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其合成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42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其合成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用途。其是以全氟或多氟苯甲醛为原料,通过与对甲苯磺酰肼缩合形成腙,经氢化钠夺氢产生全氟或多氟苯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的钠盐,然后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当场生成全氟或多氟苯基重氮,在催化剂作用下重氮化合物被催化分解生成金属卡宾并当场被三苯基砷或三烷基砷捕捉生成砷叶立德,然后和醛发生缩合反应制得。该衍生物具有一些潜在的工业用途,可开发为新型含氟导电有机聚合物和有机发光材料。
背景技术
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是一类很重要的化合物,由于其是一个较大的∏共轭体系以及含有一个全氟或多氟苯,所以在新型含氟导电有机聚合物((a)Ho,P.K.H.;Kim,J.-S.;Burroughes,H.;Becher,S.F.Y.Nature,404,2000,408.(b)Huitema,H.E.A.;Gelinck,G.H.;van der putten,J.B.P.H.;Kuijk,K.E.;Hart,C.M.;Cantatore,E.;Herwig,P.T.;van Breeman,A.J.J.M.;de Leeuw,D.M.Nature 414,2001,599.(c)Yang,Y.;Mater.Res.Soc.Bull.22,2002,16-24(d)Krebs,F.C.;Jensen,T.J.Fluorine..Chem 120,2003,77-84.)和新型含氟有机发光材料(a)Yu,L.;Bao,Z.Adv.Mater.1997,6,156.(b)Coates,G.W.;Dunn,A.R.;Henling,L.M.;Ziller,J.W.;Lobkovsky,E.B.;Grubbs,R.H.J.Am.Chem.Soc.,1998,120,3641-3649.上应该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前景。
针对导电有机聚合物来讲影响其这类材料应用最大的物理性质是该类化合物的电子能级。((a)Wu,C.C.;Wu,C.I.;Sturm,J.C.;Kahn,A.Appl.phys.Lett.,70,1997,1348-1350.(b)Campbell,I.H.;Rubin,S.;Zawodzinski,T.A.;Kress,J.D.;Martin,R.L.;Smith,D.L.;Barashkov,N.N.;Ferraris,J.P.;Phys.Rev.B.54,1996,14321-14324.(c)Bruner,E.L.;Koch,N.;Span,A.R.;Bernasek,S.L.;Kahn,A.;Schwartz,J.;J.Am.Chem.Soc.,124,2002,3192-3193.(d)Bredas,J.L.;Heeger,A.J.Chem.Phys.Lett.217,1994,506-512.(e)Krebs,F.C.;Jφrgensen,M.;Marcromoliculaes 35,2002,7200-7206.)由于氟原子的强诱导效应使得若向一个分子引入氟原子的话有可能在光谱能隙级数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价电子带位置,从而可以大大改善其光学性质。((a)Krebs,K.C.;Spanggaard,H.J.Org.Chem.67,2002,7185-7192.(b)Cacilli,F.;Feast,W.J.;Jone,de.L_venich,P.W.;Salaneck,W.R.;Polymer.43,2002,3555-3561.)最近研究表明,向苯环中引入氟取代基后,在电致发光时明显红移(Gurge,R.M.,Sarker,A.M.;Lahti,P.M.;Hu,B.;Karasz,F.E.Marchromolicules 1997,30,8286).
