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和消化酶活性的配制饲料及其饲喂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1093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善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和消化酶活性的配制饲料及其饲喂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猪饲料配制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改善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和消化酶活性的配制饲料及其饲喂方法。
背景技术
:早期断奶仔猪由于消化系统功能还不全,在断奶后开始从饲料中获取蛋白质,从而导致早期断奶仔猪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其中腹泻是最普遍的现象,轻度腹泻会导致仔猪营养不良及生长受阻,严重腹泻则导致仔猪脱水,成为僵猪甚至死亡。据报道,在美国,断奶仔猪腹泻病发生率为57%,所造成的死亡率达10.8%,给养猪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在实行仔猪早期断奶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仔猪有较高的生长速度,防止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病的发生和仔猪肠道病原菌的感染已成为当代养猪生产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由此可见,寻求价廉、高产与高效的适宜饲料蛋白质来源以及有效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生长已成为动物营养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我国传统饲料蛋白质资源严重短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且价格昂贵,产量逐年下降,饲料资源的制约现今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畜禽饲料约为粮食总产量的35%,预计到2020年比重将达到45%,而到2030年比重达到50%,如此以来,粮食预期只有1%左右的年增量,在所难免会造成饲料粮的短缺,显然一些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将会更加紧张。而目前中国从国外进口的优质蛋白质饲料已超过70%,如大豆和鱼粉等。因此,目前缓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提高中国现有的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利用率。而我们公认的居高不下的鱼粉价格已经成为畜牧养殖业发展的沉重负担。长久以来我们都对植物性蛋白质有所忽略,而在中国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丰富。因此如何利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将成为养殖业关心的大问题。豆粕中不仅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存在,而且有30%的碳水化合物是不可消化的。豆粕粉是大豆经萃取方法或压榨方法得到脂肪后剩余的豆子残渣,以此为原料进行炒饼,磨粉制作的豆粉。但生大豆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胃肠胀气因子、大豆抗原等多种抗营养因子,抑制动物生长发育,对动物的健康有严重影响。发酵豆粕就是用微生物发酵法消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成分,在不破坏豆粕营养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发酵豆粕以优质豆粕为主要原料,将大豆蛋白、抗原蛋白分别降解为小分子蛋白、小肽和抵抗原蛋白,同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酸、有益菌代谢产物等,从而使仔猪肠道处于健康状态,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大豆因其富含蛋白质和油脂,且氨基酸较平衡而被广泛利用。膨化大豆是对大豆经过了加热膨胀处理,可使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减少,从而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动物对脂肪和蛋白质等的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动物的健康。嗜酸乳杆菌是我们日常可见的重要的有益微生物之一,与其它微生物相比它有能够在高胆盐、强酸性的环境下生长繁殖的优点,是定植于一些恒温动物大肠和回肠的一种重要的益生菌,它不仅对动物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且还能阻止感染,使血清中的胆固醇下降,促进乳糖消化,同时还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嗜酸乳杆菌还具有生产成本低、无药物残留、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它从动物肠道等基础方面发挥作用,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调节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机体内环境。可以预防动物疾病,促进机体健康,使畜禽更好更快的生长繁殖。由上所述,学者们分别对发酵豆粕、膨化大豆、嗜酸乳杆菌对畜禽生长性能等方面影响做了较多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将嗜酸乳杆菌加入到基础饲粮中来饲喂断奶仔猪,达到改善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和消化酶活性的研究报道。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和消化酶活性的配制饲料及其饲喂方法,以解决上述
