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64362阅读:9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具备:第一轨道,其适合固定于车辆地板以及座椅的一方;第二轨道,其适合固定于车辆地板以及座椅的另一方,并以相对于第一轨道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第一轨道连结。施力部件具有:卡止于第二连结壁部的卡止部、和卡止于锁定杆的卡止端部。施力部件伴随着弯曲变形而产生向锁定杆与第一轨道卡合的方向在高度方向上对该锁定杆施加的作用力。施力部件在卡止部以及卡止端部之间具有卷装于旋转轴的螺旋部。
【专利说明】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调整车辆地板以及座椅的相对位置的车辆用座椅滑动
>J-U ρ?α装直。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以来,作为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提出了多种方案。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具备:具有向上方打开的开口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下轨道、和阻塞该开口的截面大致U字状的上轨道。下轨道以及上轨道朝向长度方向相互滑动自如地卡合。而且,锁定杆被上轨道支承。
[0003]即、在锁定杆的安装部的U字状的截面内部配置有铆钉,并且在锁定杆设置有与该铆钉一起将安装部沿宽度方向贯通的弹簧销。锁定杆通过将铆钉铆接于上轨道的顶板而被紧固,由此绕弹簧销转动自如地与上轨道连结。
[0004]锁定杆一体地具有伴随着绕弹簧销的转动而能够进入形成于上轨道的下部的切口的卡止部。该卡止部遍及上轨道的宽度方向的大致全长而沿该方向扩展。而且,在卡止部上形成有锁定孔,该锁定孔伴随着锁定杆绕弹簧销的转动而能够供形成于下轨道的被卡合部嵌入。
[0005]此外,锁定杆与从上轨道的前端部插入的操作杆连接。另外,由板簧构成的锁定弹簧具有夹持于上轨道的顶板以及铆钉之间的一个端部。锁定杆被锁定弹簧的另一端部压接,并总是向锁定杆的卡止部进入上轨道的切口的方向、即向下轨道的被卡合部嵌入锁定孔的方向被施力。
[0006]因此,若锁定杆被锁定弹簧以转动的方式施力,从而该卡止部进入上轨道的切口并且下轨道的被卡合部嵌入锁定孔,则限制支承锁定杆的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的移动。由此,限制座椅沿两个轨道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地板的移动,即、座椅被锁定。
[0007]另一方面,若从操作杆输入解除操作力,从而锁定杆克服锁定弹簧的作用力,而向锁定杆的卡止部从上轨道的切口离开的方向、即下轨道的被卡合部从锁定孔离开的方向转动,则解除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的移动的限制。由此,允许座椅沿着两个轨道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地板的移动,即、座椅被解锁。
[0008]根据以上说明,能够将座椅调整、保持于适合乘客落座等所需的位置。
[0009]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具备:具有凸缘部的下轨道、和抱持凸缘部的上轨道。在上轨道的两端附近的顶板部形成有切口,并且在下轨道的凸缘部的内缘的两端部形成有凹口。在这种结构中,在组装时,将下轨道插入到上轨道内之后,通过将上轨道的切口向内侧折弯来形成折弯部。然后,在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移动时,使上轨道的折弯部抵接于由下轨道的凹口形成的阶梯部而卡止,由此将下轨道以及上轨道之间的相对移动量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0010]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355963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58-19836号公报
[0012]然而,由对锁定杆施力的板簧构成的锁定弹簧在锁定杆的旋转轴的位置、即铆钉的位置将锁定弹簧的前端部固定于上轨道、即顶板。换句话说,锁定弹簧至少将成为该固定端的端部规定在锁定杆的旋转轴的位置。在这样的制约下,存在无法充分确保与锁定弹簧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有关的锁定弹簧的长度(有效长)。在该情况下,锁定弹簧的长度缩短的部分,不得不相应地增大弹簧常数。例如与此相伴,若操作杆的解除所需的操作力增大,则可能会使操作性变差。
[0013]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上轨道的折弯部为了确保足够的强度而以悬臂支承来进行下轨道以及上轨道之间的相对移动的限制,例如不得不增加上轨道的板厚。
[0014]因此,如图8 (a)以及图8(b)所示,提出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具备:截面大致C字形的下轨道91,其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一对侧壁部91a;和上轨道92,其安装在该下轨道91内并且能够相对于该下轨道91进行相对移动。在该情况下,在两个侧壁部91a分别紧固有卡止销93的两端部,该卡止销93以遮断上轨道92的前端面92a的移动轨迹的方式沿下轨道91的宽度方向架设于两个侧壁部91a。因此,在上轨道92相对于下轨道91移动时,通过使上轨道92的前端面92a抵接于卡止销93并卡止,从而将下轨道91以及上轨道92之间的相对移动量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卡止销93以相对于下轨道91进行双支承的状态进行上轨道92的移动的限制,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
