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冲压模具上的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8601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冲压模具上的折弯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冲压模具上的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近现代工业领域中,机械加工的冲压模具在加工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冲压模具大多采用级进模,级进模深入应用到加工工业各个领域中,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级进模也叫连续模,由多个工位组成,各工位完成不同的加工,各工位顺序关联,在冲床的一次行程中完成一系列的不同的冲压。即同一个产品成型工作,由多个工序组成,一般有冲孔,落料,折弯,切边,拉伸等多个工序加工。因此在需要折弯工艺处理上,在级进模上通常使用的一种折弯机构,应用于各种板料的折弯工艺的处理上,尤其会使用于厚度较厚的五金冲压件上,从而使板材在工艺要求下能够折弯成型,具有不可替换的作用,深入应用到机械加工工业各个领域中。

随着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在使用功能上,对外观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其中对于表面质量有一定要求的产品,其生产成型要求更高。而传统折弯机构主要包括用以折弯工艺处理的上模芯子和下模芯子,将上下模芯子调整折弯位置并固定于对应的模板上,在折弯成型过程中,传统的折弯成型技术主要依靠上、下模芯子硬挤压成型,挤压受力强度大,尤其是材料厚度(T>0.5)的产品,折弯后侧面的擦痕严重,产品质量差,且经常出现产品成型的折弯角度不符合公差或设计要求的问题,无法达到客户需求;以及成型芯子的硬挤压过程易造成其磨损或变动,维修频繁且不便,以致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冲压模具对工件折弯工艺处理时造成产品表面擦痕严重、从而影响产品质量,以及维护成本高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冲压模具上的折弯装置,包括可相对运动的上模板和下模板,和设置在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的折弯执行机构和折弯调整机构,所述折弯执行机构用于折弯成型位于其上的工件,所述折弯执行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工件的压料组件,和设置在所述上模板上、用于挤压并折弯所述工件的折弯芯子部件,所述折弯芯子部件包括:与所述上模板固定相连且形成有第一型腔间隙的第一固定端,和相对所述第一固定端设置的接触端,以及设置在所述接触端一侧的限位部,所述接触端上设置有滚动轴承;通过所述上模板带动所述折弯芯子部件向所述下模板一侧靠近,以使所述接触端上的滚动轴承挤压所述工件且与所述工件表面滚动接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料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的下压料部件,和设置在所述上模板上与所述下压料部件相对应的上压料部件,当所述折弯芯子部件向所述下压料部件方向运动时,所述接触端与所述下压料部件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折弯间隙。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端上成型有适于安装所述滚动轴承的容纳槽,所述滚动轴承通过定位件可转动的定位于所述容纳槽中;所述定位件为穿伸过所述滚动轴承的内孔两端的滚动销子,所述滚动销子的两端延伸至所述容纳槽两侧侧壁的连接孔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端包括呈圆弧状的端面,以及与所述端面相连设置的第一竖直面,所述滚动轴承裸露于所述容纳槽外的外圆周面高于所述端面和第一竖直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部为所述第一竖直面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挡面,所述第一挡面与所述下压料部件的端面相对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折弯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下模板上的下模调整组件,和设置在上模板上的上模调整组件,所述下模调整组件包括相对设置且形成具有间隔空间的固定镶件和调整下模芯子,以及用于调节所述调整下模芯子位置的调节杆。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模调整组件包括:通过固定销安装于所述上模板的安装槽中的调整上模芯子,以及固定于所述调整上模芯子一侧且与所述固定镶件相对应的压料块,当所述上模板带动所述上模调整组件向所述下模板一侧靠近时,所述压料块与所述固定镶件配合相向压紧折弯成型的工件,以及所述调整上模芯子向所述间隔空间内伸入并挤压调整所述工件的折弯角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镶件与所述调整下模芯子相对的侧壁成型有凹口部分。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整上模芯子包括远离所述上模板设置的触碰端,所述触碰端包括用于与所述工件的折弯部分侧向接触的第二竖直面,以及与所述第二竖直面呈夹角设置的第二挡面;所述调整下模芯子远离下模板的一端成型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触碰端上对应所述第一导向斜面成型有第二导向斜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整上模芯子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的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固定端与所述安装槽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调整上模芯子受压缓冲的第二型腔间隙;所述第二固定端上设置有偏压件凹槽,所述偏压件凹槽内设置有压簧,所述压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偏压件凹槽内,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冲压模具上的折弯装置中,通过折弯芯子部件与压料组件的配合将未成型的工件进行折弯成型处理,其中通过第一固定端与上模板之间形成第一型腔间隙,在所述接触端设置滚动轴承。