背景技术
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改善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和消化酶活性的配制饲料,包括基础饲粮和质量占比为1%-5%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所述的基础饲粮按重量份数包括:豆粕粉20.0-30.0份、玉米粉50.0-60.0份、膨化玉米粉1.0-5.0份、进口鱼粉3.0-8.0份、乳清粉1.0-5.0份、椰子油0.5-3.0份、含两结晶水的磷酸氢钙1.0-1.2份、石粉0.5-1.0份、食盐0.2-0.4份、50%的氯化胆碱0.1-0.3份、L-赖氨酸盐酸盐0.3-0.5份、DL-蛋氨酸0.05-0.15份、L-苏氨酸0.1-0.3份、预混料1.00份。所述的早期断奶仔猪为为21-35日龄的断奶仔猪。所述的豆粕粉选自普通豆粕粉、发酵豆粕粉、膨化大豆粉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所述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在饲喂期0-14天内,配制饲料内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质量占比为3%;在饲喂期15-21天内,配制饲料内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质量占比为1%。优选地,所述的基础饲粮内的豆粕粉,在饲喂期0-14天内优选为膨化大豆粉,所述的基础饲粮内的豆粕粉,在饲喂期15-21天内优选为普通豆粕粉。所述的预混料,其配比为每千克饲粮提供:Fe170mg;Cu10mg;Mn40mg;Zn130mg;I0.2mg;Se0.3mg;Co1.5mg;VA10000IU;VD33000IU;VE40IU;VK31.5mg;VB12mg;VB26mg;VB63.5mg;VB120.2mg;泛酸Pantothenicacid25mg;尼克酸Niacin35mg;生物素Biotin0.15mg;叶酸Folicacid1.0mg。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改善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和消化酶活性配制饲料的饲喂方法,饲喂对象为21-35日龄的断奶仔猪,在饲喂期内用基础饲粮和质量占比为1%-5%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进行饲喂。所述的基础饲粮,按重量份数包括:豆粕粉20.0-30.0份、玉米粉50.0-60.0份、膨化玉米粉1.0-5.0份、进口鱼粉3.0-8.0份、乳清粉1.0-5.0份、椰子油0.5-3.0份、含两结晶水的磷酸氢钙1.0-1.2份、石粉0.5-1.0份、食盐0.2-0.4份、50%的氯化胆碱0.1-0.3份、L-赖氨酸盐酸盐0.3-0.5份、DL-蛋氨酸0.05-0.15份、L-苏氨酸0.1-0.3份、预混料1.00份。优选地,在0-14天的饲喂期内,用含有质量占比为20-30%膨化大豆粉的基础饲粮和质量占比为3%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进行饲喂;在15-21天的饲喂期内,用含有质量占比为20-30%普通豆粕粉的基础饲粮和质量占比为1%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进行饲喂。实施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一是通过在基础饲粮中添加质量百分比为1%-5%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早期断奶仔猪进行饲喂,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P<0.05),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P<0.05),显著降低十二指肠和回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小肠各肠段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而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普通豆粕、发酵豆粕和膨化大豆对仔猪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但添加膨化大豆代替普通豆粕能显著降低十二指肠和回肠隐窝深度(P<0.05),并能显著提高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二是本发明在饲粮中添加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可显著提高空肠蔗糖酶、乳糖酶、麦芽糖酶以及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水平(P<0.05),添加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空肠和结肠IgA水平(P<0.05)。三是本发明针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随断奶时间长短的不同,其饲料内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添加量也不同。其最佳添加量为:在0-14天的饲喂期里,添加质量占比为3%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进行饲喂;而在15-21天的饲喂期内,添加质量占比为1%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进行饲喂。