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654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调整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的倾斜(reclining)调整机构和调整座垫的前后位置的座椅位置调整机构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大多数车辆用座椅中,倾斜调整机构的操作杆设置在与座椅靠背接近的座垫的后端侧的侧面上,座椅位置调整机构的操作杆设置在座垫的前部侧的下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许第32935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这样的车辆用座椅中,由于座椅位置调整机构的操作杆设置在座垫的前部下方,因此,在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坐者实际地调整座椅位置的情况下,必须将上半身前屈从而握持操作杆,边操作操作杆边移动座椅的前后位置。因此,座椅的前后位置的调整不易进行,而且乘坐者不能将背部靠在座椅靠背上并以与行驶时的姿势相近的姿势调整座椅位置。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落座的乘坐者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对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和座垫的前后位置进行调整。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中,具有调整座椅靠背(例如,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11) 的倾斜角度的倾斜调整机构(例如,实施方式的倾斜调整机构16);调整座垫(例如,实施方式的座垫10)的前后位置的座椅位置调整机构(例如,实施方式的座椅位置调整机构 15),所述倾斜调整机构的倾斜操作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倾斜操作握把36)和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机构的座椅位置操作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位置操作握把34)配置在所述座垫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座垫的侧面中的所述座垫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接触部的附近,所述座椅位置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座垫的侧面中的所述倾斜操作部的下方的所述倾斜操作部的长度范围内。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位置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倾斜操作部的下方的、与该倾斜操作部同时手能够到的下方范围内。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操作部的操作方向和所述位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大致相同方向。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操作部和座椅位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向,是落座在所述座垫上的乘坐者向大致上方拉起的方向。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操作部和座椅位置操作部,二者的握持部的形状不同。
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操作部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向大致上方拉起的方向,所述座椅位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向所述座垫的侧面侧推入的方向。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倾斜操作部配置在座垫的侧面中的该座垫与座椅靠背的接触部的附近,并且,座椅位置操作部设置在座垫的侧面中的倾斜操作部的下方的倾斜操作部的长度范围内,因此,落座的乘坐者能够保持使背部接近座椅靠背的姿势不变地、几乎不改变手的位置地容易地操作倾斜操作部和座椅位置操作部。尤其是,本发明中,由于落座的乘坐者能够保持使背部接近座椅靠背的姿势不变地操作座椅位置操作部,因此,能够确认实际行驶时的乘坐者的上身与车辆前部的位置关系并准确地调整座椅的前后位置,能够减少座椅的前后调整频度。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倾斜操作部的操作方向和位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大致相同方向,因此,能够通过同时握持两操作部来操作一方的操作部,通过单独地握持另一方的操作部并使其移动来操作另一方的操作部。因此,本发明中,能够改变对倾斜操作部和座椅位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式,因此,虽然两操作部上下地接近配置,仍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坐者的误操作。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倾斜操作部和座椅位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向,是落座在座垫上的乘坐者向大致上方拉起的方向,因此,能够使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坐者所进行的两操作部的操作更容易。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倾斜操作部和座椅位置操作部,二者的握持部的形状不同,因此,虽然两操作部上下地接近配置,仍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坐者的误操作。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倾斜操作部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向大致上方拉起的方向,座椅位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向座垫的侧面侧推入的方向,因此,虽然两操作部上下地接近配置,仍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坐者的误操作。