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0087阅读:7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包括一立体框架,所述立体框架中部位置处焊接有一个以上的支撑框架,所述立体框架底部设置有停车位,所述立体框架前端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有上滑道,所述立体框架前端的下部位置处设置有下滑道,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一个以上的框体,在框体上方设置有小推车框,小推车框与框体之间连接有滑轮组件,所述小推车框顶部具有一个内凹的阶梯面,在该阶梯面上放置有上车位,上车位的延边处设置有一个卡壳,所述上滑道和下滑道之间配合有一个共用的来回移动的搬运器,所述搬运器连接有一个与所述卡壳配合使用的卡块,本发明可以方便车主自由停车,同时提高了总体的容积利用率。
【专利说明】一种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0002]车辆无处停放的问题是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结果,立体停车设备的发展在国外,尤其在日本已有近30-40年的历史,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均已获得了成功。我国也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机械立体停车设备,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程。由于很多新建小区内住户与车位的配比为1:1,为了解决停车位占地面积与住户商用面积的矛盾,立体机械停车设备以其平均单车占地面积小的独特特性,已被广大用户接受。
[0003]与地下车库相比可更加有效地保证人身和车辆的安全,人在车库内或车不准停位置,由电子控制的整个设备便不会运转。应该说,机械车库从管理上可以做到彻底的人车分流。在地下车库中采用机械存车,还可以免除采暖通风设施,因此,运行中的耗电量比工人管理的地下车库低得多。机械车库一般不做成套系统,而是以单台集装而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用地少、可化整为零的优势,在住宅区的每个组团中或每栋楼下都可以随机设立机械停车楼。这对眼下车库短缺的小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提供了方便条件。
[0004]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立体车库,其位于下方和隔层上的车库,大于需要预留出一个停车位来,以方便其他车辆移动进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立体车库的容积利用率,并且现有技术中,其每个停车位都需要配备一组滑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停车设施的研制成本。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本发明可以有效的提高容积利用率,同时较好的方便了车主停车,降低了制作成本。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包括一立体框架,所述立体框架中部位置处焊接有一个以上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横向分割所述立体框架,所述立体框架底部设置有停车位,所述立体框架前端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有上滑道,上滑道与支撑框架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立体框架前端的下部位置处设置有下滑道,,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一个以上的框体,在框体上方设置有小推车框,小推车框与框体之间连接有滑轮组件,所述小推车框顶部具有一个内凹的阶梯面,在该阶梯面上放置有上车位,上车位的延边处设置有一个卡壳,所述上滑道和下滑道之间配合有一个搬运器,所述搬运器连接有一个与所述卡壳配合使用的卡块。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搬运器包括底座,及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固定转盘,固定转盘上方设有一根中轴,中轴两侧均设有旋转导轨,旋转导轨的底部与固定转盘表面固定连接,旋转导轨与中轴的一侧面设有运动滑块,运动滑块的外表面的上、下两端面均设有滚轮,滚轮与运动滑块之间通过固定块相连接,且滚轮贯穿运动滑块的侧面,并与旋转导轨配合连接,运动滑块与固定转盘之间设有上位移动装置,中轴的内部设有一根旋转内轴,旋转内轴的底部贯穿固定转盘表面,其贯穿端连接有一个旋转底座,旋转底座设置在固定转盘内,旋转内轴的顶部贯穿中轴顶部,且顶部设有齿轮,齿轮配合也连接有一个驱动其运动的电机,所述卡块固定在运动滑块下方,所述底座配合在下滑道内。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旋转底座的周边与固定转盘内表面之间设有钢珠,且钢珠的数量为一个以上。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中轴与旋转导轨之间固定有定位杆。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车位移动装置为液压马达或电机马达中的一种。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壳具有两个卡口,所述卡块包括两个卡在所述卡口内的分卡块,所述卡壳后端为封闭结构,前端为开口结构,所述卡块通过开口卡入。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车位包括一个H钢的U形的固定板,及设置在固定板中部的固定停车板,所述固定停车板长度为3.8m-4m,其中部具有凸起部,后端为封闭结构,前端具有开口。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轮组件包括固定板和滑轮,滑轮对称设置有两个,滑轮与固定板之间连接有销轴,所述固定板与小推车框固定连接,所述滑轮顶部与框体相抵。
