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178833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丹参酮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丹参酮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丹参酮IIA、丹参酮I的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丹参酮的三维结构和分子的能量函数决定了其为高熔点物质,且难溶于水。例如丹参酮IIA的熔点是485.7K,丹参酮I的熔点是495.4K,隐丹参酮的熔点是464.6K(参见“丹参酮同系物的热力学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2)90-92)。丹参酮IIA的亲水/疏水指数为79/401=0.1970,丹参酮I的亲水/疏水指数为80/377=0.2122。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既取决于亲水/疏水指数,也取决于它们的三维结构,如A环为芳环的丹参酮I是一个接近于完全平面的分子,更难溶于水,这些脂溶性化合物一旦进入体液内,在水分子的驱动下将会产生疏水相互作用(参见J.Fisher & J.R.P. Arnold(李艳梅译)《生物学中的化学》pp.86-89科学出版社2000北京)。用脂溶性溶剂如乙醇等从丹参药材Salviamiltiorrhiza中容易提取分离到的结晶状丹参酮(参见Luo Houwei Wu BaojingYong Zhongen et al。;Pigment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Phytochemistry》1985 24(4)815-817),这种结晶形态与其在植物体内分布或出现于中药汤剂内的物质形态有很大区别。有实验表明丹参酮存在的物质形态与其药理活性有密切关系。
近10年来,由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靶点”,导致对丹参酮药理作用的新认识。如丹参酮IIA在0.5μg/ml下对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有诱导分化作用,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也具有逆转和促分化作用(参见梁勇 羊裔明 袁淑兰等 丹参酮IIA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1)23-26;袁淑兰 黄韧敏 王修杰等 丹参酮对人肝癌细胞某些表型的逆转作用《肿瘤》1997,17(5)268-270)。南韩学者也发现丹参酮IIA在1μg/ml剂量下对人的白血病细胞,HL60及K562均可通过活化Caspase酶而导致细胞凋亡。
但是,由于丹参酮的亲水指数如此之低,要做成水溶性制剂存在困难,上述众多生物活性的发现,均为采用先将丹参酮按一定比例溶于二甲亚砜(DMSO),而后用水稀释的方法。二甲亚砜可引起数种动物水晶体混浊,其全身应用未得到卫生管理部门的批准。
也有将丹参酮IIA磺化作成丹参酮IIA磺酸钠盐,并用于108例冠心病患者,发现可减轻心绞痛和改善缺血性心电图(参见Shanghai Cooperative group for thestudy of Tanshinone IIA《J.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4,420)。由于其在血液中半衰期短,快相和慢相分别为26及108分钟,因此必须用160mg/250ml/日这一较大剂量进行静脉滴注(参见35硫-丹参酮IIA磺酸钠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排泄和代谢的研究,《中成药研究》1979,28-12)。此外,磺酸钠盐为离子型化合物,较难通过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生物膜结构系统。对结核菌的抑菌活性实验证明,丹参酮IIA及丹参酮IIA磺酸盐,其MIC分别为0.31μg/ml和≥5μg/ml,抑菌效果相差很大(参见罗厚蔚 高纪伟 郑家润,丹参酮类及有关化合物抑菌作用的构效关系《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4)258-262)。
CN00119579.4中公开一种丹参酮微粉制剂,将丹参酮先进行微波辐射,再与亲水性辅料共同研磨,通过微波辐射使丹参酮从结晶态转向无定形态,以促进其溶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研制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尤其是白血病的丹参酮制剂,该制剂所用辅料必须符合人用药品的标准,生物利用度提高,既能保留丹参酮可顺利通过细胞膜的本质特性,又能分散在水介质中,便于临床注射或静脉滴注。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包括所述丹参酮制剂的制备方法不仅可保留并促进现有技术中丹参酮制剂的药理活性显现,而且应能取代用DMSO配制后用水稀释的丹参酮制剂,并使其活性显著提高。同时该制剂的制备方法应可以在工业上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丹参酮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由丹参酮5.0~10%和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 90~95%组成的共融物粉剂,为纳米溶液的前体。
根据前述丹参酮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丹参酮为5.0~10%丹参酮IIA或5.0~10%丹参酮I;与聚乙二醇6000 90~95%组成的共融物粉剂。
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丹参酮5.0~10%与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 90~95%组成的共融物粉剂,可以溶于生理盐水,形成纳米胶体。
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共融物纳米粉剂,溶于生理盐水,放置1天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
丹参酮纳米制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取丹参酮5.0~10%和聚乙二醇4000或6000 90~95%;先将聚乙二醇4000或6000加热至70~90℃融化;向融化的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中加入丹参酮,搅拌,形成丹参酮-聚乙二醇共融物;冷却后研磨,过200~300目筛。