这样既可满足不同饲喂期里断奶仔猪对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需求,又可有效减少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的浪费,有效降低了饲喂成本。四是本发明针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随断奶时间长短的不同,其基础饲粮中豆粕粉也不同。在0-14天的饲喂期中,用含有20-30%膨化大豆粉的基础饲粮进行饲喂;在15-21天的饲喂期内,用含有20-30%普通豆粕粉的基础饲粮进行饲喂。既保证了营养成份的满足,又有效降低了饲喂成本。五是使用方便。本发明是在0-14天的饲喂期中,在0-14天的饲喂期内,使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含有质量占比为20-30%膨化大豆粉的基础饲粮和质量占比为3%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早期断奶仔猪进行饲喂;在15-21天的饲喂期内,用含有质量占比为20-30%普通豆粕粉的基础饲粮和质量占比为1%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早期断奶仔猪进行饲喂,使用非常方便。六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改善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和消化酶活性的配制饲料,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适于大规模的生产。说明书附图图1:仔猪空肠透射电镜图×12000。图1中:A—对照组;B—发酵豆粕组;C—膨化大豆组;D—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组;E—5%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组。图2: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所述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原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能从公开商业途径获得。下述实施例表中,发酵豆粕,膨化大豆,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由上海源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发酵豆粕、膨化大豆、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50%、35%、20%。实施例1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以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1.1材料与方法1.1.1试验材料发酵豆粕,膨化大豆,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由上海源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发酵豆粕、膨化大豆、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50%、35%、20%。1.1.2试验动物与分组设计试选用遗传背景、胎次和体重相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240头,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试验E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仔猪。试验期21d。1.1.3试验饲粮日粮配方参照NRC(2012)和我国猪饲养标准(2004)配制。其中:试验A组饲喂含玉米55%+普通豆粕26%的基础饲粮,试验B组饲喂含玉米57%+普通豆粕14%+发酵豆粕10%的试验饲粮,试验C组饲喂含玉米54%-膨化大豆27%的试验饲粮,试验D组饲喂含玉米53%+普通豆粕25%+嗜酸乳杆菌培养物3.0%的试验饲粮。试验E组饲喂含玉米52%-普通豆粕24%+嗜酸乳杆菌培养物5.0%的试验饲粮,各组饲粮组成如表1-1。表1-1试验设计各组基础饲粮内其余19%的公共成分为:膨化玉米2.5%、进口鱼粉5.5%、乳清粉5.0%、椰子油2.0%、含两结晶水的磷酸氢钙1.1%、石粉0.7%、食盐0.3%、50%的氯化胆碱0.2%、L-赖氨酸盐酸盐0.4%、DL-蛋氨酸0.1%、L-苏氨酸0.2%、预混料1.0%。1.1.4饲养管理试验在某猪场进行,试验猪在保育床上饲养,舍温控制在25~28℃,湿度控制在55~65%。仔猪先用对照组饲料饲喂,观察2d。第3d,淘汰仍不采食猪只后,称重,正式试验猪体重接近,共计240头,阉公猪与小母猪各半。自由采食和饮水,粉料饲喂,与猪场其他饲喂时间一致。正试期21d,仔猪免疫按常规程序执行。试验第1、21d清晨对仔猪进行空腹个体称重,其他日常管理按常规饲养管理方法进行。1.1.5测定指标与方法于试验第21d从每个重复随机选1头仔猪,切开腹腔,剪取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段5cm,用蒸馏水洗去食糜,然后用滤纸吸干其上的水分后,置于10%甲醛溶液小广口瓶中固定24h以上。取仔猪空肠中段约2cm,用镊子将组织块移至盛有预冷4%戊二醛固定液的小广口瓶中进行前固定。观察并记录每一天仔猪数和投料量,淘汰或者死亡仔猪应及时称重并做好记录。试验第1、21d清晨对仔猪进行空腹个体称重,试验开始和结束时,仔猪空腹16h后于第二天上午称个体重,以每个重复为单位计算平均日增重。并以窝为单位记录相应的饲料消耗量。记录仔猪腹泻情况,每天上下午喂料之前记录每窝拉稀的份数。计算平均日采食量(ADFI)、日增重(ADG)、料肉比(F/G)。剪取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段3cm,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置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经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测量空肠黏膜厚度、隐窝深度(CryptDepth,C)和绒毛高度(VillusLength,V),双盲法读片,每张切片观察5个视野。