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与图1的A-A剖面相对应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位置调整机构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状态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状态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与图6的B-B剖面相对应的剖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状态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状态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位置调整机构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状态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状态的示意性的侧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101、201…座椅(车辆用座椅)10…座垫11···座椅靠背15、115…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6…倾斜调整机构34、234…位置操作握把(座椅位置操作部)36…倾斜操作握把(倾斜操作部)47…操作按钮(座椅位置操作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若无特殊限定,上下和前后表示相对于车辆的上下和前后。首先,对图1 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从侧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以下,称为“座椅1”)的图,该图中的标记10是对乘坐者m的臀部进行支承的座垫,11是对乘坐者m的胸部(背部)及腰部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12是对乘坐者m的头部及颈部进行支承的头枕。座垫10经由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14安装在车身的底板13上,座椅靠背11以能够倾动的方式安装在座垫10的后端部上。各座椅轨道14上,组装有调整座垫10的前后位置的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5,在座垫10和座椅靠背11的连结部上,组装有调整座椅靠背11 的倾斜角度的倾斜调整机构16。图2是包含左右的座椅轨道14和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5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5的主要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如这些图所示,左右的各座椅轨道14具有以沿车身前后方向的方式固定设置在底板13上的底轨17 (固定轨);在座垫10的下面侧安装在座垫10的座椅架18上的上轨 19 (可动轨),底轨17和上轨19经由辊等的滑动部件20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组装。在各座椅轨道14的上轨19与底轨17之间,设有用于将上轨19在任意的滑动位置固定的锁定机构21,该锁定机构21构成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5的主要部分。锁定机构21
5具有以能够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上轨19上并具有多个锁定爪22的锁杆23 ;设置在底轨17内的底壁上并具有能够与锁定爪22卡定脱离的多个嵌合孔M的锁定板25 ;向锁定爪22插入嵌合孔M的方向对锁杆23进行弹压的未图示的弹簧。锁杆23通过沿座椅轨道14方向的轴支承部沈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轨19 上。锁杆23通过使锁定爪22以轴支承部沈为中心向下方摆动变位,将锁定爪22插入锁定板25上的任意的嵌合孔M中,将上轨19相对于底轨17的前后位置(座垫10相对于底板13的前后位置)固定;相反地,通过使锁定爪22向上方摆动变位,将锁定爪22从嵌合孔 24中拔出,将上轨19相对于底轨17的前后位置(座垫10相对于底板13的前后位置)的固定解除。另外,在锁杆23上设有连动操作片27,在该连动操作片27的端部上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有连结杆观。连结杆观是用于使左右的锁定机构21的锁杆23连动的杆,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在其延伸方向的各端部上连结有左右的锁定机构21的连动操作片27。在座垫10的一侧的座椅架18上,安装有用于对锁杆23进行转动操作的杆臂四。 杆臂四整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在其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设有沿座椅轨道14方向的轴支承部30。杆臂四相对于上轨19通过轴支承部3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支,从轴支承部30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片31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延伸片32分别贯穿座椅架18的侧壁并向外侧突出。在配置在一侧的座椅架18上的锁定机构21 (配置在图2中的左侧的锁定机构21) 的锁杆23上,设有与锁定爪2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操作输入片33。杆臂四的内侧延伸片 31的下表面抵接在该操作输入片33的上表面上。另外,杆臂四配置在座垫10的后端部的附近区域,杆臂四的外侧伸出片32在座垫10的后端部的附近从该座垫10的侧面向外侧突出。在外侧伸出片32的前端部上,安装有用于供乘坐者m用手握持的位置操作握把34 (座椅位置操作部)。在不调整座椅位置的通常时,杆臂四维持大致水平;当调整座椅位置时,通过将位置操作握把34向上方拉起而将锁杆23的操作输入片33向下方推下,并由此将锁杆23的锁定爪22从锁定板25的嵌合孔M中拔出从而解除上轨19的位置固定。另一方面,图1所示的倾斜调整机构16,是设置在将座垫10和座椅靠背11连结的铰链轴40的周围的公知构造的机构,能够通过操作杆35的拉起方向的转动操作来调整座椅靠背11的转动位置,并通过将操作杆35复位至初始位置而将座椅靠背11的转动位置固定。在操作杆35的前端部上安装有用于供乘坐者m用手握持的倾斜操作握把36 (倾斜操作部)。倾斜操作握把36设置在座垫10的一方的侧面的铰链轴40的前方侧的附近,以乘坐者m能够从座垫10的一方的侧面的外侧将手搭在其上并向上方侧进行拉起操作的方式设置。另外,在乘坐者m不进行操作的初始状态下,倾斜操作握把36以相对于座垫10的座面(上表面)处于稍微靠下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上述位置操作握把34设置在座垫10的一方的侧面中的倾斜操作握把 36的正下方的倾斜操作握把36的长度范围、手能够同时够到的范围内,具体地,设置在倾斜操作握把36与底轨17之间的高度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更具体地,位置操作握把34设置在下述范围内将一只手的拇指的指根部搭在倾斜操作握把36的上表面侧上,并在该状态下将其余的四根手指搭在位置操作握把34的下表面侧。此外,位置操作握把34 不需要一定位于倾斜操作握把36的正下方,但需要至少在倾斜操作握把36的下方,且与座垫10的前后方向的一半相比配置在后侧区域的侧面。图4、图5是将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34的操作时的状态放大表示的图。如这些图所示,倾斜操作握把36,呈以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下表面向上方侧凹陷的方式弯曲且后部区域的上下方向的壁厚比前部区域的壁厚厚的侧视形状。倾斜操作握把36的操作方向,是如图4所示那样使前部侧向上方侧倾斜且将整体向上方侧抬起的转动方向。位置操作握把34呈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笔直地伸出、除后端部外上下方向的壁厚大致一定的侧视形状。另外,位置操作握把34相对于倾斜操作握把36,前后方向的延伸长度设定为一半左右的长度,且上下方向的厚度也设定得充分小。位置操作握把34在初始状态下后部侧稍向上倾斜,操作方向是如图5中的箭头所示那样向上方拉起的方向。