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有效防止铸件内部气缩孔、缩松或飞边的新型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
压铸是金属成型领域常用的技术,它是通过将液态金属以极高的速度填充模具型腔,在压力的作用下冷却凝固后获得铸件的方法。由于金属溶液以高速喷射的状态填充进型腔,型腔中原有的空气来不及排出,不可避免的滞留在工件内部,导致铸件存在气孔,影响了铸件的质量。
现阶段国内普遍采用的模具冷却方式为直冷或集中点冷,无法很好地均衡模具温度,且不易使模具温度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导致产品内部和外观质量不良,造成产品尺寸偏差,也造成模具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防止铸件内部气缩孔、缩松或飞边的新型压铸模具。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新型压铸模具,设有相配合的定模和动模,定模与动模配合形成模具腔,模具腔的一端设有进液通道,另一端设有排气通道,其特征在于模具腔外部设有两条以上冷却水道,冷却水道的入口处设有 进水管,出口处设有排水管,进水管与排水管分别与冷却水循环机构相连接,所述冷却水循环机构包括水管、安装在水管上的增压泵、安装在排水管上的流量计、安装在排水管上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分别与增压泵、流量计、温度传感器相连接的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模具腔外部可以设有16条均匀分布的冷却水道,16条冷却水道的入口可以与冷却水循环机构中的同一根总水管相连接,出口与总水管的另一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设有贯穿模具腔的两组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凸台、连杆、底座以及驱动机构,其中驱动机构与控制器相连接,凸台经连杆与底座相连接,底座与驱动机构相连接,驱动机构采用电动机。
本实用新型还设有与控制器相连接的振动机构,其中振动机构固定在定模上,所述振动机构采用振动马达,用于在浇铸过程中对模具腔内液体金属进行振动处理,防止留存气泡影响工件质量。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模具腔中的气体经排气通道排出后,液体金属经进液通道进入模具腔内,通过振动机构中的振动马达在浇铸过程中对模具腔内的液体进行振动处理,防止留存气泡影响工件质量,浇注完毕后,通过冷却水循环机构对压铸模具进行均衡冷却,在冷却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使冷却温度保持在压铸处理要求范围内,从而有效提高工件内部和外观质量,待金属液体冷却凝固后,通过控制器控制两组顶出机构将模具顶出,在此过程中,由于顶出机构能够调节,且具有锯齿形的塑形凸面,能够对工件进行塑形处理,且顶出作用力较大,有效的提高的工件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模具腔1、进水管2、排水管3、水管4、增压泵5、流量计6、温度传感器7、控制器8、振动机构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压铸模具,设有相配合的定模和动模,定模与动模配合形成模具腔1,模具腔1的一端设有进液通道,另一端设有排气通道,其特征在于模具腔1外部设有两条以上冷却水道,冷却水道的入口处设有进水管2,出口处设有排水管3,进水管2与排水管3分别与冷却水循环机构相连接,所述冷却水循环机构包括水管4、安装在水管4上的增压泵5、安装在排水管3上的流量计6、安装在排水管3上的温度传感器7以及分别与增压泵5、流量计6、温度传感器7相连接的控制器8。
本实用新型所述模具腔外部可以设有16条均匀分布的冷却水道,16条冷却水道的入口可以与冷却水循环机构中的同一根总水管相连接,出口与总水管的另一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设有贯穿模具腔的两组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凸台、连杆、底座以及驱动机构,其中驱动机构与控制器相连接,凸台经连杆与底座相连接,底座与驱动机构相连接,驱动机构采用电动机。
本实用新型还设有与控制器8相连接的振动机构9,其中振动机构9固定在定模上,所述振动机构9采用振动马达,用于在浇铸过程 中对模具腔内液体金属进行振动处理,防止留存气泡影响工件质量。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模具腔中的气体经排气通道排出后,液体金属经进液通道进入模具腔内,通过振动机构中的振动马达在浇铸过程中对模具腔内的液体进行振动处理,防止留存气泡影响工件质量,浇注完毕后,通过冷却水循环机构对压铸模具进行均衡冷却,在冷却的过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使冷却温度保持在压铸处理要求范围内,从而有效提高工件内部和外观质量,待金属液体冷却凝固后,通过控制器控制两组顶出机构将模具顶出,在此过程中,由于顶出机构能够调节,且具有锯齿形的塑形凸面,能够对工件进行塑形处理,且顶出作用力较大,有效的提高的工件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