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418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玻璃烘弯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的烘弯模具,更具体的是能够自动复位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
背景技术
将汽车玻璃送进烘弯炉内进行烘弯处理是部分汽车玻璃加工必经的エ序之一,待烘弯的汽车玻璃在烘弯炉的上片区被装载进烘弯模具内,然后随同烘弯模具一起进入烘弯 炉内接受加热烘弯。随着汽车玻璃的曲率、弧度越来越大和型面越来越复杂,同时为了提高玻璃板的光学性能和外观质量的要求,传统的一次成型烘弯模具越来越不能满足以上要求;而且传统的一次成型烘弯模具存在容易使玻璃板局部变形量太大而造成荷叶边的缺点,经过技术的改进,二次成型烘弯模具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目前经常采用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一般包括基座、第一成型框、第二成型框和复位机构,其中基座用于固定和支撑该烘弯模具的其他部件,第一成型框用于玻璃板的第一次自重力成型即预成型,第二成型框用于玻璃板的第二次自重力成型即最终成型,第二成型框固定在该基座上,第一成型框可相对第二成型框升降,复位机构用于复位第一成型框以便装载下次要烘弯的玻璃板。同吋,经常采用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可以更复杂地进一歩包括有抗重机构,包含有抗重机构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的第二成型框包括活动外框和固定外框,其中固定外框固定在基座上,活动外框与固定外框铰链连接,抗重机构与活动外框固定在一起,如专利CN101376559中公开的抗重机构,所述抗重机构是复杂曲率和大曲率玻璃板由平转弯的关键部分,不但起到平衡作用,而且还能防止玻璃板在受热软化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而过快地弯曲。这样的抗重机构与上述的第一成型框ー样,都需要在装载下一片玻璃板之前对其进行复位操作,此种包括抗重机构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的复位过程更是复杂费吋。在烘弯炉上片区,设置有六根顶杆,其中四根为玻璃顶杆,在装载下一片或若干片平板玻璃之前,将四根玻璃顶杆升起,同时人工使用复位机构将落于第二成型框下方的第一成型框复位至初始位置以使第一成型框复位至高于第二成型框的位置,再将待烘弯的玻璃放置于四根玻璃顶杆上支撑,然后玻璃顶杆下降直到将玻璃落在二次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框上支撑。以往的复位动作由人工使用复位机构在烘弯模具左右两侧分别操作以升起第一成型框,这就浪费了大量时间,降低了上片速度,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由于第一成型框两侧的复位动作不同时进行而使得模具容易发生变形,最終会导致第一次成型的玻璃板形状异化,影响了玻璃板成品的质量。虽然,后来的技术改进使得第一成型框能够在烘弯模具左右两侧同时复位,但是其复位操作仍由人工完成,由人工完成复位操作存在以下缺点费时费力,劳动强度较高,影响上片速度;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并且人工复位方式容易造成模具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复位操作费时费力且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提供一种能够配合现有烘弯装置进行自动复位的汽车玻璃ニ次成型烘弯模具。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包括基座、第一成型框、第二成型框和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转动杆、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和两块复位挡板,两根转动杆分别与所述基座的大头边和小头边铰链连接;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底端固定在转动杆上,每根转动杆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朝向一致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两根转动杆上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相向设置;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顶端分别设置一根水平杆,水平杆的轴线与转动杆的轴线平行,水平杆动配合套有转动轴套,水平杆位于第一成型框的相对两边的正下方;两块复位挡板分别固定在两根转动杆上。