根据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取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 5.0~10%,聚乙二醇6000为90~95%;先将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70~90℃融化后;加入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搅拌,形成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共融物或丹参酮I-聚乙二醇共融物;冷却后,用球磨机研磨,以350~550转/分的转速,研磨1~4小时,过300目筛,溶于生理盐水,放置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
根据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取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 5.0~10%,聚乙二醇6000为90~95%;先将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80℃融化后;加入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搅拌,形成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共融物或丹参酮I-聚乙二醇共融物;冷却后,用球磨机研磨,以400~500转/分的转速,研磨2.5~3.5小时,过300目筛,溶于生理盐水,放置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
根据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取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 5.0~10%,聚乙二醇6000为90~95%;先将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80℃融化后;加入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搅拌,形成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共融物或丹参酮I-聚乙二醇共融物;冷却后,用球磨机研磨,以450转/分的转速,研磨3小时,过300目筛后,溶于生理盐水,放置1天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
前述丹参酮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中,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胶体溶液,其特征在于试样不用负染色染料进行染色。
所述丹参酮、丹参酮IIA、丹参酮I均为丹参提取物。
目前有关“纳米微粒”的定义是用电子显微镜能看到的微粒称为纳米微粒。
本发明筛选取聚乙二醇4000~6000作为固体亲水性分散剂,其可以与丹参酮、丹参酮IIA或者丹参酮I形成的相应的单一的共融物,不但熔点低,而且具有亲水性。实验表明,其在共融物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丹参酮类成份的分散度就越大,这有利于降低分子间的非键作用力,包括范德华相互作用和静电作用力。
在制成低熔点共融物后,冷却固化,再将其粉碎成大约0.5cm3团块,然后用QM-1SP2/2L型行星式球磨机(南京大学仪器厂制造)以350-550转/分的转速研磨2~4小时,完成研磨后,过200~300目筛,过筛后的微粉经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大小可达到微米/亚微米级。丹参酮、丹参酮IIA或者丹参酮I与聚乙二醇4000或6000形成的共融物,经过研磨后,粒度更微小,比表面积增大。当丹参酮∶聚乙二醇4000~6000为5.0~10%90~95%时形成的共融物微粉,在水中的分散可瞬间完成,并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形成小于100纳米以下的胶体态颗粒。该胶体液贮存稳定性良好。
运用差示扫描热量仪(型号NETZSCH DSC 204),测定了不同条件下,形成单一的丹参酮-聚乙二醇共融物的熔点。例如作为对照参数,丹参酮IIA熔点为218.5℃,参见图11;当分散剂占95%时,过300目筛的5%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融物,熔点下降至58.9℃,参见图12;过200目筛的5%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融物,熔点下降至59.1℃,参见图13;过200目筛的10%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融物,熔点下降至59.7℃,参见图14。而且,在对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融物上述试验中,程序升温一直至250℃,均未发现有熔点为218.5℃的单一的丹参酮IIA的热谱曲线。
上述实验中,熔点下降达Δ=159.5℃,表明用聚乙二醇-6000作为固体分散剂,既能降低丹参酮IIA分子之间的非键能,不会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化学成分的变化或结构破坏,同时又使丹参酮IIA与聚乙二醇-6000形成的共融物具有强的亲水性。而且,上述实验还表明在共融体中,已不存在丹参酮的结晶,而是形成了丹参酮IIA与聚乙二醇-6000的共融物。
