第五实施例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离合机构642控制第一太阳轮615,具体将第一太阳轮615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第二离合机构643控制第二太阳轮616,具体将第二太阳轮616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制动机构641控制齿圈611,具体对齿圈611进行选择性制动,而行星架613则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642以及第二离合机构643都处于分离状态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无法接入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从而行星架613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第一离合机构642接合,制动机构641制动,同时第二离合机构643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642传递至第一太阳轮615。由于制动机构641锁死齿圈611,动力经第一太阳轮615、第一行星轮612以及行星架613以第一速度比输出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二离合机构643接合,制动机构641制动,同时第一离合机构642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二离合机构643传递至第二太阳轮616。由于制动机构641锁死齿圈611,动力经第二太阳轮616、第二行星轮614、第一行星轮612以及行星架613以第二速度比输出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642与第二离合机构643都接合,同时制动机构641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642与第二离合机构643同时等速传递至第一太阳轮615与第二太阳轮616。此时,第一太阳轮615、第二太阳轮616、第一行星轮612与第二行星轮614相互锁死,进而带动行星架613以第三速度比转动,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三种状态相当于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在作为起步离合器使用时,优选通过第二离合机构643和制动机构641来控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输动力。图30-图33为图28和图29所示的离合装置的不同变型。其中,图30-图33中所使用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与图28和图29所示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相同,并同样使用一个制动机构和两个离合机构来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区别仅在于图30-图33中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用于连接动力源输出轴和定轴式变速齿轮组输出轴的元件以及制动机构和离合机构所制动的元件与图28和图29有所不同。参见图34,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太阳轮716、第一齿圈715、第二齿圈711、第一行星轮712、第二行星轮714以及行星架713,其具体结构与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制动机构741和两个离合机构742、743。行星架713由第二离合机构743控制,具体由第二离合机构743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太阳轮716由第一离合机构742控制,具体由第一离合机构742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第一齿圈715由制动机构741控制,具体由制动机构741进行选择性制动。第二齿圈71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在第一离合机构742及第二离合机构743都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无法向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输出动力,从而第二齿圈71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第一离合机构742接合、制动机构741制动,同时第二离合机构743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由第一离合机构742传递至太阳轮716。由于制动机构741锁死第一齿圈715,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太阳轮716、第一行星轮712以及第二行星轮714后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第二齿圈7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二离合机构743接合、制动机构741制动,同时第一离合机构742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由第二离合机构743传递至行星架713。同样由于制动机构741锁死第一齿圈715,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架713、第一行星轮712以及第二行星轮714后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第二齿圈7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742与第二离合机构743都接合,同时制动机构741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742与第二离合机构743等速传递至太阳轮716与行星架713。此时,太阳轮716、第一行星轮712、第二行星轮714以及行星架713相互锁死,进而以第三速度带动第二齿圈711转动,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三种状态相当于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在作为起步离合器使用时,优选通过第一离合机构742和制动机构741来控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输动力。由第七、第八与第九实施例可知,在存在两个离合机构以及一个制动机构时,通过两个离合机构分别与制动机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和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且通过两个离合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第七、第八与第九实施例仅是作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示范性描述,理论上来说,只需确保第七实施例中的第一太阳轮515、第二太阳轮516、行星架513、齿圈511或者第八实施例中的第一太阳轮615、第二太阳轮616、行星架613、齿圈611或者第九实施例中的太阳轮716、第一齿圈715、第二齿圈711、行星架713中的任意三个元件分别由上述一个和两个离合机构进行控制,而剩余一个元件连接动力源输出轴均可以实现上述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离合装置是作为独立的离合器使用,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七实施例与第九实施例中,以第一速度比、第二速度比和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同向转动,第八实施例中,以第一速度比与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同向转动,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反向转动。参见图35,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第一太阳轮815、第二太阳轮816、第一行星轮812、第二行星轮814、齿圈811以及行星架813,其具体结构与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两个制动机构841、842和两个离合机构843、844。具体的,两个制动机构包括第一制动机构841以及第二制动机构842,两个离合机构包括第一离合机构843以及第二离合机构844。制动机构与离合机构的结构如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轮815由第一制动机构841控制,具体由第一制动机构841进行选择性制动,第二太阳轮816由第一离合机构843控制,具体由第一离合机构843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行星架813由第二离合机构844与第二制动机构842控制,具体由第二制动机构842进行选择性制动,并由第二离合机构844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齿圈81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843以及第二离合机构844都处于分离状态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无法接入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从而齿圈81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第一离合机构843接合、第一制动机构841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843传递至第二太阳轮816。