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1097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为了改善轮胎的均匀性,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带材(帘布层6、内衬层8),其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到达两胎圈部,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以及带束层,其在胎面部上配置在所述带材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将所述带材分断,所分断的各所述带材(分断帘布层6A、6B,分断内衬层8A、8B)分别具有在轮胎周向上接合的接合部(6Ab、6Bb,8Ab、8Bb),将各所述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以上配置。
【专利说明】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对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到达两胎圈部,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的帘布层和内衬层等带材加以改善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一种充气轮胎(充气子午线轮胎),其使帘布层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两端部对接,使配置在该帘布层的轮胎内侧的由不透气性橡胶构成的内衬层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两端部叠接,并且将帘布层的对接部配置于内衬层的叠接部的叠接区域。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221204号公报发明概要
[0006]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0007]如上述专利文献I所述的充气轮胎,两端到达胎圈部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的帘布层和内衬层等带材是将轮胎周向的两端部结合(接合)而构成。该接合部沿子午线方向连续设置。采用该构成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从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对地面作用力(RFV:Radial Force Variat1n,径向力变化)的不均匀可能导致均匀性恶化。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轮胎性能,要求解决这类课题。
[0008]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开发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均匀性的充气轮胎。
[0009]


【发明内容】

[0010]为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第I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带材,其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到达两胎圈部,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以及带束层,其在胎面部上配置在所述带材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将所述带材分断,所分断的各所述带材分别具有在轮胎周向上接合的接合部,将各所述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
[0011]根据该充气轮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所分断的各带材的各接合部在从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范围内,使相互位置以与接地长度相当的范围在轮胎周向上分开配置。在上述范围内,容易受到对地面作用力(RFV)的影响,通过将各接合部的相互位置以与接地长度相当的范围在轮胎周向上分开配置,便不会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同时受到接地的影响,对地面作用力的峰值位置被分散,因此可改善均匀性。
[0012]此外,第2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第I发明中,所述带材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两端在两胎圈部折回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的帘布层、和内贴于轮胎内面的内衬层中的至少一种。
[0013]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将存在于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的帘布层和内衬层中的至少一种做成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获得显著改善均匀性的效果。
[0014]此外,第3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第2发明中,所述带材是所述帘布层及所述内衬层时,将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向的所述帘布层和所述内衬层的所述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
[0015]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对帘布层和内衬层采用上述结构,帘布层及内衬层不会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同时受到接地的影响,对地面作用力的峰值位置被进一步分散,因此能够获得显著改善均匀性的效果。
[0016]此外,第4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第I至第3中任一发明中,所分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所述带材的接合部为多个且将其总数设为A时,将所述接合部的轮胎周向间隔设为(360 [° ]/A) X (+0.7)以上(360 [° ]/A) X (+1.3)以下的范围,并将所述多个接合部在轮胎周向上设为不均等间隔。
[0017]将多个接合部的轮胎周向间隔设为均等间隔时,对地面作用力的峰值位置在所分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带材的轮胎周向上为均等位置,会出现均匀性的改善效果减少的趋势。根据该充气轮胎,将多个接合部的轮胎周向间隔设为不均等间隔时,对地面作用力的峰值位置在所分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带材的轮胎周向上为不均等位置,均匀性的改善效果会增大。