丹参酮IIA结晶体通过单纯研磨也可使其微粉化,但由于其很高的疏水性,并不能使其与水形成胶体溶液。我们曾研究过丹参酮IIA结晶在甲醇溶液与不同比例的生理盐水稀释过程中所出现的由“微结晶”转变成纳米微粒的动态变化。取结晶状态的丹参酮IIA,按甲醇∶丹参酮=2ml∶2mg配制成储备液存放,然后用Ringer’s生理盐水按储备液与Ringer’s生理盐水1∶1;1∶5;和1∶50三种不同比例配制成试样,分别在第1天,第5天和第10天取上述样品按常规染色制样方法(参见洪涛主编《生物医学超微结构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科学出版社,1980 p177北京),制备成透射电镜试样,与此方法不同之处是试样不做染色操作,原因是负染色染料所形成的反差与丹参酮胶体颗粒的反差非常接近,会将丹参酮胶体颗粒的图象掩盖。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丹参酮IIA在不同比例的Ringer’s生理盐水条件下形成胶体颗粒的过程,实验结果如下1,丹参酮IIA结晶粉末分散在甲醇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以结晶状态存在,其二维尺寸约为1.65μm(宽)×4.4μm(长),与其处于固体状态下相比结晶的尺寸减小到微米数量级,该过程大约可持续10天左右。2,Ringer’s生理盐水的比例对丹参酮结晶的分散速度和胶粒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生理盐水比例增大如在1∶50中,能加快丹参酮结晶的分散速度和胶粒的形成。3,在分散介质中的呈棒状的丹参酮结晶颗粒当其宽度处于50-60nm时将不再分散成更小的结晶颗粒,但开始失去结晶特有的形态,逐渐的被分散形成直径小于5nm的微胶粒并积聚成团块,在团块中的微粒进而积聚形成直径约为20nm的胶粒,再积聚成直径约为60nm胶粒,这个过程大约为期10天左右,但受到Ringer’s生理盐水的比例影响,水比例增大能加快丹参酮结晶的分散速度和胶粒的形成。4,直径约为60nm胶粒的特征是彼此挨个相连接成链状并有缠饶结构形态,其中个体的特征是边缘清晰大小规则,呈椭圆球形,直径约为60nm,椭圆球形的长轴是沿着胶粒彼此相连的方向。以上试验说明丹参酮微晶在生理盐水中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直径小于100纳米的胶体颗粒的纳米胶体溶液,但是需要放置10天,时间过长,不便于临床使用,而且甲醇有毒性不允许用于人体。更重要的是,当丹参酮IIA结晶粉末以微晶状态分散在甲醇中时,体外实验观察没有显示出应有的药理活性;只有当其形成纳米胶粒时,才呈现药理活性。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融物形成的胶体微粒在透射电镜下的图象。取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熔物经过研磨的微粉制剂,按50μg/ml,20μg/ml,2μg/ml的比例,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溶液,静置1天,经过疏水相互作用,将上述溶液按前述方法,制备成透射电镜试样,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不仅可以达到胶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粒溶液,而且极大地缩短了胶体溶液形成过程的时间,更具有实用性。
本发明解决了一种久未解决的丹参酮制剂的水溶性问题,研制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尤其是白血病的丹参酮制剂,制备丹参酮-聚乙二醇融合物所用辅料聚乙二醇符合人用药品的标准,该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提高,既保留了丹参酮可顺利通过细胞膜的本质特性,又能分散在水介质中。丹参酮-聚乙二醇纳米粉剂加生理盐水后,至少可保持稳定400小时以上,可方便地用于临床注射或静脉滴注。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包括所述丹参酮制剂的制备方法不仅可保留并促进现有技术中丹参酮制剂的药理活性显现,而且完全能够取代用DMSO配制后用水稀释的丹参酮制性,并使其活性显著提高。同时该制剂的制备方法可以在工业上应用。


图1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 2mg共融物微粒溶于20ml生理盐水,形成原液后立即制备成透射电镜试样进行观察的照片(放大倍率40000X)可见到该共熔物粒度大约在0.20×0.05μm-5×0.5μm范围。
图2上述原液与生理盐水为1∶1(V/V,下同)时,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可见到丹参酮IIA胶粒已经或正在形成(放大倍率80000X)图3原液与生理盐水为1∶1时,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可以见到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共融物粒度大约在0.1×0.05-0.35×0.15μm,(放大倍率40000X)。
图4原液与生理盐水为1∶5时,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丹参酮IIA聚乙二醇胶粒正在形成,胶粒直径分布约为30-100nm,它们之间互相连接,(放大倍率80000X)图5原液与生理盐水为1∶5,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丹参酮IIA聚乙二醇胶粒正在形成,胶粒直径分布约为25-50nm,它们互相连接并有缠饶,(放大倍率80000X)图6原液与生理盐水为1∶5时,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丹参酮IIA聚乙二醇胶粒度大约在0.1×0.05-0.35×0.15μm,(放大倍率40000X)图7原液与生理盐水为1∶50,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有许多直径小于5nm胶粒分布,还有直径为20nm胶粒分布,以及少数大于80nm胶粒,(放大倍率80000X)图8原液与生理盐水为1∶50,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有直径小于5nm胶粒分布并有聚集成直径约为60nm胶粒(图中深色颗粒),(放大倍率80000X)图9原液与生理盐水为1∶50,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直径约为60nm胶粒互相连接并有缠绕,(放大倍率80000X)图10原液与生理盐水为1∶50,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直径约为80nm胶粒正在形成,(放大倍率80000X)图11差示扫描热量仪测定丹参酮IIA熔点图,图面显示其熔点为218.5℃图12差示扫描热量仪测定过300目筛的5%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融物熔点图,图面显示其熔点为58.9℃,图13差示扫描热量仪测定过200目筛的5%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融物熔点图,图面显示其熔点为59.1℃。