因此,能够在折弯成型的受力过程中,借助第一型腔间隙使折弯芯子部件得到受力缓冲,并借助所述滚动轴承与工件折弯部分在弯折时滚动接触,摩擦阻力小,进而释放了折弯过程中带来的挤压力,避免与接触端的端部直接硬挤压接触,减少磨损,有效解决了工件折弯时造成擦痕的问题,最后通过折弯调整机构将折弯成型的工件进行折弯角度的调整,以满足设计要求和客户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厚度的材料的折弯工艺处理,设计合理,有效避免了工件表面在折弯后出现擦痕的现象,进而提高产品表面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提升折弯装置的使用性能,降低维护成本。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冲压模具上的折弯装置中,限位部包括与所述第一竖直面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挡面,在折弯芯子部件完成对工件的折弯后,所述第一挡面抵靠于工件的表面上,具有止挡和压紧的作用,配合可靠。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冲压模具上的折弯装置中,通过调整上模组件和调整下模组件对折弯成型工件的折弯角度进行微调,借助固定镶件和压料块将工件固定,调整上模组件向下模板一侧靠近时,利用第一导向斜和第二导向斜面的导向配合将第二竖直面侧向挤压工件,从而将产品角度从侧向调整到位,实现将调整上模组件作用于工件上的垂直力转化为水平方向施加于工件上的作用力,配合可靠,避免对工件的表面造成擦痕,使产品的折弯角度满足公差需求和设计要求,提升产品品质。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冲压模具上的折弯装置中,所述固定端的偏压件凹槽内设置有压簧,通过压簧能够将调整上模芯子的角度调整到最大,且与上模板之间预留有第二型腔间隙,保证调整上模芯子的端部在模具闭合时不与产品表面直接接触,同时满足其侧向偏移时的间隙配合需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弯执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弯执行机构的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折弯芯子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弯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调整上模芯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折弯芯子部件,11-第一固定端,12-接触端,121-第一竖直面,13-限位部,14-滚动轴承,20-下压料部件,21-上压料部件,3-固定镶件,31-凹口部分,4-调整下模芯子,41-第一导向斜面,5-调节杆,6-调整上模芯子,60-固定销,61-触碰端,611-第二竖直面,612-第二挡面,62-第二导向斜面,63-第二固定端,64-偏压件凹槽,65-压簧,7-压料块,8-上模板,9-下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如图1-5所示的一种用于冲压模具上的折弯装置,包括可相对运动的上模板8和下模板9,和设置在所述上模板8和下模板9之间的折弯执行机构和折弯调整机构,所述折弯执行机构用于折弯成型位于其上的工件,所述折弯执行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工件的压料组件,和设置在所述上模板上、用于挤压并折弯所述工件的折弯芯子部件1,所述折弯芯子部件1包括:与所述上模板固定相连且形成有第一型腔间隙的第一固定端11,和相对所述第一固定端11设置的接触端12,以及设置在所述接触端12一侧的限位部13,所述接触端12上设置有滚动轴承14;通过所述上模板8带动所述折弯芯子部件1向所述下模板9一侧靠近,以使所述接触端11上的滚动轴承14挤压所述工件且与所述工件表面滚动接触。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实施例的核心技术方案,通过折弯芯子部件1与压料组件的配合将未成型的工件进行折弯成型处理,其中通过第一固定端与上模板8之间形成第一型腔间隙,在所述接触端12设置滚动轴承14。因此,能够在折弯成型的受力过程中,借助第一型腔间隙使折弯芯子部件1得到受力缓冲,并借助所述滚动轴承14与工件折弯部分在弯折时滚动接触,摩擦阻力小,进而释放了折弯过程中带来的挤压力,避免与接触端的端部直接硬挤压接触,减少磨损,有效解决了工件折弯时造成擦痕的问题,最后通过折弯调整机构将折弯成型的工件进行折弯角度的调整,以满足设计要求和客户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厚度的材料的折弯工艺处理,设计合理,有效避免了工件表面在折弯后出现擦痕的现象,进而提高产品表面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提升折弯装置的使用性能,降低维护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冲压模具为一种级进模,由多个工位组成,各工位完成不同的加工,各工位顺序关联,在冲床的一次行程中完成一系列的不同的冲压,其中就包含主要由折弯执行机构和折弯调整机构组成的折弯装置,所述折弯装置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折弯90°的工件材料,显然可以根据具体设计用于其他不同的折弯角度的工艺处理上,通过折弯执行机构初步折弯成型的工件,其折弯角度往往不符合公差或设计要求,需由级进模上的送料机构递送到折弯调整机构上进行成型工件的折弯角度的微调,以达到设计要求;进一步的,折弯装置工作时,所述上模板8和所述下模板9相对运动,即相向闭合运动,如上所述,在所述上模板8带动所述折弯芯子部件1向所述下模板9一侧靠近时,所述接触端12上的滚动轴承14先接触并挤压工件表面,使其折弯过程中,滚动轴承14与所述工件侧面滚动接触,从而避免了使用硬挤压的折弯方式,即减少了折弯芯子部件的磨损,又可保证产品表面不被刮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进一步优选,结合图1-3所示,所述压料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模板9上的下压料部件20,和设置在所述上模板8上与所述下压料部件20相对应的上压料部件21,本实施例中的上压料部件和下压料部件为适于固定工件的压块或凸台,所述下压料部件呈台阶状结构,对应所述接触端形成需要冲压折弯的配合空间。需要进一步说明折弯执行机构的工作过程:通过上模板8和所述下模板9相互闭合时,按工序的预先设计步骤,先由下压料部件20和上压料部件21配合压紧工件,再由所述折弯芯子部件1向所述工件方向运动,通过接触端的滚动轴承完成对工件的折弯成型工序。因此,当所述折弯芯子部件1和所述下压料部件相向靠近时,所述接触端12与所述下压料部件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折弯间隙。此折弯间隙能够保证工件按预设折弯成型,并用于容纳工件的折弯部分。优选的,所述限位部13为所述第一竖直面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挡面,其夹角约90°设置,所述第一挡面与所述下压料部件的端面相对应。因此,当折弯芯子部件1完成对工件的折弯后,所述第一挡面抵靠于工件的表面上,具有止挡和压紧的作用,配合可靠。