[0018]此外,第5发明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第I至第4中任一发明中,所述带材是轮胎宽度方向两端在两胎圈部折回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的帘布层,所分断的各所述帘布层的分断宽度为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_30[%]以上95[%]以下。
[0019]如果分断的帘布层的分断宽度小于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_30[% ](重叠量更大),则会有导致轮胎重量增加的趋势;如果分断宽度超过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95[% ],则与帘布层的带束层的重叠量会减少,出现轮胎的耐久性降低的趋势。因此,分断的帘布层重叠时,其分断宽度优选为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_30[% ]以上;分断的帘布层的分断端分开时,其分断宽度优选为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95[% ]以下。
[0020]发明效果
[0021]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能够改善均匀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
[0023]图2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接合部的带材的局部放大展开图。
[0024]图3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放大图。
[0025]图4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放大图。
[0026]图5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带材展开图。
[0027]图6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带材展开图。
[0028]图7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其他示例的带材展开图。
[0029]图8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带材侧视图。
[0030]图9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帘布层一例的子午线剖面图。
[0031]图10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充气轮胎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0032]图1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充气轮胎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0033]图12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充气轮胎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方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含有该行业人士能够且容易置换的物件、或者实质上相同的物件。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可在本行业人士不言自明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
[0035]图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以下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I的旋转轴(未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靠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靠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充气轮胎I的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充气轮胎I的轮胎宽度中心的平面。轮胎宽度是指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即,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距离轮胎赤道面CL最远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轮胎赤道线是指,在轮胎赤道面CL上沿着充气轮胎I的轮胎周向的线。本实施方式中,轮胎赤道线与轮胎赤道面一样,均标以符号“CL”。
[0036]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如图1所示,具有胎面部2、位于其两侧的胎肩部3、由各胎肩部3依次连接的侧壁部4、以及胎圈部5。此外,该充气轮胎I具备帘布层6、带束层7、内衬层8。
[0037]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胎面胶)构成,露出于充气轮胎I的轮胎径向最外侧,其表面成为充气轮胎I的轮廓。在胎面部2的外周表面,即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踏面上,形成胎面21。胎面21上设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主槽22。而且,通过这些多根主槽22,胎面21形成多个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条状环岸部23。此外,图中虽未显示,但在胎面21的各环岸部23上,设有与主槽22交叉的胎纹槽。环岸部23在轮胎周向上被胎纹槽分割成多个。此外,胎纹槽在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形成为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另外,胎纹槽可以是连通主槽22或不连通主槽22中的任意一种形态。
[0038]胎肩部3是胎面部2中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部位。此外,侧壁部4是在充气轮胎I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露出的部位。此外,胎圈部5具有胎圈芯51和胎边芯52。胎圈芯51通过将钢丝即胎圈钢丝卷成环状而形成。胎边芯52是帘布层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胎圈芯51位置卷起所形成的空间中配置的橡胶材料。
