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装置的定位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5844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悬架装置的定位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架装置的定位调整结构,其包括悬臂,该悬臂通过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第1、第2支承部支承于车身侧,通过第3支承部支承于车轮侧,通过使第1、2支承部的位置移动,进行车轮的定位调整。
背景技术
下述的专利文献公开了可进行机动车的车轮的定位调整的悬臂的安装结构。
在该结构中,所谓的A型的悬臂的基端侧的第1、第2支承部按照可沿车宽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设于车身侧的托架上,单独地,或相互关联地使第1、第2支承部的位置移动,由此,可进行车轮的外倾角、主销后倾角、车轮前端(toe)角等的定位调整。
专利文献专利第3081587号公报发明内容在上述专利文献描述的结构中,由于在第1、第2支承部中分别采用具有相对轴部偏心的凸轮部的凸轮螺栓,以便使悬臂的基端侧移动,故有定位的调整麻烦,要求花费较多的时间的问题。另外,比如,为了调整外倾角,必须使第1,第2支承部正确地以相同量,沿车宽方向移动,如果第1、第2支承部的移动量不均匀,由于产生主销后倾角的不想要的变化,故存在定位的调整要求熟练性的问题。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的调整结构,其可独立地调整车轮的外倾角,或主销后倾角,另外容易进行该调整作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悬架装置的定位调整结构,其包括悬臂,该悬臂通过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第1、第2支承部支承于车身侧,通过第3支承部支承于车轮侧,通过使第1、2支承部的位置移动,进行车轮的定位调整,其特征在于按照可沿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的两个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上述第1支承部,同时按照可沿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上述第2支承部。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将悬臂支承于车身侧的,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第1、第2支承部中的,第1支承部可沿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的两个方向移动,将悬臂支承于车轮侧的第3支承部可沿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移动,故首先,使第1支承部沿上述两个方向移动,按照所需值调整外倾角和主销后倾角中的一者,其结果是,可通过使第2支承部移动,消除所产生的外倾角和主销后倾角中的另一者的偏差,由此,可单独地仅仅调整外倾角和主销后倾角中的一者。由于像这样,外倾角和主销后倾角相互不干扰,故容易进行调整作业,不必要求熟练操作,可节省作业所需要的劳力和时间。
另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提供下述悬架装置的定位调整结构,按照权利要求1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支承部设置于滑动件上,上述滑动件可沿设于车身侧的导向面移动。
按照上述结构,由于具有第1支承部的滑动件按照可沿设于车身侧的导向面移动的方式设置,故可通过导向面限制第1支承部的移动方向,提高调整作业的精度。
另外,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提供下述悬架装置的定位调整结构,按照权利要求1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可通过开设于车身侧,或悬臂侧的长孔移动。
此外,按照上述结构,由于上述第2支承部可通过开设于车身侧,或悬臂侧的长孔移动,故可通过简单的结构,限制第2支承部的移动方向。
还有,实施例中的下臂13对应于本发明的悬臂,实施例中的托架28,32对应于本发明的车身。


图1为车辆用悬架装置的后视图;图2为沿图1的22线的放大向量视图;图3为图2中的3部的放大图;图4为外倾角的说明图;图5为主销后倾角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13下臂(悬臂);21第1支承部;22第2支承部;23第3支承部;27滑动件;28托架(车身);30a长孔;32托架(车身);a’导向面;W车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为车辆用悬架装置的后视图,图2为沿图1的2-2线的放大向量视图,图3为图2中的标记3的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外倾角的说明图,图5为主销后倾角的说明图。
