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蛋白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8061阅读:1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复合蛋白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更具体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颖的弗氏链霉菌菌株及其所产复合蛋白酶的性质和用途。
背景技术
角蛋白是一种双键结构十分牢固蛋白质,其化学成分与一般蛋白质一样,其特点是分子形状似纤维,由多个肽链平行排列,并由氢键和二硫键作为交联键将它们集聚成为不溶性的动物蛋白质。角蛋白组分可分为α型和β型。角蛋白是角蛋白的优势形式, α-角蛋白存在于毛发、羊毛、羽毛、羽茎、指甲、蹄、角等结构蛋白中,具有很好的伸缩性能。 β-角蛋白富含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和一些由酪氨酸、脯氨酸、组氨酸组成的大侧链,在自然界中以天然存在的蚕丝和蜘蛛丝中的丝心蛋白为代表。角蛋白以各种动物的毛发、羽毛、蹄、角等作为主要形式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抗性很强的硬蛋白,不溶于水、稀酸或稀碱溶液,也不易被大多数蛋白酶(如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所水解。角蛋白是禽类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之一羽毛中的主要成分,其粗蛋白含量可达89-97%,而其中约有85-90%的蛋白质为角蛋白,并且富含多种动物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另外,还含有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一些未知的生长因子。因此羽毛蛋白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饲料蛋白源,但由于角蛋白的特殊结构,在动物体内很难被直接消化利用。以往用高温高压蒸煮或酸、碱水解的方法虽然可以改善蛋白质的消化率,但存在能耗大,产品的营养质量易被破坏,三废不易处理,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角蛋白酶是一类能够高效水解天然角蛋白的酶类,可显著提高角蛋白的消化率,并且有些角蛋白酶还同时对除角蛋白外的多种蛋白质有水解作用。在饲料工业中,角蛋白酶可将羽毛、猪毛等废弃物转化为高营养的饲料蛋白。利用角蛋白酶可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它的优点在于更为经济,提高废弃角蛋白的利用率,同时产品营养价值好,而且无污染。我国的羽毛资源及其丰富,年产量数十万吨,但目前这部分优良的蛋白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污染环境,而我国饲料蛋白资源严重匮乏,按照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规划,到2010年饲料蛋白的缺口将达到800万吨。因此,羽毛蛋白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角蛋白酶的研究工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均能分泌角蛋白酶,能特异性的分解角蛋白,使其降解为多肽和氨基酸。自1899年Ward报道了真菌马爪甲团囊菌(Equina)能分解角蛋白以来,已先后发现30余种微生物具有降解角蛋白能力,包括细菌中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cus lincheniformis)、嗜热杆菌 (thermophilic Bacillu)、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嗜热厌氧菌闪光杆菌(Fervidobacterium pennavorans),放线菌中的弗氏链霉(Streptomyces fradiae)、 密方宠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纯白高温放线菌 CThermo actinomyces candidus)禾口嗜热禾生链霉菌 CThermotolerant Streptomyces graminofacients)及真菌中白勺须发 11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串孢属菌(Catenularia sp)和烟曲霉(spergillus fumigatus)等等。这些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的羽毛、毛发、蹄足等角蛋白有一定的降解和转化能力。