烯烃通常是通过磷叶立德与羰基化合物的Wittig反应来制备的,然而目前采用最多的制备磷叶立德的方法是三苯基膦和卤代烷先生成盐然后在适当碱的作用下生成的。该反应的缺点是不适用于那些对碱敏感的底物,还有对那些半稳定叶立德制备条件比较高,并且该反应生成产物的顺反选择性不好。近几年来通过金属卡宾参与的一步形成相应磷叶立德的方法取得很大进展((a)Aggarwal,V.K.;Fulton,J.R.;Sheldon,C.G.Javier de VicenteJ.Am.Chem.Soc.,2003,125,6034-6035.(b)Mirafzl,G.A.;Cheng,G.;Woo,L.K.J.Am.Chem.Soc.,2002,124,176.(c)Lebel,Paquet,V.;Proulex,C.Angew.Chem.,Int.Ed.2001,40,2887.)但该法所采用的磷叶立德得到产物烯烃顺反选择性同样不好(Aggarwal,V.K.;Fulton,J.R.;Sheldon,C.G.Javier deVicente J.Am.Chem.Soc.,2003,125,6034-6035.),且大多直接采用的重氮化合物有着潜在爆炸的可能性(a)Chen,Y.;Huang,L.-Y.;Ranada,M.A.,Zhang,X.P.J.Org.Chem.67,2002,7185-7192.)。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采用三苯基砷或三烷基砷和重氮来直接制备烯烃,本发明是首次利用三苯基砷或三烷基砷叶立和醛反应的高活性及高的立体选择性,以重氮化合物为原料生成砷叶立德一锅法制备烯烃,其生成的烯烃100%为反式结构,且起始原料为全氟或多氟苯甲醛,反应过程中不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和文献制备1-芳基-2全氟苯基乙烯类化合物((a)Fuchikami,T.;Yatabe,M.;Ojima,I.Synthesis 5,1981,365-366(b)Krebs,F.C.;Jensen,T.J.Fluorine.Chem 120,2003,77-84.(c)Coates,G.W.;Dunn,A.R.;Henling,L.M.;Ziller,J.W.;Lobkovskey,E.B.;Grubbs,R.H.J.Am.Chem.Soc.,1998,120,3641-3649.)相比有明显的优点反应不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生成烯烃顺反选择性高,合成步骤短,反应条件温和,操作安全,宜放大试验,而且上述文献(Krebs,F.C.;Jensen,T.J.Fluorine.Chem 120,2003,77-84.)最终产物结构
并未鉴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类新的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及其中间体。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问题是提供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上述化合物的潜在应用前景。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新的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其具有如下分子结构 其中Arf=C6F5,C6F4Cl,C6F4H,C6F2H3,C6FH4;R=苯乙烯基,单取代、二取代或多取代的苯基,苯基上的取代基是H、卤素、硝基、CN、C1-C6的烷氧基,取代基可以位于苯环上的2-、3-、4-、5-、6-位;上述烯烃是反式的;本发明同时提供了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的中间体,其具有如下分子结构ArfCH=NNHTs、ArfCHN2Ts Na+式中Arf如前所述,Ts=对甲基苯磺酰基。
本发明同时提供了相应的制备1-芳基-2-全氟或多氟及其衍生物的方法,即用全氟或多氟苯甲醛为原料,通过与对甲苯磺酰肼缩合形成腙,经氢化钠夺氢产生全氟或多氟苯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的钠盐,然后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当场生成全氟或多氟苯基重氮,在催化剂作用下重氮化合物被催化分解生成金属卡宾并当场被三苯基砷或三烷基砷捕捉生成砷叶立德,然后和醛发生缩合反应制得。
