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刹车盘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68291阅读:7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刹车盘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后刹车盘客户在刹车面与装配面过度的R角处容易产生热节点,铸件在冷却过程中易形成缩孔,并在加工后暴露出来造成不良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后刹车盘成型模具,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高效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刹车盘成型模具,包括砂型本体,所述砂型本体上设置有浇口杯,所述浇口杯连接至横浇道,所述横浇道经进汤片连接至汤道,所述汤道沿着型腔的外周侧呈抛物线布置,且所述型腔置于汤道的内凹部,所述汤道经压边浇口接入型腔,所述压边浇口设置在型腔的底部且设置在汤道的中部。

优选的,所述压边浇口接入汤道处与接入型腔处均设置有流道R角。

优选的,所述汤道沿其延伸方向设置有螺线形的凹部。

优选的,所述汤道上布置有若干挡渣齿,所述挡渣齿的伸展方向与铁水的进浇方向相反,且所述挡渣齿与螺线形的凹部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横浇道沿其延伸方向设置有螺线形的凹部。

优选的,所述横浇道上布置有若干挡渣齿,所述挡渣齿的伸展方向与铁水的进浇方向相反,且所述挡渣齿与螺线形的凹部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汤道的末端低于型腔的中心点。

优选的,所述压边浇口呈弧形,且紧贴所述型腔的底部设置。

优选的,所述浇口杯底部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砂型本体为左右分型或前后分型,所述浇口杯、横浇道、进汤片、汤道以及压边浇口均设置在分型面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紧凑、合理,将进铁水方式由薄片进铁水改为流道R角与压边进铁水,这样可提高铁水进型腔的压力及流速,可使后刹车盘铸件各部充型时间均匀,从而不会在后刹车盘铸件R角处产生热节点,清除加工后R缩孔不良。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1-浇口杯,2-横浇道,3-进汤片,4-汤道,5-压边浇口,6-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后刹车盘成型模具,包括砂型本体,所述砂型本体上设置有浇口杯1,所述浇口杯1连接至横浇道2,所述横浇道2经进汤片3连接至汤道4,所述汤道4沿着型腔6的外周侧呈抛物线布置,且所述型腔6置于汤道4的内凹部,所述汤道4经压边浇口5接入型腔6,所述压边浇口5设置在型腔6的底部且设置在汤道4的中部;浇铸时,铁水经压边浇口5贴着型壁进入型腔6,对型壁的冲刷力减小,同时对压边处的型砂充分加热,使得压边处铁水不会过早凝固,保证补缩通道长时间畅通;所述进汤片3的横截面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压边浇口5接入汤道4处与接入型腔6处均设置有流道R角,这样可提高铁水进型腔6的压力及流速,可使型腔6各部分充型时间均匀,从而不会在铸件R角处产生热节点,清除加工后缩孔不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汤道4沿其延伸方向设置有螺线形的凹部(附图中未画出);在浇铸时,铁水形成涡流,利于浮渣上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汤道4上布置有若干挡渣齿(附图中未画出),所述挡渣齿的伸展方向与铁水的进浇方向相反,且所述挡渣齿与螺线形的凹部交错设置,利于集渣。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横浇道2沿其延伸方向设置有螺线形的凹部(附图中未画出);在浇铸时,铁水形成涡流,利于浮渣上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横浇道2上布置有若干挡渣齿(附图中未画出),所述挡渣齿的伸展方向与铁水的进浇方向相反,且所述挡渣齿与螺线形的凹部交错设置,利于集渣。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汤道4的末端低于型腔6的中心点,既可以补缩,保证进浇压力,又避免铁水浪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压边浇口5呈弧形,且紧贴所述型腔6的底部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浇口杯1底部设置有过滤网(附图中未画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砂型本体为左右分型或前后分型,所述浇口杯1、横浇道2、进汤片3、汤道4以及压边浇口5均设置在分型面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着所述汤道4与型腔6的内、外轮廓交叉设置有若干温度量测元件(附图中未画出),所述温度量测元件检测到的温度与模流分析结果相对比。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后刹车盘成型模具。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