国内对角蛋白酶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产角蛋酶菌的分离、筛选,以及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但未对这些菌株产生的蛋白酶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纯化,不能确定这些菌株分解角蛋白的能力是由一种酶实现的,还是由包括角蛋白酶在内的混合蛋白酶完成的;并且这些菌株的产酶水平及其所产蛋白酶的性能都难以到达产业化应用的要求。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未有角蛋白酶的商品化生产和实际应用。国外已进行了大量的角蛋白酶分解菌筛选、角蛋白酶的分离提纯的工作,分子生物学上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对地衣形芽孢杆菌的角蛋白酶因研究,不但已测出序列,而且已成功地转subtilis菌株及E. coli中,得到较好的结果。但由于其所得到的均为单一的角蛋白酶,从而使其应用效果和应用范围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研究发现,肽与蛋白质相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低粘度、抗凝胶形成性,低分子肽不会产生过敏反应等优点。除此之外,还具有众多的生理活性,如促进发酵、抗氧化、降血压、降胆固醇、抗疲劳、促进乙醇代谢等活性。而且与氨基酸和蛋白质相比,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生物活性肽早期主要从动物、植物及昆虫等生物体内分离提取,但其具有含量少、周期长、成本高等缺点。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科学家逐渐注意到在营养蛋白的多肽链内部可能普遍存在着功能区,选择适当的方法水解这些多肽,有可能将其释放出来,从而制备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肽,为能生产出更好满足人类保健需要的食品基料提供了新的机遇。蛋白质水解物生产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化学法、生物法与合成法,其中化学法是利用酸碱水解蛋白。但反应条件剧烈,破坏了氨基酸原有构型,产生了有毒物质已处于被淘汰边缘。与酸水解和碱水解比较,酶法水解蛋白质具有多种优点蛋白质的酶水解是一种不完全、不彻底的水解,其产物主要是肽而不是氨基酸。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效率高, 不产生消旋作用,也不破坏氨基酸,产品纯度高,产物易分离,成本低。而通过基因工程、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生物活性肽需要相当大的投入,且其安全性还需要进行研究。因此酶法水解蛋白质制备活性肽是目前生产活性肽的主要方法。反应产物与原料蛋白、相同组成的氨基酸相比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能与生理功能,所以肽基蛋白水解物成为蛋白制品的发展方向。生物方法生产肽类制品时,底物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蛋白的营养价值、成本、口感、 抗原性、溶解性和功能性,目前较常用的原料包括酪蛋白、乳清蛋白、大豆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及黄豆粉等)、胶原蛋白(鱼鳞、猪皮等)、玉米蛋白(DDGS、DDG、玉米淀粉加工后的下脚料等)、大米蛋白(米糟)以及茶蛋白(茶渣)。尽管这些蛋白原料价格相对便宜,但其大部分为工业生产的下脚料及废弃物,其中的蛋白含量相对较少,且难以被普通的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水解消化,并且蛋白原料中所含的非蛋白组分会影响蛋白的水解、水解产物的风味和质量。为提高产品转化率、底物原料利用率、改善水解产物的风味和质量(如底物中的糖与蛋白质及多肽的美拉德反应等),底物的预处理必不可少。 通常要对蛋白原料中的蛋白质进行提纯,提高底物的蛋白质纯度,尽量的除去其余的杂质。酶是决定底物利用率、产品性能的主要因素,内肽酶可以降低产品中游离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外肽酶能选择作用于疏水性氨基酸,去掉或减轻产物中的苦味。为提高底物转化率,并保证好产品风味与高的产品质量,需要合理的将内肽酶和外肽酶配合使用,但酶的复配使用工艺复杂(对于不同的蛋白底物,需要不同的内肽酶和外肽酶种类,并且还要调整内肽酶和外肽酶的复配比例),且成本较高。并且在复配过程中,由于不同酶的最适作用条件不同,以及不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会使复配酶解达不到理想的作用效果。因此,本领域还需要提供有效的复合型蛋白水解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复合型蛋白水解酶。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弗氏链霉菌,所述弗氏链霉菌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号为CGMCC No. 4186。