[0015]然而,在这种构造中,下轨道91以及上轨道92的相对移动量的限制范围,例如在下轨道91的卡止销93的位置一定的情况下,由上轨道92的移动方向的前端面92a以及卡止销93之间的距离、即该方向的上轨道92的长度来决定。换言之,即便是相同的下轨道91,若安装于该下轨道91的上轨道92的长度发生变化,则下轨道91以及上轨道92的相对移动量的限制范围也会自动变化。因此,调整下轨道91以及上轨道92的相对移动量的限制范围的自由度显著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1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配置空间的制约,并且能够抑制在将锁定杆从与轨道的卡合解除时增大所需的操作力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0017]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稳固地限制轨道间的相对移动而不降低调整轨道间的相对移动量的限制范围的自由度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001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具备:第一轨道,其适合固定于车辆地板以及座椅的一方;第二轨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车辆地板以及所述座椅的另一方,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轨道能够相对移动地连结,该第二轨道具有: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一对侧壁部、和将与所述第一轨道分离的两个所述侧壁部的基端彼此连结的连结壁部;旋转轴,其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且架设在两个所述侧壁部之间;锁定杆,其具有在两个所述侧壁部之间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供所述旋转轴贯通的一对纵壁部,通过绕所述轴线向一个方向转动由此与所述第一轨道卡合来限制该第一轨道以及所述第二轨道的相对移动,并通过绕所述轴线向另一方向转动由此解除与所述第一轨道的卡合从而解除所述相对移动的限制;施力部件,其具有卡止于所述连结壁部的卡止部以及卡止于所述锁定杆的卡止端部,并且伴随着弯曲变形而产生朝向所述锁定杆与所述第一轨道卡合的方向沿高度方向对该锁定杆施加的作用力;以及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与所述锁定杆连接,并对该锁定杆传递解除所述相对移动的限制的操作力,所述施力部件在所述卡止部以及卡止端部之间具有卷装于所述旋转轴的螺旋部,所述施力部件一体地具有施力部,该施力部从所述卡止部延伸并卡止于所述操作部件,且弹性地保持所述操作部件相对于所述锁定杆的连接状态。
[0019]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是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设置于具备地板以及座椅的车辆,具备:第一轨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座椅的一方;第二轨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座椅的另一方,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轨道能够相对移动地连结,该第二轨道具有: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一支承部、和将与所述第一轨道分离的所述一对第一支承部的基端彼此连结的连结部;旋转轴,其具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且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一对第一支承部之间;锁定杆,其具有一对第二支承部,所述一对第二支承部在所述一对第一支承部之间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供所述旋转轴贯通;施力部件,其具有卡止于所述连结部的卡止部以及卡止于所述锁定杆的卡止端部,并且伴随着弯曲变形而产生以使所述锁定杆与所述第一轨道卡合的方式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对该锁定杆施加的作用力,该施力部件在所述卡止部以及所述卡止端部之间具有卷装于所述旋转轴的螺旋部;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与所述锁定杆连接,并对该锁定杆传递解除所述相对移动的限制的操作力,通过使所述锁定杆绕所述轴线向一个方向旋转时与所述第一轨道卡合,由此禁止该第一轨道以及所述第二轨道的相对移动,通过使所述锁定杆绕所述轴线向另一方向转动时解除与所述第一轨道的卡合,由此允许所述相对移动,所述施力部件一体地具有施力部,该施力部从所述卡止部延伸并卡止于所述操作部件,且弹性地保持所述操作部件相对于所述锁定杆的连接状态。
[0020]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设置于具备地板以及座椅的车辆,具备:第一轨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座椅的一方;和第二轨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座椅的另一方,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轨道能够相对移动地连结,所述第一轨道具有:一对第一侧壁部,它们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一对第一折返壁部,它们从两个第一侧壁部的前端分别向互相对置的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进一步朝向该第一侧壁部的基端折返;以及限制部,其在所述第一轨