反应式如下1 其中,R、Arf、Ts如前所述,R’=芳基或烷基,所述的芳基为苯基、萘基、杂芳基例如吡咯、呋喃……,所述的烷基为C1-C20的烷基,尤其推荐C1-C6的烷基。
1为缩合反应;3为通过重氮及三苯基砷或三烷基砷参与的Wittig反应。
本反应提供的制备方法中,缩合反应为通常反应,其是在有机溶剂中,以对甲苯磺酰肼和全氟或多氟苯甲醛摩尔比1∶0.5~2反应,推荐对甲苯磺酰肼和全氟或多氟苯甲醛摩尔比1∶1反应;反应温度为室温或回流,反应时间0.5小时至24小时。推荐TLC检测跟踪,原料反应完毕后,减压除去溶剂所得产物不需要进一步纯化既可直接投入下一步反应,纯度可达98%。第二部推荐在冰浴冷却条件下,在有机溶剂中,将氢化钠缓慢加入全氟或多氟苯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的溶液中,加完后室温反应24小时至48小时,反应后推荐在无水无氧条件下过滤,滤液推荐用冷的乙醚溶液洗3次,推荐室温下减压干燥2至12小时,生成的全氟或多氟苯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的钠盐推荐用黑纸避光条件下低温保存在冰箱里。其关键在于第三步的Wittig反应,即在30℃至50℃温度下、以及在有机溶剂、相转移催化剂和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全氟或多氟苯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钠盐缓慢分解成重氮化合物,然后在三苯基砷或三烷基砷存在的条件下催化生成砷叶立德,砷叶立德再和醛反应生成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其中反应推荐温度为30℃至50℃,所用的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乙醚,四氢呋喃,1,4-二氧六环,乙腈,苯,甲苯及其它非质子性溶剂以及上述溶剂的混合溶剂。反应时间推荐为5小时至12小时。全氟苯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的钠盐、三芳基或烷基砷、醛、相转移催化剂及催化剂的推荐摩尔比例为(1.2~2)∶(1.2~2)∶1.0∶(5.0%~20%)∶(1.0%~3.0%).所述的催化剂是三苯基膦氯化铑,醋酸铑二聚体或乙酰丙酮的铜络和物(Cu(acac)2),所述的相转移催化剂是15-冠-5、18-冠-6、四丁基氯化铵及其他四级铵盐。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的用途,即这类烯烃在材料科学,特别是发光材料有机导电材料方面有很重要的工业用途。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是一个较大的∏共轭体系以及含有一个全氟或多氟苯,所以在新型含氟导电有机聚合物方面有很大的潜在的市场;向苯环中引入氟取代基后,在电致发光时明显红移。因而可开发为新型含氟有机发光材料和导电有机聚合物。
本发明采用更为稳定的全氟或多氟苯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钠盐取代高温低压条件下分离制备的重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操作复杂,而且产物在光,热及碰撞条件下均不稳定,一方面有引起爆炸的可能,另一方面不易放大量做的缺点。采用该盐当场生成重氮化合物来取代文献中直接利用全氟苯基重氮甲烷有着以下优点步骤短操作简单,固体易于保存,对光,热以及碰撞不敏感,安全以及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例有助于理解本发明,但不限于本发明的内容实施例11.缩合反应全氟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腙的制备150毫升瓶中加入全氟苯甲醛9.9克(50mmol)、9.3克(50mmol)对甲基苯磺酰肼和90毫升无水乙醇,氮气保护条件下室温反应24小时,TLC检测原料反应完毕,减压除去溶剂,真空干燥得18.2克,收率99%。
2.氢化钠夺氢反应全氟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腙钠盐制备冰浴条件下往250毫升瓶中加入3.9克(10.7mmol)全氟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肼和120毫升经过钠干燥过的无水乙醚,氮气保护条件下缓慢加入0.43克(含量60%在矿物油中),室温反应24小时后,无水无氧过虑,用钠干燥过的乙醚60毫升洗涤3次后,室温下减压真空干燥得3.46克,收率84%。