由于第一制动机构841锁死第一太阳轮815,动力经第二太阳轮816、第二行星轮814、第一行星轮812后以第一速度比输出至齿圈8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二离合机构844接合、第一制动机构841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二离合机构844传递至行星架813。同样由于第一制动机构841锁死第一太阳轮815,动力经行星架813、第一行星轮812后以第二速度比输出至齿圈8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843接合、第二制动机构842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843传递至第二太阳轮816。而由于行星架813被第二制动机构842锁死,因此动力经第二太阳轮816、第二行星轮814、第一行星轮812后以第三速度比输出至齿圈8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843与第二离合机构844都接合,同时制动机构841、842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843与第二离合机构844同时等速传递至第二太阳轮816与行星架813。此时,第二太阳轮816、第二行星轮814、第一行星轮812与行星架813相互锁死,进而以第四速度比带动齿圈811转动,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四种状态相当于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其中,以第一速度比、第二速度比、第三速度比与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同向转动。在作为起步离合器使用时,优选通过第一离合机构843和第一制动机构841来控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输动力。参见图36,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太阳轮916、第一齿圈915、第二齿圈911、第一行星轮912、第二行星轮914以及行星架913,其具体结构与图4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两个制动机构941、942和两个离合机构943、944组成。具体的,两个制动机构941、942包括第一制动机构941以及第二制动机构942,两个离合机构943、944包括第一离合机构943以及第二离合机构944。制动机构与离合机构的结构如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行星架913由第二制动机构942与第二离合机构944控制,具体由第二制动机构942进行选择性制动,并由第二离合机构944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太阳轮916由第一离合机构943控制,具体由第一离合机构943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第一齿圈915由第一制动机构941控制,具体由第一制动机构941进行选择性制动。第二齿圈91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在第一离合机构943及第二离合机构944都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无法向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输出动力,从而第二齿圈91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第一离合机构943接合、第一制动机构941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由第一离合机构943传递至太阳轮916。而由于第一制动机构941锁死第一齿圈915,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太阳轮916、第一行星轮912以及第二行星轮914后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第二齿圈9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二离合机构944接合、第一制动机构941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由第二离合机构944传递至行星架913。同样由于第一制动机构941锁死第一齿圈915,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架913、第一行星轮912以及第二行星轮914后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第二齿圈9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943接合、第二制动机构942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由第一离合机构943传递至太阳轮916。由于第二制动机构942锁死行星架913,因此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太阳轮916、第一行星轮912以及第二行星轮914后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第二齿圈9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943与第二离合机构944都接合,同时制动机构941、942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943与第二离合机构944等速传递至太阳轮916与行星架913。此时,太阳轮916、第一行星轮912、行星架913、第二行星轮914相互锁死,进而以第四速度比带动第二齿圈911转动,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四种状态相当于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其中,以第一速度比、第二速度比、第三速度比与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同向转动。参见图37,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第一太阳轮1015、第二太阳轮1016、第一行星轮1012、第二行星轮1014、齿圈1011以及行星架1013,其具体结构与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两个制动机构1041、1042和两个离合机构1043、10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轮1015由第一制动机构1041和第二离合机构1045控制,具体由第一制动机构1041进行选择性制动,并由第二离合机构1045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第二太阳轮1016由第一离合机构1043控制,具体由第一离合机构1043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行星架1013由第二制动机构1042控制,具体由第二制动机构1042进行选择性制动。齿圈101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1043以及第二离合机构1045都处于分离状态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无法接入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从而齿圈101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第一离合机构1043接合、第二制动机构1042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1043传递至第二太阳轮1016。而由于行星架1013被第二制动机构1042锁死,因此动力经第二太阳轮1016、第二行星轮1014、第一行星轮1012后以第一速度比输出至齿圈10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二离合机构1045接合、第二制动机构1042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太阳轮1015。而由于第二制动机构1042锁死行星架1013,因此动力经第一太阳轮1015和第一行星轮1012以第二速度比输出至齿圈10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1043接合、第一制动机构1041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1043传递至第二太阳轮1016。