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01356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制成的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其主要成分为萜类成分、氨基酸、糖类等。具有能补血滋阴, 补益精髓的功效。用于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血虚,月经不调,崩漏失血;阴虚内热,骨蒸潮热,盗汗;肾阴虚,消渴口干;肝肾两虚、精血不足,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关于熟地黄提取物的产品正在逐步被广大消费者认可,这些产品基本均为普通的片剂和胶囊剂,但上述剂型存在崩解时间长;在体内的某一部位点崩解,对胃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将在医药领域发展迅速的微丸技术引入到食品领域,将本品制成了在体内释放可控、且生物利用度高的微丸型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微丸制剂的制备过程中一般要加入赋形剂、粘合剂、致孔剂、崩解剂、增塑剂等药用辅料《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与开发》颜耀东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257-258, 在微丸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制剂制备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制备出合格的微丸产品。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对熟地黄提取物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溶出度为指标,通过科学的试验,确定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并且对赋形剂和粘合剂进行重量百分含量的确定“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中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10% -60%,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35% _85%,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5%”;通过这个完整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按照现有技术的微丸的制备方法,就可以制备出符合要求的微丸制剂;将上述微丸制剂可以制备成符合要求的缓释制剂或肠溶制剂,有利于服用者的依从性。我们针对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制备方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意外的发现将熟地黄提取物与赋形剂进行了充分的粉碎,即微粉化粉碎,使熟地黄提取物很好地分散到了赋形剂中,使粒径达到了微粉级,用这样的物料制成微丸,在体内释放的过程中,主成分可以随着赋形剂的溶解而迅速释放出来,且本品是由几百粒小的微丸单元组成,在体内分散面积大,与吸收器官接触的比表面积也大,固使得本品服用后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熟地黄提取物的新制剂——微丸制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本发明熟地黄提取物,按照现有文献方法或专利方法制备得到。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它是由熟地黄提取物和药用辅料制备而成,其特征在于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中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10-60%, 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35-85%,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1-5%。上述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制备的缓释剂型。或上述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制备的肠溶剂型。其中所述的赋形剂为选自蔗糖、糊精、淀粉、微晶纤维素、乳糖、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其中所述的粘合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纤维素类、树脂类、糖类、动物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本发明微丸制剂可以按照上述技术方案,以现有技术微丸制剂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也可以按照下述方法进行制备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的制备方法,其步骤为(1)取熟地黄提取物,加入赋形剂,粉碎到微粉化的级别,混勻;(2)将粘合剂溶于水、无水乙醇或含水乙醇中的溶液中;(3)采用微丸成型技术制成微丸。其中所述的微丸成型技术包括选自泛丸法、挤压-滚圆成丸法或离心-流化造丸法。传统技术中,药材或提取物的粉碎程度为粗粉(内服用、粒径850um士70um、过M 目筛)、中粉(内服用、粒径250um士9. 9um、过65目筛)、细粉(外伤用、粒径150um士6. 6um、 过100目筛)、最细粉(点眼用、粒径12511!11士5.811111、过120目筛)和极细粉(粒径 75um士4. lum、过200目筛),本发明则采用微粉化技术将熟地黄提取物粉碎成微粉,其平均粒径一般小于lOum,主要分布在1 20um。微粉化方法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方法物理粉碎法,例如机械冲击式粉碎机、气流粉碎机、球磨机、振动磨、搅拌磨、雷蒙磨、高压微粉磨机等;物理化学合成法,包括喷雾干燥、原位微粉化及超临界流体技术等。与传统粉碎技术相比,本工艺主要优势在于增加有效成分吸收率,提高生物利用度。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与其颗粒比表面积成正比,而比表面积与粒径成反比。因此,有效成分的粒径越细,则其比表面积越大,越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据研究,肠胃对物质颗粒的最佳吸收粒度为15um左右,而微米成分的颗粒就达到了这个最佳吸收细度水平;由于微米级有效成分在胃肠道的溶解度明显增加,从而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加快了其起效时间。