在以上的结构中,在落座在座椅1上的乘坐者m对座椅靠背11的倾斜角度和座垫 10的前后位置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乘坐者m以将背部靠在座椅靠背11上的方式保持较深的坐姿,将一只手伸到座垫10的后部区域的侧面,以横跨上方侧的倾斜操作握把36和下方侧的位置操作握把34的方式将手搭上。在从该状态实际地调整座椅靠背11的倾斜角度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将搭在位置操作握把34上的四根手指移至上方侧的倾斜操作握把36,用手握持倾斜操作握把36的单体并向上方侧拉起。在该状态下,乘坐者m调整座椅靠背11的倾斜角度,当调整到希望的角度后将手从倾斜操作握把36上松开。另外,在调整座垫10的前后位置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保持手指横跨在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34上不变地、以使两操作握把36、34接近的方式对两操作握把36、 34施加握持力。这样,若对两操作握把36、34施加握持力,则此时,倾斜操作握把36达到下方侧的限制位置因而无法进行进一步的下方变位,因此,位置操作握把34受到握持力而被向上方侧拉起操作。该状态下,乘坐者m调整座垫10的前后位置,当调整到希望的前后位置后将手从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34上松开。此外,在调整座垫10的前后位置时,也可以仅将手指搭在下方侧的位置操作握把 34上,并在该状态下将位置操作握把34向上方拉起。如上述那样,该座椅1中,倾斜操作握把36配置在座垫10的铰链轴40的附近的侧面上,并且,位置操作握把34配置在座垫10的侧面中的倾斜操作握把36的下方的手能够同时够到的范围内,因此,乘坐者m能够将背部靠在座椅靠背11上的方式保持较深的坐姿容易地操作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34。因此,尤其在调整座垫10的前后位置的情况下,乘坐者能够不像以往那样前倾地进行操作,因此,操作极其容易,并且,能够确认实际行驶时的乘坐者m的上身与车辆前部的方向盘或仪表板等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准确地调整座垫10的前后位置。另外,在该座椅1的情况下,由于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34设置在手能够同时够到的范围内,因此,乘坐者m能够几乎不改变手的位置地、连续地调整座椅靠背1 的倾斜角度和座垫10的前后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找到对乘坐者m来说最适合的座椅1
7的前后位置和座椅靠背11的角度。而且,在该座椅1中,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34设置在手能够够到的范围内,因此,乘员能够通过以横跨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34的方式将手搭上从而不直接目视两操作握把36、34地实现掌握。因此,能够减少乘坐者m错误地操作倾斜调整机构16和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5的可能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中,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34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相同方向(朝向),因此,当操作倾斜调整机构16时,单独握住倾斜操作握把36并向上方拉起;当操作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5时,能够以使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 34接近的方式握住并向上方拉起。这样,倾斜调整机构16的操作时和座椅位置调整机构 15的操作时,明确地改变手的操作的方式,因此,虽然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34 上下地接近配置,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乘坐者m的误操作。此外,也可以将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34的操作方向都设定成下方侧, 但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两操作握把36、34的操作方向设定为向上方拉起的方向的情况下,落座在座椅1上的乘坐者m能够以自然的姿势对两操作握把36、34施加力,因而操作性良好。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倾斜操作握把36是弯曲的形状,而下方侧的位置操作握把34是笔直的形状,因此,根据两操作握把36、34的形状的不同也能够防止乘坐者 m的误操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两操作握把36、3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和上下方向的厚度不同,而且,初始状态下的两操作握把36、34的倾斜角度也不同,这些特征也对防止误操作有效。接着,对图6 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01,基本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但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15及其操作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图6是从侧方观察座椅101的与图1相同的图,图7是包含左右的座椅轨道14和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15的与图2相同的剖视图。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15,在左右的座椅轨道14的内部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锁定机构21,左右的锁定机构21的锁杆23相互通过连结杆28而以能够连动的方式连接。 在座垫10的一侧的座椅架18的后部区域中,设有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卡圈45,操作杆46以能够自由进退的方式保持在该卡圈45中。在从座椅架18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操作杆46的一端部上,一体地设有主视圆形状的操作按钮47。该操作按钮47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座椅位置操作部。另外,从座椅架18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操作杆46的另一端部,抵接在一个锁定机构21的锁杆23的操作输入片33的上表面上。通过操作杆46,乘坐者用指尖将操作按钮47部分向座垫10的侧面方向推入,从而将锁杆23的操作输入片33 向下方推下,由此,将锁杆23的锁定爪22从锁定板25的嵌合孔M中拔出,解除上轨19的位置固定。倾斜操作握把36设置在座垫10的一方的侧面的铰链轴40的前方侧的附近,操作按钮47设置在座垫10的一方的侧面中的倾斜操作握把36的正下方的倾斜操作握把36的长度范围、手能够同时够到的范围内,具体地,设置在倾斜操作握把36与底轨17之间的高度范围内。更具体地,操作按钮47设置在下述范围内将一只手的拇指的指根部搭在倾斜操作握把36的上表面侧上,在该状态下能够以其余的手指的指尖进行推入操作。图8、图9是将倾斜操作握把36和操作按钮47的操作时的状态放大表示的图。