如图1所示,转向节11通过上臂12和下臂13,以可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上,再通过滚珠轴承1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转向节11上的车轴轮毂(axle hub)15上,在外周安装有轮胎16的轮17通过螺栓18…和螺母19…固定。轮胎16和轮17构成车轮W。
如图2所示,下臂13为,基端侧(车宽度方向内端侧)分为二支的,所谓的A型臂,在分为二支的基端侧中,车身后方侧,形成第1支承部21,同时在车身前方侧,形成第2支承部22,在顶端侧(车宽度方向外端侧),形成第3支承部23,另外,在第3支承部23的附近,形成第4支承部24。
如果参照图3就会清楚,第1支承部21分为二支,通过沿前后方向穿过它的螺栓25,支承橡胶轴衬连接件(bush joint)26。滑动件27包括板状部27a和圆筒部27b,在圆筒部27b的内圆周面,通过压入来固定橡胶轴衬连接件(bush joint)26的外圆周面。板状部27a基本呈梯形状,其包括导向面a和一对止动面b、c,在支承该板状部27a的车身侧的托架28上,形成可分别与上述导向面a和一对止动面b、c接触的导向面a’和一对止动面b’、c’。另外,在板状部27a上,形成与导向面a平行的3个长孔27c…,通过穿过这些长孔27c…的3个螺栓29…,将板状部27a固定于托架28上。
在板状部27a中,其导向面a由托架28的导向面a’导向,其可从后外方,朝向前内方移动,通过其止动面b与托架28的止动面b’接触,限制移动端朝向前内方的运动,通过其止动面c与托架28的止动面c’接触,限制移动端朝向后外方的运动。
返回到图2,第2支承部22呈圆筒状,在其内圆周面上,通过压入方式固定有橡胶轴衬连接件(bush joint)的外圆周面。在橡胶轴衬连接件(bush joint)30的中心,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30a,通过穿过该长孔30a的螺栓31,将第2支承部22固定于车身侧的托架32上。下臂13的顶端侧的第3支承部23通过球窝接头33,支承于转向节11的底面上。另外,第4支承部24通过橡胶轴衬连接件(bush joint)34,支承于图中未示出的缓冲器的底端。后侧的橡胶轴衬连接件(bush joint)26的螺栓25和前侧的橡胶轴衬连接件(bush joint)30的长孔30a,设置于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臂13的摆动轴线L上。
如图4所示,“车轮W的外倾角”是指,当从车身前后方向观看时,车轮W的旋转面P相对垂直线的倾斜度,如图中所示,车轮W的上端向外侧倾斜时,外倾角为正值,而反向倾斜时,外倾角为负值。
如图5所示,“车轮W的主销后倾角”是指,从车身横方向观看时,中心销轴K相对垂直线的倾斜度,如图所示,在中心销轴K的上部向后方倾斜时,主销后倾角为正值,当反向倾斜时,主销后倾角为负值。
从而,在图2中,如果下臂13的顶端的第3支承部23沿箭头Y方向(车身内侧)移动,则车轮W的上端倒向车身外方,增大车轮外倾角,如果沿箭头Y的反方向(车身外侧)移动,则减小车轮外倾角。另外,如果下臂13的顶端的第3支承部23沿箭头X方向(车身后方)移动,则中心销轴K上抬,减小主销后倾角,如果沿箭头X的反方向(车身前侧)移动,则增大主销后倾角。
在本实施例的悬架装置中,可通过沿车身内外方向移动下臂13,调整外倾角,此时,可防止主销后倾角变化。作为一个例子,对沿图2中的箭头Y方向,使下臂13移动,使外倾增加的情况进行描述。在图3中,拧松3根螺栓29…,沿托架28的导向面a’,按照箭头A方向,使滑动件27的板状部27a的导向面a滑动规定距离。此时,可通过导向面a、a’的作用,使滑动件27沿规定方向正确地移动,而且,通过长孔27c…沿螺栓29…移动,板状部27a可无障碍地滑动。另外,伴随下臂13的第1支承部21的移动,第2支承部22也移动,但是橡胶轴衬连接件(bush joint)30的橡胶轴衬30b发生弹性变形,由此,第2支承部22可无障碍地移动。
若通过上述滑动件27的板状部27a的滑动,下臂13的第3支承部23以第2支承部22为中心,沿图2的箭头B方向移动,通过其移动量的箭头Y方向的分量,外倾量被调整为所需的值,则将上述3根螺栓29…紧固,将滑动件27固定于托架28上。
但是,由于伴随图2中的箭头B所示的第3支承部23的移动,其移动量具有箭头X方向的分量,故产生主销后倾角的不需要的减少。如果为了对其进行补偿处理,将穿过设置于第2支承部22上的橡胶轴衬连接件(bushjoint)30中的长孔30a的螺栓31拧松,则发生了变形的橡胶轴衬30b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由此,长孔30a相对螺栓31移动,第2支承部22沿摆动轴线L,按照箭头C方向移动。由于伴随该移动,第3支承部23的位置也沿箭头X的反方向移动,使滑动件27返回到移动前的位置,故主销后倾角恢复到调整前的状态。此时,由于轴线L的方向和箭头X方向基本上平行,故第3支承部23的箭头Y方向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化,没有已调整完的外倾角发生变化的担心。此时,由于采用橡胶轴衬连接件30的长孔30a,限制第2支承部22的移动方向,故可通过简单的结构,使第2支承部22沿规定的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可通过仅使设置于下臂13的第1支承部21侧的滑动件27的位置移动,调整车轮W的外倾角,此时,即使主销后倾角发生变化,仍可通过调整设置于下臂13的第2支承部22侧的橡胶轴衬连接件30的位置,将上述主销后倾角的变化返回到原来状态,另外,不会发生伴随上述橡胶轴衬连接件30的位置的调整,已调整好的外倾量发生偏离的情况。从而,不对主销后倾角造成影响,可仅仅调整外倾角,特别是不需要熟练的操作,可容易并且正确地进行外倾量的调整作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是,本发明可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实现各种设计变更。