计算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取仔猪空肠肠段约2cm,将肠组织样在冰上用刀片修成大约1×1×1mm大小,用镊子将组织块移至盛有预冷4%戊二醛固定液的小广口瓶中进行前固定,PBS磷酸缓冲液冲洗三次,1%锇酸后固定,PBS磷酸缓冲液冲洗三次,梯度酒精脱水(50%,70%,80%,95%,100%两次)每次15min。纯丙酮脱水两次(15min),EPON812:丙酮(1:1)浸透30min,纯包埋液浸透1h,纯包埋液固化37℃24h后60℃48h。使用超薄切片机切片(BROMMALKB-V),经醋酸双氧铀、枸橼酸铅双重染色后用日立H-600透射电镜观察并拍照。1.1.6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所有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以重复为单位,以P<0.05为显著性判断标准。各处理数据以“平均数±SD”表示,并分析比较发酵豆粕、膨化大豆及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差异。1.2结果与分析1.2.1仔猪生长性能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1-2。从表中数据可知,发酵豆粕、膨化大豆及嗜酸乳杆菌组仔猪的日增重与对照组仔猪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3%嗜酸乳杆菌组仔猪的日采食量为614.43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4.17g(P<0.05)。膨化大豆、3%嗜酸乳杆菌及5%嗜酸乳杆菌组仔猪料重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用10%发酵豆粕代替普通豆粕后,仔猪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1-2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参数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试验E组P值日增重ADG(g)416.31424.59413.73426.28419.080.224日采食量ADFI(g)604.17a591.76a592.79a614.43b607.52ab0.000料重比F/G1.45b1.39a1.43ab1.44ab1.45b0.361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说明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或未标注说明差异不显著(P>0.05)。下表同。1.2.2断奶仔猪小肠形态结构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见表1-3。绒毛高度:从表中数据可知,饲料中添加3%、5%嗜酸乳杆菌后,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发酵豆粕、膨化大豆组(P<0.05)。发酵豆粕和膨化大豆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隐窝深度:从表中数据可知,膨化大豆和3%嗜酸乳杆菌组仔猪十二指肠、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5%嗜酸乳杆菌组、发酵豆粕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对空肠隐窝深度影响不大(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使用3%、5%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代替部分豆粕后,仔猪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膨化大豆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但膨化大豆对空肠、回肠以及发酵豆粕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影响不大(P>0.05)。表1-3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1.2.3断奶仔猪空肠上皮超微结构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仔猪空肠上皮超微结构的影响见横切电镜透射图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与其他组相比,对照组(A组)空肠上皮微绒毛较稀疏、短小、疏密不等、长短不一,且部分绒毛有一定的脱落和损伤迹象。给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B组)、膨化大豆(C组)或嗜酸乳杆菌培养物(D、E组)后,断奶仔猪空肠上皮微绒毛明显比对照组密集,整齐且肠绒毛长度基本一致。基础饲粮中添加3%嗜酸乳杆菌(D组)及5%嗜酸乳杆菌组(E组)的肠上皮微绒毛较其他各组更密集、整齐、纤细。1.3讨论1.3.1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以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断奶后仔猪的日粮由液体母乳变成固态饲料,这对仔猪肠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许多研究表明,断奶后仔猪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化。