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3239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车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散热结构,特别是指一种用以降低电动机车的充电系统热度的电动车散热结构。
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电动车所使用的充电电池从早期的铅酸电池变更为镍镉电池,而近来又再进步为使用锂糸电池(如锂离子电池)。同时,电动车除了电池技术的进步外,在电池的充电、控制等管理技术方面亦有着非常大的改进。现代的电动车的电力管理系统要求电池的充电时间要尽可能缩短,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电池的电量充满,因此当电动机车在充电时,车上充电器将交流电转为直流电,且降压充入电池的过程中,由于电流量相当大,因此将会使得充电器产生高热,所以电动机车必须要设置有散热系统,用以将充电器的热量在短时间内散去,否则将会因充电器的温度过高,而导致充电器损毁。
已有的电动车散热的技术手段,大都是在电动车的充电器上加装散热片,然而由于新一代电动车的充电系统在充电时所产生的热量相当地高,如果只是单纯地使用散热片散热,则散热片的尺寸与面积必须相当地大,方能够有足够的散热效果来降低充电器的热量。然而由于电动车的车身内必须安排的零组件的数量相当多,因此在狭小的车身空间内已无法再安排大尺寸的散热片,所以使用散热片的散热装置实际无法满足电动机车的充电系统的散热需求。目前尚没有使用电动风扇的电动车,只有一般水冷式车使用,对已有电动车的技术而言,能轻易使用电动风扇、强制冷却的技术来达到散热的目的,然而使用风扇强制散热的方式由于散热系统中必须安装风扇和供风扇进气与排气的气流通道,因此使得电动车散热系统的构造变得复杂,成本提高,而且也相当占用车身内有限的空间,同时还会因为散热风扇马达的故障而使得电动车的故障率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良好,且不需使用风扇强制对流,能够简化散热系统的构造的电动机车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种电动车散热结构,由一车架和一用以安装电动车电力系统发热元件的承座,其特征在于承座具有一可与散热元件表面接触的承载面,而该承载面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可与该电动车的车架连接的肋板。车架以铝质材料制成。承座设置有用于辅助发热元件散热的散热片。发热元件为电动车的电力系统的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散热迅速,不增加车身体积。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4为充电器安装于本实用新型上的侧面视图。
图5为充电器安装于本实用新型上的俯视图。
图6为充电器安装于本实用新型上的后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散热结构为与电动车的车架结合为一整体,包括一车架10,用铝质材料制成,由一个前车架12、一个主车架13和一个后车架14组成,如图2所示,前车架12由左前梁121及右前梁122组成,其前端设置有一转向系统承座11,用以安装电动机车的前叉主轴;主车架13由左主梁131与右主梁132组成,该左右主梁131、132可供安装电动机车的跨脚板,以供骑乘双脚放置,且供安装电池等组件;后车架14连接于主车架13的后方,具有一左后梁141与右后梁142,用以作为电动机车的车身重量的负载结构。
前车架12、主车架13及后车架14可以借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也可以借螺丝锁合方式加以连接,也可以整体以铸造方式成形。在车架10的中央适当位置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传动系统承座15,用以供电动车的变速箱、马达等传动系统与该车架10枢接。同时在主车架13、后车架14的适当位置设置有横梁18、19、20用以加强车架的强度或利于以铸造方式生产,同时,于后车架14的适当位置设置有一后悬吊承座16,用以安装电动机车的后避震器。
本实用新型主要的特征,在于该车架10的适当位置设有一散热承座17,用以安装电动车的电力系统中的发热元件30,该散热承座17的位置设置在后车架14的左后梁141与右后梁142的间,但实际上,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承座17可以视电动车内部空间配置的需要而设置在车架10的任意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该散热承座17具有一个承载面171,如图4至图6所示,该承载面171可供一个电动车的发热元件30安装于其上。本说明书所举实施例中,该发热元件30为电动车电力系统中的充电器,但是该发热元件30也可以为电力系统中其他会产生高热的装置,例如电池、变频器、及其他控制电路。
该发热装置30可借螺栓173、174安装于该承载面171的上,且该承载面具有相当大的面积,并与发热元件30完全密合,而使得发热元件30与充电散热承座17保持大面积的接触。该承载面17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肋板172,该两肋板172与后车架14的左后梁141与右后梁142连接。该承载面171与肋板172为一体成形,或是以连续而未间断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同时该两肋板172与左后梁141与右后梁142之间亦以连续未间断的方式连接,因此使得该发热元件30产生的热量可以顺利地经由承载面171与肋板172传递到后车架14的左后梁141与右后梁142。
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的肋扳172与承载面171,可以使得发热元件30的热量顺利地传递到车架10的上。本实用新型的车架10最适于采用诸如铝质等高导热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而且车架10具有相当大的表面积,因此使得发热元件30产生的热量可以经由车架10散发,而有效地降低发热元件30的温度。此外,该散热承座17的背面可以设置有若干的散热片175,用以辅助发热元件30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藉由以上元件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增进电动车的电力系统散热的效果,因此能够使得电动机车电力系统在正常的工作温度下运转,且增进其寿命。同时籍由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可使得电动机车的电力系统可以不需要使用大面积的散热片,以及风扇强制对流装置便可以达到足够的散热效果,因此使得电动机车的散热装置的构造大为简化,且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车散热结构,由一车架和一用以安装电动车电力系统发热元件的承座,其特征在于承座具有一可与散热元件表面接触的承载面,而该承载面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可与该电动车的车架连接的肋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车架以铝质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承座设置有用于辅助发热元件散热的散热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发热元件为电动车的电力系统的充电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散热结构,包括一车架和一用以安装电动机车的充电器等散热元件的承座,其特征在于承座具有一可与发热元件表面接触的承载面和与承载面连续而未间断地连接的两肋板,且与电动机车的车架连续而未间断地连接,而使得发热元件的热量经由承载面与肋板传递到电动机车的车架;藉由以上元件的组合,可藉由车架的表面积排除发热元件的热量,进而达到使得该发热元件不需要额外装设大面积的散热片及强制对流散热系统的功效。
文档编号B60K11/04GK2454188SQ0025811
公开日2001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0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16日
发明者古焕隆, 吴建宗, 徐启堂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