道的长度方向的规定位置从所述第一折返壁部的前端进一步延伸,所述第二轨道具有:一对第二侧壁部,它们在两个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一对第二折返壁部,它们从两个第二侧壁部的前端分别向相互分离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进一步以被所述第一侧壁部以及所述第一折返壁部包围的方式折返;侧壁部安装孔和折返壁部安装孔,它们以在宽度方向对置的方式分别形成于在所述第二轨道的长度方向的规定位置相邻的所述第二侧壁部以及所述第二折返壁部,所述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还具备卡止部件,该卡止部件插入于所述侧壁部安装孔以及所述折返壁部安装孔,以便在宽度方向上架设在所述第二侧壁部以及所述第二折返壁部之间,在所述第一轨道以及所述第二轨道的相对移动方向上,将所述第一折返壁部的移动轨迹开放并且将所述限制部的移动轨迹遮断。
[0021]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上述锁定杆利用伴随着上述施力部件的弯曲变形而产生的作用力,以与上述第一轨道卡合的方式沿高度方向被施力。在该情况下,上述施力部件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的有效长度由与上述连结壁部的卡止位置(卡止部)以及上述旋转轴之间的长度、与上述锁定杆的卡止位置(卡止端部)以及上述旋转轴之间的长度、上述螺旋部的长度来决定。因此能够使上述施力部件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减小上述螺旋部的长度的量。由此,即便不使上述施力部件的端部从上述旋转轴向上述连结壁部徒劳地较长地延伸,也能够减小上述施力部件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而且,能够降低配置空间的制约,并且抑制解除上述锁定杆与上述第一轨道卡合时所需的操作力增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0023]图2是表示图1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24]图3(a)以及(b)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0025]图4(a)?(C)分别是沿图3(a)的4A-4A线、4B-4B线以及4C-4C线的剖视图。
[0026]图5(a)以及(b)分别是表示线簧的俯视图以及侧视图。
[0027]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组装状态的剖视图。
[0028]图7是表示卡止部件的立体图。
[0029]图8(a)以及(b)分别是示意地表示现有方式的横剖视图以及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参照图1?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车辆地板2上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有作为第一轨道的下轨道3。在该下轨道3上以相对于下轨道3而沿前后方向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有作为第二轨道的上轨道4。
[0031]此外,图1所示的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轨道对是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隔开间隔地配设的两对中的一对,此处表示朝向前方而配置于左侧的一对。在两个上轨道4上固定以及支承有用于供乘客落座的座椅5。通常,上轨道4相对于下轨道3的相对移动基本上是处于被限制的状态。设置有用于解除该限制状态的解除把手6。
[0032]如图2所示,下轨道3由板材构成,具有在宽度方向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部11以及将上述第一侧壁部11的基端彼此、即下端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壁部12。在各第一侧壁部11的前端、即上端以与第一侧壁部11连续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折返壁部13,该第一折返壁部13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进一步向第一侧壁部11的基端折返。
[0033]上述上轨道4由板材构成,并如图4(a)?(C)所示具有在下轨道3的两个第一折返壁部13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一对侧壁部的第二侧壁部14(第一支承部)以及将上述第二侧壁部14从下轨道3分离的基端彼此、即上端彼此连结的作为连结壁部的第二连结壁部15(连结部)。而且,在各第二侧壁部14的前端、即下端以与第二侧壁部14连续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折返壁部16,该第二折返壁部16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进一步以被第一侧壁部11以及第一折返壁部13包围的方式折返。
[0034]换句话说,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分别具有大致U字状截面,并以使上述开口部相互相对的方式对接,且主要利用第一以及第二折返壁部13、16彼此的卡合来防止在上下方向脱落。由上述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形成的轨道截面是大致矩形状的箱形。下轨道3与上轨道4配合而构成内部空间S。
[0035]如图3(a)以及图4(c)所示,在各第二折返壁部16和与之对置的第一侧壁部11之间安装有前后一对滚动部件20。上轨道4以使滚动部件20在该上轨道4与下轨道3之间滚动的状态,沿长度方向(前后方向)滑动自如地支承于该下轨道3。