小肠是仔猪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其中绒毛和微绒毛结构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小肠内壁表面积,从而提高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效率。断奶应激使仔猪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加深以及消化道酶活性受到抑制等组织结构变化,同时会引起仔猪腹泻、生长停滞等外在表现。仔猪断奶后,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加深,这表明肠上皮分泌细胞增多,吸收细胞减少,且肠黏膜萎缩,进而吸收面积大大减少导致吸收能力下降,这些是造成消化道形态和功能变化的根本原因。本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空肠微绒毛较稀疏、短小,且部分出现损伤现象。与对照组相比,加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可促进断奶仔猪绒毛发育,降低隐窝深度。饲喂用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及5%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试验日粮能够有效的改善仔猪小肠形态结构,降低肠道损伤。许多研究报道,动物胃肠道内环境在微生物制剂的作用下得到调控,肠道微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动物的屏障及免疫功能大幅度的提高,这可能是由于乳酸菌代谢产生大量有机酸等酸性物质,使得肠道pH值下降,胃肠道处于偏酸性状态,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受到抑制。由此,微生物制剂添加到动物日粮中可以达到提高畜禽成活率和日增重的目的。本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加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可提高断奶仔猪的饲料转化率,饲喂用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及5%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试验组效果更佳。1.4小结饲粮中添加3%、5%嗜酸乳杆菌培养物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以及改善小肠形态结构方面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效果最佳。实施例2:不同处理豆粕以及嗜酸乳杆菌对蛋白质代谢以及肠粘膜消化酶活性和肠粘膜肠道免疫球蛋白的影响2.1材料与方法2.1.1试验材料试验材料同实施例1。2.1.2试验动物与分组设计试验动物与分组设计同实施例1。2.1.3试验饲粮与饲喂方法基础饲粮组成与饲喂方法同实施例1。2.1.4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与饲喂方法同实施例1。2.1.5样品采集配制的日粮随机少量抽取多份,混匀后用密封袋,采用四分法取样500g放在-20℃冰箱保存,用于测定发酵豆粕、膨化大豆、膨化豆粕、3%嗜酸乳杆菌和5%嗜酸乳杆菌以及各处理日粮的粗蛋白含量。试验饲养最后3d时,猪只排出的新鲜粪便,每个重复采集200g左右每天定时采集新鲜粪便,然后在表面加入少量10%硫酸和几滴甲苯防腐和氮的损失,将收集的粪样称重,按20mL/100g粪样加入10%硫酸充分混匀(采样完成)。取500g粪样平摊与瓷盘中65℃烘干48h,室温下回潮24h,粉碎、过40目筛,4℃保存待测。在饲养第21d,早晨全部仔猪空腹称重后,进行前腔静脉采血4mL于非抗凝管中(用于离心制成血清)冰袋泡沫箱保存。于试验第21d进行屠宰取样,从每个重复中选取1头接近仔猪,屠宰。参考ArneDahlqvist方法制备黏膜匀浆液,即仔猪屠宰后立即取空肠15cm,轻轻挤出肠内容物,用4℃去离子水小心冲洗后,纵向剪开肠壁,并展开于表面皿上。经滤纸吸水,用载玻片小心刮取小肠黏膜,分装在5mL无菌冻存管中,立即放入液氮中速冻。剪取20cm空肠和结肠中部肠段,用37℃去离子水小心洗,纵向剪开肠壁,在表面皿中展开,再用去离子水小心洗去肠内食糜,滤纸或抽纸吸去水分,用洁净的载玻片小心刮取黏膜,分装在2mL无菌冻存管(JET)中,立即放入液氮中速冻。-80℃保存2.1.6测定指标和方法试验饲养最后3d时,猪只排出的新鲜粪便,每个重复采集200g左右每天定时采集新鲜粪便,然后在表面加入少量10%硫酸和几滴甲苯防腐和氮的损失,将收集的粪样称重,按20mL/100g粪样加入10%硫酸充分混(采匀样完成)。取500g粪样平摊与瓷盘中65℃烘干48h,室温下回潮24h,粉碎、过40目筛,4℃保存待测定粪便中的蛋白质。样品采回后,收集于离心管中,静置30min后,3000rpm离心l0min,分离制备血清,-20℃冰箱保存待测。测定代表蛋白质代谢的血液常规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等)含量。样品采回后,再转入-80℃低温冰箱中冻存。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空肠黏膜,按1:9质量体积比加入PBS,冰浴匀浆后,于4℃条件下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上清液,即为10%的小肠黏膜匀浆液。二糖酶(蔗糖酶、乳糖酶、麦芽糖酶)采用试剂盒测定。ELLSA试剂盒测测定空肠和回肠粘膜IgA、IgG、IgM和SIgA含量。2.1.7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所有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以重复为单位,以P<0.05为显著性判断标准。各处理数据以“平均数±SD”表示,并分析比较发酵豆粕、膨化大豆以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蛋白质代谢以及肠粘膜消化酶活性的影响。2.2结果与分析2.2.1断奶仔猪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不同处理豆粕以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见图2。