3.催化Wittig反应1-苯基-2-全氟苯基乙烯的制备依次往15毫升氮气干燥过的瓶子中加入三苯基砷230毫克(0.75mmol)、醋酸铑二聚体3mg(0.007mmol)、1,4-二氧六环7毫升、18-冠-6 10毫克(0.0375mmol)、苯甲醛53毫克(0.5mmol)和全氟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腙的钠盐290毫克(0.75mmol)。加完料后反应液在室温下剧烈搅拌十分钟,然后再把反应液浸入35℃的油浴锅里反应5个小时后,加入2毫升水淬灭反应,然后分液,水相用2毫升乙酸己酯萃取2次。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2小时,减压除去有机溶剂,用正己烷为淋洗剂硅胶柱层析得95毫克,收率70%。
实施例21.缩合反应同实施例12.氢化钠夺氢反应同实施例13.催化Wittig反应1-对硝基苯基-2-全氟苯基乙烯的制备依次往15毫升氮气干燥过的瓶子中加入三苯基砷230毫克(0.75mmol)、醋酸铑二聚体3mg(0.007mmol)、1,4-二氧六环7毫升、18-冠-6 10毫克(0.0375mmol)、对硝基苯甲醛76毫克(0.5mmol)和全氟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腙的钠盐290毫克(0.75mmol)。加完料后反应液在室温下剧烈搅拌十分钟,然后再把反应液浸入35℃的油浴锅里反应5个小时后,加入2毫升水淬灭反应,然后分液,水相用2毫升乙酸己酯萃取2次。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2小时,减压除去有机溶剂,用正己烷-乙酸乙酯(40∶1,V/V)为淋洗剂硅胶柱层析得100毫克,收率64%。
实施例31.缩合反应同实施例12.氢化钠夺氢反应同实施例13.催化Wittig反应1-对溴苯基-2-全氟苯基乙烯的制备依次往15毫升氮气干燥过的瓶子中加入三苯基砷230毫克(0.75mmol)、醋酸铑二聚体3mg(0.007mmol)、1,4-二氧六环7毫升、18-冠-6 10毫克(0.0375mmol)、对溴苯甲醛92毫克(0.5mmol)和全氟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腙的钠盐290毫克(0.75mmol)。加完料后反应液在室温下剧烈搅拌十分钟,然后再把反应液浸入35℃的油浴锅里反应5个小时后,加入2毫升水淬灭反应,然后分液,水相用2毫升乙酸己酯萃取2次。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2小时,减压除去有机溶剂,用正己烷-乙酸乙酯(40∶1,V/V)为淋洗剂硅胶柱层析得105毫克,收率61%。
实施例41.缩合反应同实施例12.氢化钠夺氢反应同实施例13.催化Wittig反应1-对氰基苯基-2-全氟苯基乙烯的制备依次往15毫升氮气干燥过的瓶子中加入三苯基砷230毫克(0.75mmol)、醋酸铑二聚体3mg(0.007mmol)、1,4-二氧六环7毫升、18-冠-6 10毫克(0.0375mmol)、对氰基苯甲醛66毫克(0.5mmol)和全氟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腙的钠盐290毫克(0.75mmol)。加完料后反应液在室温下剧烈搅拌十分钟,然后再把反应液浸入35℃的油浴锅里反应5个小时后,加入2毫升水淬灭反应,然后分液,水相用2毫升乙酸己酯萃取2次。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2小时,减压除去有机溶剂,用正己烷-乙酸乙酯(40∶1,V/V)为淋洗剂硅胶柱层析得95毫克,收率67%。
1H NMR(CDCl3,300MHz)δ7.69-7.60(m,4H,Ar-H),7.43(d,J=16.8Hz,1H),7.43(d,J=16.8Hz,1H),7.09(d,J=16.8Hz,1H);19F NMR(CDCl3,282MHz)δ-142.6(m,2F,Ar-F,F2,F6),-155.0(m,1F,Ar-F,F4),-162.8(m,2F,Ar-F,F3,F5);13C NMR(CDCl3,75.3MHz)δ111.5,112.1,116.3,118.6,127.3,132.6,135.0,137.8(JCF=252.2Hz),140.5(JCF=255.0Hz),145.0(JCF=256.0Hz);IR(KBr)ν2225,1603,1559,1521,1496,1420,1006,962,819cm-1;MS(70eV)m/z(%)295(M+,100),275(68),226(33),192(12),161(3),123(12),103(5),75(9).
HRMSC15H6F5N计算值295.04204;实测值295.04073.