[0036]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下轨道3的各第一折返壁部1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多个切口 13a,多个切口 13a沿该方向以规定的间隔从该第一折返壁部13的前端、SP下端向上延伸。在相邻的切口 13a之间分别形成有四角齿状的锁定爪13b。因此多个锁定爪13b以上述规定的间隔沿下轨道3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另外,在下轨道3的两个第一折返壁部1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限制部17,该限制部17从第一折返壁部13的前端、即下端进一步向下方阶梯状地延伸。当然,多个锁定爪13b全部配置为在下轨道3 (第一折返壁部13)的长度方向上夹设于两个限制部17之间。
[0037]在上轨道4的各第二侧壁部1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沿该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一对侧壁部安装孔14a。另外,如图4(a)所示,在上轨道4的各第二折返壁部16,在宽度方向上与各侧壁部安装孔14a对置地形成有折返壁部安装孔16a。侧壁部安装孔14a以及折返壁部安装孔16a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第一折返壁部13 (锁定爪13b)的下端以及限制部17的下端之间。
[0038]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侧壁部安装孔14a以及折返壁部安装孔16a,以在宽度方向上架设于第二侧壁部14以及第二折返壁部16之间的状态插入有卡止部件40。如图7所示,该卡止部件40例如由将金属制的板材折弯成U字状的板簧构成。该卡止部件40 —体地具有相互大致平行地扩展的一对卡合片41、和将上述两个卡合片41彼此连接的大致半圆筒状的连结部42。在两个卡合片41的中央部形成有防脱部43,该防脱部43以连结部42附近为基端而向相互分离的外侧被切开。此外,在卡止部件40的自由状态下,将两个卡合片41的端部41a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设定为比侧壁部安装孔14a的上下方向的两个内壁面之间的距离稍大。
[0039]在将卡止部件40组装于上轨道4时,以在长度方向上在两个限制部17之间配置侧壁部安装孔14a以及折返壁部安装孔16a的方式,预先组装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如图6所示,在该状态下,卡止部件40从上轨道4内向宽度方向外侧依次插入于侧壁部安装孔14a以及折返壁部安装孔16a。S卩、卡止部件40以连结部42为前端依次插入于侧壁部安装孔14a以及折返壁部安装孔16a。此时,通过将两个卡合片41或两个防脱部43按压于侧壁部安装孔14a的内壁面中在上下方向对置的内壁面部分,由此卡止部件40弹性变形以使两个卡合片41在该方向上闭合。然后,连结部42贯通折返壁部安装孔16a并且两个防脱部43通过侧壁部安装孔14a。因此,从侧壁部安装孔14a的上下方向的两个内壁面释放两个防脱部43,由此卡止部件40以使两个卡合片41在上下方向上打开的方式弹性复原。此时,两个防脱部43在与向侧壁部安装孔14a插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宽度方向内侧)上与该侧壁部安装孔14a的缘部卡合,由此抑制卡止部件40从上轨道4脱落。由此通过将两个卡合片41的端部41a压接于侧壁部安装孔14a的上下方向的两个内壁面,从而将卡止部件40保持于上轨道4。
[0040]此处,当然,在宽度方向上架设于第二侧壁部14以及第二折返壁部16之间的卡止部件40,在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方向上开放第一折返壁部13的移动轨迹并且遮断限制部17的移动轨迹。因此,在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相对移动时,通过使该限制部17以及卡止部件40抵接来限制该移动。此时,如图3(a)所示,卡止部件40以其前后方向、即与两个卡合片41的板厚方向亦即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面41b与限制部17抵接。由此,将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量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0041]如图2所示,在上轨道4的两个第二折返壁部16上,在比前侧的折返壁部安装孔16a更靠近前方处分别形成有圆形的轴安装孔16b。另外,在两个第二折返壁部16上分别形成有扇形的通孔16c,该通孔16c在两个折返壁部安装孔16a的中间部以轴安装孔16b为中心。此外,在上轨道4的第二连结壁部15上形成有一对狭缝状的支承孔21,该一对支承孔21在比轴安装孔16b更靠近前方处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上述两个支承孔21沿前后方向延伸。
[0042]另外,如图3(a)所示,在上轨道4的两个第二侧壁部14上分别形成有与上述轴安装孔16b同心的圆形的轴安装孔14b。另外,在两个第二侧壁部14分别形成有扇形的通孔14c,该通孔14c在两个侧壁部安装孔14a的中间部以轴安装孔14b为中心。轴安装孔14b、16b具有相互相等的内径,如图4(b)所示,通孔14c、16c具有相互相同的开口形状并在宽度方向上对置。
[0043]如图3(a)所示,在上轨道4内利用作为在宽度方向沿中心线(轴线)延伸的旋转轴的圆柱状的支承销22,而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有锁定杆30。即、如图2所示,锁定杆30具备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材构成的柄部31。该柄部31以遍及其长度方向全长并以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有一对纵壁部32 (第二支承部)的方式立起设置。将上述两个纵壁部32的宽度方向的距离设定为比上轨道4的两个第二侧壁部14的宽度方向的距离小。而且,两个纵壁部32在各自的前端部利用保持壁33将上端缘之间沿宽度方向连接,并且在各自的后端部利用顶板部34将上端缘之间沿宽度方向连接。而且,在两个纵壁部32分别形成有与支承销22 (轴安装孔14b、16b)同心的圆形的轴安装孔35。将两端插入两个轴安装孔14b、16b的支承销22插入并支承于两个轴安装孔35,由此柄部31转动自如地与上轨道4连结。