[0039]帘布层6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带材,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在一对胎圈芯51处,自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卷起,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延伸,并在轮胎周向上绕成环状,构成轮胎的骨架。该帘布层6至少设置I层。帘布层6是多个并列设置的帘布层帘线(未图示)经覆层橡胶覆盖而成,所述帘布层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在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帘布层帘线由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组成。此外,帘布层6也可以由热塑性树脂片形成。热塑性树脂片由热塑性树脂或者在热塑性树脂中共混了弹性体成分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构成,不具有帘线。
[0040]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酰胺类树脂〔例如尼龙6 (N6)、尼龙 66 (N66)、尼龙 46 (N46)、尼龙 11 (Nll)、尼龙 12 (N12)、尼龙 610 (N610)、尼龙 612 (N612)、尼龙6/66共聚物(N6/66)、尼龙6/66/610共聚物(N6/66/610)、尼龙MXD6、尼龙6T、尼龙9T、尼龙6/6T共聚物、尼龙66/PP共聚物、尼龙66/PPS共聚物〕、聚酯类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I)、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四甲撑二醇共聚物、PET/PEI共聚物、聚芳酯(PAR)、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液晶聚酯、聚氧亚烷基二酰亚胺二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等芳香族聚酯〕、聚腈类树脂〔例如聚丙烯腈(PAN)、聚甲基丙烯腈、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甲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腈/苯乙烯/ 丁二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乙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丙烯酸甲酯树脂(EMA)〕、聚乙烯基类树脂〔例如乙酸乙烯酯(EVA)、聚乙烯醇(PVA)、乙烯醇/乙烯共聚物(EVOH)、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氯乙烯(PVC)、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偏二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纤维素类树脂〔例如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氟类树脂〔例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氟乙烯(PVF)、聚氯氟乙烯(PCTFE)、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酰亚胺类树脂〔例如芳香族聚酰亚胺(PI)〕等。
[0041]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弹性体例如可列举出二烯类橡胶及其氢化物〔例如NR、IR、环氧化天然橡胶、SBR、BR(高顺式BR及低顺式BR)、NBR、氢化NBR、氢化SBR〕、烯烃类橡胶〔例如乙烯丙烯橡胶(EPDM、EPM)、马来酸改性乙烯丙烯橡胶(M-EPM)〕、丁基橡胶(IIR)、异丁烯与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或二烯类单体的共聚物、丙烯酸橡胶(ACM)、离聚物、含卤素橡胶〔例如Br-1IR、C1-1IR、异丁烯对甲基苯乙烯共聚物的溴化物(Br-1PMS)、氯丁二烯橡胶(CR)、氯醚橡胶(CHC、CHR)、氯磺化聚乙烯(CSM)、氯化聚乙烯(CM)、马来酸改性氯化聚乙烯(M-CM)〕、硅橡胶〔例如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二甲基硅橡胶、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含硫橡胶〔例如聚硫化橡胶〕、氟橡胶〔例如偏二氟乙烯类橡胶、含氟乙烯基醚类橡胶、四氟乙烯-丙烯类橡胶、含氟硅类橡胶、含氟磷腈类橡胶〕、热塑性弹性体〔例如苯乙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氨酯类弹性体、聚酰胺类弹性体〕等。
[0042]带束层7是至少层叠2层带束层71、72的多层构造,在胎面部2上配置于帘布层6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并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帘布层6。带束层71、72是多根并列设置的帘线(未图示)经覆层橡胶覆盖而成,所述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成规定角度(例如20度?30度)。帘线由钢丝或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组成。此外,相互重叠的带束层71、72中,彼此的带束层帘线交叉配置。
[0043]内衬层8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带材,在轮胎内面即帘布层6的内周面,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到达一对胎圈部5,并且在轮胎周向上绕成环状后进行粘贴。内衬层8用来抑制空气分子渗透到轮胎外侧。内衬层8由丁基类橡胶形成。此外,内衬层8也可与帘布层6同样地由热塑性树脂片形成。
[0044]图2是显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带材(帘布层)的局部放大展开图,图3和图4是显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放大图,图5是显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带材(内衬层)的展开图,图6是显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带材(帘布层和内衬层)的展开图,图7是显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其他示例的带材(帘布层)的展开图。
[0045]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中,带材即上述帘布层6和内衬层8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分断。