实施例51.缩合反应同实施例12.氢化钠夺氢反应同实施例13.催化Wittig反应1-对甲氧基苯基-2-全氟苯基乙烯的制备依次往15毫升氮气干燥过的瓶子中加入三苯基砷230毫克(0.75mmol)、醋酸铑二聚体3mg(0.007mmol)、1,4-二氧六环7毫升、18-冠-6 10毫克(0.0375mmol)、对甲氧基苯甲醛68毫克(0.5mmol)和全氟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腙的钠盐290毫克(0.75mmol)。加完料后反应液在室温下剧烈搅拌十分钟,然后再把反应液浸入35℃的油浴锅里反应5个小时后,加入2毫升水淬灭反应,然后分液,水相用2毫升乙酸己酯萃取2次。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2小时,减压除去有机溶剂,用正己烷为淋洗剂硅胶柱层析得68毫克,收率45%。
实施例61.缩合反应同实施例1
2.氢化钠夺氢反应同实施例13.催化Wittig反应1-(2,4-二甲氧基苯基)-2-全氟苯基乙烯的制备依次往15毫升氮气干燥过的瓶子中加入三苯基砷230毫克(0.75mmol)、醋酸铑二聚体3mg(0.007mmol)、1,4-二氧六环7毫升、18-冠-6 10毫克(0.0375mmol)、2,4-二甲氧基苯甲醛83毫克(0.5mmol)和全氟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腙的钠盐290毫克(0.75mmol)。加完料后反应液在室温下剧烈搅拌十分钟,然后再把反应液浸入35℃的油浴锅里反应5个小时后,加入2毫升水淬灭反应,然后分液,水相用2毫升乙酸己酯萃取2次。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2小时,减压除去有机溶剂,用正己烷-乙酸乙酯(40∶1,V/V)为淋洗剂硅胶柱层析得65毫克,收率40%。
1H NMR(CDCl3,300MHz)δ7.38(d,J=17.1Hz,1H),7.12-7.06(m,2H,Ar-H),6.91-6.88(m,1H,Ar-H),6.84(d,J=17.1Hz,1H),3.97(s,3H,Ar-OCH3),3.93(s,3H,Ar-OCH3);19F NMR(CDCl3,282MHz)δ-143.5(m,2F,Ar-F,F2,F6),-157.5(m,1F,Ar-F,F4),-163.4(m,2F,Ar-F,F3,F5);IR(KBr)ν2843,1655,1598,1521,1495,1262,1162,1002,964,805cm-1;MS(70eV)m/z(%)330(M+,100),315(16),299(2),272(15),219(19),181(12),165(9),75(2).
HRMSC14H11O2F5计算值330.06792;实测值330.06545.
实施例71.缩合反应同实施例12.氢化钠夺氢反应同实施例13.催化Wittig反应1-(2-硝基苯基)-2-全氟苯基乙烯的制备依次往15毫升氮气干燥过的瓶子中加入三苯基砷230毫克(0.75mmol)、醋酸铑二聚体3mg(0.007mmol)、1,4-二氧六环7毫升、18-冠-6 10毫克(0.0375mmol)、2-硝基苯甲醛76毫克(0.5mmol)和全氟苯甲醛对甲基苯磺酰腙的钠盐290毫克(0.75mmol)。加完料后反应液在室温下剧烈搅拌十分钟,然后再把反应液浸入35℃的油浴锅里反应5个小时后,加入2毫升水淬灭反应,然后分液,水相用2毫升乙酸己酯萃取2次。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2小时,减压除去有机溶剂,用正己烷-乙酸乙酯(40∶1,V/V)为淋洗剂硅胶柱层析得100毫克,收率64%。
1H NMR(CDCl3,300MHz)δ8.08-8.05(m,1H,Ar-H),7.94(d,J=17.1Hz,1H),7.76-7.67(m,2H,Ar-H),7.56-7.50(m,1H,Ar-H),6.94(d,J=17.1Hz,1H);19F NMR(CDCl3,282MHz)δ-142.2(m,2F,Ar-F,F2,F6),-154.8(m,1F,Ar-F,F4),-162.6(m,2F,Ar-F,F3,F5);13C NMR(CDCl3,75.3MHz)δ111.7,117.5,124.9,128.6,129.3,132.8,133.6,137.8(JCF=252.2Hz),140.5(JCF=255.0Hz),145.0(JCF=256.0Hz),148.0;IR(KBr)ν1651,1608,1570,1515,1494,1339,1003,971cm-1;MS(70eV)m/z(%)315(M+,22),298(28),237(31),181(12),167(6),119(100),92(94),77(18).
HRMSC14H6O2F5N计算值315.03187;实测值315.03197.