[0044]此外,保持壁33在侧面观察下呈向下形成为凸的圆弧形状。另外,两个纵壁部32分别具有凸缘状的支承壁32a,该支承壁32a在前后方向上的保持壁33以及轴安装孔35之间且从下端缘向相互对置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
[0045]在各纵壁部32,一对紧固部36在成为顶板部34的下方的后端部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从下端向下突出,各紧固部36形成为将以在前后方向邻接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紧固片36a、36b作为I组的结构。另一方面,锁定杆30具备平板状的锁定板37,该锁定板37以贯通两个通孔14c、16c的状态沿前后方向以及宽度方向扩展。在该锁定板37上形成有与各紧固部36对置并在上下方向开口的四个狭缝状的紧固孔38。在将该紧固部36插入到各紧固孔38之后,例如将贯通紧固孔38的两个紧固片36a、36b的前端以沿前后方向打开的方式压倒,由此将锁定板37紧固并固定于柄部31。
[0046]另外,在锁定板37上以上述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三个)锁定孔39,上述锁定孔39在比紧固部36靠宽度方向外侧处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如图4(b)所示,各锁定孔39与第一折返壁部13对置并在上下方向开口,且配置在能够与在下轨道3的长度方向相邻的多个(三个)锁定爪13b —致的位置。
[0047]而且,如图4 (b)中实线所示,在以使锁定板37上升的方式使锁定杆30绕支承销22转动时,各锁定孔39能够收容对应的锁定爪13b。在各锁定孔39收容对应的锁定爪13b时,限制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另一方面,如图4(b)中双点划线所示,在以使锁定板37下降的方式使锁定杆30绕支承销22转动时,各锁定孔39从对应的锁定爪13b脱离。此时,解除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的限制。
[0048]如图2所示,在上轨道4内配置有由一根线材构成的作为施力部件的线簧50。如图5 (a)所示,该线簧50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向后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并具有左右对称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延设部51,并且具有将上述两个延设部51的前端彼此在宽度方向连接的连接部52。另外,如图5(b)所示,各延设部51具有将长度方向中间部向上方弯曲而成的固定部53 (卡止部),并且具有在该固定部53的后侧朝向后方顺时针卷绕而成的螺旋部54。而且线簧50在比包括螺旋部54在内的两个延设部51的固定部53靠后方的部位形成第一施力部55,并且在比连接部52以及两个延设部51的固定部53靠前方的部位形成第二施力部56。
[0049]如图3(a)所示,线簧50以使各固定部53从上轨道4的该支承孔21突出的方式大体配置于柄部31内。另外,螺旋部54绕支承销22卷绕,由此将线簧50支承于上轨道4 (两个第二侧壁部14)。使线簧50的两个固定部53与支承孔21的后端面接触,从而在比螺旋部54 (支承销22)靠后方处使第一施力部55的后端部与锁定板37的下表面弹性地接触。换句话说,第一施力部55以与上轨道4的固定位置(固定部53)为支点包括螺旋部54在内弯曲变形,从而以该固定位置为支点对锁定杆30施力。因此锁定杆30被线簧50 (第一施力部55)以向锁定板37上升的方向、即与各锁定孔39对应的锁定爪13b嵌入的方向转动的方式施力。柄部31 (顶板部34)的上表面抵接于第二连结壁部15的下表面,由此限制锁定板37的转动。
[0050]在第一施力部55配设螺旋部54是为了抑制第一施力部55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并且实际上减小弯曲变形时的弹性系数(弹簧常数)。此外,线簧50的两个固定部53与支承孔21的前端面为非接触。而且,线簧50 (第二施力部56)的连接部52配置在比保持壁33靠前方处。
[0051]上述解除把手6通过将筒材弯曲而形成,并形成为在两个上轨道4的前侧沿宽度方向架设于两个上轨道4之间。如图2所示,解除把手6的向后方延伸的前端部61,呈外径比上述两个纵壁部32之间的宽度方向的距离小的圆筒形状,在其下部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支承槽62。
[0052]如图3 (a)所示,解除把手6在比各前端部61对应的柄部31 (锁定杆30)的保持壁33靠下侧且比两个支承壁32a靠上侧处插入两个纵壁部32之间。而且,将线簧50 (第二施力部56)的连接部52嵌入支承槽62,由此前端部61被卡止及防脱。换句话说,支承槽62的后端面62a成为与用于抑制解除把手6的前端部61的脱落的连接部52卡合的卡合面。另外,插入两个纵壁部32之间的前端部61配置为在其后方延长线上与支承销22对置。由此,即便前端部61过度插入到两个纵壁部32之间,也会被限制在抵接于支承销22为止的一定的范围。
[0053]而且,插入到两个纵壁部32之间的前端部61以在支承槽62内借助线簧50(第二施力部56)而上升的方式被施力。由此,在使前端部61的上部以及下部分别抵接于保持壁33的下表面以及两个支承壁32a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前端部61实际上被保持为绕支承销22而与锁定杆30 —体旋转。换句话说,线簧50兼具以使解除把手6与锁定杆30 —体旋转的方式弹性地保持解除把手6的功能。利用线簧50的连接部52弹性地保持前端部61 (解除把手6),例如是为了相对于锁定杆30具有适度的游隙地进行连结。或者是为了避免在因意外的外力等导致前端部61 (解除把手6)绕支承销22向与本来的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允许前端部61相对于锁定杆30摆动而对锁定杆30作用过大的负荷。另外,将对解除把手6的前端部61进行卡止的线簧50 (第二施力部56)的连接部52配置在比保持壁33靠前方,是为了抑制解除把手6相对于锁定杆30而绕连接部52摆动。