由图2可知,对照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为66.05%,发酵豆粕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为67.33%,膨化大豆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为62.12%,3%以及5%嗜酸乳杆菌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0.13%、66.56%。3%嗜酸乳杆菌组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发酵豆粕组及5%嗜酸乳杆菌组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由图可知发酵豆粕组以及5%嗜酸乳杆菌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2.2.2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见表2-1。从表中数据可知,3%、5%嗜酸乳杆菌组断奶仔猪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分别为24.86g/L和25.20g/L,显著高于对照组21.96g/L,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实验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表可以看出,断奶仔猪血清中总蛋白、球蛋白、尿素氮和白/球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发酵豆粕、膨化大豆、3%嗜酸乳杆菌、5%嗜酸乳杆菌组的尿素氮以及白/球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嗜酸乳杆菌、5%嗜酸乳杆菌组的总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表2-1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参数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试验E组P值总蛋白TP(g/L)49.6546.5546.7951.8952.230.825白蛋白ALB(g/L)21.96a21.85a22.03a24.86b25.20b0.050球蛋白globulin(g/L)27.6924.7024.7627.0327.030.858白/球A/G0.830.900.900.931.000.825尿素BUN(nmol/L)3.934.305.053.934.280.4372.2.3断奶仔猪空肠粘膜消化酶活性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空肠黏膜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见表2-2。从表中数据可知,饲喂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试验日粮蔗糖酶活性达152.92U/mggrot,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7.19U/mggrot(P<0.05),但与其他实验组差异不显著。饲喂用膨化大豆代替普通豆粕的试验日粮和5%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试验日粮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仔猪空肠蔗糖酶活性(P<0.05)。发酵豆粕、3%嗜酸乳杆菌组空肠乳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豆粕组空肠乳糖酶活性为165.23U/mggrot,且3%嗜酸乳杆菌组空肠乳糖酶活性达到174.13U/mggrot,均比其他组空肠乳糖酶活性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发酵豆粕、膨化大豆、3%嗜酸乳杆菌、5%嗜酸乳杆菌组空肠麦芽糖活性分别为195.7U/mggrot、214.6U/mggrot、286.9U/mggrot、276.99U/mggrot,显著高于对照组171.50U/mggrot(P<0.05),且3%嗜酸乳杆菌、5%嗜酸乳杆菌组空肠麦芽糖活性显著高于发酵豆粕、膨化大豆组空肠麦芽糖活性(P<0.05),但发酵豆粕、膨化大豆组间及3%嗜酸乳杆菌、5%嗜酸乳杆菌组间差异不显著。表2-2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空肠黏膜消化酶指标的影响(U/mggrot)参数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试验E组P值蔗糖酶107.19a126.77ab139.84b152.92b147.22b0.014乳糖酶133.19a165.23bc146.21ab174.13c154.64ab0.008麦芽糖酶171.50a195.78b214.60b286.95c276.99c0.0002.2.4断奶仔猪小肠免疫蛋白的测定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小肠免疫蛋白指标的影响见表2-3。从表中数据可知,3%嗜酸乳杆菌组仔猪空肠黏膜IgA达到309.63mg/L,是对照组的2.05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膨化大豆、5%嗜酸乳杆菌组仔猪空肠黏膜IgA值分别为247.94mg/L、289.2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空肠黏膜IgA(P<0.05),且分别是对照组仔猪空肠黏膜IgA值的1.64及1.92倍。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当的嗜酸乳杆菌及膨化大豆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空肠黏膜IgA水平(P<0.05)。