权利要求
1.一种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的中间体,其特征是具有如下分子结构式ArfCH=N2TsNa+式中Arf=C6F5,C6F4Cl,C6F4H,C6F3H2,C6F2H3,C6FH4;Ts=对甲基苯磺酰基。
2.制备一种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ArfCHO为原料,通过与对甲苯磺酰肼缩合形成腙,经氢化钠脱氢产生全氟或多氟苯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的钠盐,然后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当场生成全氟或多氟苯基重氮,在催化剂作用下重氮化合物被催化分解生成金属卡宾并当场被三苯基砷或三烷基砷捕捉生成砷叶立德,然后和醛发生缩合反应制得,其反应式如下 式中R’=芳基或烷基,所述的芳基为苯基、萘基、杂芳基,所述的烷基为C1-C20的烷基,所述杂芳基为吡咯基、呋喃基;其中反应1为缩合反应;反应3为通过重氮及三芳基砷或三烷基砷参与的Wittig反应;R=单取代或多取代的苯基,苯基上的取代基是H、卤素、硝基、CN、C1-C6的烷氧基,取代基可以位于苯环上的2-、3-、4-、5-、6-位;Arf=C6F5,C6F4Cl,C6F4H,C6F3H2,C6F2H3,C6FH4;Ts=对甲基苯磺酰基;上述烯烃
是反式的;反应式1中对甲苯磺酰肼和氟代芳基甲醛摩尔比1∶(0.5~2),反应温度为0℃至78℃,反应时间为30分钟至24小时;反应式2中反应的温度是-30℃至30℃,反应的时间是24小时至48小时;反应式3中氟代芳基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的钠盐、三芳基砷或三烷基砷、醛、相转移催化剂及催化剂的摩尔比例范围为(1.2~2)∶(1.2~2)∶1.0∶(0.05~0.20)∶(0.01~0.03),相转移催化剂为四级铵盐或15-冠-5、18-冠-6;催化剂是三苯基磷氯化铑,醋酸铑二聚体或双乙酰丙酮铜络合物,反应温度在30℃至50℃,反应时间为2小时至24小时。
3.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式1中制备氟代芳基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中间体反应,所述的有机溶剂为甲醇,乙醇,苯,甲苯及上述溶剂的混合溶剂;反应式2中制备全氟或多氟苯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钠盐中间体反应,所述的有机溶剂是乙醚,四氢呋喃,苯,甲苯或上述溶剂的混合溶剂;反应式3中制备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的方法,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乙醚,四氢呋喃,1,4-二氧六环,乙腈,苯,甲苯或上述溶剂的混合溶剂。
4.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重氮和三芳基砷或三烷基砷参与的Wittig反应,所用的四级铵盐相转移催化剂是四丁基氯化铵。
5.一种1-芳基-2-氟代芳基乙烯及其衍生物用于制备含氟导电有机聚合物或有机发光材料的用途,所述的1-芳基-2-氟代芳基乙烯及其衍生物具有如下结构式 其中ArF=C6F5,C6F4Cl,C6F4H,C6F3H2,C6F2H3,C6FH4;R=单取代或多取代的苯基,苯基上的取代基是H、卤素、硝基、CN或C1-C6的烷氧基,取代基可以位于苯环上的2-、3-、4-、5-、6-位;上述烯烃是反式的。
专利摘要
本发明涉及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其合成和应用。1-芳基-2全氟或多氟苯基乙烯类化合物是一种特殊的推拉型含氟烯烃,其是以全氟或多氟苯甲醛为原料,通过与对甲苯磺酰肼缩合形成腙,经氢化钠夺氢产生全氟或多氟苯甲醛的对甲苯磺酰腙的钠盐,然后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当场生成全氟或多氟苯基重氮,在催化剂作用下重氮化合物被催化分解生成金属卡宾并当场被三苯基砷或三烷基砷捕捉生成砷叶立德,然后和醛发生缩合反应制得。这类烯烃在材料科学,特别是发光材料有机导电材料方面有很重要的工业用途,可开发为新型含氟有机发光材料和导电有机聚合物。
文档编号C07C25/24GKCN1266099SQ03129584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27日
发明者朱士正, 祝诗发, 廖远熹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