[00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的下层车位为停车位,提供可方便车主自主停车的自由车位,结构较为简易,车主在停、开车时无需避让。
[0015]2.本发明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做双层或多层,车位数量也可以针对不同场地进行增加。
[0016]3.对比老款升降横移车库产品,都必须要求一个车位空出来,而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不需要空出车位,对比传统技术而言多了一个车位,提高立体车库的使用率,节约成本。
[0017]4.本发明中的下面是自由车位,老款立体车库中,其下方安装有多个导轨,多个机箱,传统技术中每个车位至少少掉30-40cm的停车空间,而本发明则可将这30-40cm的停车空间节约出来提供使用,方便车主停车。
[0018]5.本发明只需要使用上滑道和下滑道总共两个滑道,传统技术中的立体车库都是一个停车位就需要一个滑道,本发明节约了滑道的数量。
[0019]6.本发明中的搬运器和每个上层车位都有卡壳连接,卡壳后方为封闭结构,且卡壳安装在车位后侧,车子想要完全停在车库上面,都是前端重心较重,因此不会发生车位在卡壳上面滑出现象;上车位的长度和卡壳安装位置,可以根据车位长度进行相应调整,可以保证车位不会滑出。
[0020]7.本发明中具有小推车框,小推车框可以把上车位向前方推出来,然后搬运器移到相应车库位置和卡壳连接再将上车位旋转搬移出来,然后下降到地面,车子安全开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22]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A ;
图3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B ;
图4为卡壳的结构不意图;
图5为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上车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搬运器的主视图;
图10为搬运器的后视图;
图11为搬运器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4]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和图11所示的一种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包括一立体框架101,所述立体框架101中部位置处焊接有一个以上的支撑框架102,支撑框架102横向分割所述立体框架101,所述立体框架101底部设置有停车位103,所述立体框架101前端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有上滑道104,上滑道104与支撑框架102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立体框架101前端的下部位置处设置有下滑道105,下滑道105与停车位103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支撑框架102包括一个以上的框体112,在框体112上方设置有小推车框106,小推车框106与框体112之间连接有滑轮组件,所述小推车框106顶部具有一个内凹的阶梯面,在该阶梯面上放置有上车位107,上车位107的延边处设置有一个卡壳108,所述上滑道104和下滑道105之间配合有一个搬运器109,所述搬运器109连接有一个与所述卡壳108配合使用的卡块110。
[0025]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搬运器109包括底座6,及安装在底座6上方的固定转盘5,固定转盘5上方设有一根中轴4,中轴4两侧均设有旋转导轨2,旋转导轨2的底部与固定转盘5表面固定连接,旋转导轨2与中轴4的一侧面设有运动滑块3,运动滑块3的外表面的上、下两端面均设有滚轮9,滚轮9与运动滑块3之间通过固定块8相连接,且滚轮9贯穿运动滑块3的侧面,并与旋转导轨2配合连接,运动滑块3与固定转盘5之间设有上位移动装置7,中轴4的内部设有一根旋转内轴11,旋转内轴11的底部贯穿固定转盘5表面,其贯穿端连接有一个旋转底座13,旋转底座13设置在固定转盘5内,旋转内轴11的顶部贯穿中轴4顶部,且顶部设有齿轮10,齿轮10配合也连接有一个驱动其运动的电机1,所述卡块110固定在运动滑块3下方,所述底座6配合在下滑道105内。
[0026]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旋转底座13的周边与固定转盘5内表面之间设有钢珠12,且钢珠12的数量为一个以上。
[0027]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中轴4与旋转导轨2之间固定有定位杆14。
[0028]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上位移动装置7为液压马达或电机马达中的一种。[0029]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卡壳108具有两个卡口 118,所述卡块110包括两个卡在所述卡口 118内的分卡块111,所述卡壳108后端为封闭结构,前端为开口结构,所述卡块110通过开口卡入。