由表可知,断奶仔猪空肠黏膜IgG表达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对照组、发酵豆粕组、膨化大豆组、5%嗜酸乳杆菌组以及3%嗜酸乳杆菌组,表达量分别为10.25g/L、11.76g/L、11.84g/L、12.04g/L、12.19g/L,各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嗜酸乳杆菌组及对照组断奶仔猪空肠黏膜IgM表达量分别为2.61g/L、2.88g/L,高于其他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发酵豆粕组(P<0.05),与其他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膨化大豆、3%嗜酸乳杆菌组空肠黏膜SIgA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3%嗜酸乳杆菌组断奶仔猪结肠黏膜Ig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且3%嗜酸乳杆菌组断奶仔猪结肠黏膜IgA表达量高达419.60mg/L,与对照组286.79mg/L相比升高了46.3%。发酵豆粕、膨化大豆、5%嗜酸乳杆菌组断奶仔猪结肠黏膜IgA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膨化大豆、3%嗜酸乳杆菌、5%嗜酸乳杆菌组断奶仔猪结肠黏膜IgG表达量分别为12.85g/L、13.48g/L、13.59g/L,与对照组12.46g/L相比升高了3.1%、8.2%、9.1%,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嗜酸乳杆菌组及对照组断奶仔猪结肠黏膜IgM表达量分别为3.41g/L、3.95g/L,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但其他各试验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发酵豆粕、膨化大豆、3%嗜酸乳杆菌、5%嗜酸乳杆菌组及对照组断奶仔猪结肠黏膜SIgA表达量分别为49.02g/L、56.08g/L、54.34g/L、48.57g/L、43.56g/L,各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膨化大豆、3%嗜酸乳杆菌组断奶仔猪结肠黏膜SIg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分别升高了12.52g/L,10.78g/L。表2-3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对断奶仔猪小肠免疫蛋白指标的影响参数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试验E组P值IgG空肠(g/L)10.2511.7611.8412.1912.040.633IgM空肠(g/L)2.88c2.13a2.18ab2.61bc2.37ab0.011SIgA空肠(g/L)30.5526.4635.332.3826.400.417IgA结肠(mg/L)286.79a306.61a355.73ab419.60b296.95a0.040IgG结肠(g/L)12.4612.0312.8513.4813.590.904IgM结肠(g/L)3.95b2.60a2.54a3.41ab2.17a0.033SIgA结肠(g/L)43.56a49.02ab56.08b54.34b48.57ab0.0732.3讨论不同处理豆粕以及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蛋白质代谢、肠粘膜消化酶活性和肠粘膜免疫球蛋白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动物45%的能量由碳水化合物提供。动物饲粮中的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由单糖、二糖、多糖、寡糖和多糖(淀粉和一些纤维素)组成。其中单糖可被动物直接消化吸收,而寡糖和多糖先经机体消化酶的作用形成二糖,二糖被二糖酶分解成单糖后才能被吸收。因此,小肠二糖酶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消化道粘膜二糖酶,就不能彻底分解糖类物质,就不能使单糖吸收、转化和利用。蔗糖酶、乳糖酶和麦芽糖酶是肠道内3种最重要的二糖酶。蔗糖酶水解蔗糖得到果糖和葡萄糖,是小肠内重要的二糖酶,由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存在于小肠绒毛顶端,是肠道消化吸收的重要物质。乳糖酶水解乳糖生成葡萄糖及半乳糖,随后被机体吸收。乳糖酶在二糖酶中不仅成熟最晚,含量最低,且最易受损,恢复最慢。研究发现,仔猪肠道发育成熟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活性水平的提高。众所周知,消化酶对各种饲料养分的水解过程实质代表着动物的消化过程,因此,酶活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导致养分消化率的变化。消化酶不仅能够维护胃肠道功能,而且,还可以间接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是改善机体消化不良的重要物质,起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目的。早期断奶仔猪的肠道发育还不完全,二糖酶活性水平还很低,断奶后,使得仔猪出现一系列的断奶综合征。假如能通过提高断奶仔猪的二糖酶活性水平,促进肠道生长发育,则能促进仔猪生长发育。本试验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可显著提高空肠蔗糖酶、乳糖酶、麦芽糖酶以及表观消化率水平,5%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白蛋白水平。饲料中添加适当的发酵豆粕可显著增加空肠乳糖酶以及麦芽糖酶活性水平。饲料中添加膨化大豆可显著增加空肠蔗糖酶以及麦芽糖酶活性水平。2.4小结2.4.1饲料中添加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可显著提高空肠蔗糖酶、乳糖酶、麦芽糖酶以及表观消化率水平,5%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白蛋白水平。