[0046]图2中,显示了带材即帘布层6被分断的形态,所分断的帘布层6分别显示为分断帘布层6A、6B。此外,图2中,帘布层6(分断帘布层6A、6B)省略了该轮胎周向上的一部分以及子午线方向上的胎圈部5侧的一部分。而且,各分断帘布层6A、6B以所分断的各分断端6Aa、6Ba相互相向的方式,留有间隔地配置着。图中虽未明不,但各分断帘布层6A、6B也可以各分断端6Aa、6Ba相互对接的方式进行配置。此时,可以将对接位置设在轮胎赤道面CL上,也可离开轮胎赤道面CL。此外,图中虽未明示,但各分断帘布层6A、6B也可以各分断端6Aa、6Ba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
[0047]各分断帘布层6A、6B在轮胎周向上卷绕,并且具有将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2个端部相互接合的接合部6Ab、6Bb。此处,接合部6Ab、6Bb具有如图3所示使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2个端部相互重叠接合的形态以及如图4所示通过使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2个端部倾斜着相互对接来重叠接合的形态,以重叠的轮胎周向上的宽度J在子午线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图2中,这些接合部6Ab、6Bb显示为线状。
[0048]而且,帘布层6在将充气轮胎I组装到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在图1及图2所示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将分断帘布层6A、6B的接合部6Ab、6Bb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 ]以上配置。如图2所示,轮胎周向上20[° ]的范围L在常用的充气轮胎中相当于接地长度GL的范围。即,各分断帘布层6A、6B的接合部6Ab、6Bb的相互位置分开与一般充气轮胎I的接地长度GL相当的范围以上配置。另外,接合部6Ab、6Bb如上所述具有轮胎周向的宽度J,并以该宽度J超出轮胎周向上小于20[° ]的范围的方式配置。此外,接合部6Ab、6Bb在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在全部或范围SW的50[% ]以上的区域沿轮胎周向错开20[° ]以上配置。
[0049]此处,轮胎最大宽度(也称为轮胎剖面宽度)是指,在将充气轮胎I组装到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轮胎宽度方向上距轮胎赤道面CL最远部分之间的距离,是不包括轮胎侧视图案和文字等的宽度。另外,在设有保护轮辋的轮辋保护条(在侧壁部4的轮胎径向内侧沿轮胎周向设置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构件)的轮胎中,该轮辋保护条是轮胎宽度方向最大的部分,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定义的轮胎最大宽度不包括轮辋保护条。
[0050]此外,接地长度GL是指,在将充气轮胎I安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以静止状态将安装好的充气轮胎垂直放置在平板上,施加与正规负载相应的负载时,轮胎与平板的接触面(接地面:图中符号G)中在轮胎周向上的最大直线距离。另外,接地面G在图中显示为大致矩形,但实际上为没有棱角的桶型。此外,虽然接地面G在图中显示为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直线距离即接地宽度与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宽度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
[0051]另外,正规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标准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或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此外,正规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1US COLD INFLAT1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 INFLAT1N PRESSURES”。此外,正规负载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TRA 所规定的 “TIRE LOAD LIMITS AT VAR1US COLD INFLAT1N PRESSURES” 中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LOAD CAPACITY”。
[0052]图5中,显示了带材即内衬层8被分断的形态,所分断的内衬层8分别显示为分断内衬层8A、8B。此外,图5中,内衬层8(分断内衬层8A、8B)省略了该轮胎周向上的一部分以及子午线方向上的胎圈部5侧的一部分。而且,各分断内衬层8A、8B中,所分断的各分断端8Aa、8Ba相互对接地接合着。此时,可以将对接位置设在轮胎赤道面CL上,也可离开轮胎赤道面CL。
[0053]内衬层8的各分断内衬层8A、8B在轮胎周向上卷绕,并且具有将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2个端部相互接合的接合部8Ab、8Bb。此处,接合部8Ab、8Bb具有如图3所示使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2个端部相互重叠接合的形态以及如图4所示通过使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2个端部倾斜着相互对接来重叠接合的形态,以重叠的轮胎周向上的宽度J在子午线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图5中,这些接合部8Ab、8Bb显示为线状。
[0054]而且,内衬层8在将充气轮胎I组装到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在图1及图5所示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将各分断内衬层8A、8B的各接合部8Ab、8Bb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如图5所示,在轮胎周向上20[° ]的范围L是指,在接地长度GL较短的低扁平轮胎中相当于接地长度GL的范围。即,各分断内衬层8A、8B的接合部8Ab、8Bb的相互位置分开与低扁平轮胎的接地长度GL相当的范围以上配置。另外,接合部8Ab、8Bb如上述具有轮胎周向的宽度J,并以该宽度J超出轮胎周向上小于20[° ]的范围的方式配置。此外,接合部8Ab、8Bb在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在全部或范围SW的50[%]以上的区域沿轮胎周向错开20[° ]以上配置。