[0054]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0055]首先,释放解除把手6的操作力。此时,线簧50伴随着弯曲变形而产生向锁定杆30与下轨道3卡合的方向沿高度方向对锁定杆30施加的作用力。锁定杆30借助线簧50 (第一施力部55)的作用力而与前端部61 (解除把手6) —体地绕支承销22并向锁定板37上升的方向、即各锁定孔39嵌入对应的锁定爪13b的方向转动。由此,以上述方式限制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而且,支承于上轨道4的座椅5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被保持。
[0056]此处,以抬起解除把手6的前端的方式操作解除把手6。此时,锁定杆30克服线簧50 (第一施力部55)的作用力而与前端部61 (解除把手6) —体地绕支承销22而向锁定板37下降的方向、即各锁定孔39从对应的锁定爪13b脱离的一侧转动。由此,以上述方式解除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的限制。而且,能够进行支承于上轨道4的座椅5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如上所述,由于线簧50 (第一施力部55)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减小了螺旋部54的长度大小,所以此时解除操作所需的解除把手6的操作力也减小。特别是若上轨道4相对于下轨道3向最前方或最后方移动,则通过以上述方式使该限制部17以及卡止部件40抵接来限制该移动。由此将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量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时,卡止部件40以被双支承于上轨道4的状态抵接于限制部17,因此更稳固地限制该移动。详细而言,卡止部件40被双支承于在上轨道4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二侧壁部14以及第二折返壁部16。
[0057]如以上详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0058](I)利用伴随着线簧50(第一施力部55)的弯曲变形而产生的作用力,锁定杆30向与下轨道3卡合的方向在高度方向上被施力。在该情况下,线簧50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的有效长度,由两个延设部51中与第二连结壁部15卡止的位置(固定部53、即卡止部)及支承销22之间的长度、与锁定杆30卡止的位置(卡止端部)及支承销22之间的长度、以及螺旋部54的长度来决定。因此能够使线簧50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减小螺旋部54的长度的量。由此即便不使线簧50 (第一施力部55)的端部从支承销22向第二连结壁部15徒劳地较长地延伸,也能够减小线簧50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而且,能够降低配置空间的制约,并且能够抑制在解除锁定杆30与下轨道3卡合时所需的操作力的增大。
[0059]另外,线簧50在各延设部51实际上以卡止于第二连结壁部15 (支承孔21)的一方的端部以及供螺旋部54卷装的支承销22的两处支承于上轨道4,所以能够使线簧50的姿势更稳定。
[0060](2)解除把手6 (前端部61)在线簧50的第二施力部56中被弹性地保持相对于锁定杆30的连接状态,所以例如能够相对于锁定杆30具有适度的节奏感地与该锁定杆30连接。另外,第二施力部56 —体地设置于线簧50,所以能够附加上述功能并抑制部件件数的
>曰夕O
[0061](3)第二施力部56与上轨道4的长度方向的两个支承孔21的端面(前端面)为非接触。因此第二施力部56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的有效长度,例如比与上轨道4的长度方向的两个支承孔21的端面(前端面)接触的情况下长,因此能够减小第二施力部56的弯曲变形的弹簧常数。
[0062](4)解除把手6 (前端部61)在向锁定杆30的两个纵壁部32之间插入的方向的延长线上与支承销22对置,由此即便过度地插入,也能够将其限制在抵接于支承销22为止的一定的范围。
[0063](5)能够通过对一根线材进行简易的弯曲加工来形成线簧50。
[0064](6)在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相对移动时,通过使限制部17以及卡止部件40抵接来限制该移动。由此将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量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限制部17以及卡止部件40抵接时,该卡止部件40相对于上轨道4 (第二侧壁部14以及第二折返壁部16)以双支承的状态支承限制部17,因此能够更稳固地限制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特别是卡止部件40只要能够避免与周边部件(例如锁定杆30)的干扰,便能够配置在上轨道4的长度方向的任意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加调整下轨道3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量的限制范围的自由度。
[0065](7)卡止部件40在从内侧组装于上轨道4时,一边以沿上下方向闭合两端部41a的方式弹性变形,一边插入侧壁部安装孔14a以及折返壁部安装孔16a,并使该两端部41a压接于侧壁部安装孔14a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内壁面,由此能够将该卡止部件40简易地组装于上轨道4。