进ー步地,所述复位挡板与与所述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夹角为30 50度。 进ー步地,所述第一成型框位于第二成型框内侧。进ー步地,所述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用于烘弯炉上片区,烘弯炉上片区设置有复位顶杆,复位挡板位于复位顶杆的正上方。更进ー步地,所述复位顶杆能够升至高于基座上表面120mm处。同时,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提供的另ー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包括基座、第一成型框、第二成型框、抗重机构和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转动杆、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四根抗重机构支撑臂和两块复位挡板,两根转动杆分别与所述基座的大头边和小头边铰链连接;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底端固定在转动杆上,每根转动杆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朝向一致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两根转动杆上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相向设置;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顶端分别设置一根水平杆,水平杆的轴线与转动杆的轴线平行,水平杆动配合套有转动轴套,水平杆位于第一成型框的相对两边的正下方;四根抗重机构支撑臂的底端固定在转动杆上,每根转动杆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朝向一致的抗重机构支撑臂,两根转动杆上的抗重机构支撑臂相向设置;四根抗重机构支撑臂的顶端分别设置ー根抗重水平杆,抗重水平杆的轴线与转动杆的轴线平行,抗重水平杆动配合套有抗重转动轴套,抗重水平杆位于抗重机构各边的正下方;两块复位挡板分别固定在两根转动杆上。进ー步地,所述复位挡板与与所述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夹角为30 50度,所述复位挡板与与所述抗重机构支撑臂的夹角为30 50度。进ー步地,所述第一成型框位于第二成型框内侧。进ー步地,所述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用于烘弯炉上片区,烘弯炉上片区设置有复位顶杆,复位挡板位于复位顶杆的正上方。更进ー步地,所述复位顶杆最高能够升至高于基座上表面120mm处。本发明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通过进ー步改进其复位机构,使得其复位机构能够配合现有烘弯炉上片区的复位顶杆将该烘弯模具快速复位,免除人工手动操作,实现设备自动化,进ー步提高复位速度,节约复位操作的流程以及节省人力,提高了烘弯エ序的上片速度和増加了生产效率。


图I为烘弯炉上片区俯视图;图2为本发明中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实施例的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发明中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第二成型框和抗重机构的局部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中第二实施例的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ー步说明。如图I所示,在烘弯炉上片区,一般设置有六根顶杆,其中位于四周的四根为玻璃顶杆101,同时在四根玻璃顶杆10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另外两根复位顶杆102 ;所述玻璃顶杆101能够从设置在烘弯炉上片区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的下方穿过该烘弯模具升至该烘弯模具的上方,从而用于支撑待烘弯的玻璃板;所述复位顶杆102在传统的烘弯炉上片区并未启用,而在本发明中,启用复位顶杆主要是为了配合本发明所述的烘弯模具进行自动复位的操作。在实际生产中,一般进行二次烘弯的玻璃板具有四条边,其中有ー对边,中心对称并且长度相等;另外ー对边中,相对较长的称为“大头边”,相对较短的称为“小头边”,用于二次烘弯该种玻璃板的模具也具有大致相似的形状。同样地,模具上对应支撑玻璃板“大头边”的边也称为大头边,对应支撑玻璃板“小头边”的边称为小头边。第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其所示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包括基座I、第一成型框2、第二成型框3和复位机构4,图中所述第一成型框2优选位于第二成型框3内侧,这样便于设置所述复位机构4,但不限于此种情况,可以根据要求,将所述第一成型框2设置于所述第二成型框3外側。图中还有一些未注明的部件及机构,由于这些部件及机构不影响本发明发明点的描述,故在本发明中不一一介绍。如图3所示,所述复位机构4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转动杆41、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和两块复位挡板43,两根转动杆41分别与所述基座I的大头边11和小头边12铰链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这样设置是因为基座I的两侧边中心对称,便于转动杆41对称设置,操作方便且能够在复位时保证平稳性。同吋,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的底端固定在转动杆41上,每根转动杆41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朝向一致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两根转动杆41上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相向设置。所述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用于支撑起第一成型框2,即复位第一成型框2。