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荔枝生物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荔枝生物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荔枝是我国的特色水果,其栽培面积与总产量居于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荔枝采收后易软化、腐烂、褐变。目前荔枝的采后贮藏保鲜技术主要采用低温冷藏、低温结合化学杀菌防腐剂处理、硫处理结合浸酸护色技术,还包括速冻、气调、辐照、热处理等方法,虽然这些技术在荔枝保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因存在一定的局限而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单独使用低温保鲜的保鲜期较短;2).化学杀菌剂处理不但会给对荔枝进行包装、运输、销售的人员带来一定的危害,而且杀菌剂可以通过荔枝果皮渗透到果肉内,造成药物残留,对食用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出于对安全 因素的考虑,许多国家已明确禁止使用化学杀菌剂对采后水果进行保鲜处理;3).速冻保鲜的荔枝在解冻后果皮的褐变速度和腐烂速度更快,裂果率也高;4).气调保鲜所需设备技术要求较高,日常的保养维护难度较大,成本也比较高;5).辐照保鲜存在残留污染,而且基于具体操作与经济两个方面的考虑,目前荔枝的辐照保鲜技术也未能进入实用化和商业化运作;6).热处理单独使用的效果有限,而且温度过高或热处理时间过长等不当措施不仅不利于果蔬保鲜,反而会导致果皮结构严重受损,加速果蔬的衰老腐烂。总之,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技术能完好地抑制荔枝的褐变和腐烂,从根本上解决荔枝的保鲜问题。随着人们食品安全及环保意识的提高,安全有效并具有多种功能的保鲜剂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微生物防腐和天然物质保鲜的生物技术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生物保鲜剂直接来源于生物体自身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具有无毒、无味、安全等特点,此外生物保鲜剂一般都可被生物降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不存在药剂残留和抗药性问题,因此生物保鲜剂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弥补现有荔枝保鲜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荔枝生物保鲜剂。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该保鲜剂的制备方法。一种荔枝的生物保鲜剂,其特征在于该保鲜剂的组成为
枯草芽孢杆菌CF-3发酵上清液IOOkg ;
抗坏血酸O. 2-0. 4kg ;
谷胱甘肽O. 1-0. 3kg。—种制备上述的荔枝的生物保鲜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a.生防菌CF-3的活化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做试管斜面,将生防菌株枯草芽孢杆菌CF-3转接在斜面上进行活化培养;b.生防菌CF-3的发酵培养取步骤a所得活化后的CF-3置于种子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然后按5%的接种量将上述种子培养液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
c.离心除菌体发酵结束后,用高速离心机对步骤b所得的发酵液进行离心后获取发酵上清液;
d.利用荔枝病原菌炭疽菌测定步骤C所得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
e.复配将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用极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加入到步骤d所得的发酵上清液中,混合搅拌均匀即可。上述步骤a中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0g,蒸馏水IOOOmL, pH 7. O 7. 2 ;培养时间为24h。上述步骤b中的种子培养基为氯化钠5g、蛋白胨,即鱼粉颗粒10g、牛肉浸膏3g、酵母浸膏3克、水1000ml,PH 7. 2 7. 4,所用量为30_50ml,培养参数为摇床160rpm,30°C下培养72h。上述步骤b中的发酵培养基为甘露醇34. 64g/L,果糖10g/L,玉米浆粉20. 87g/L,硝酸钾浓度为lg/L,硫酸亚铁O. 13g/L,氯化钙O. lg/L,pH 7. 2,培养参数为摇床160rpm,在23°C下培养7-8d。上述步骤c中所述的离心是在4°C下8000转/分离心lOmin。上述步骤d中所述的样品检测利用的病原菌是荔枝中的炭疽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生防菌CF-3和天然营养物质组成的荔枝生物保鲜剂。这种生物保鲜剂由I种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CF-3)和2种天然营养物质(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组成。本发明保鲜剂中的微生物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属有益微生物,它能拮抗多种腐败菌,从而延缓荔枝的腐烂。本发明保鲜剂中的2种天然营养物质中,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具有防止有机物氧化和修复细胞损伤的特殊功能,因而能明显防止果蔬的变色和变味;2种天然营养物质还有促进和强化有益微生物对腐败菌的拮抗作用。本发明的荔枝生物保鲜剂的优点是保鲜剂来源新,保鲜效果好。本发明是利用来源于食品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不添加其他化学成分,具有绿色环保、安全、无化学污染,具有明显减少荔枝腐烂、防治褐变、减缓软化等多种功能,同时也可适用于其他果蔬的采后贮藏保鲜。
图I 3 5°C下不同保鲜剂对荔枝褐变指数的影响。图2 3 5°C下不同保鲜剂对荔枝好果率的影响。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保鲜剂的制备分二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CF-3无细胞滤液的制备,第二部分是保鲜剂的制备。无论是已制备的CF-3无细胞滤液,还是已制备的保鲜剂,在使用以前应尽可能密封、避光和阴凉保存。下面结合实施案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方法。实施例一