如图2-3所示,所述接触端12上成型有适于安装所述滚动轴承14的容纳槽,所述滚动轴承14通过定位件可转动的定位于所述容纳槽中;所述定位件为穿伸过所述滚动轴承14的内孔两端的滚动销子,所述滚动销子的两端延伸至所述容纳槽两侧侧壁的连接孔中。这种结构设置,以使滚动轴承14在容纳槽内定位,连接方便,固定可靠。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滚动轴承14为滚珠轴承,因其本身具有可转动的特性,以滚动方式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力和提高机械动力的传递效率。因此,所述滚动轴承14能够绕其轴心在容纳槽中受力可转动设置,维护也较为方便,不用拆卸整个折弯芯子部件1,只需更换滚动轴承即可,维护成本低。

进一步优选,如图3所示,所述接触端包括呈圆弧状的端面,以及与所述端面相连设置的第一竖直面121,所述滚动轴承14裸露于所述容纳槽外的外圆周面高于所述端面和第一竖直面121,即所述滚动轴承14的外圆周面垂直方向上伸出于所述端面外,水平方向上伸出第一竖直面外,因而在折弯芯子部件1挤压工件时,用滚动轴承14替代了所述端面和所述第二竖直面与工件表面接触,进而大大减少工件表面由硬挤压而造成的擦痕。

