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型连接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0896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贴合型连接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贴合型连接管,属于零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连接管通常为方管或者圆管,这种连接管的优势在于加工方便,然而缺陷也比较明显:安装过程中要求匹配性特别好,尤其是内外管径的配合,稍有不合,即无法实现密封连接,需要额外增加密封件进行密封。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连接管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安装便捷、使用方便的贴合型连接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贴合型连接管,包括顺次连接的贴合面、上弧段、抗力面和下弧段,且贴合面与上弧段、抗力面和下弧段首尾连接形成密封结构,所述的上弧段和下弧段则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且上弧段与下弧段为同一圆的上下两段;所述的贴合面为向内凹陷的弧形结构,抗力面为向内凹陷的弧形结构,且贴合面的弧段较抗力面的弧段长。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贴合面与上弧段之间通过内包边圆弧过渡连接,更优选的,所述的贴合面与下弧段之间通过内包边圆弧过渡连接。圆弧过渡的内包边连接既方便了整个连接管的光滑度,又避免了因贴合面与上弧段、贴合面与下弧段连接部位线条过于生硬所引起的密封性不佳。

所述的抗力面与上弧段之间通过外包边圆弧过渡连接,抗力面与上弧段之间圆滑过渡的外包边连接,有助于保持整个管件的光滑性,防止其安置过程中引起的意外刮伤,同时,使整个连接管的线条更加流畅,方便着力和形变。

所述的上弧段对应的圆心角θ为钝角,下弧段对应的圆心角β为锐角。更优选的,所述的上弧段对应的圆心角θ为100-150°,所述的下弧段对应的圆心角β为30-75°,当上弧段、下弧段圆心角处于该范围时,上弧段、下弧段所在圆的圆心始终处于连接管内,保证连接管整体的稳定性,确保其放置时重心不会发生偏移。

本申请的连接管以贴合面、上弧段、抗力面和下弧段所形成的密封结构为主要构成,其中,贴合面、上弧段和下弧段为主要工作面,即连接过程中,本连接管以该面与其他管件进行连接,凹陷向内的贴合面与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管件可进行配合,该连接管可通过贴合面很好的贴合在其他管件上;当贴合面无法很好的与其他管件进行贴合时,可对上弧段、下弧段进行适当着力,迫使贴合面与其他管件贴合,由于抗力面同样为向内凹陷的弧形结构,可以缓冲该着力对连接管整体形状的改变,避免因着力不佳所引起的管体形变严重,使连接管的应用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贴合面所在侧的侧面图;

图4为本申请抗力面所在侧的侧面图;

图5为本申请的截面图。

其中标号:1.贴合面;2. 上弧段;3. 抗力面;4. 下弧段;5. 内包边;6. 外包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贴合型连接管,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包括顺次连接的贴合面1、上弧段2、抗力面3和下弧段4,贴合面1与上弧段2、抗力面3和下弧段4首尾连接,即贴合面1一端与上弧段2连接,另一端与下弧段4连接,而上弧段2与下弧段4之间通过抗力面3连接,上弧段2与下弧段4处于对面位置,贴合面1与抗力面3处于对面位置,四者顺次连接形成密封结构;其中,上弧段2和下弧段4均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且上弧段2与下弧段4为同一圆的上下两段;贴合面1为向内凹陷的弧形结构,抗力面3为向内凹陷的弧形结构,且贴合面1的弧段较抗力面3的弧段长;上弧段2对应的圆心角θ为108°,下弧段4对应的圆心角β为60°,当下弧段4圆心角处于该范围时,上弧段2、下弧段4所在圆的圆心始终处于连接管内,保证连接管整体的稳定性,确保其放置时重心不会发生偏移。

本申请的连接管以贴合面1、上弧段2、抗力面3和下弧段4所形成的密封结构为主要构成,其中,贴合面1、上弧段2和下弧段4为主要工作面,即安装过程中,本连接管以该面与其他管件进行连接,凹陷向内的贴合面1与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管件可进行配合,该连接管可通过贴合面1很好的贴合在其他管件上;当贴合面1无法很好的与其他管件进行贴合时,可对上弧段2、下弧段4进行适当着力,迫使贴合面1与其他管件贴合,由于抗力面3同样为向内凹陷的弧形结构,可以缓冲该着力对连接管整体形状的改变,避免因着力不佳所引起的管体形变严重,使连接管的应用更加便捷。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贴合面1与上弧段2之间通过内包边5圆弧过渡连接,圆弧过渡连接的内包边5既方便了整个连接管的光滑度,又避免了因贴合面1与上弧段2连接部位线条过于生硬所引起的密封性不佳。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抗力面3与上弧段2之间通过外包边6圆弧过渡连接,抗力面3与上弧段2之间的外包边6圆滑过渡连接,有助于保持整个管件的光滑性,防止其安置过程中引起的意外刮伤,同时,使整个连接管的线条更加流畅,方便着力和形变。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贴合面1与上弧段2之间、贴合面1与下弧段4之间均通过内包边5圆弧过渡连接,圆弧过渡的内包边5连接既方便了整个连接管的光滑度,又避免了因贴合面1与上弧段2、贴合面1与下弧段4连接部位线条过于生硬所引起的密封性不佳。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