[0066](8)在限制部17以及卡止部件40抵接时,该卡止部件40以与其板厚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面41b支承限制部17,因此例如与沿板厚方向支承限制部17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稳固地限制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相对移动。
[0067](9)防脱部43在与向侧壁部安装孔14a以及折返壁部安装孔16a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卡合于侧壁部安装孔14a的缘部,由此能够抑制卡止部件40从上轨道4脱落。
[0068](10)在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组装后的后续工序中,可以无需如现有例子的限制构造那样的上轨道4的弯曲作业。
[0069]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地改变。
[0070]线簧50(第一以及第二施力部55、56)也可以形成为仅具有一个延设部51的结构。
[0071]线簧50可以由圆形截面的线材形成,也可以由四角截面的线材(所谓的带材)形成。
[0072]也可以分别单独设置对锁定杆30施力的施力部件、和保持解除把手6 (前端部61)的部件。
[0073]支承销22可以使两端部固定于上轨道4(两个第二侧壁部14)而支承于锁定杆30(两个纵壁部32),也可以使两端部轴支承于上轨道4(两个第二侧壁部14)而固定于锁定杆30 (两个纵壁部32)。
[0074]下轨道3或上轨道4也可以是通过将多个板材焊接等而结合的结构。
[0075]下轨道3及上轨道4、与车辆地板2及座椅5的固定关系(即上下的配置关系)也可以颠倒。在该情况下,设置于车辆地板2侧的锁定杆30的解除操作例如也可以通过电缆等由适当的操作部件来进行。
[0076]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可以是相对于每个座椅5各配设一个的结构,也可以是相对于每个座椅5各配设三个以上的结构。
[0077]伴随着下轨道及上轨道的相对移动的座椅移动方向,例如也可以是其宽度方向。
[0078]卡止部件40的防脱部也可以通过卡合于折返壁部安装孔16a的缘部来抑制从上轨道4脱落。
[0079]卡止部件40也可以以其板厚方向的端面支承限制部17的方式组装于上轨道4。
[0080]设置于上轨道4的卡止部件40,也可以在上轨道4的宽度方向单侧为一个。
[0081]也可以将限制部17以及卡止部件40仅配设在下轨道3以及上轨道4的各个宽度方向单侧。
[0082]也可以将限制部17配置于下轨道3 (第一折返壁部1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并且将卡止部件40配置于上轨道4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在该情况下,配置于下轨道3的宽度方向单侧的限制部17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沿长度方向以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一对。
[0083]也可以是通过使两端部压入或熔敷于在宽度方向相邻的侧壁部安装孔14a以及折返壁部安装孔16a而架设于第二侧壁部14以及第二折返壁部16之间的平板状或楔形的卡止部件。
[0084]附图标记说明:2…车辆地板;3…下轨道(第一轨道);4…上轨道(第二轨道);5…座椅;6…解除把手(操作部件);1L...第一侧壁部;13…第一折返壁部;14…第二侧壁部(侧壁部、第一支承部);14a…侧壁部安装孔;15…第二连结壁部(连结壁部、连结部);16…第二折返壁部;16a…折返壁部安装孔;17…限制部;21…支承孔;22...支承销(旋转轴);30...锁定杆;31...柄部;32...纵壁部(第二支承部);37...锁定板;40…卡止部件;41...卡合片;41a…端部;41b…端面;42...连结部;43…防脱部;50...线簧(施力部件);54…螺旋部;55…第一施力部;56…第二施力部(施力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轨道,其适合固定于车辆地板以及座椅的一方; 第二轨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车辆地板以及所述座椅的另一方,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轨道能够相对移动地连结,该第二轨道具有: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一对侧壁部、和将与所述第一轨道分离的两个所述侧壁部的基端彼此连结的连结壁部; 旋转轴,其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且架设在两个所述侧壁部之间; 锁定杆,其具有在两个所 述侧壁部之间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供所述旋转轴贯通的一对纵壁部,通过绕所述轴线向一个方向转动由此与所述第一轨道卡合来限制该第一轨道以及所述第二轨道的相对移动,并通过绕所述轴线向另一方向转动由此解除与所述第一轨道的卡合从而解除所述相对移动的限制; 施力部件,其具有卡止于所述连结壁部的卡止部以及卡止于所述锁定杆的卡止端部,并且伴随着弯曲变形而产生朝向所述锁定杆与所述第一轨道卡合的方向沿高度方向对该锁定杆施加的作用力;以及 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与所述锁定杆连接,并对该锁定杆传递解除所述相对移动的限制的操作力, 所述施力部件在所述卡止部以及卡止端部之间具有卷装于所述旋转轴的螺旋部,所述施力部件一体地具有施力部,该施力部从所述卡止部延伸并卡止于所述操作部件,且弹性地保持所述操作部件相对于所述锁定杆的连接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卡止部以插入形成于所述连结壁部的支承孔并与所述第二轨道的长度方向的所述支承孔的一端面接触的状态卡止于所述连结壁部, 所述施力部与所述第二轨道的长度方向的所述支承孔的任意的端面为非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插入两个所述纵壁部之间, 所述操作部件在向两个所述纵壁部之间插入的方向的延长线上与所述旋转轴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是由一根线材构成的线簧。