图14差示扫描热量仪测定过200目筛10%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融物熔点图,图面显示其熔点为59.7℃图15高效液相法测定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微粉水液浓度变化16高效液相法测定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微粉水液400小时浓度变化图具体实施方式
丹参酮IIA、丹参酮I的样品纯度在90±5%,其提取分离方法可依据文献Luo Houwei Wu Baojing Yong Zhongen et al。;Pigment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Phytochemistry 1985 24(4)815-817。
聚乙二醇-6000,M.W.6000左右,日本进口分装,上海化学试剂厂,批号80-08-22。
实施例1取丹参酮IIA 5克,聚乙二醇-6000 95克首先使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80℃使其全部融化,再加进丹参酮IIA搅拌至结晶体消失并形成均匀的共融物为止。冷却后,用球磨机研磨,以450转/分的转速,研磨2.5小时,过300目筛,溶于生理盐水,放置1天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溶液。
实施例2取丹参酮I 5克,聚乙二醇-4000 95克首先使聚乙二醇-4000加热至70℃使其全部融化,再加进丹参酮I搅拌至结晶体消失并形成均匀的共融物为止。冷却后,用球磨机研磨,以350转/分的转速,研磨3小时,过300目筛,溶于生理盐水,放置1天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溶液。
实施例3取丹参酮IIA 10克(纯度为90%),聚乙二醇-4000 185克首先使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70℃使其全部融化,再加进丹参酮IIA搅拌至结晶体消失并形成均匀的共融物为止。冷却后,用球磨机研磨,以550转/分的转速,研磨1小时,过200目筛,溶于生理盐水,放置1天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溶液。
实施例4取丹参酮I 20克,聚乙二醇-6000 185克。
首先使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90℃使其全部融化,再加进丹参酮I搅拌至结晶体消失并形成均匀的共融物为止。冷却后,用球磨机研磨,以400转/分的转速,研磨2小时,过300目筛,溶于生理盐水,放置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溶液。
实施例5在DSC方法中除测到丹参酮IIA与PEG的共融物的熔点外,未见到丹参酮IIA的熔点,说明丹参酮IIA已被PEG所完全分散。
胶体溶液的稳定性——胶体液中丹参酮IIA的含量测定为了考察由丹参酮胶体微粒与按一定比例的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后所形成的胶体溶液的稳定状态,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对胶体溶液中的丹参酮IIA含量,作了测定。
称取实施例1中制备的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微粉4.1mg,溶于2.0ml水中,其中丹参酮IIA含量是5%,每次进样量为10微升,按照浓度与峰面积线形关系方程式,Y=1E+06+91318,其中Y峰面积,X浓度,相关系数R2=0.999,求得的浓度为max=387microM,min=301microM。实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不同间隔时间内测定了13次,观察了71小时内的浓度改变,第二次在不同间隔时间内测定了12次,观测了400小时内的浓度变化,参见图15、16。图15中的峰代表图16中各点的浓度。由图可见在400小时内的浓度变化约在10%以内,说明胶体状态是稳定的。测定的具体条件如下Beckman System Gold Liquid chromatograph配备以125 Solvent modulepump及166 UV-VIS检测器,分析柱是250×4.6mm Beckman Ultrasphere C18(5μm)。流动相由溶剂A(0.075%三氟乙酸)与溶剂B(乙腈)梯度洗脱0-5min,0%B;5-25min,0-70%B;40-41min,70%B.流量保持1.0ml min-1测定波长为280nm。
实施例6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融物形成的胶体微粒在透射电镜下的图象。
取实施例1中制备的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熔物经过研磨的微粉制剂,按50μg/ml,20μg/ml,2μg/m的比例,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溶液,静置1天。将上述溶液按前述方法,制备成透射电镜试样,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实验证明经研磨的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共熔物的粒度比未经研磨的体积明显减小;不同比例的生理盐水对胶粒形成的速度与所形成胶粒的大小有影响;上述不同比例的样品都能在制备后的一天时间内形成胶粒,粒径能达到60nm。
图1为用丹参酮IIA-聚乙二醇-6000 2mg共熔物微粒溶于20ml生理盐水的形成原液后立即制备成透射电镜试样进行观察的照片(放大倍率40000X)可见到该共熔物粒度大约在0.20×0.05μm-5×0.5μm范围。
图2为原液∶生理盐水=1∶1时,在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可见到丹参酮IIA胶粒已经或正在形成,大小不等,其中大的胶粒直径约100nm,较小的直径约60-20nm不等,它们之间互相连接并有缠绕,(放大倍率80000X)图3为原液∶生理盐水=1∶1时,在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可以见到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共融物粒度大约在0.1×0.05-0.35×0.15μm,(放大倍率40000X)。
