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820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连接器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结构稳固、具有较好抗拉效果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的线缆连接器结构。
技术背景液晶显示器驱动板输出的数字信号中,除了包括RGB数据信号外,还包括行同步、 场同步、像素时钟等信号,其中像素时钟信号的最高频率可超过观腿2。采用TTL接口,数据传输速率不高,传输距离较短,且抗电磁干扰(EMI)能力也比较差,会对RGB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TTL多路数据信号采用排线的方式来传送,整个排线数量达几十路,不但连接不便,而且不适合超薄化的趋势。所以,目前液晶屏大多都是采用线缆连接器LVDS输出接口传输数据,LVDS (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压差分信号)是由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提出的一种信号传输模式,是一种电平标准,广泛应用于液晶屏接口。采用 LVDS连接器可以实现数据的高速率、低噪声、远距离、高准确度的传输。目前的LVDS连接器一般包括一绝缘体体、柔性排线和金属壳体。绝缘体体上开设有一可容纳柔性排线的开口,装配时将柔性排线从绝缘体体的后方插入开口中,绝缘体体内设的夹紧装置将其夹紧,金属壳体包裹于绝缘体体上,以起到电磁屏蔽的效果。但是目前的LVDS连接器所采用的结构存在如下不足1、由于排线由绝缘体后方插入开口中,通过绝缘体设置的夹紧装置将排线夹紧, 这将导致排线的抗拉力不够,在外力作用下,排线容易由绝缘体的开口脱离。为了克服这一不足,目前的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会在排线与绝缘体的结合位置缠绕胶带,以增强二者之间的稳固,提高排线的抗拉效果,这样以来就会造成整个产品的外形不美观,并且产品的厚度增加,不利于液晶屏的向超薄化发展。2、目前的金属壳体采用的是半包式结构,这样会导致其电磁屏蔽效果不佳。针对上述问题,有人提出过改进技术方案,见中国专利号为ZL200720U9565. 5 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说明书,其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将金属壳体采用上、下金属壳配合组装构成,其中下金属壳组装固定于绝缘体上,上金属壳对应组装于绝缘体的排线承置座上, 上、下金属壳相互配合共同夹持固定软性排线和座体。这种技术方案虽然相对传统的结构存在一定的进步,但是其仍然难以完全克服排线抗拉效果不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稳固、具有较好抗拉效果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的线缆连接器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线缆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体,包括承接座和承接座前端的对接部,该承接座纵向设有承接空间,该承接空间延伸至对接部上,所述的承接空间内设有限位部;一排线,定位于承接空间内,其端部一表面设置有电性接触部,该电性接触部定位于所述对接部上,排线两侧边缘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的卡嵌部;一壳体,包覆于绝缘体外,通过壳体与绝缘体的配合将排线端部夹紧限制于所述的承接空间内。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承接座由一底板和底板两侧端的平台构成,底板上设有若干开口 ;所述的对接部包括由所述底板延伸形成的对接板和由平台延伸形成的引导柱。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对接板边缘形成有凸缘。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承接空间内的限位部为卡凸,排线端部两侧的卡嵌部为卡槽。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承接空间内的限位部为卡槽,排线端部两侧的卡嵌部为卡凸。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绝缘体上成型有与壳体配合的定位槽或/ 和定位块。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 下壳体之间构成将绝缘体整体环形包覆的空腔。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壳体的前侧边向下翻卷形成有一弹性压片, 该弹性压片抵压在排线端部的表面。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下壳体的前侧面向前延伸形成有对接片,于下壳体上形成有弹性卡片和定位触臂。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绝缘体两侧内部安装有锁合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固,排线与绝缘体通过上下叠加组装,除常规用双面胶粘合, 还在绝缘体和排线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凸和卡槽,通过这种卡嵌配合将排线端部稳固的限定在绝缘体的承接空间中,以防止排线在外部拉力作用下出现脱落。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金属壳体来压住排线,防止排线松动及上翘。2、本实用新型中的金属壳体采用一件式整体设计,可完全包住绝缘体承接座及位于承接座内的排线,与插座配合实现电性连接的排线的电性接触部位于绝缘体的对接部中,这种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抗电磁干扰屏蔽能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绝缘底座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排线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绝缘底座与柔性排线的装配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金属壳体第一视角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金属壳体第二视角的立体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金属壳体第三视角的立体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与插槽配合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绝缘体 10承接空间 11承接座 12对接部[0031]111底板112平台121对接板122引导柱[0032]13凸缘14卡凸15开口16定位槽[0033]2排线21卡槽22电性接触部3壳体[0034]31上壳体311弹性压片312弹性卡片313加强筋[0035]32下壳体321对接片322弹性卡片323定位触臂[0036]4锁合件41挂钩5插座51插槽[0037]52电性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见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为LVDS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体1、排线2和金属壳体3,其中排线2的端部安装在绝缘体1上。