下面结合附图4-5对本实施例的折弯调整机构做详细说明:

所述折弯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下模板上9的下模调整组件,和设置在上模板8上的上模调整组件,通过调整上模组件和调整下模组件对折弯成型工件的折弯角度进行微调。所述下模调整组件包括相对设置且形成具有间隔空间的固定镶件3和调整下模芯子4,以及用于调节所述调整下模芯子4位置的调节杆5。如图4所示,其中折弯后工件的折弯部分贴靠于固定镶件的侧壁上,且位于所述间隔空间内,便于后续的角度调整;另外,通过调节杆5可以调节所述调整下模芯子4与所述固定镶件3的间距,以及其高度距离,同时也便于后续维护方便。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做进一步优选,如图4所示,所述上模调整组件包括:通过固定销60安装于所述上模板8的安装槽中的调整上模芯子6,以及固定于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一侧且与所述固定镶件3相对应的压料块7,当所述上模板8带动所述上模调整组件向所述下模板9一侧靠近时,所述压料块7与所述固定镶件3配合相向压紧折弯成型的工件,以及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向所述间隔空间内伸入并挤压调整所述工件的折弯角度。具体的,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包括远离所述上模板设置的触碰端61,所述触碰端61包括用于与所述工件的折弯部分侧向接触的第二竖直面611,以及与所述第二竖直面611呈夹角设置的第二挡面612,其中第二挡面612与第二竖直面611呈90°设置,在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调整工件的折弯角度时,所述第二挡面612抵靠于工件未折弯部分的表面上,而所述第二竖直面611与工件的折弯部分表面相对应接触。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调整下模芯子4远离下模板的一端成型有第一导向斜面41,所述触碰端61上对应所述第一导向斜面41成型有第二导向斜面62,所述第二导向斜面62相对所述第二竖直面611的另一侧设置。综合所述,对所述折弯调整机构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向下模板一侧靠近,首先借助固定镶件3和压料块7将工件固定,此时所属调整上模芯子6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二导向斜面接触并沿所述第一导向斜面的倾斜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的第二竖直面611侧向挤压工件,从而将产品角度从侧向调整到位,实现将调整上模芯子6作用于工件上的垂直力转化为水平方向施加于工件上的作用力,配合可靠,避免对工件的表面造成擦痕,使产品的折弯角度满足公差需求和设计要求,提升产品品质。

为了保证折弯调整机构对工件的折弯角度进行有效的微调,以使工件的折弯部分在微调时有相应的调整空间,所述固定镶件3与所述调整下模芯子相对的侧壁上成型有凹口部分31,如图4所示的设置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的第二固定端63,所述第二固定端63与所述安装槽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受压缓冲的第二型腔间隙,以保证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发生挤压时有缓冲空间,保证其结构稳定性。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固定端11或第二固定端63通过销轴或其他固定件安装于上模板的型腔或安装槽中,不密合的预留有可以使第一固定端11或第二固定端63用于缓冲偏压的型腔间隙。所述第二固定端63上设置有偏压件凹槽64,所述偏压件凹槽64内设置有压簧65,所述压簧65的设置方向与所述调整上模芯子设置方向垂直,如图4所示,所述压簧65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偏压件凹槽64内,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通过在所述偏压件凹槽64内设置有压簧65,能够将所述调整上模芯子的角度调整到最大,且与上模板之间预留有第二型腔间隙,因此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受压时、并在压簧的偏压力下会向固定镶块一侧移动,以挤压调整工件的成型角度。设计合理,配合可靠,保证所述调整上模芯子6的端部在模具闭合时不与产品表面直接接触,同时满足其侧向移动时的间隙配合需要,最终对工件的折弯角度完成符合设计要求的调整。

本实施例提供的折弯装置通过折弯执行机构和折弯调整机构的配合以实现对工件的折弯工艺处理,且有效的避免了产品的折弯擦痕,保证产品品质,并提升所述折弯装置的使用性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