5.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设置于具备地板以及座椅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轨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座椅的一方; 第二轨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座椅的另一方,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轨道能够相对移动地连结,该第二轨道具有: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一对第一支承部、和将与所述第一轨道分离的所述一对第一支承部的基端彼此连结的连结部; 旋转轴,其具有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且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一对第一支承部之间; 锁定杆,其具有一对第二支承部,所述一对第二支承部在所述一对第一支承部之间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供所述旋转轴贯通; 施力部件,其具有卡止于所述连结部的卡止部以及卡止于所述锁定杆的卡止端部,并且伴随着弯曲变形而产生以使所述锁定杆与所述第一轨道卡合的方式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对该锁定杆施加的作用力,该施力部件在所述卡止部以及所述卡止端部之间具有卷装于所述旋转轴的螺旋部;以及 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与所述锁定杆连接,并对该锁定杆传递解除所述相对移动的限制的操作力, 通过使所述锁定杆绕所述轴线向一个方向旋转时与所述第一轨道卡合,由此禁止该第一轨道以及所述第二轨道的相对移动,通过使所述锁定杆绕所述轴线向另一方向转动时解除与所述第一轨道的卡合,由此允许所述相对移动, 所述施力部件一体地具有施力部,该施力部从所述卡止部延伸并卡止于所述操作部件,且弹性地保持所述操作部件相对于所述锁定杆的连接状态。
6.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设置于具备地板以及座椅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轨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座椅的一方;和 第二轨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座椅的另一方,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轨道能够相对移动地连结, 所述第一轨道具有:一对第一侧壁部,它们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一对第一折返壁部,它们从两个第一侧壁部的前端分别向互相对置的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进一步朝向该第一侧壁部的基端折返;以及限制部,其在所述第一轨道的长度方向的规定位置从所述第一折返壁部的前端进一步延伸, 所述第二轨道具有:一对第二侧壁部,它们在两个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一对第二折返壁部,它们从两个第二侧壁部的前端分别向相互分离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进一步以被所述第一侧壁部以及所述第一折返壁部包围的方式折返;侧壁部安装孔和折返壁部安装孔,它们以在宽度方向对置的方式分别形成于在所述第二轨道的长度方向的规定位置相邻的所述第二侧壁部以及所述第二折返壁部, 所述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还具备卡止部件,该卡止部件插入于所述侧壁部安装孔以及所述折返壁部安装孔,以便在宽度方向上架设在所述第二侧壁部以及所述第二折返壁部之间,在所述第一轨道以及所述第二轨道的相对移动方向上,将所述第一折返壁部的移动轨迹开放并且将所述限制部的移动轨迹遮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安装孔或所述折返壁部安装孔的内壁面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对置的内壁面部分, 所述卡止部件是以具有压接于所述内壁面部分的两端部的方式折返的板簧。
8.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件由板材构成,并能够以与板厚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面与所述限制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件具有被切开而形成的防脱部,以便在与向所述侧壁部安装孔以及所述折返壁部安装孔插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与所述侧壁部安装孔或所述折返壁部安装孔的缘部卡合。
【文档编号】B60N2/08GK203854532SQ201290000627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2日
【发明者】山田幸史, 后藤直希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