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和/或其代谢产物的用途,用于制备复合蛋白酶。所述的复合蛋白酶可分解角蛋白、或含有角蛋白的物质,所述的含有角蛋白的物质选自羽毛、兽角、或蹄。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水解蛋白质的组合物,所述的组合物含有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和/或其代谢产物。较佳地,所述的组合物含有6种蛋白酶,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20KDa 士 5KDa、 30KDa士5KDa、35KDa士5KDa、40KDa士5KDa、67KDa士5KDa 和 IOOKDa士5KDa。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水解蛋白质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a)在含有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的培养物中分离得到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水解蛋白质的组合物;或(a')在含有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的培养物中将细胞破壁或裂解,在所得到的裂解液中分离得到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水解蛋白质的组合物。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含有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的培养物中含有角蛋白、大豆分离蛋白、胶原蛋白、和/或谷原蛋白或其水解物;所述的角白包括羽毛、毛发、兽角、和/或蹄。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蛋白质的水解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i)将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和/或其代谢产物和角蛋白和/ 或含有角蛋白的物质在40°C至90°C、pH4至11下进行混合;或(i')将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水解蛋白质的组合物和角蛋白和/或含有角蛋白的物质在40°C至90°C、pH4至11下进行混合;所述的含有角蛋白的物质选自羽毛、毛发、兽角、或蹄。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混合在厌氧条件下进行。本发明提供的水解方法中,在混合前将所述含有角蛋白的物质在小于等于120°C 或/和pH彡10的条件下进行预处理。本发明提供的水解方法中,,在混合中以所加的角蛋白和/或含有角蛋白的物质在5-6小时后至少溶解60%的酶加量。据此,本发明提供了有效的复合型蛋白水解酶。


图1是本发明菌株的菌体及孢子染色图。图2是本发明菌株的平板菌落图。图3是本发明菌株的菌体生长曲线。图4是本发明菌株发酵过程中角蛋白酶活力增长曲线。图5是本发明菌株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上清的SDS-PAGE图;其中M为分子量标记(Molecular Mark),1为M小时发酵液上清,2为32小时发酵液上清,3为36小时发酵液上清,4为40小时发酵液上清,5为44小时发酵液上清,6为48小时发酵液上清,7为52小时发酵液上清,8为56小时发酵液上清,9为60小时发酵液上清, 10为64小时发酵液上清。图6是本发明菌株产生的复合蛋白酶对羽毛的分解实验图;其中A是酶解前,B是酶解3小时,C是酶解6小时,D是酶解9小时。图7显示了本发明菌株分泌的复合蛋白酶对角蛋白、胶原蛋白、酪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底物的最适反应PH ;其中A是对角蛋白底物的,B是对胶原蛋白底物的,C是对酪蛋白底物的,D是对大豆分离蛋白底物的。图8显示了本发明菌株分泌的复合蛋白酶对角蛋白、胶原蛋白、酪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底物的PH稳定性;其中A是对角蛋白底物的,B是对胶原蛋白底物的,C是对酪蛋白底物的,D是对大豆分离蛋白底物的。图9显示了本发明菌株分泌的复合蛋白酶对角蛋白、胶原蛋白、酪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底物的最适反应温度;其中A是对角蛋白底物的,B是对胶原蛋白底物的,C是对酪蛋白底物的,D是对大豆分离蛋白底物的。图10显示了本发明菌株分泌的复合蛋白酶对角蛋白、胶原蛋白、酪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底物的热稳定性;其中A是对角蛋白底物的,B是对胶原蛋白底物的,C是对酪蛋白底物的,D是对大豆分离蛋白底物的。图11显示了硫酸镁、氯化钙、硫酸钠和硫酸钾对本发明菌株分泌的复合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其中A是硫酸镁的,B是氯化钙的,C是硫酸钠的,D是硫酸钾的。