2.4.2饲料中添加发酵豆粕可显著增加空肠乳糖酶以及麦芽糖酶活性水平。2.4.3饲料中添加膨化大豆可显著增加空肠蔗糖酶以及麦芽糖酶活性水平。2.4.4饲料中添加3%、5%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及膨化大豆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空肠IgA水平,3%嗜酸乳杆菌组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结肠IgA水平,各试验组结肠SIgA有上升的趋势。实施例3:不同饲喂期采用不同处理的豆粕及不同含量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粘膜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比较3.1材料与方法3.1.1试验材料膨化大豆,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由上海源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膨化大豆、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5%、20%。3.1.2试验动物与分组设计试选用遗传背景、胎次和体重相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216头,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6个处理,分别为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试验E组、试验F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仔猪。试验期21d。3.1.3试验饲粮日粮配方参照NRC(2012)和我国猪饲养标准(2004)配制。各组饲粮组成如表3-1。表3-1试验设计各组基础饲粮内其余19%的公共成分为:膨化玉米2.5%、进口鱼粉5.5%、乳清粉5.0%、椰子油2.0%、含两结晶水的磷酸氢钙1.1%、石粉0.7%、食盐0.3%、50%的氯化胆碱0.2%、L-赖氨酸盐酸盐0.4%、DL-蛋氨酸0.1%、L-苏氨酸0.2%、预混料1.0%.3.1.4饲养管理:同实施例1。3.1.5测定指标与方法:日采食量的测定同实施例1,空肠黏膜消化酶指标的测定同实施例2。3.2结果与分析表3-2不同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断奶仔猪小肠绒毛形态结构的影响(21d)表3-3不同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消化酶指标的影响(21d)分析:不同饲喂期采用不同处理豆粕及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断奶应激仔猪饲喂效果的影响对表3-2中各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BCEF组十二指肠、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AD两组,且BCEF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相比于AD两组显著降低。对表3-3中ABCDEF六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试验AD二组饲喂效果相近,试验BCEF四组饲喂效果相近,但试验BCEF四组的空肠黏膜蔗糖酶和麦芽糖酶含量均明显高于试验AD二组、试验BCEF四组的平均日增重均明显高于试验AD二组,说明饲喂前期(0-14天)采用膨化大豆+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进行饲喂,其饲喂效果明显好于普通豆粕+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表3-3中BCEF四组数据进一步对比分析可知,饲喂后期(15-21天)采用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BC二组与采用1%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EF二组,其饲喂效果基本一致,从饲喂成本考虑,饲喂后期(15-21天)宜采用1%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对表3-3中EF二组数据进一步对比分析可知,饲喂后期(15-21天)采用25%普通豆粕+1%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E组与采用25%膨化大豆+1%嗜酸乳杆菌培养物的F组,其饲喂效果基本一致,从饲喂成本考虑,饲喂后期(15-21天)宜采用25%普通豆粕+1%嗜酸乳杆菌培养物。3.3结论:在0-14天的饲喂期里,使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膨化大豆并添加3%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进行分组饲喂,效果最好,而在15-21天的饲喂期里,使用饲喂成本较低的普通豆粕并添加1%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进行饲喂,也同样能达到改善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和提高消化酶活性的目的。对不同饲喂期采用不同处理豆粕及不同含量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进行饲喂,既可满足不同饲喂期里断奶仔猪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又可有效降低了饲喂成本。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涵盖在本发明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