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间断饮料瓶灌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0040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间断饮料瓶灌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包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间断饮料灌装机。



背景技术:

对瓶装饮料的灌装生产中,常规的灌装方式为在柱塞泵一侧连通饮料供应管,另一端连接注料口,两侧分别设置出料电磁切断阀门,灌装时,注料口一侧的阀门关闭,气缸提升,带动柱塞泵吸取饮料,然后关闭饮料供应管一侧阀门,同时打开注料口一侧的阀门,气缸下压,柱塞泵将柱塞泵内的饮料经注料口压入饮料瓶中,如此完成对瓶装饮料的灌装操作,但是这种方式灌装中需要气缸先带动柱塞泵吸料,再由气缸移动带动柱塞泵将吸入的饮料排出,即通过两次气缸的移动来推动柱塞泵,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灌装效率,持续供料的不间断饮料灌装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不间断饮料瓶灌装机,包括入料管路,出料管路及双向灌装柱塞泵,其中,

所述双向灌装柱塞泵包括柱塞套,设于柱塞套内的柱塞杆及柱塞,所述柱塞固定于柱塞杆中部且柱塞杆两端均伸出柱塞套,柱塞杆末端与设有的柱塞驱动气缸的活动端连接;

所述柱塞在柱塞驱动气缸推动其往复平移的活动区间一侧设有一组进料口与出料口,另一侧设有另一组进料口与出料口;

所述入料管路包括设于前端的供料管,与供料管连接的不间断换向阀,与不间断换向阀连接的分料管及设于分料管的入料电磁切断阀,

所述不间断换向阀包括阀体及设于阀体内的阀芯,其中,

所述阀芯包括中部的圆柱形的阀芯本体,分别连接于阀芯本体两端的油封杆部及连接于油封杆部一端的轴承部,其中一个所述的轴承部的一端连接有阀芯旋转驱动杆部,所述阀芯本体两侧分别设置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包括两个相互垂直且均垂直于阀芯本体中轴的导流孔,导流孔均一端孔口位于在阀芯本体外表面,且两个导流孔的另一端在阀芯本体中轴处连通,

两个所述导流通道向阀芯本体截面的投影以阀芯本体截面圆心为中心中心对称;

所述阀体包括阀体本体,设于阀体本体两端的端盖及固定于阀体本体一侧表面的入流封盖,所述阀体本体中部设有与阀芯本体相配合的阀腔,阀体本体一侧设有两个分别与阀芯本体两侧导流通道位置向对应的入流孔,所述入流孔垂直于阀芯本体中轴设置,所述阀体本体在入流孔所在侧面相邻两侧分别设置排流孔,所述排流孔位置分别对应导流通道位置且垂直于阀芯本体中轴设置,所述入流孔与排流孔的一端在阀体本体表面开口,另一端连通阀腔;

所述入流封盖一侧连接入流管,另一侧设有第一缓冲凹口,所述第一缓冲凹口的长度大于两个入流孔之间的距离;

所述端盖一侧设有与油封杆部相配合的油封槽,所述油封杆部与油封槽之间设有油封,油封槽的槽底设有与轴承部相配合的轴承槽,其中一个所述的轴承槽槽底设有供阀芯旋转驱动杆穿过的阀芯旋转驱动杆让位孔;

所述分料管一端与不间断换向阀的排流孔连通,另一端与柱塞的进料口连通;

所述出料管路包括灌装出料管及设于灌装出料管的出料电磁切断阀。

所述柱塞套两侧分别设有柱塞杆容纳腔及柱塞驱动气缸。

所述柱塞套两端柱塞杆穿出处均设有密封机构。

所述不间断换向阀的阀体本体在两个入流孔位置设有与第一缓冲凹口长度相同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缓冲凹口。

所述不间断换向阀的阀芯旋转驱动杆让位孔内设有铜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的灌装机在驱动气缸带动柱塞杆伸出及收回过程中,灌装机两次灌装,相对传统的驱动气缸带动柱塞杆伸出及收回过程仅完成依次灌料,提高了一倍的灌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阀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阀体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阀体本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阀体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阀体本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阀入流封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侧端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侧端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芯,11.阀芯本体,12.油封杆部,13.轴承部,14.导流通道,15.导流孔,2.阀体本体,21.阀腔,22.入流孔,23.排流孔,3.端盖,31.油封槽,32.轴承槽,33.阀芯旋转驱动杆让位孔, 34.铜套,4.入流封盖,41.第一缓冲凹口,42.第二缓冲凹口,5.双向灌装柱塞泵,51.柱塞套,52.柱塞杆,53.柱塞,54.柱塞驱动气缸, 55.进料口,56.出料口,61.供料管,62.分料管,63.入料电磁切断阀,7.不间断换向阀,8.灌装出料管,9.出料电磁切断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入料管路,出料管路及双向灌装柱塞泵5,其中,

所述双向灌装柱塞泵包括柱塞套51,设于柱塞套内的柱塞杆52及柱塞53,所述柱塞固定于柱塞杆中部且柱塞杆两端均伸出柱塞套,柱塞杆末端与设有的柱塞驱动气缸54的活动端连接;

柱塞杆两端均伸出柱塞套,使得柱塞驱动气缸推动柱塞活动时,柱塞套两侧柱塞杆的体积相同,使得柱塞杆运动到两侧极限位置时,其柱塞套内吸入的饮料体积相同。

柱塞杆末端与设有的柱塞驱动气缸54的活动端连接;

