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具有抵顶结构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计算机内部之电子装置及附属配件,例如:显示卡、网络卡、声卡...,皆由连接器等传输接口来达成电子讯号或电源的连接。
而现有技术之连接器依据不同的功能及需求,通常分别具有不同的规格,其中两种以上不同规格的连接器,可同时插接于一计算机主机板上相对应规格的插座中使用;大致上而言,现有技术之连接器规格可分为4Pin、20Pin、24Pin与29Pin…等(意指该连接器之插孔数量,即可配合之电极端子数),其中4Pin连接器一般供用于电源传输,20Pin、24Pin连接器系为纯数字的DVI-D,29Pin则同时包含数字与模拟讯号接脚的DVI-I,而目前运用最多,且最常被同时插接于一插座的,为4Pin及20pin连接器。
前述各种规格的连接器,配合插接于计算机主机板上相对应规格的插座时,插孔数量较多之连接器,例如20Pin或24Pin连接器由于与较多电极端子相互插接,获得较大摩擦力且通常具有卡勾结构可与对接之插头卡合,因此能够稳固的结合于插座上而不致脱落;然而,插孔数量较少的连接器,例如:4Pin连接器由于所获得的摩擦力较为有限,且通常没有额外空间设计卡勾结构,因此难以承受摇晃或其它外力作用,很容易会从插座上脱落,而影响到正常的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具抵顶结构的连接器,其可稳固的结合于插座上,有效避免从插座上脱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具抵顶结构的连接器,包括有传输线以及插接部,该传输线设置在连接器的一端上;插接部设置在连接器的另一端,该插接部中分别形成有复数插孔,插接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以及第二抵顶结构,第一抵顶结构设置在第二抵顶结构的下面,第一抵顶结构的尺寸要小于第二抵顶结构的尺寸。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抵顶结构呈柱状突起物。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抵顶结构为直立突出肋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抵顶结构为横向突出肋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接部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粗糙的摩擦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抵顶结构为横向突出肋条,第二抵顶结构为横向突出肋条或者一端为向上扬起突出肋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抵顶结构具有一导引斜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本实用新型上设置有传输线和插接部,通过在插接部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和第二抵顶结构或摩擦面,该第一抵顶结构具有一导引斜面,抵顶结构或摩擦面用于连接器插接于插座时,在导引斜面的作用下,使抵顶结构更容易插接到插座上,且抵顶摩擦插座的内壁面,插拔时提供一反向摩擦阻力,防止连接器与插座脱离,提供稳固的插接效果。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插装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插装状态侧面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连接器 11、传输线
12、插接部 120、插孔
13、抵顶结构 13’、抵顶结构
13"、抵顶结构 13a、第一抵顶结构
131、导引斜面 13b、第二抵顶结构
14、摩擦面 14a、第一抵顶结构
20、插座 21、墙体
22、接电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连接器10插装插座20的状态外观立体图,一插座20设置于一主机板表面,其周围形成有环绕之墙体21,且中央设置有24根接电端子22可供两种以上不同规格之连接器同时插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传输线11以及插接部12。
该传输线11设置在连接器10的一端上,连接器10其规格为4Pin,传输线11用以传输电能或电子讯号,在本实施例中,传输线11至少为一根;插接部12设置在连接器10的另一端,插接部12中设置有4插孔120,该插接部12可插置于插座20中,其外部壁面与插座20内壁面之间存有一间隙(如图3所示);此外,该插接部12的一侧设置有二抵顶结构13,该抵顶结构13呈柱状突起物,该抵顶结构13的厚度大于前述插接部12与插座20之间的间隙,因此,插入或拔出连接器10时,由于抵顶结构13与插座20内壁面之间的抵顶作用,将产生反向摩擦力,使插入或拔出之动作受到一定阻力,同理,当连接器10插置于插座20后,若受到不预期的外力或震动,皆可防止连接器10与插座20脱离;藉此,本实用新型即可抵抗摇晃或其它外力作用,连接器10稳固的结合于插座20上,维持正常的传输。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该插接部12的一侧设置有二抵顶结构13’,该抵顶结构13’为直立突出肋条,该抵顶结构13’的厚度大于前述插接部12与插座20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前述第一较佳实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不做详细叙述。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该插接部12的一侧设置有二抵顶结构13",该抵顶结构13"为横向突出肋条,该抵顶结构13"的厚度大于前述插接部12与插座20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前述第一较佳实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不做详细叙述。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该插接部12插置于插座20中时,其外部壁面与插座20内壁面之间系为密合状态,且该插接部12的一侧为粗糙的摩擦面14。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前述第一较佳实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不做详细叙述。
如图7和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插接部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13a以及第二抵顶结构13b,第一抵顶结构13a和第二抵顶结构13b为横向突出肋条,第一抵顶结构13a设置在第二抵顶结构13b的下面,第一抵顶结构13a的尺寸要小于第二抵顶结构13b的尺寸,该第一抵顶结构13a具有一导引斜面131。具此,当该插接部12与插座20插接时,墙体21先接触到该导引斜面131,继而接触第一抵顶结构13a以及第二抵顶结构13b,因此,本设计使插接部12更顺利插接于插座20,多点式的抵顶结构(即13a,13b)可使插接部12和插座20插接后,更为稳固,不易晃动;上述实施例中抵顶结构13,多为单点式的结构,其和插座20墙体21接触时,插接部12 会有不稳定的现象,容易晃动,另一方面,如第四图所示中抵顶结构13’则过长,与墙体21结构干涉的部份太多,造成使用者难以插接,而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前述第一较佳实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不做详细叙述。
如图9和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另一第一抵顶结构14a的一端为向上扬起,使用者更容易使插接部12插接到插座20上。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前述第一较佳实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不做详细叙述。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上设置有传输线和插接部,通过在插接部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抵顶结构和第二抵顶结构或摩擦面,该第一抵顶结构具有一导引斜面,抵顶结构或摩擦面用于连接器插接于插座时,在导引斜面的作用下,使抵顶结构更容易插接到插座上,且抵顶摩擦插座的内壁面,插拔时提供一反向摩擦阻力,防止连接器与插座脱离,提供稳固的插接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