[0055]图6中,将带材即帘布层6和内衬层8被分断的形态即图2和图5所示的形态组合在一起的形态。即,帘布层6在将充气轮胎I组装到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在图1及图6所示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将各分断帘布层6A、6B的各接合部6Ab、6Bb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而且,内衬层8在将充气轮胎I组装到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在图1及图6所示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将各分断内衬层8A、8B的各接合部8Ab、8Bb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
[0056]另外,将分断帘布层6A、6B的接合部6Ab、6Bb的相互位置及分断内衬层8A、8B的接合部8Ab、8Bb的相互位置如上所述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时,优选为将分断帘布层6A的接合部6Ab与分断内衬层8A的接合部8Ab的相向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且将分断帘布层6B的接合部6Bb与分断内衬层SB的接合部SBb的相向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
[0057]图7显示作为带材的帘布层6被分断的形态,且接合部6Ab、6Bb相对于子午线方向倾斜延伸。这种情况下,帘布层6在将充气轮胎I组装到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在图1及图7所示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将各分断帘布层6A、6B的各接合部6Ab、6Bb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即,倾斜延伸的各接合部6Ab、6Bb的在轮胎周向上最近的部分沿轮胎周向错开20[° ]以上配置。接合部6Ab、6Bb的倾斜方向如图7所示,两者可以是相同方向,也可以是未图示的不同方向。另外,虽然图中并未明示,但作为带材的内衬层8同样可以是如下形态,即内衬层8的接合部8Ab、8Bb还可相对于子午线方向倾斜延伸。这种情况下,倾斜延伸的各接合部8Ab、8Bb的在轮胎周向上最近的部分沿轮胎周向错开20 [° ]以上配置。
[0058]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具有:带材(帘布层6或内衬层8等),其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到达两胎圈部5,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以及带束层7,其在胎面部2中配置在带材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其中在轮胎宽度方向将带材分断,所分断的各带材(分断帘布层6A、6B、分断内衬层8A、8B)分别具有在轮胎周向上接合的接合部^Ab、6Bb,8Ab、8Bb),将各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
[0059]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所分断的各带材的各接合部,在从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范围SW内,使相互位置以与接地长度GL相当的范围在轮胎周向上分开配置。在上述范围SW内,容易受到对地面作用力(RFV)的影响,通过将各接合部的相互位置以与接地长度GL相当的范围在轮胎周向上分开配置,便不会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同时受到接地的影响,对地面作用力的峰值位置被分散,因此可改善均匀性。
[0060]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中,优选带材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在两胎圈部5折回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的帘布层6,和内贴在轮胎内面的内衬层8中的至少一种。
[0061]根据该充气轮胎I,通过将存在于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的帘布层6和内衬层8中的至少一种做成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获得显著改善均匀性的效果。另外,带材不限于帘布层6和内衬层8,只要是存在于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的带材(例如增强层),都能够通过上述结构获得改善均匀性的效果。
[006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带材是帘布层6及内衬层8时,优选为在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SW内,将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向的帘布层6与内衬层8的接合部6Ab、8Bb,6Bb、8Ab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
[0063]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将帘布层6及内衬层8采用上述构成,帘布层6及内衬层8不会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同时受到接地的影响,对地面作用力的峰值位置被进一步分散,因此能够获得显著改善均匀性的效果。
[0064]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中,所分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带材(帘布层6、内衬层8等)的接合部(6Ab、6Bb,8Ab、8Bb)为多个且将其总数设为A时,优选为将接合部的轮胎周向间隔设为(360[° ]/A)X(+0.7)以上(360[° ]/A) X (+1.3)以下的范围,并将多个接合部在轮胎周向上设为不均等间隔。
[0065]根据该充气轮胎1,如图8的显示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的接合部的带材侧视图所示,接合部(图8中带材为帘布层6,此处表示分断帘布层6A的接合部6Ab)总数A为4时,该接合部6Ab的轮胎周向的间隔为63[° ]以上117[° ]以下。将4个接合部6Ab的轮胎周向间隔设为均等间隔时,如图8虚线所示间隔为90[° ],对地面作用力的峰值位置在所分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带材的轮胎周向上为均等位置,会出现均匀性的改善效果减少的趋势。因此,如图8实线所示,如果将4个接合部6Ab的轮胎周向间隔在63[° ]以上117[° ]以下的范围内设为不均等间隔(图8中顺时针从上开始分别为80[° ]、110[° ]、70[° ]、100[° ]),则对地面作用力的峰值位置在所分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带材的轮胎周向上为不均等位置,均匀性的改善效果会增大。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不均等间隔包括例如在顺时针方向上为80[° ]、100[° ]、80[° ]、100[° ]或者例如在顺时针方向上为80[° ]、80[° ]、100[° ]、100[° ]的情况。