所述柱塞在柱塞驱动气缸推动其往复平移的活动区间一侧设有一组进料口55与出料口56,另一侧设有另一组进料口与出料口;

所述入料管路包括设于前端的供料管61,与供料管连接的不间断换向阀7,与不间断换向阀连接的分料管62,及设于分料管的入料电磁切断阀 63;

所述不间断换向阀7包括阀体及设于阀体内的阀芯1,其中,

所述阀芯包括中部的圆柱形的阀芯本体11,分别连接于阀芯本体两端的油封杆部12及连接于油封杆部一端的轴承部13,其中一个所述的轴承部的一端连接有阀芯旋转驱动杆部,所述阀芯本体两侧分别设置导流通道 14,所述导流通道包括两个相互垂直且均垂直于阀芯本体中轴的导流孔 15,导流孔均一端孔口位于在阀芯本体外表面,且两个导流孔的另一端在阀芯本体中轴处连通,

两个所述导流通道向阀芯本体截面的投影以阀芯本体截面圆心为中心中心对称;

所述阀体包括阀体本体2,设于阀体本体两端的端盖3及固定于阀体本体一侧表面的入流封盖4,所述阀体本体中部设有与阀芯本体相配合的阀腔21,阀体本体一侧设有两个分别与阀芯本体两侧导流通道位置向对应的入流孔22,所述入流孔垂直于阀芯本体中轴设置,所述阀体本体在入流孔所在侧面相邻两侧分别设置排流孔23,所述排流孔位置分别对应导流通道位置且垂直于阀芯本体中轴设置,所述入流孔与排流孔的一端在阀体本体表面开口,另一端连通阀腔;

所述入流封盖一侧连接入流管,另一侧设有第一缓冲凹口41,所述第一缓冲凹口的长度大于两个入流孔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阀体本体在两个入流孔位置设有与第一缓冲凹口长度相同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缓冲凹口42,

第一缓冲凹口与第二缓冲凹口配合设置形成缓冲腔,为流入的液体提供缓冲,保证流体在入流封盖内经缓冲腔平稳流出;

所述端盖一侧设有与油封杆部相配合的油封槽31,所述油封杆部与油封槽之间设有油封(图中未示出),油封槽的槽底设有与轴承部相配合的轴承槽32,其中一个所述的轴承槽槽底设有供阀芯旋转驱动杆穿过的阀芯旋转驱动杆让位孔33。

优选的阀芯旋转驱动杆让位孔铜套内设有铜套43;

两侧的端盖通过油封槽配合油封杆及油封实现密封,将阀腔与外界隔离,防止饮料外漏,其中一侧封盖中部的阀芯旋转驱动杆让位孔供阀芯旋转驱动杆穿出,便于对伸出的阀芯旋转驱动杆驱动旋转,从而控制阀门转向;

灌装时,通过阀芯的旋转,控制流体流向;饮料通过入流封盖进入时,阀芯的一个导流通道的一个导流孔正对阀体的入流孔,而该导流通道的另一个正对阀体的排流孔,此时饮料即依次经过一组入流孔、导流通道及排流孔流出;需要控制流体转向时,通过驱动装置带动阀芯旋转驱动杆旋转,旋转至另一导流通道一个导流孔正对阀体的另一个入流孔,此时流体经另一组的入流孔、导流通道及排流孔排出;需要再次转向时,驱动装置带动阀芯旋转驱动杆复位;

如此便可实现对饮料的不间断换向,而且便于通过驱动杆操控,配合柱塞泵实现双向给料灌装。

本例中的端盖与阀体可以通过设施多个螺孔紧固,两侧的端盖可以通过法兰盘紧固于阀芯本体,阀芯本体的排流孔可以通过法兰盘与出水管连接固定。

所述分料管一端与不间断换向阀的排流孔连通,另一端与柱塞的进料口连通;

所述出料管路包括灌装出料管8及设于灌装出料管的出料电磁切断阀 9。

优选的,所述柱塞套两侧分别设有柱塞杆容纳腔及柱塞驱动气缸。

优选的,所述柱塞套两端柱塞杆穿出处均设有密封机构。

本灌装机工作过程为:

柱塞驱动气缸工作,带动柱塞杆向一侧移动,柱塞在柱塞套内向一侧移动,柱塞套的运动方向相反侧,分料管上的入料电磁切断阀打开,料液经供料管、不间断换向阀后进入这一侧的柱塞套内;同时柱塞套运动方向侧,出料电磁切断阀打开,柱塞套内的料液经灌装出料管流出,后端还设置灌装口,为向饮料瓶灌料。

当柱塞驱动气缸带动柱塞杆收回时,同样,柱塞套的运动方向相反侧,分料管上的入料电磁切断阀打开,料液经供料管、不间断换向阀后进入这一侧的柱塞套内同时柱塞套运动方向侧,出料电磁切断阀打开,柱塞套内的料液经灌装出料管流出,后端还设置灌装口,为向饮料瓶灌料。

由此可见,在驱动气缸带动柱塞杆伸出及收回过程中,灌装机两次灌装,相对传统的驱动气缸带动柱塞杆伸出及收回过程仅完成依次灌料,提高了一倍的灌装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