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0580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尤指一种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结构能透过一侦测端子,确保接触端子已经完整接触对应的连接端子后,才进行信号的传输,避免接触端子及连接端子在未完整接触的情况下进行信号传输,以有效防止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及连接端子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确保相关设备的安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目前全球科技的蓬勃发展,信息科技及电子产业更是进步神速,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崭新电子装置(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行动电源装置…等)陆续地推出于市场,而随着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逐渐普及,人们对于诸多电子装置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加,如:街道、大众运输工具上等地方,皆能发现四周充斥着人手一机的低头族,或者,许多餐厅已开始透过平板计算机进行点餐,以取代传统纸本菜单…等现象,因此,这些电子装置俨然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0003]前述各种电子装置中,都必须配置一电源插座,以能与一电源传输线的电源插头相连接,进而取得外部提供的电力。目前,业界所使用的电源插座,多数呈圆形槽孔的设计,其内部配置有一正极端子、一负极端子及一侦测端子(同理,电源连接器内也具有相对的正极、负极与侦测端子),该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是以该侦测端子为中心,以略呈同心圆的方式排列,当电源插头插接至该电源插座中时,电源插头与电源插座内的侦测端子能相互抵靠,令该电子装置确认出插接状态,再透过该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接收电力。然而,前述结构设计却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兹分别说明如下:
[0004](I)体积过大:随着各种电子装置的性能提升,其所需的电力要求也越大,为了传输更大电流,业者势必需增加该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的截面积,但如此一来却会造成电源插座与电源插头的体积大幅上升,而无法符合时下对于电子装置的“轻薄短小”需求。
[0005](2)易产生跳火:在进行电源传输时,电流主要由正极端子传入,负极端子则扮演接地的角色,但在使用时,却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如:端子弹性疲乏、电源插座内有异物、使用者插接方式错误…等),导致在“负端端子尚未相互连接”的情况下,电源插座及电源插头的正极端子的间因大电流而产生火花,此“跳火”现象不仅危险,且亦会损害电子装置的使用寿命。
[0006]由上述可知,现有的电源插座与电源插头因为结构设计的关系,不仅体积庞大,且也容易有接触不精确的问题,故,发明人想到,是否能颠覆现有电源插座与电源插头的“圆形”设计,以更为精简的方式来配置各种端子?因此,如何跳脱过往的设计架构,以改善现有电源插座与电源插头的诸多问题,即成为本实用新型在此亟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有鉴于现有电源插座与电源插头因其“圆形”构型设计,造成体积不易缩减,且又存在“跳火”的问题,发明人凭借着多年来的实务经验,并经过多次实验及测试后,终于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有效改善前述的诸多缺失。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跳火的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座体及一第一金属壳体,该第一绝缘座体的一端凸设有一舌板,且该第一绝缘座体内至少嵌设有一第一连接端子、一第二连接端子及一第一侦测端子;这些连接端子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的一侧面上,而该等连接端子的另一端则由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另一端延伸而出,该第一连接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的前端保持一第一距离,该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的前端保持一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大于该第一距离;该第一侦测端子分别与该第一连接端子及该第二连接端子间保持有一间隔,该第一侦测端子的一端外露在该舌板上,且该第一侦测端子的一端与该舌板的前端保持一第三距离,该第三距离大于该第二距离;该第一金属壳体的构型与该第一绝缘座体相匹配,以令该第一绝缘座体能被组装至该第一金属壳体中;该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座体及一第二金属壳体,其中该第二绝缘座体的一端向内开设有一插接槽,该插接槽内设有一容置空间,且该插接槽的构型与该舌板相匹配,该第二绝缘座体内至少嵌设有一第一接触端子、一第二接触端子及一第二侦测端子,该第一接触端子、该第二接触端子及该第二侦测端子的一端均暴露在该插接槽中,另一端则由该第二绝缘座体的另一端延伸而出;该第二金属壳体的构型与该第二绝缘座体相匹配,以令该第二绝缘座体能被组装至该第二金属壳体中;在该第一连接器插入至该第二连接器的过程中,该第一接触端子会先接触到该第一连接端子,其次,该第二接触端子才接触到该第二连接端子,只有该第二侦测端子接触到该第一侦测端子后,该等连接器才能开始传输信号。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该连接器结构即能透过这些侦测端子,确保这些接触端子已经完整接触对应的连接端子,才进行信号的传输,避免这些接触端子及这些连接端子在未完整接触的情况下进行信号传输,以有效防止对应的接触端子及连接端子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确保相关设备的安全。
[0009]此外,因现有连接器因使用者不小心拉扯而导致松动的情况下,经常发生其上的侦测端子仍持续接触,但接地端子(如:第一连接端子)与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一接触端子)已产生分离,进而导致仍相接触的信号端子(如:第二连接端子)及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二接触端子)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毁损连接器,甚至毁损设备。故,本实用新型通过令这些连接端子呈前后排列的方式,即能在这些连接器发生松动的情况下,只要其信号端子(如:第二连接端子)及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二接触端子)仍相接触,其接地端子(如:第一连接端子)必然不会与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一接触端子)发生分离,以有效避免该信号端子(如:第二连接端子)及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如:第二接触端子)间产生跳火现象,进而有效改善前述问题。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绝缘座体的示意图。
[0013]附图标记说明
[0014]第一连接器I
[0015]第一绝缘座体11
[0016]舌板111
[0017]第一连接端子113
[0018]第三连接端子114
[0019]第二连接端子115
[0020]第四连接端子116
[0021]第一侦测端子117
[0022]第一金属壳体13
[0023]卡合部131
[0024]第二连接器2
[0025]第二绝缘座体21
[0026]插接槽211
[0027]容置空间2111
[0028]第一接触端子213
[0029]第三接触端子214
[0030]第二接触端子215
[0031]第四接触端子216
[0032]第二侦测端子217
[0033]第二金属壳体23
[0034]卡合槽231
[0035]开口233
[0036]第一距离a
[0037]第二距离b
[0038]第三距离c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0]本实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