本发明中的微丸成型技术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微丸成型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泛丸法、挤压-滚圆成丸法、或离心-流化造丸法等。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现有技术中,没有熟地黄提取物制备成微丸制剂的技术,我们通过对熟地黄提取物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溶出度为指标,通过科学的试验,确定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而没有其它的药用辅料,并且对赋形剂和粘合剂进行重量百分含量的确定“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中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 10-60%,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35-85%,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1-5% ”;通过这个完整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按照现有技术的微丸的制备方法,就可以制备出符合要求的微丸制剂;将上述微丸制剂可以制备成符合要求的缓释制剂或肠溶制剂,有利于服用者的依从性。本发明微丸与现有技术熟地黄提取物技术相比,辅料用量少,质量稳定,具有较好的疗效重现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本产品微丸在吸收器官表面分布的面积增大,使生物利用度提高而局部刺激较少或消除,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2)我们针对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制备方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意外的发现将熟地黄提取物与赋形剂进行了充分的粉碎,即微粉化粉碎,使熟地黄提取物很好地分散到了赋形剂中,使粒径达到了微粉级,用这样的物料制成微丸,在体内释放的过程中,主成分可以随着赋形剂的溶解而迅速释放出来,且本品是由几百粒小的微丸单元组成,在体内分散面积大,与吸收器官接触的比表面积也大,固使得本品服用后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一、溶出度对比实验本发明微丸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不同组方制成快速释放或慢速释放的微丸,属于多剂量剂型,可由不同释药速度的微丸组成。也可通过包衣技术,将微丸制成胃溶型、肠溶型等定位释放微丸。本微丸可以装胶囊制成胶囊剂,或压片制成片剂,或做成其他的各种包装形式。我们将本品与市售的片剂和普通胶囊剂进行了体外释放对比试验(实验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溶出度检测分析方法),结果如下普通胶囊剂(芜湖某厂家生产,批号20100201)在胃液中30分钟溶出率为62%;片剂(芜湖某厂家生产,批号20100204)在胃液中30分钟溶出率为67% ;而本品在胃液中30分钟溶出率即达90%。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微丸进行包衣的技术,通过不同的包衣材料,使产品成为缓释、控释、肠溶等不同规格的产品。我们将本品制成缓释微丸后,具有12小时的缓释功能,因此能有效的控制熟地黄皂苷的释放量,安全性、有效性较好;缓释微丸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疗效浓度,并维持平稳、长时间的有效浓度,血药浓度波动小;同时本品比普通的剂型减少了服用的总剂量,减少了消费者的服用次数。我们将本品通过体外释放模拟试验发现,其释放曲线明显,在池时,释放度为30 %以上;5h时,释放度为55 %以上力h时,释放度为75 %以上;1池时,释放度为90%以上。对于一些存在胃部疾患的消费者,为了避免产品对胃的影响,同时使本品更好地被人体吸收,我们还可以将本品制成肠溶制剂,即通过对微丸进行包肠溶衣技术,使产品达到肠溶的目的。我们将本肠溶微丸进行体外释放模拟试验发现,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个小时没有任何的溶出,外观也没有任何变化,当我们将其取出放到人工肠液中溶出试验时,其 30分钟释放度便达到了 85%以上。二、微丸制剂研究过程取熟地黄提取物,按照现有文献微丸制备的方法《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与开发》 颜耀东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257-258进行制备,制备不出合格的微丸制剂,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通过下述实验方法进行实验1、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10%,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89%, 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1%。2、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60%,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35%,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5%。3、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50%,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47%, 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3%。4、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35%,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61%, 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4%。5、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20%,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78%, 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2%。取上述不同实验方案的微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QOlO年版)附录溶出度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实验结果上述不同方案的微丸在30分钟的溶出度达到85%以上,充分说明本发明制备的微丸制剂具有科学意义。