图4为原液∶生理盐水=1∶5时,在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丹参酮IIA聚乙二醇胶粒正在形成,胶粒直径分布约为30-100nm,它们之间互相连接,(放大倍率80000X)图5为原液∶生理盐水=1∶5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丹参酮IIA聚乙二醇胶粒正在形成,胶粒直径分布约为25-50nm,它们互相连接并有缠饶,(放大倍率80000X)图6为原液∶生理盐水=1∶5时,在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丹参酮IIA聚乙二醇胶粒度大约在0.1×0.05-0.35×0.15μm,(放大倍率40000X)图7为原液∶生理盐水=1∶50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有许多直径小于5nm胶粒分布,还有直径为20nm胶粒分布,以及少数大于80nm胶粒,(放大倍率80000X)图8为原液∶生理盐水=1∶50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有直径小于5nm胶粒分布并有聚集成直径约为60nm胶粒(图中深色颗粒),(放大倍率80000X)图9为原液∶生理盐水=1∶50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直径约为60nm胶粒互相连接并有缠绕,(放大倍率80000X)图10为原液∶生理盐水=1∶50制备1天后的透射电镜照片,直径约为80nm胶粒正在形成,(放大倍率80000X)实施例7药效实验委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研究所进行药效实验。
取上述实施例中制备的5%与10%的丹参酮IIA-PEG6000共融物微粉制剂,溶于生理盐水,剂量为折算成IIA 0.5μg/ml;对照品为溶于DMSO的丹参酮IIA0.5μg/ml。研究对HL-60细胞系的体外诱导分化作用,实验证明5%与10%的丹参酮IIA-PEG6000共融物微粉制剂与对照品相比,其活性有显著改进。
权利要求
1.一种丹参酮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由丹参酮5.0~10%和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 90~95%组成的共融物粉剂,为纳米溶液的前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丹参酮为5.0~10%丹参酮IIA或5.0~10%丹参酮I;与聚乙二醇6000 90~95%组成的共融物粉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丹参酮5.0~10%与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 90~95%组成的共融物粉剂,可以溶于生理盐水,形成纳米胶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共融物纳米粉剂,溶于生理盐水,放置1天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
5.一种丹参酮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取丹参酮5.0~10%和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 90~95%;先将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70~90℃融化;向融化的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中加入丹参酮,搅拌,形成丹参酮-聚乙二醇共融物;冷却后研磨,过200~300目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取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 5.0~10%,聚乙二醇6000为90~95%;先将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70~90℃融化后;加入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搅拌,形成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共融物或丹参酮I-聚乙二醇共融物;冷却后,用球磨机研磨,以350~550转/分的转速,研磨1~4小时,过300目筛,溶于生理盐水,放置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取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 5.0~10%,聚乙二醇6000为90~95%;先将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80℃融化后;加入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搅拌,形成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共融物或丹参酮I-聚乙二醇共融物;冷却后,用球磨机研磨,以400~500转/分的转速,研磨2.5~3.5小时,过300目筛,溶于生理盐水,放置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取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 5.0~10%,聚乙二醇6000为90~95%;先将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80℃融化后;加入丹参酮IIA或丹参酮I搅拌,形成丹参酮IIA-聚乙二醇共融物或丹参酮I-聚乙二醇共融物;冷却后,用球磨机研磨,以450转/分的转速,研磨3小时,过300目筛后,溶于生理盐水,放置1天后,形成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的纳米胶体。
9.根据权利要求6~8之一所述丹参酮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胶体溶液,其特征在于试样不用负染色染料进行染色。
全文摘要
一种可注射用的丹参酮5.0~10%和聚乙二醇4000~6000 90~95%组成的共融物的纳米粉剂,能速溶于生理盐水,放置后形成的胶体颗粒小于100纳米胶粒,该胶体液可稳定存放;其制备方法为先将聚乙二醇4000~6000加热至70~90℃融化;向融化的聚乙二醇4000~6000中加入丹参酮搅拌,形成丹参酮-聚乙二醇共融物;冷却后研磨,过200~300目筛。
文档编号A61K9/16GK1391889SQ0213786
公开日2003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日
发明者罗厚蔚, 陈 峰 申请人:罗厚蔚, 陈 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