如图4所示,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的顶端分别设置一根水平杆421,水平杆421的轴线与转动杆41的轴线平行,水平杆421动配合套有转动轴套422,水平杆421位于第一成型框2的相对两边的正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两根转动杆41与所述基座I的大头边11和小头边12铰链连接,所以水平杆421分别位于第一成型框2的小头边的正下方和大头边的正下方。本发明中,复位挡板43分别固定在两根转动杆41上,由于转动杆41与基座I的大头边11和小头边12铰链连接,所以通过复位挡板43带动转动杆41 一起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转动并升起第一成型框2,进ー步使得第一成型框2复位至第二成型框3的上方位置,从而完成复位操作。为了使得复位效果更加良好,将所述复位挡板43与所述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的夹角设置为30 50度,这样便于复位动作的执行。由于所述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用于烘弯炉上片区,所以利用现有烘弯炉的未启用的复位顶杆,将复位挡板43设置位于复位顶杆102的正上方,从而实现了利用现有 烘弯装置对该烘弯模具进行复位,这样減少了研发设计的额外开发费用,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提高了上片效率。可以理解的是,这种利用现有装置配合本发明所述的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能够实现自动复位的功能,虽然这样好处很多,但不限于此,其他额外开发的能够配合本发明所述的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最終实现自动复位功能的装置或机构均属于该烘弯模具应用范围。根据设计,所述复位顶杆102最高能够升至高于基座I上表面120mm处。并且,当所述复位顶杆102将所述复位挡板43顶起至复位位置后保持5 8秒,这样是为了将该烘弯模具彻底复位。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两根转动杆41之间的所述基座I的内框设置四根水平支杆46,水平支杆46平行于转动杆41,水平支杆46用于支撑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以使其在不工作状态时能够保持水平。下面具体介绍本实施例的复位工作过程在完成一次玻璃板烘弯成型后,所述第一成型框2落至所述第二成型框3下方,烘弯好的玻璃板位于第二成型框3上,此时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水平横置于水平支杆46上;为了放置下一片或多片待烘弯的玻璃板于所述第一成型框2上,需要将所述第一成型框2复位至高于所述第二成型框3的位置;首先升起玻璃顶杆101,使玻璃顶杆101托起烘弯好的玻璃板至脱离所述第二成型框3的位置,然后取走烘弯好的玻璃板并升起复位顶杆102,复位顶杆102升至一定高度时开始接触复位挡板43,复位顶杆102继续上升并带动复位挡板43转动,其中左侧复位顶杆102带动左侧复位挡板43逆时针旋转,右侧复位顶杆102带动右侧复位挡板43顺时针旋转;进ー步地,左侧复位挡板43带动左侧转动杆41及其上面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一起逆时针旋转,右侧复位挡板43带动右侧转动杆41及其上面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 —起顺时针旋转;随着复位顶杆102继续上升,转动轴套422开始接触所述第一成型框2的底面,当复位顶杆102进ー步上升,转动轴套422的高度被进ー步提升,同时转动轴套422绕着水平杆421在所述第一成型框2的底面滚动,以此逐渐提高所述第一成型框2的高度;最终复位顶杆102升至一定高度吋,转动轴套422将所述第一成型框2提升至高于所述第二成型框3的位置并被支撑住;
此时复位顶杆102在该高度保持5 8秒,待模具彻底复位后开始下降,然后将待烘弯的玻璃板放置于玻璃顶杆101上,再将玻璃顶杆101降下使待烘弯的玻璃板落至第一成型框2的上面,然后一起进入烘弯炉内接受烘弯,烘弯结束后,所述第一成型框2又降落至所述第二成型框3的下方,再重复上述的复位动作以完成玻璃板烘弯的连续生产。第二实施例如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所示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包括基座I、第一成型框2、第二成型框3、抗重机构5和复位机构4,此种带抗重机构的汽车玻璃ニ次成型烘弯模具一般用于复杂曲率和大曲率玻璃板的烘弯エ序,图中所述第一成型框2位于第二成型框3内側。图中还有一些未注明的部件及机构,由于这些部件及机构不影响本发明发明点的描述,故在本发明中不介绍。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成型框3包括活动外框31和固定外框32,其中固定外框32固定在基座I上,活动外框31与固定外框32铰链连接,抗重机构5与活动外框31固定在 一起。如图7所示,所述复位机构4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转动杆41、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四根抗重机构支撑臂44和两块复位挡板43,两根转动杆41分别与所述基座I的大头边11和小头边12铰链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这样设置是因为基座I的两侧边中心对称,便于转动杆41对称设置,操作方便且能够在复位时保证平稳性。