而由于第一制动机构1041锁死第一太阳轮1015,动力经第二太阳轮1016、第二行星轮1014、第一行星轮1012后以第三速度比输出至齿圈10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1043与第二离合机构1045都接合,同时制动机构均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离合机构1043与第二离合机构1045同时等速传递至第二太阳轮1015与第二太阳轮1016。此时,行星架1013、第二行星轮1014、第一行星轮1012相互锁死,进而以第四速度比带动齿圈1011转动,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四种状态相当于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其中,以第一速度比、第三速度比与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同向转动,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第一动力源输出轴和/或第二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反向转动。参见图38,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太阳轮1116、第一齿圈355、第二齿圈351、第一行星轮1112、第二行星轮1114以及行星架1113,具体与图4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由两个制动机构1141、1142和两个离合机构1143、1145组成。具体的,制动机构1141、1142包括第一制动机构1141以及第二制动机构1142,离合机构1143、1145包括第一离合机构1143以及第二离合机构1145。太阳轮1116由第一离合机构1143控制,具体由第一离合机构1143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第一齿圈355由第一制动机构1141与第二离合机构1145控制,具体由第二离合机构1145选择性结合至动力源输出轴,并由第一制动机构1141进行选择性制动,行星架1113由第二制动机构1142控制,具体由第二制动机构1142进行选择性制动。第二齿圈35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在第一离合机构1143以及第二离合机构1145都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无法向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输出动力,从而第二齿圈35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第一离合机构1143接合、第二制动机构1142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由第一离合机构1143传递至太阳轮1116。而由于第二制动机构1142锁死行星架1113,因此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太阳轮1116、第一行星轮1112以及第二行星轮1114后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第二齿圈35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二离合机构1145接合、第二制动机构1142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二离合机构1145传递至第一齿圈355中。而由于第二制动机构1142锁死行星架1113。动力经第一齿圈355、第一行星轮1112、第二行星轮1114以第二速度比输出至第二齿圈35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1143接合、第一制动机构1141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由第一离合机构1143传递至太阳轮1116。由于第一制动机构1141锁死第一齿圈355,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太阳轮1116、第一行星轮1112以及第二行星轮1114后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第二齿圈35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1143与第二离合机构1145都接合,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1143与第二离合机构1145等速传递至太阳轮1116与第一齿圈355。此时,太阳轮1116、行星架1113、第一行星轮1112和第二行星轮1114相互锁死,进而以第四速度比带动第二齿圈351转动,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四种状态相当于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其中,以第一速度比、第三速度比与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同向转动,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第一动力源输出轴和/或第二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反向转动。图39和图40为图35和38所示的离合装置的不同变型。图39和图40同样使用两个制动机构和两个离合机构来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区别仅在于图39和图40中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用于连接动力源输出轴和定轴式变速齿轮组输出轴的元件以及制动机构和离合机构所制动的元件与图35和38有所不同。由第十至第十三实施例可知,在存在两个离合机构以及两个制动机构时,通过两个离合机构分别与两个制动机构中的一个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和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两个离合机构中的一个与两个制动机构中的另一个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且通过两个离合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第十至第十三实施例仅是作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示范性描述,理论上来说,只需在第十至第十三实施例以及其他类似实施例中的由离合机构控制的元件上进一步增加一制动机构均可实现上述效果。参见图41,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第一太阳轮1215、第二太阳轮1216、第一行星轮1212、第二行星轮1214、齿圈1211以及行星架1213,其具体结构与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由两个制动机构1241、1242和三个离合机构1243、1244、1245组成。具体的,两个制动机构1241、1242包括第一制动机构1241以及第二制动机构1242,离合机构1243、1244、1245包括第一离合机构1243、第二离合机构1244以及第三离合机构12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轮1215由第一制动机构1241和第三离合机构1245控制,具体由第一制动机构1241进行选择性制动,并由第三离合机构1245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第二太阳轮1216由第一离合机构1243控制,具体由第一离合机构1243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行星架1213由第二离合机构1244与第二制动机构1242控制,具体由第二制动机构1242进行选择性制动,并由第二离合机构1244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齿圈121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1243、第二离合机构1244以及第三离合机构1245都处于分离状态时,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无发接入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从而齿圈121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第一离合机构1243接合、第一制动机构1241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1243传递至第二太阳轮1216。而由于第一制动机构1241锁死第一太阳轮1215,动力经第二太阳轮1216、第二行星轮1214、第一行星轮1212后以第一速度比输出至齿圈12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二离合机构1244接合、第一制动机构1241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二离合机构1244传递至行星架1213。同样由于第一制动机构1241锁死第一太阳轮1215,动力经行星架1213、第一行星轮1212后以第二速度比输出至齿圈12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1243接合、第二制动机构1242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一离合机构1243传递至第二太阳轮1216。