图12显示了硫酸镁、氯化钙、硫酸钠和硫酸钾对复合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其中A是硫酸钠的,B是硫酸钾的,C是氯化钙的,D是硫酸镁的。图13是本发明菌株分泌的复合蛋白酶分离纯化后所得主要组分的SDS-PAGE图; 其中1为分子量标记(Molecular Mark),2为纯化样品MQ5,3为纯化样品MQ2,4为纯化样品MQl,5为纯化样品MQ3,6为纯化样品MQ4,7为纯化样品MQ6。图14是羽毛角蛋白酶解液凝胶色谱图(Superdex Peptide 10/300GL)。图15是羽毛角蛋白酶解液质谱图。图16是胶原蛋白酶解液凝胶色谱图(Superdex 75 10/300GL)。图17是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凝胶色谱图(Superdex Peptide 10/300GL)。图18是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质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找到了一种能够分泌复合蛋白酶的弗氏链霉菌菌株(保藏号为CGMCC No. 4186),发明人又称其为Sti^ptomyces fradiae FB201或 FB201。多种试验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具有强的蛋白水解能力,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分解天然产物中的多种硬蛋白,如角蛋白、胶原蛋白、大豆分离蛋白、谷原蛋白及茶蛋白等,并且该菌种具有高的蛋白酶组合物表达水平。因而,发明人通过该种微生物还分泌得到了一种酶组合物——复合蛋白酶,该酶组合物同样具有强的蛋白水解能力,有很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有高的比活力,并且同时具有外肽酶和内肽酶活性。基于此完成了本发明。如本文所用,术语“本发明的弗氏链霉菌菌株”、“本发明提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 “复合蛋白酶的产生菌Mi^ptomyces fradiae FB201 ”、或“FB201 ”可互换使用,都是指分类命名为弗氏链霉菌(Sti^ptomyces fradiae)的菌种,该菌株属于链霉菌属,保藏于位于北京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为2010年9月17日,保藏号为 CGMCC No. 4186。如本文所用,术语“本发明的酶组合物”、或“复合蛋白酶,,可互换使用,都是指经 FB201分泌得到的具有酶解蛋白质作用的多种酶的组合。本发明所述的弗氏链霉菌菌株FB201是通过以下方法获得(1)菌株的分离与筛选从养鸡厂周围富含羽毛的土壤中采样,以羽毛粉琼脂平板进行富集筛选,即先用无菌水将土壤样品制成菌悬液,然后再以不同的稀释度涂平板, 30°C培养3天;挑选有明显透明圈的单菌落,用羽毛粉琼脂斜面划线分离纯化3-5次,纯化后的菌株用改良后的高氏1号培养基进行扩培,分别取扩培后的菌株接入以羽毛粉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液体培养基(1%羽毛粉,0. 05% NaCl,0. 03% K2HPO4,0. 04% KH2PO4,0.01% MgSO4 ·7Η20 ;ρΗ7. 2-7. 5)中,37°C、150rpm培养2-3天,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取摇瓶发酵后的培养液上清,以偶氮角蛋白为底物,用欧洲标准法(如Tomarelli RM,Charney J(1949)The use of azoalbumin as a substrate in the 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peptic and tryptic activity. J Lab Clin Med 34 =428-433)测定角蛋白酶活力,挑选出高酶活的菌株;(2)将以上筛选出的高酶活菌株在改良高氏1号培养基斜面上进行富集培养,收集孢子,用无菌的磷酸盐缓冲液制成孢子悬液,然后用NTG进行诱变处理,用羽毛粉琼脂平板筛选出正突变的菌株,用羽毛粉琼脂斜面划线分离纯化3-5次,再用摇瓶发酵进行复筛, 最终分离筛选到角蛋白酶的高产菌株;(3)筛选得到的角蛋白酶高产菌株,其所分泌的角蛋白酶是一种复合酶,对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底物都表现出很好的水解能力。并且若在发酵过程中加入相应的蛋白质底物作诱导,可明显提高发酵所产复合蛋白酶液对该种蛋白底物的酶活力和水解能力。分离筛选所用的培养基为羽毛粉琼脂(g/L)=NH4Cl 0. 5,NaCl 0. 5,K2HPO4 0. 3,KH2PO4 0. 4,MgSO4 ·7Η200· 1, 酵母膏0. 1,羽毛粉10,琼脂20 (ρΗ7. 2-7. 5)。改良高氏1号培养基(g/L) =KNO3 1,可溶性淀粉10,玉米淀粉5,糊精5,K2HPO4 0. 5,MgSO4 · 7H20 0. 5,NaCl 0. 5,FeSO4 0. 01,琼脂 20 (ρΗ7· 2-7. 