在落座在座椅101上的乘坐者m对座椅靠背11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的情况下,乘坐者m以将背部靠在座椅靠背11上的方式保持较深的坐姿,将一只手伸到座垫10的后部区域的侧面,如图8所示,握持倾斜操作握把36并向上方侧拉起,由此,能够调整座椅靠背 11的倾斜角度。另外,在对座垫10的前后位置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同样地,乘坐者m以将背部靠在座椅靠背11上的方式保持较深的坐姿,如图9所示,保持将一只手的拇指侧搭在倾斜操作握把36上不变地、用其余的手指的指尖将操作按钮47推入,由此能够调整座垫10的前后位置。同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01的情况下,倾斜操作握把36配置在座垫10的铰链轴40的附近的侧面上,并且,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5的操作按钮47配置在座垫10的侧面中的倾斜操作握把36的下方的手能够同时够到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容易地操作倾斜操作握把36和操作按钮47。另外,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倾斜操作握把36的操作方向设定为大致向上方拉起的方向,而座椅位置操作部即操作按钮47的操作方向设定为向座垫10的侧面推入的方向,因此,虽然将倾斜操作握把36和操作按钮47上下地接近配置,仍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坐者m的误操作。图10 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01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但配置在倾斜操作握把36的下方的位置操作握把234(座椅位置操作部)的动作方式稍有不同。图10是从侧方观察座椅201的与图1相同的图,图11是表示位置操作握把234 和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5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位置操作握把234,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在座垫10的一方的侧面中的倾斜操作握把36的正下方的倾斜操作握把36的长度范围、手能够同时够到的范围内,具体地,设置在倾斜操作握把36与底轨17之间的高度范围内。不过,如图11所示, 位置操作握把234以设在后端侧的沿座椅宽度方向的转动轴55为中心向上方转动操作。而且,在位置操作握把234的面对座垫10侧的侧面上安装有大致L字状的托架50,该托架50 的伸出部的上表面抵接在杆臂四的外侧伸出片32的下表面上。因此,若位置操作握把234 以后端侧的转动轴阳为中心向上方转动操作,则通过杆臂四解除座椅位置调整机构15的锁定。图12、图13是将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234的操作时的状态放大表示的图。在落座在座椅1上的乘坐者m调整座椅201的情况下,乘坐者m以将背部靠在座椅靠背11上的方式保持较深的坐姿,以横跨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234的方式将手搭上。在从该状态调整座椅靠背11的倾斜角度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用手握持倾斜操作握把36的单体并向上方侧拉起,在该状态下,将座椅靠背11调整至希望的角度。另外,在调整座垫10的前后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保持手指横跨在倾斜操
9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234上不变地、以使两操作握把36、234接近的方式对两操作握把36、234施加握持力。此时,倾斜操作握把36达到下方侧的限制位置因而无法进行进一步的下方变位,因此,仅下方侧的位置操作握把234以转动轴55为中心向上方被转动操作。 座垫10在该状态下调整前后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位置操作握把234的动作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稍有不同,但基本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不过,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进行操作的乘坐者m的小指侧(座垫10的后部侧)配置有转动轴50,因此,对倾斜操作握把36和位置操作握把234施加握持力并操作位置操作握把234时,乘坐者m容易施力,具有操作性良好的优点。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具有调整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的倾斜调整机构;调整座垫的前后位置的座椅位置调整机构,所述倾斜调整机构的倾斜操作部和所述座椅位置调整机构的座椅位置操作部配置在所述座垫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座垫的侧面中的所述座垫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接触部的附近,所述座椅位置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座垫的侧面中的所述倾斜操作部的下方的所述倾斜操作部的长度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位置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倾斜操作部的下方的、与该倾斜操作部同时手能够到的下方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操作部的操作方向和所述位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大致相同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操作部和座椅位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向,是落座在所述座垫上的乘坐者向大致上方拉起的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操作部和座椅位置操作部, 二者的握持部的形状不同。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操作部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向大致上方拉起的方向,所述座椅位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向被设定为向所述座垫的侧面侧推入的方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落座的乘坐者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对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和座垫的前后位置进行调整。倾斜操作握把(36)设置在座垫(10)的侧面中的铰链轴(40)的前部侧附近。位置操作握把(34)设置在座垫(10)的侧面中的倾斜操作握把(36)的下方的倾斜操作握把(36)的长度范围内。
文档编号B60N2/02GK102343840SQ201110185010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日
发明者岛村考造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