而由于行星架1213被第二制动机构1242锁死,因此动力经第二太阳轮1216、第二行星轮1214、第一行星轮1212后以第三速度比输出至齿圈12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三离合机构1245接合、第二制动机构1242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太阳轮1215。而由于第二制动机构1242锁死行星架1213,因此动力经第一太阳轮1215和第一行星轮1212以第四速度比输出至齿圈12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1243、第二离合机构1244和第三离合机构1245之中的任意二者接合,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此时,第二太阳轮1216、行星架1213、第二行星轮1214、第一行星轮1212锁死,进而以第五速度比带动齿圈1211转动,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五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五种状态相当于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其中,以第一速度比、第二速度比、第三速度比与第五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同向转动,以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反向转动。参见图42,2是2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包括连接于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及用于对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中的元件进行控制,以使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控制机构。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由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通过元件共用方式复合而成,并具体包括太阳轮1316、第一齿圈1315、第二齿圈1311、第一行星轮1312、第二行星轮1314以及行星架1313,具体与图4所示第四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由两个制动机构1341、1342和三个离合机构1343、1344、1345组成。具体的,制动机构1341、1342包括第一制动机构1341以及第二制动机构1342,离合机构1343、1344、1345包括第一离合机构1343、第二离合机构1344以及第三离合机构1345。太阳轮1316由第一离合机构1343控制,具体由第一离合机构1343选择性接合至动力源输出轴,第一齿圈1315由第一制动机构1341与第三离合机构1345控制,具体由第三离合机构1345选择性结合至动力源输出轴,并由第一制动机构1341进行选择性制动,行星架1313由第二制动机构1342与第二离合机构1344控制,具体由第二离合机构1344选择性结合至动力源输出轴,并由第二制动机构1342进行选择性制动。第二齿圈1311连接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在第一离合机构1343、第二离合机构1344以及第三离合机构1345都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无法向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输出动力,从而第二齿圈1311处不输出动力,即为普通离合器的“分离”状态。当第一离合机构1343接合,第一制动机构1341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由第一离合机构1343传递至太阳轮1316。由于第一制动机构1341锁死第一齿圈1315,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太阳轮1316、第一行星轮1312以及第二行星轮1314后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第二齿圈13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二离合机构1344接合、第一制动机构1341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由第二离合机构1344传递至行星架1313。同样由于第一制动机构1341锁死第一齿圈1315,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行星架1313以及第一行星轮1312、第二行星轮1314后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第二齿圈13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1343接合,第二制动机构1342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由第一离合机构1343传递至太阳轮1316。而由于第二制动机构1342锁死行星架1313,因此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太阳轮1316、第一行星轮1312以及第二行星轮1314后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第二齿圈13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三离合机构1345接合、第二制动机构1342制动,同时其他离合机构与制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时,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第三离合机构1345传递至第一齿圈1315中。而由于第二制动机构1342锁死行星架1313,动力经第一齿圈1315、第一行星轮1312、第二行星轮1314以第四速度比输出至第二齿圈1311,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当第一离合机构1343、第二离合机构1344和第三离合机构1345中的任意二者接合,太阳轮1316、行星架1313、第一行星轮1312和第二行星轮1314相互锁死,进而以第五速度比带动第二齿圈1311转动,从而使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五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上述五种状态相当于普通离合器的“接合”状态。其中,以第一速度比、第二速度比、第三速度比与第五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同向转动,以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的动力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为反向转动。由第十四至第十五实施例可知,在存在三个离合机构以及两个制动机构时,通过三个离合机构中的第一和第二离合机构分别与两个制动机构中的第一制动机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一速度比和第二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通过三个离合机构中的第一和第三离合机构分别与两个制动机构中的第二制动机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三速度比和第四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并通过三个离合机构中的任意两个离合机构之间的配合,使得从动力源输出轴输出的动力经复合式行星运动机构以第五速度比传递至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第十四至第十五实施例仅是作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示范性描述,理论上来说,只需在第十至第十三以及其他类似实施例中进一步增加一离合机构均可实现上述效果。上述离合装置均作为独立部件连接于车辆的动力源输出轴与变速齿轮组的输入轴之间,且作为车辆的起步离合器及换挡离合器。同样的,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如第三实施例或第五实施例中所述来实现“半离合”状态。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制动机构也可以为湿式多片式制动器或适合的制动结构。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利用行星运动机构配合变速齿轮组,可以产生至少两种不同速度比的动力输出,当该离合装置与变速器组合时,可产生至少两倍于变速器挡位数的挡位,实现利用较少齿轮实现较多挡位。另外,在换挡时可利用连接于变速齿轮组输出轴的第一电动机输出动力,从而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提升换挡品质。应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例如各实施例之间技术特征的相互结合,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