同吋,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的底端固定在转动杆41上,每根转动杆41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朝向一致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两根转动杆41上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相向设置;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的顶端分别设置一根水平杆421,水平杆421的轴线与转动杆41的轴线平行,水平杆421动配合套有转动轴套422,水平杆421位于第一成型框2的相对两边的正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两根转动杆41与所述基座I的大头边11和小头边12铰链连接,所以水平杆421分别位于第一成型框2的小头边的正下方和大头边的正下方。所述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结合水平杆421和转动轴套422用于支撑起第一成型框2,即复位第一成型框2。同样地,四根抗重机构支撑臂44的底端固定在转动杆41上,每根转动杆41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朝向一致的抗重机构支撑臂44,两根转动杆41上的抗重机构支撑臂44相向设置;四根抗重机构支撑臂44的顶端分别设置ー根抗重水平杆441,抗重水平杆441的轴线与转动杆41的轴线平行,抗重水平杆441动配合套有抗重转动轴套442,抗重水平杆441位于抗重机构5各边的正下方。所述抗重机构支撑臂44结合抗重水平杆441和抗重转动轴套442用干支撑起抗重机构5,即复位抗重机构5。本发明中,两块复位挡板43分别固定在两根转动杆41上,由于转动杆41与基座I的大头边11和小头边12铰链连接,所以通过复位挡板43带动转动杆41 一起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和抗重机构支撑臂44转动,最終复位第一成型框2至第二成型框3的上方位置和使抗重机构5复位至设定位置,从而完成复位操作。为了使得第一成型框2的复位效果更加良好,将所述复位挡板43与所述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的夹角设置为30 50度,这样便于复位动作的执行;为了使得抗重机构5的复位效果更加良好,将所述复位挡板43与所述抗重机构支撑臂44的夹角设置为30 50度,这样便于复位动作的执行。
由于所述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用于烘弯炉上片区,所以利用现有烘弯炉的未启用的复位顶杆,将复位挡板43设置位于复位顶杆102的正上方,从而实现了利用现有烘弯装置对该烘弯模具进行复位,这样減少了研发设计的额外开发费用,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提高了上片效率。可以理解的是,这种利用现有装置配合本发明所述的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能够实现自动复位的功能,虽然这样好处很多,但不限于此,其他额外开发的能够配合本发明所述的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最終实现自动复位功能的装置或机构均属于该烘弯模具应用范围。根据设计,所述复位顶杆102最高能够升至高于基座I上表面120mm处。并且,当所述复位顶杆102将所述复位挡板43顶起至复位位置后保持5 8秒,这样是为了将该烘弯模具彻底复位。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两根转动杆41之间的所述基座I的内框设置四根 水平支杆46,水平支杆46平行于转动杆41,水平支杆46用于支撑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以使其在不工作状态时能够保持水平。下面具体介绍本实施例的复位工作过程在完成一次玻璃板烘弯成型后,所述第一成型框2落至所述第二成型框3下方,烘弯好的玻璃板位于第二成型框3上,此时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水平横置于水平支杆46上;为了更好地放置下一片或多片待烘弯的玻璃板于所述第一成型框2上,需要将所述第一成型框2复位至高于所述第二成型框3的位置,并且将所述第二成型框3的活动外框31复位至初始位置;首先升起玻璃顶杆101,使玻璃顶杆101托起烘弯好的玻璃板至高于所述第二成型框3的位置,然后取走烘弯好的玻璃板并升起复位顶杆102,复位顶杆102升至一定高度时开始接触复位挡板43,复位顶杆102继续上升并带动复位挡板43转动,其中左侧复位顶杆102带动左侧复位挡板43逆时针旋转,右侧复位顶杆102带动右侧复位挡板43顺时针旋转;进ー步地左侧复位挡板43的逆时针带动左侧转动杆41及其上面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和抗重机构支撑臂44 一起逆时针旋转,右侧复位挡板43的顺时针带动右侧转动杆41及其上面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42和抗重机构支撑臂44 一起顺时针旋转;随着复位顶杆102继续上升,转动轴套422开始接触所述第一成型框2的底面,抗重转动轴套442开始接触所述抗重机构5的各边下表面;当复位顶杆102进ー步上升,转动轴套422和抗重转动轴套442的高度被进ー步提升,同时转动轴套422绕着水平杆421在所述第一成型框2的底面滚动,以此逐渐提高所述第一成型框2的高度,抗重转动轴套442绕着抗重水平杆441在所述抗重机构5的各边下表面滚动使所述抗重机构5和活动外框31绕着活动外框31与固定外框32的铰接点旋转,以此逐渐旋转所述抗重机构5和活动外框31 ;最终复位顶杆102升至一定高度吋,转动轴套422将所述第一成型框2提升至高于所述第二成型框3的位置并被支撑住,抗重转动轴套442将所述抗重机构5和活动外框31复位;此时复位顶杆102在该高度保持5 8秒,待该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彻底复位后开始下降,然后将待烘弯的玻璃板放置于玻璃顶杆101上,再将玻璃顶杆101降下使待待烘弯的玻璃板落至第一成型框2的上面,然后一起进入烘弯炉内接受烘弯,烘弯结束后,所述第一成型框2又降落至所述第二成型框3的下方,再重复上述的复位动作以完成玻璃板烘弯的连续生产。