比如,实施例中,对外倾量的调整进行了描述,但是,如果沿车宽方向(箭头Y方向),形成下臂13的第2支承部的橡胶轴衬连接件30的长孔30a,则可在不对外倾角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仅仅单独地调整主销后倾角。
另外,在实施例中,滑动件27设置于下臂13的第1支承部21侧,具有长孔30a的橡胶轴衬连接件30设置于第2支承部22侧,但是,可按与次相反的位置关系设置。
此外,在实施例中,螺栓31实现相对移动的长孔30a设置于橡胶轴衬连接件30侧(下臂13侧),但是,其也可设置于车身侧。
还有,在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下臂13,但是,其也可应用于上臂12。
发明的效果如果像上述那样,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由于将悬臂支承于车身侧的,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第1、第2支承部中,第1支承部可沿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的两个方向移动,将悬臂支承于车轮侧的第3支承部可沿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移动,故首先,使第1支承部沿上述两个方向移动,按照所需值调整外倾角和主销后倾角中的一者,其结果是,可通过使第2支承部移动,消除所产生的外倾角和主销后倾角中的另一者的偏差,由此,可单独地仅仅调整外倾角和主销后倾角中的一者。由于像这样,外倾角和主销后倾角相互不干扰,故容易进行调整作业,不必要求熟练操作,可节省作业所需要的劳力和时间。
另外,如果采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由于具有第1支承部的滑动件设置成可沿设于车身侧的导向面移动,故可通过导向面限制第1支承部的移动方向,提高调整作业的精度。
此外,如果采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由于第2支承部可通过开设于车身侧,或悬臂侧的长孔移动,故可通过简单的结构,限制第2支承部的移动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悬架装置的定位调整结构,其包括悬臂(13),该悬臂(13通过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第1、第2支承部21、22支承于车身28、32侧,通过第3支承部23支承于车轮W侧,通过使上述第1、2支承部21、22的位置移动,进行车轮W的定位调整,其特征在于按照可沿前后方向和车宽方向的两个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上述第1支承部21,同时按照可沿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上述第2支承部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的定位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支承部21设置于滑动件27上,上述滑动件27可沿设于车身28侧的导向面a’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装置的定位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支承部22可通过开设于悬臂13侧,或车身32侧的长孔30a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位调整结构,其可相互独立地调整车轮的外倾角,或主销后倾角,另外,其调整操作容易。下臂13通过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第1、第2支承部21、22支承于车身侧的托架28、32上,通过第3支承部23支承于车轮W侧,在该下臂13中,设置于第1支承部21上的滑动件27可沿导向面倾斜(箭头A方向)地移动,设置于第2支承部22上的橡胶轴衬连接件30的长孔30a可沿前后方向移动。首先,如果使第1支承部21沿箭头A方向移动,则第3支承部23沿箭头B方向移动,通过该移动量的箭头Y方向的分量,按照所需值,调整外倾角。可通过使第2支承部22沿箭头C方向移动,消除因上述移动量的箭头X方向的分量而产生的主销后倾角的偏差,由此,可在不对主销后倾角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仅仅单独地调整外倾角。
文档编号B60G7/00GK1513715SQ20031012306
公开日2004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24日
发明者织本幸弘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