[0066]另外,作为带材的帘布层6及内衬层8被分断时,优选为将所分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的分断帘布层及分断内衬层中的多个接合部的总数设为A,将接合部的轮胎周向间隔设为(360[° ]/A) X (+0.7)以上(360[° ]/A) X (+1.3)以下的范围,并将多个接合部在轮胎周向上设为不均等间隔。如此,包括帘布层6和内衬层8在内,可增大均匀性的改善效果。
[0067]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中,如图9的显示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的帘布层一例的子午线剖面图所示,所分断的各帘布层6(分断帘布层6A、6B)的分断宽度RW(分断端6Aa、6B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优选为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_30[% ]以上95[% ]以下。
[0068]此处,分断宽度RW为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30[% ]是指,分断端6Aa与分断帘布层6B重叠,分断端6Ba与分断帘布层6A重叠,以这种方式分断帘布层6A、6B相互重叠时的分断端6Aa、6Ba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即,相互的分断帘布层6A、6B重叠时,其分断宽度RW优选为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30 [% ]以上;相互的分断帘布层6A、6B的分断端6Aa、6Ba分开时,其分断宽度RW优选为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95 [% ]以下。分断宽度RW不足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_30[% ]时,会出现导致轮胎重量增加的趋势;分断宽度RW超过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TW的95 [% ]时,会出现帘布层6与带束层7的重叠量减少、轮胎的耐久性降低的趋势。
[0069]实施例
[0070]图10?图12是显示本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试验结果的图表。本实施例中,对于不同条件的多种充气轮胎实施了有关均匀性、轮胎重量以及耐久性的试验。
[0071]本试验中以轮胎尺寸235/40R18的充气轮胎作为试验轮胎。
[0072]均匀性的评估方法如下,对组装到正规轮辋上填充正规内压(180[kPa])且施加正规负载的上述试验轮胎,依据轮胎均匀性JAS0C607 “汽车轮胎均匀性试验法”中规定的方法,测量其径向力变化(RFV)。然后根据该测量结果,以常规例为标准(100)进行指数评估。该指数评估中,数值越大,表示均匀性越优异。
[0073]轮胎重量的评估方法使用测量器对上述试验轮胎的重量进行测量。然后根据该测量结果,以常规例为标准(100)进行指数评估。该指数评估中,数值越大,表示轮胎重量越轻越优异。
[0074]耐久性的评估方法如下,将组装到正规轮辋上并填充正规内压(180[kPa])的上述试验轮胎安装到滚筒直径1707[mm]的滚筒试验机上,在时速81 [km/h]、周围温度38 ± 3 [°C ]的条件下,以JATMA所规定最大负载的85 [ % ]行驶4小时,以90 [ % ]行驶6小时,以100[% ]行驶24小时,以115[% ]行驶4小时,以130[% ]行驶4小时,以145[% ]行驶4小时,以160[% ]行驶4小时后,测量轮胎外观及内部是否发生了故障。〇表示无故障,X表示发生了故障。
[0075]如图10所示,常规例的充气轮胎中,帘布层及内衬层没有被分断。比较例I的充气轮胎中,虽然帘布层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分断,但在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各分断帘布层的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小于20[° ]。
[0076]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实施例1?实施例8的充气轮胎中,帘布层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分断,并且在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各分断帘布层的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为20[° ]以上。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帘布层的接合部是单个。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帘布层的接合部为多个,轮胎周向上的间隔为(360 [° ]/Α)Χ(+0.7)以上(360[。]/Α)Χ(+1.3)以下的范围,在轮胎周向上均等配置。实施例3?实施例8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帘布层的接合部为多个,轮胎周向上的间隔为(360 [° ]/Α)Χ(+0.7)以上(360[。]/Α)Χ(+1.3)以下的范围,在轮胎周向上不均等配置。实施例5?实施例7的充气轮胎中,帘布层的分断宽度为带束层的最大宽度的_30[% ]以上95[%]以下。
[0077]如图11所示,常规例的充气轮胎中,帘布层及内衬层没有被分断。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中,虽然内衬层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分断,但在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各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小于20[° ]。
[0078]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实施例9?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内衬层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分断,并且在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各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为20[° ]以上。实施例9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是单个。实施例10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为多个,轮胎周向上的间隔为(360[。]/Α) X (+0.7)以上(360[。]/Α) X (+1.3)以下的范围,在轮胎周向上均等配置。实施例11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为多个,轮胎周向上的间隔为(360[° ]/Α) X (+0.7)以上(360[° ]/Α) X (+1.3)以下的范围,在轮胎周向上不均等配置。