以上内容对本发明所述的ー种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内容的局限,所以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要点进行的任 何改进、等同修改和替换等,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包括基座、第一成型框、第二成型框和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转动杆、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和两块复位挡板,两根转动杆分别与所述基座的大头边和小头边铰链连接;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底端固定在转动杆上,每根转动杆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朝向一致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两根转动杆上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相向设置;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顶端分别设置一根水平杆,水平杆的轴线与转动杆的轴线平行,水平杆动配合套有转动轴套,水平杆位于第一成型框的相对两边的正下方;两块复位挡板分别固定在两根转动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挡板与所述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夹角为30 50度。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框位于第二成型框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用于烘弯炉上片区,烘弯炉上片区设置有复位顶杆,复位挡板位于复位顶杆的正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顶杆能够升至高于基座上表面120mm处。
6.一种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包括基座、第一成型框、第二成型框、抗重机构和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转动杆、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四根抗重机构支撑臂和两块复位挡板,两根转动杆分别与所述基座的大头边和小头边铰链连接;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底端固定在转动杆上,每根转动杆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朝向一致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两根转动杆上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相向设置;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顶端分别设置一根水平杆,水平杆的轴线与转动杆的轴线平行,水平杆动配合套有转动轴套,水平杆位于第一成型框的相对两边的正下方;四根抗重机构支撑臂的底端固定在转动杆上,每根转动杆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朝向一致的抗重机构支撑臂,两根转动杆上的抗重机构支撑臂相向设置;四根抗重机构支撑臂的顶端分别设置一根抗重水平杆,抗重水平杆的轴线与转动杆的轴线平行,抗重水平杆动配合套有抗重转动轴套,抗重水平杆位于抗重机构各边的正下方;两块复位挡板分别固定在两根转动杆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挡板与所述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夹角为30 50度,所述复位挡板与所述抗重机构支撑臂的夹角为30 50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框位于第二成型框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用于烘弯炉上片区,烘弯炉上片区设置有复位顶杆,复位挡板位于复位顶杆的正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顶杆能够升至高于基座上表面120mm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汽车玻璃烘弯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的烘弯模具,更具体的是能够自动复位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所述烘弯模具包括基座、第一成型框、第二成型框和复位机构。本发明采用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通过进一步改进其复位机构,使得其复位机构能够配合现有烘弯炉上片区的复位顶杆将该烘弯模具快速复位,免除人工手动操作,实现设备自动化,进一步提高复位速度,节约复位操作的流程以及节省人力,提高了烘弯工序的上片速度和增加了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C03B23/03GK102701574SQ20121021106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5日
发明者刘福, 叶启贵, 李其芳 申请人:福建省万达汽车玻璃工业有限公司,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