4)。摇瓶发酵培养基(g/L)=K2HPO4 · 3H20 1. 4,KH2PO4 0. 35,MgSO4 · 7H20 0. 5,CoCL2lOppm,羽毛 10 (pH7. 0-7. 2)。菌株的初步鉴定根据《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链霉菌鉴定手册》以及《微生物学实验手册》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测定等方面的初步鉴定。菌株为革兰氏阳性放线菌,气丝淡洋红至肉桂褐,孢子丝直、柔曲至螺旋型,孢子卵圆形、长圆形、柱形,表面光滑,不产生黑色素。能在14-42°C温度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1-35°C,生长pH为5-11,最适生长pH为7-8。蔗糖硝酸盐琼脂气丝落英淡粉色和粉色,基丝无色和微黄色,在大部分培养基内无可溶色素。克氏合成1号琼脂气丝荷花白色,基丝麦芽糖黄色,可溶色素无和淡黄色。葡萄天冬素琼脂气丝落英淡粉色,基丝微黄色。高氏合成1号琼脂气丝荷花白色、浅粉色,基丝淡黄色。淀粉合成琼脂气丝微白色,基丝无色。瓦氏肉汤琼脂气丝白色,基丝无色或风帆黄色。高氏有机2号琼脂气丝无或很少,微白色,基丝微黄色或淡锈色。马铃薯琼脂气丝粉白色或粉色,基丝浅风帆黄色或山鸡褐色,可溶色素芒果棕色或淡栗棕色。马铃薯块无气丝,基丝橙色,无可溶色素。明胶液化,无色素。牛奶凝固并迅速胨化。淀粉水解。纤维素上生长,硝酸盐还原, 不产生类黑色素和h2S。利用葡萄糖、D-果糖、蔗糖、以及D-半乳糖、D-甘露糖、麦芽糖、淀粉、甘油、乙酸钠、柠檬酸钠,不利用D-阿拉伯糖、D-木糖、L-鼠李糖、棉子糖、肌醇、甘露醇以及乳糖、D-山梨醇、草酸钠。对该菌的16s rRNA进行了测定(上海生工),并通过使用BLAST和多序列比对程序CLUSTAL W比对该菌的16s rRNA序列和在GenBank中的参考序列。结果显示,其16s rRNA 的碱基序列与 Sti^ptomyces fradiae NBRC 12176、NBRC13439 和 NBRC 3360 等之间具有99%的一致性。基于所选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的研究结果,确定该菌株为Streptomyces fradiae的一个新的亚种。菌株的发酵用冷冻管保存的菌悬液或试管斜面接装有50ml种子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置于恒温摇床上30°C、200rpm培养17_20h后,全部接入装有2. 5L发酵培养基的5L的发酵罐中,37°C、150rpm发酵2-3d。发酵液离心,收集上清液,即为复合蛋白酶液,置于4°C保存。所用培养基为种子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5,玉米淀粉2. 5,糊精5,K2HPO4 · 3Η201· 4,KH2PO4 0. 35,MgSO4 · 7Η20 1,NaCl 0· 5,蛋白胨 20,酵母粉 2,CaCO3 0. 5,CoCL2 IOppm(ρΗ7· 2)。发酵培养基(g/L)=K2HPO4 · 3H20 1. 4,KH2PO4O. 35,MgSO4 · 7H20 0. 5,CoCL2 lOppm, 羽毛 10 (pH7. 0-7. 2)。另一方面,本发明筛选到的弗氏链霉菌菌株FB201及由其产生的复合蛋白酶均有良好的活性,故而由该微生物得到的酶组合物,对各种蛋白质,尤其对角蛋白或含角蛋白的物质也具有良好的体外活性。因此,由该微生物分离出来的酶组合物也可以使用。FB201所产生的粗酶液是一种复合蛋白酶,具有很好的复合蛋白酶性质及强的蛋白水解能力,其最适PH为9. 0左右,最适温度为50°C,具有很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不同的PH条件下保温1小时后,在pH5. 0至pH9. 0的范围内残余酶活在80%以上,在pH3. 0 至pHl 1.0的范围内,残余酶活在50%以上;在pH8. 5至pH9. 5的范围内50°C作用1小时, 残余酶活在70%以上,60°C作用Ih,残余酶活约为20%。本发明所得到的菌株还可用来分离编码角蛋白酶的基因及、或用来插入另一种微生物中编码的角蛋白酶的基因。在这种情况下,关系到相似的按经验实施或可实施的方法, 其中将源自该菌株编码角蛋白酶的基因嵌入到大肠杆菌、芽孢杆菌或酵母中,然后培育,以获取角蛋白酶。不论是本发明提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还是用本发明的酶组合物,都不仅可以处理不溶性的蛋白质,而且也可以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分解可进行得很完全。在一般情况下, 酶解除了会产生个别氨基酸外,大部分的酶解产物均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短肽。用本发明的酶组合物及本发明的方法水解蛋白质,尤其是硬蛋白(如角蛋白、大豆分离蛋白、谷原蛋白、胶原蛋白等),所产生的低聚肽及寡肽具有很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并且无苦味产生。本发明的酶组合物,可从含本发明提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的培养物中分离掉培养基残余物,并在必要时,加以浓缩而得到。