[0079]如图12所示,常规例的充气轮胎中,帘布层及内衬层没有被分断。比较例3的充气轮胎中,虽然帘布层和内衬层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分断,但在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各分断帘布层及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小于20[° ]。
[0080]另一方面,如图12所不,实施例12?实施例25的充气轮胎中,帘布层和内衬层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分断,并且在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各分断帘布层及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轮胎周向上为20[° ]以上。实施例12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帘布层和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是单个。实施例13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帘布层和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为多个,轮胎周向上的间隔为(360[° ]/A)X(+0.7)以上(360[° ]/A) X (+1.3)以下的范围,在轮胎周向上均等配置。实施例14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帘布层和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为多个,轮胎周向上的间隔为(360[° ]/A)X(+0.7)以上(360[° ]/A) X (+1.3)以下的范围,分断帘布层在轮胎周向上不均等配置,分断内衬层均等配置。实施例15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帘布层和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为多个,轮胎周向上的间隔为(360[° ]/Α)Χ(+0.7)以上(360[° ]/Α)Χ(+1.3)以下的范围,分断帘布层在轮胎周向上均等配置,分断内衬层不均等配置。实施例16的充气轮胎中,各分断帘布层和分断内衬层的接合部为多个,轮胎周向上的间隔为(360[° ]/A) X (+0.7)以上(360[° ]/Α) X (+1.3)以下的范围,分断帘布层及分断内衬层在轮胎周向上不均等配置。实施例17的充气轮胎中,实施例13中帘布层与内衬层的接合部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为20[° ]以上。实施例18的充气轮胎中,实施例14中帘布层与内衬层的接合部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为20[° ]以上。实施例19的充气轮胎中,实施例15中帘布层与内衬层的接合部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为20[° ]以上。实施例20的充气轮胎中,实施例16中帘布层与内衬层的接合部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为20[° ]以上。实施例22?实施例24的充气轮胎中,实施例20中帘布层的分断宽度相对于带束层的最大宽度为_30[% ]以上95[% ]以下。
[0081]如图10?图12的试验结果所示,可以看出实施例1?实施例24的充气轮胎的均匀性得到了改善。
[0082]符号说明
[0083]I充气轮胎
[0084]2胎面部
[0085]5胎圈部
[0086]6帘布层
[0087]6Α、6Β分断帘布层
[0088]6Aa>6Ba 分断端
[0089]6Ab>6Bb 接合部
[0090]7带束层
[0091]8内衬层
[0092]8A、8B分断内衬层
[0093]8Aa、8Ba 分断端
[0094]8Ab>8Bb 接合部
[0095]GL接地长度
[0096]Rff分断宽度
[0097]Sff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
[0098]Tff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带材,其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到达两胎圈部,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以及带束层,其在胎面部上配置在所述带材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其特征在于, 在轮胎宽度方向将所述带材分断,所分断的各所述带材分别具有在轮胎周向上接合的接合部,并且将各所述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材是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在两胎圈部折回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的帘布层、和内贴于轮胎内面的内衬层中的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材是所述帘布层及所述内衬层时,将在轮胎宽度方向相向的所述帘布层与所述内衬层的所述接合部的相互位置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端部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在轮胎周向上错开20[° ]以上配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分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所述带材的接合部为多个且将其总数设为A时,将所述接合部的轮胎周向间隔设为(360[° ]/A) X (+0.7)以上(360[° ]/A) X (+1.3)以下的范围,并将所述多个接合部在轮胎周向上设为不均等间隔。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材是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在两胎圈部折回且在轮胎周向上卷绕的帘布层,所分断的各所述帘布层的分断宽度为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的_30[%]以上95[%]以下。
【文档编号】B60C9/08GK104411510SQ201380035863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日
【发明者】畑宽, 佐藤有二 申请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