三、制备实施例实施例1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中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10%,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89%,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1%,制备出合格微丸制剂。实施例2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中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60 %,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35 %,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5 %。实施例3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中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20%,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78.5%,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 1. 5%。实施例4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中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阳%,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42%,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3%。实施例5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中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35%,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61%,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4%。上述实施例1-5中的微丸制剂,可以按照不同要求制备成缓释制剂或肠溶制剂。上述实施例1-5中的微丸制剂粘合剂和赋形剂的选择,按照药剂学微丸制剂常规辅料选择即可。上述实施例1-5中微丸的制备方法按照现有文献微丸的制备方法即可。实施例6取以下配方的原料备用熟地黄提取物10克(10% ),微晶纤维素89克(89%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克(1%);实施例7取以下配方的原料备用熟地黄提取物60克(60% ),蔗糖、糊精、淀粉、维晶纤维素、乳糖和甲基纤维素共35克(35%),聚乙烯吡咯烷酮5克(5%);
实施例8取以下配方的原料备用熟地黄提取物50克(50% ),蔗糖47克(47% ),纤维素类、树脂类和糖类共3克(3%);实施例9取以下配方的原料备用熟地黄提取物20克(20% ),羧甲基纤维素钠、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明胶共76克(76% ),树脂类4克);实施例10取以下配方的原料备用熟地黄提取物14克(14% ),淀粉共82克(82% ),纤维素类、树脂类和糖类共4克);实施例11取以下配方的原料备用熟地黄提取物30g(30% ),蔗糖68g(68% ),聚乙烯吡咯烷酮);实施例12取以下配方的原料备用熟地黄提取物45g(45% ),淀粉51. 5g(51. 5% ),聚乙烯吡咯烷酮3. 5g(3. 5% )上述实施例1-12可以按照现有技术方法制备也可以按照下述方法制备实施例13(1)取上述配方量的熟地黄提取物加入赋形剂,用球磨机粉碎到微粉化级别,混勻;(2)将粘合剂溶于75 %乙醇溶液;(3)采用挤压-滚圆成丸法制成微丸。实施例14(1)取上述配方量的熟地黄提取物加入赋形剂,用球磨机粉碎到微粉化级别,混勻;(2)将粘合剂溶于水中;(3)采用泛丸法制成微丸。实施例I5(1)取上述配方量的熟地黄提取物加入赋形剂,用球磨机粉碎到微粉化级别,混勻;(2)将粘合剂溶于无水乙醇中;(3)采用离心-流化造丸法制成微丸。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具体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表达的技术方案的具体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它是由熟地黄提取物和药用辅料制备而成,其特征在于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中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10-60%,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35-85%,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制备的缓释剂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制备的肠溶剂型。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其中所述的赋形剂为选自蔗糖、糊精、淀粉、维晶纤维素、乳糖、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其中所述的粘合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纤维素类、树脂类、糖类、动物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的制备方法,其步骤为(1)取熟地黄提取物,加入赋形剂,粉碎到微粉化的级别,混勻;(2)将粘合剂溶于水、无水乙醇或含水乙醇中的溶液中;(3)采用微丸成型技术制成微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微丸成型技术包括选自泛丸法、挤压-滚圆成丸法或离心-流化造丸法。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熟地黄提取物微丸制剂,它由熟地黄提取物、药用辅料制备而成,其特征在于药用辅料为赋形剂和粘合剂,其微丸制剂中熟地黄提取物重量百分含量为10-60%,赋形剂重量百分含量为35-85%,粘合剂的百分含量为1-5%。上述微丸制剂可以按照要求制备成缓释或肠溶制剂。药理实验表明,本发明微丸具有能补血滋阴,补益精髓的作用。
文档编号A61P9/06GK102462774SQ20101054986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9日
发明者魏洪君 申请人:天津尖峰弗兰德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