也可从含有该微生物菌株的培养物中洗去细胞而得到酶组合物。为了得到所述种类的酶组合物,在菌种培养或发酵过程中加入相应的蛋白质底物,以产生诱导作用,则更为有利。本发明的酶组合物可以含有一种或多种酶,并且具有蛋白酶活性,同时具有以下的一些酶学特性最适温度值(pH9. 0时)在40-70°C范围内,尤其在50°C时。最适pH值(温度50°C时)在pH7. 0至pHll.O的范围内,尤其在pH9. 0处。pH8. 5至pH9. 5的范围内,50°C作用1小时,残余酶活在70%以上;60°C作用1小时,残余酶活约为20%。温度45°C至55°C,在pH5.0至pH9.0的范围内作用1小时,残余酶活在80%以上; 在PH3.0至pHll.O的范围内作用1小时,残余酶活在50%以上。经过分离纯化证明,该复合蛋白酶体系中至少有6种不同的蛋白酶分子, SDS-PAGE及凝胶分子筛表明其分子量分别约为20KDa、30KDa、35KDa、40KDa、67KDa和 IOOKDa0下列抑制剂在所述浓度下对酶活力的抑制效果如下
权利要求
1.一种弗氏链霉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弗氏链霉菌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号为CGMCC No. 4186。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弗氏链霉菌和/或其代谢产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复合蛋白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蛋白酶可分解角蛋白、或含有角蛋白的物质,所述的含有角蛋白的物质选自羽毛、兽角、或蹄。
4.一种用于水解蛋白质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含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弗氏链霉菌和/或其代谢产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含有6种蛋白酶,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 20KDa±^(Da、30KDa±^(Da、3^(Da±^(Da、40KDa±^(Da、67KDa±^(Da 和 IOOKDa士5KDa。
6.一种权利要求4或5任一所述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a)在含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弗氏链霉菌的培养物中分离得到权利要求4或5任一所述的组合物;或(a')在含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弗氏链霉菌的培养物中将细胞破壁或裂解,在所得到的裂解液中分离得到权利要求4或5任一所述的组合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弗氏链霉菌的培养物中含有角蛋白、大豆分离蛋白、胶原蛋白、和/或谷原蛋白或其水解物;所述的角蛋白包括羽毛、毛发、兽角、和/或蹄。
8.一种蛋白质的水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i)将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弗氏链霉菌和/或其代谢产物和角蛋白和/或含有角蛋白的物质在40°C至90°C、pH4至11下进行混合;或(i')将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组合物和角蛋白和/或含有角蛋白的物质在40°C至 90°C、pH4至11下进行混合;所述的含有角蛋白的物质选自羽毛、毛发、兽角、或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混合前将所述含有角蛋白的物质在小于等于120°C或/和pH彡10的条件下进行预处理。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混合中以所加的角蛋白和/或含有角蛋白的物质在5-6小时后至少溶解60%的酶加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蛋白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还公开了产生该复合蛋白酶的新的弗氏链霉菌菌株。该菌株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号为CGMCC No.4186。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微生物的获得方法及其用途。
文档编号C12N1/14GK102229890SQ20101059088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5日
发明者叶秀云, 张洋, 林晶, 罗鋆林, 陈萍, 靳伟刚 申请人:福建福大百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