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铸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0652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铸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铸成型模具,属于压铸领域。



背景技术:

压铸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其特点是利用模具腔对融化的金属施加高压。模具通常是用强度更高的合金加工而成的,这个过程有些类似注塑成型。大多数压铸铸件都是不含铁的,例如锌、铜、铝、镁、铅、锡以及铅锡合金以及它们的合金。根据压铸类型的不同,需要使用冷室压铸机或者热室压铸机。现有的冷室压铸机通过模具上的进料管将熔融的金属灌注进模具内腔。由于模具在进行压铸前没有进行加热处理,模具温度低,熔融的金属在经过进料管时会降低熔融的金属溶液的温度,使得铸造成品在边缘处会出现轻微的缺损,无法达到成品尺寸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铸成型模具,在进料孔上设置加热装置,防止熔融的金属,压铸成品边缘处不会出现缺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铸成型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定模内设置有定模腔体,定模腔体内设置有定模模芯,动模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动模模芯,动模模芯设置于定模腔体内;所述动模的上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的一端与定模模芯内部空间联通,进料管的另一端与压铸机进料装置连接;所述进料管内表面上段为圆锥形段Ⅰ,进料管内表面下段为圆锥形段Ⅱ,圆锥形段Ⅰ的圆锥形顶端与圆锥形段Ⅱ的圆锥形顶端连接;所述进料管的外套接有陶瓷保温层,陶瓷保温层外设置有外部陶瓷层,进料管的外表面与陶瓷保温层之间设置有加热腔体,加热腔体内设置有加热管,加热管缠绕于进料管的内壁上;所述陶瓷保温层与外部陶瓷层间隔设置,陶瓷保温层与外部陶瓷层之间设置有保温腔体。

优化的,上述压铸成型模具,所述保温腔体内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隔板,隔板上设置有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设计在进料管设置了加热腔体,并在加热腔体内设置加热管,通过加热管为进料管加热,防止熔融的金属通过进料管时温度降低造成成品边缘尺寸不达标。由于进料口较小,加热管的尺寸也不能设计得过大,故其加热效果有限。为了降低加热热量的散失,增加了保温腔体,通过静止空气的保温作用保持住进料管的温度。圆锥形段Ⅰ与圆锥形段Ⅱ的设置能够加快熔融的金属通过进料管的毒素,缩短其通过时间。热空气会向上运动,为了防止保温腔体内的空气发生热对流,在保温腔体内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隔板,防止空气在保温腔体内流动。为了防止隔板因空气的膨胀而导致破裂,在隔板上增加通孔。加热管连接压铸机的加热设备。申请的其他结构,如加压、浇筑、型腔、导向等模具其他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相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为定模、2为动模、3为定模腔体、4为定模模芯、5为动模模芯、6为进料管、7为圆锥形段Ⅰ、8为圆锥形段Ⅱ、9为陶瓷保温层、10为外部陶瓷层、11为加热腔体、12为加热管、13为保温腔体、14为隔板、15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压铸成型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定模内设置有定模腔体,定模腔体内设置有定模模芯,动模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动模模芯,动模模芯设置于定模腔体内;所述动模的上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的一端与定模模芯内部空间联通,进料管的另一端与压铸机进料装置连接;所述进料管内表面上段为圆锥形段Ⅰ,进料管内表面下段为圆锥形段Ⅱ,圆锥形段Ⅰ的圆锥形顶端与圆锥形段Ⅱ的圆锥形顶端连接;所述进料管的外套接有陶瓷保温层,陶瓷保温层外设置有外部陶瓷层,进料管的外表面与陶瓷保温层之间设置有加热腔体,加热腔体内设置有加热管,加热管缠绕于进料管的内壁上;所述陶瓷保温层与外部陶瓷层间隔设置,陶瓷保温层与外部陶瓷层之间设置有保温腔体。所述保温腔体内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隔板,隔板上设置有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设计在进料管设置了加热腔体,并在加热腔体内设置加热管,通过加热管为进料管加热,防止熔融的金属通过进料管时温度降低造成成品边缘尺寸不达标。由于进料口较小,加热管的尺寸也不能设计得过大,故其加热效果有限。为了降低加热热量的散失,增加了保温腔体,通过静止空气的保温作用保持住进料管的温度。圆锥形段Ⅰ与圆锥形段Ⅱ的设置能够加快熔融的金属通过进料管的毒素,缩短其通过时间。热空气会向上运动,为了防止保温腔体内的空气发生热对流,在保温腔体内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隔板,防止空气在保温腔体内流动。为了防止隔板因空气的膨胀而导致破裂,在隔板上增加通孔。申请的其他结构,如加压、浇筑、型腔、导向等模具其他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相同。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