参见图2,具体而言,所述的绝缘体1包括承接座11和承接座11前端的对接部 12。该承接座11纵向设有承接空间10,该承接空间10延伸至对接部12上,所述的承接空间10内设有限位部。承接空间10用于容置排线2的端部,其造型与排线2端部造型对应。上述的承接座11用于承接排线2的端部,对接部12用于与本实用新型对应的插座5配合。具体而言,所述承接座11由一底板111和底板111两侧端的平台112构成,底板111上设有若干开口 15 ;所述的对接部12包括由所述底板111延伸形成的对接板121和由平台112延伸形成的引导柱122,该引导柱121用于将本线缆连接器引导插入对应的插座插槽51中。所述的对接部12底板的边缘形成有凸缘111,该凸缘111高度与排线2的厚度相当。在上述承接空间10内,于平台112上形成有作为限位部的卡凸14,该卡凸14为一个凸起的凸台,位于卡凸14前方的引导柱121将插入对应的插槽51中,位于卡凸14后方的平台112将被金属壳体包覆。所述的排线2的端部形成有电性接触部22,该电性接触部22将与插槽51内的电性端子52接触,从而将插槽内的电性端子52与排线2实现电性接触。所述的排线2端部成型有与限位部配合的卡嵌部。参见图3、4,具体而言,排线2端部的两侧成型有作为卡嵌部的卡槽21,所述的卡槽21位于排线2端部靠近电性接触部22的两侧。通过卡凸14与卡槽21的卡嵌配合形成对排线2的限位。当然,承接空间10内的限位部也可以是卡槽,而排线2上的卡嵌部为卡凸。壳体3包覆于绝缘体1外,通过壳体3与绝缘体1的配合将排线2端部夹紧限制于所述的承接空间10内。所述的绝缘体1两侧内安装有锁合件4。参见图5、6、7,所述的壳体3包括一体成型的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上、下壳体 31、32之间构成将绝缘体1整体环形包覆的空间。所述的上壳体31的前侧边向下翻卷形成有一弹性压片311,该弹性压片311弹性抵压在排线2端部的表面,上壳体31表面装置有弹性卡片312。所述的下壳体32的前侧面向前延伸形成有对接片321,于下壳体32上形成有弹性卡片322和定位触臂323。另外,壳体3采用一体成型,其中上壳体31的弹性压片311将对排线2形成抵压,为了提高该压力的稳定性,需确保上壳体31的强度,所以在上壳体31的表面设置有若干的加强筋313。在绝缘体1的平台112上成型有与壳体3上弹性卡片312对应的定位槽16,绝缘体1的的下表面成型有与壳体3上弹性卡片312配合的定位槽。通过绝缘体1与壳体3上的弹性卡片与定位槽之间的配合,使绝缘体1与壳体3紧密配合。当然,本实施例中仅叙述了定位槽与弹性卡片的配合,同理,其也可以采用定位块与卡孔的配合,由于其原理雷同, 这里不在一一赘述。装配使用时,绝缘体1和排线2上下叠加组装,排线2自上而下直接放置于绝缘体 1上的承接空间10中,绝缘体1的限位部和排线2端部成型的卡嵌部相卡嵌,即将卡凸14 和卡槽21相互配合固定。接下来,将壳体3套设在绝缘体1外部,其中上、下壳体31、32设置的弹性卡片312、322嵌入绝缘体1的定位槽中。下壳体32中的对接片321承接于绝缘体1的下表面,下壳体32中的定位触臂323穿过绝缘体1开设的开口 15与排线2背面相接触,上壳体31上设置的弹性压片311抵住排线2的正面,使排线2固定于绝缘体1和金属壳体3之间。绝缘体1两侧内安装的锁合件4上的挂钩41显露于绝缘体1的平台112 外。装配完成后,壳体3对绝缘体1实现的是局部包覆,排线2端部的电性接触部22以及绝缘体1的对接部12均显露于外。见图8所示,本线缆连接器与对应的插座5配合时, 上述的排线2端部的电性接触部22以及对接部12作为插入部插入对应插座5的插槽51 内,排线2的电性接触部22将与插槽51内的电性端子52形成电性接触,从而完成插接配
I=I ο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装配时,排线2与绝缘体1之间仍可采用常规双面胶粘合,以更进一步的加强二者时间的稳固性。由于排线2并非直接利用上下夹紧的力固定在绝缘体 1上,其主要是通过排线2与绝缘体1之间的卡嵌配合对排线2进行限位,同时利用金属壳体3的包夹产生的夹持力将排线2紧固,所以其抗拉效果优异。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体,包括承接座和承接座前端的对接部,该承接座纵向设有承接空间,该承接空间延伸至对接部上,所述的承接空间内设有限位部;一排线,定位于承接空间内,其端部一表面设置有电性接触部,该电性接触部定位于所述对接部上,排线两侧边缘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的卡嵌部;一壳体,包覆于绝缘体外,通过壳体与绝缘体的配合将排线端部夹紧限制于所述的承接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座由一底板和底板两侧端的平台构成,底板上设有若干开口 ;所述的对接部包括由所述底板延伸形成的对接板和由平台延伸形成的引导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接板边缘形成有凸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空间内的限位部为卡凸,排线端部两侧的卡嵌部为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空间内的限位部为卡槽,排线端部两侧的卡嵌部为卡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体上成型有与壳体配合的定位槽或/和定位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壳体之间构成将绝缘体整体环形包覆的空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前侧边向下翻卷形成有一弹性压片,该弹性压片抵压在排线端部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壳体的前侧面向前延伸形成有对接片,于下壳体上形成有弹性卡片和定位触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体两侧内部安装有锁合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线缆连接器结构,其包括一绝缘体,包括承接座和承接座前端的对接部,该承接座纵向设有承接空间,该承接空间延伸至对接部上,所述的承接空间内设有限位部;一排线,定位于承接空间内,其端部一表面设置有电性接触点,该电性接触点定位于对接部上,排线两侧边缘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的卡嵌部;一壳体,包覆于绝缘体外,通过壳体与绝缘体的配合将排线端部夹紧限制于所述的承接空间内。本实用新型除常规用双面胶粘合外,还通过卡嵌配合将排线端部稳固地限定在绝缘体的承接空间中,以防止排线脱落;金属壳体采用一件式整体设计,包裹住绝缘体和排线,并压住排线,不仅可防止排线松动及上翘,还提高了其抗电磁干扰屏蔽能力。
文档编号H01R13/6581GK202183485SQ201120319408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9日
发明者万军, 彭雪, 胡光才, 蔡上升 申请人:东莞宇球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