I).生防菌CF-3的活化按牛肉膏3g,蛋白胨IOg,氯化钠5g,琼脂20g,蒸懼水IOOOmL, pH 7. O 7. 2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将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制成试管斜面,点接CF-3后于37°C条件下活化培养24h。2).生防菌CF-3的发酵培养按氯化钠5g,蛋白胨(鱼粉颗粒)10g,牛肉浸膏3g,酵母浸膏3克,水1000ml,PH 7. 2-7. 4配制种子培养基。取一环活化后的CF-3置于30-50ml种子培养基中摇床160rpm,30°C下振荡培养72h ;按甘露醇34. 64g/L,果糖IOg/L,玉米浆粉20.87g/L,硝酸钾浓度为lg/L,硫酸亚铁O. 13g/L,氯化钙O. lg/L, pH 7. 2配制发酵培养基,然后按5%的接种量将上述种子培养液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在摇床160rpm,23°C下培养8d。3).离心除菌体发酵结束后,用高速离心机对发酵液进行离心(4°C,8000转/分,IOmin)后获取发酵上清液。4).样品检测利用荔枝病原菌炭疽菌测定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 率。5).复配将O. 2kg抗坏血酸和O. 3kg谷胱甘肽用极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加入到检测后的100kgCF-3发酵上清液中,混合搅拌均匀即可。6).包装将复配好的液体按每瓶500ml的容量用塑料瓶进行包装。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相同所不同的是步骤(2)缩短了发酵时间,将种子培养液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在摇床160rpm,23°C下培养7d。缩短发酵时间可以达到同样的抑菌效果,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相同所不同的是步骤(5)谷胱甘肽的用量降低了,将O. 2kg抗坏血酸和
O.2kg谷胱甘肽用极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加入到检测后的100kgCF-3发酵上清液中,混合搅拌均匀即可,降低谷胱甘肽的用量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下为本发明与其它保鲜剂的保鲜效果。图I和图2分别为3 5°C下保鲜剂对荔枝褐变程度和好果率的影响,贮藏28天时,利用本发明保鲜剂(CF-3)处理的荔枝褐变指数为I. 98,好果率为80%,远高于对照及其它保鲜剂。
权利要求
1.一种荔枝的生物保鲜剂,其特征在于该保鲜剂的组成为 枯草芽孢杆菌CF-3发酵上清液100份; 抗坏血酸O. 2-0. 4份; 谷胱甘肽O. 1-0. 3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制备荔枝的生物保鲜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a.生防菌CF-3的活化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做试管斜面,将生防菌株枯草芽孢杆菌CF-3转接在斜面上进行活化培养; b.生防菌CF-3的发酵培养取步骤a所得活化后的CF-3置于种子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然后按5%的接种量将上述种子培养液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 c.离心除菌体发酵结束后,用高速离心机对步骤b所得的发酵液进行离心后获取发酵上清液; d.利用荔枝病原菌炭疽菌测定步骤C所得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 e.复配将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用极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加入到步骤d所得的发酵上清液中,混合搅拌均匀即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0g,蒸馏水lOOOmL,pH 7. O 7. 2 ;培养时间为24h。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种子培养基为氯化钠5g、蛋白胨,即鱼粉颗粒10g、牛肉浸膏3g、酵母浸膏3克、水1000ml,PH 7. 2 7. 4,所用量为30-50ml,培养参数为摇床160rpm,30°C下培养72h。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发酵培养基为甘露醇34.64g/L,果糖10g/L,玉米浆粉20.87g/L,硝酸钾浓度为lg/L,硫酸亚铁0. 13g/L,氯化钙0. Ig/L,pH 7. 2,培养参数为摇床160rpm,在23°C下培养7-8d。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的离心是在4°C下8000转/分离心lOmin。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所述的样品检测利用的病原菌是荔枝中的炭疽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荔枝生物保鲜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该保鲜剂的组成为枯草芽孢杆菌CF-3发酵上清液100kg;抗坏血酸 0.2-0.4kg;谷胱甘肽 0.1-0.3kg。本发明的荔枝生物保鲜剂的优点是保鲜剂来源新,保鲜效果好。本发明是利用来源于食品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不添加其他化学成分,具有绿色环保、安全、无化学污染,具有明显减少荔枝腐烂、防治褐变、减缓软化等多种功能,同时也可适用于其他果蔬的采后贮藏保鲜。
文档编号A23B7/155GK102860356SQ201210347010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9日
发明者高海燕, 周灵灵, 高莹莹, 尹京苑, 王一凡 申请人: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