[0030]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上车位107包括一个H钢的U形的固定板117,及设置在固定板117中部的固定停车板127,所述固定停车板127长度为3.8m_4m,其中部具有凸起部137,后端为封闭结构,前端具有开口。
[0031]本发明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滑轮组件包括固定板333和滑轮444,滑轮444对称设置有两个,滑轮444与固定板333之间连接有销轴(未图示),所述固定板333与小推车框106固定连接,所述滑轮444顶部与框体112相抵。
[003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的下层车位为停车位,提供可方便车主自主停车的自由车位,结构较为简易,车主在停、开车时无需避让。
[0033]2.本发明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做双层或多层,车位数量也可以针对不同场地进行增加。
[0034]3.对比老款升降横移车库产品,都必须要求一个车位空出来,而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不需要空出车位,对比传统技术而言多了一个车位,提高立体车库的使用率,节约成本。
[0035]4.本发明中的下面是自由车位,老款立体车库中,其下方安装有多个导轨,多个机箱,传统技术中每个车位至少少掉30-40cm的停车空间,而本发明则可将这30-40cm的停车空间节约出来提供使用,方便车主停车。
[0036]5.本发明只需要使用上滑道和下滑道总共两个滑道,传统技术中的立体车库都是一个停车位就需要一个滑道,本发明节约了滑道的数量。
[0037]6.本发明中的搬运器和每个上层车位都有卡壳连接,卡壳后方为封闭结构,且卡壳安装在车位后侧,车子想要完全停在车库上面,都是后端重心较重,因此不会发生车位在卡壳上面滑出现象;上车位的长度和卡壳安装位置,可以根据车位长度进行相应调整,可以保证车位不会滑出。
[0038]7.本发明中具有小推车框,小推车框可以把上车位向前方推出来,然后搬运器移到相应车库位置和卡壳连接再将上车位旋转搬移出来,然后下降到地面,车子安全开走。
[003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立体框架,所述立体框架中部位置处焊接有一个以上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横向分割所述立体框架,所述立体框架底部设置有停车位,所述立体框架前端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有上滑道,上滑道与支撑框架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立体框架前端的下部位置处设置有下滑道,,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一个以上的框体,在框体上方设置有小推车框,小推车框与框体之间连接有滑轮组件,所述小推车框顶部具有一个内凹的阶梯面,在该阶梯面上放置有上车位,上车位的延边处设置有一个卡壳,所述上滑道和下滑道之间配合有一个搬运器,所述搬运器连接有一个与所述卡壳配合使用的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器包括底座,及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固定转盘,固定转盘上方设有一根中轴,中轴两侧均设有旋转导轨,旋转导轨的底部与固定转盘表面固定连接,旋转导轨与中轴的一侧面设有运动滑块,运动滑块的外表面的上、下两端面均设有滚轮,滚轮与运动滑块之间通过固定块相连接,且滚轮贯穿运动滑块的侧面,并与旋转导轨配合连接,运动滑块与固定转盘之间设有上位移动装置,中轴的内部设有一根旋转内轴,旋转内轴的底部贯穿固定转盘表面,其贯穿端连接有一个旋转底座,旋转底座设置在固定转盘内,旋转内轴的顶部贯穿中轴顶部,且顶部设有齿轮,齿轮配合也连接有一个驱动其运动的电机,所述卡块固定在运动滑块下方,所述底座配合在下滑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底座的周边与固定转盘内表面之间设有钢珠,且钢珠的数量为一个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与旋转导轨之间固定有定位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位移动装置为液压马达或电机马达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壳具有两个卡口,所述卡块包括两个卡在所述卡口内的分卡块,所述卡壳后端为封闭结构,前端为开口结构,所述卡块通过开口卡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位包括一个H钢的U形的固定板,及设置在固定板中部的固定停车板,所述固定停车板长度为3.8m-4m,其中部具有凸起部,后端为封闭结构,前端具有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自由车位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组件包括固定板和滑轮,滑轮对称设置有两个,滑轮与固定板之间连接有销轴,所述固定板与小推车框固定连接,所述滑轮顶部与框体相抵。
【文档编号】E04H6/18GK103790415SQ201410021575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7日
【发明者】叶卫东 申请人:叶卫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