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防托底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2216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车辆防托底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防托底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车辆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各类车辆行业已进入爆发式的增长阶段,市场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同时,终端客户对整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可靠、美观舒适是人们对车辆评价的首要指标。

当今的乘用车,无论是轿车,SUV,还是越野车均采用四轮着地,底盘距地的距离多在200mm至400mm之间。为了提高车辆的路况通过性,当遇到路况凹凸不平时,防止拖底,提高越野车辆、轿车的通过性,避免底盘被划伤损坏。一些汽车厂商采用空气悬挂机构或其它措施等,暂时性的提高车辆底盘的高度,采用空气悬挂造价高,对车辆原有结构改变较大,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车辆防托底装置,生产成本低,加工制造、安装等方便,又能保证车辆在凹凸不平路面行进时,有效防止底盘被路面刮伤,提高车辆的路况通过性是目前车辆制造技术领域中急需改善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防托底装置,生产成本低,加工制造、安装等方便,又能保证车辆在凹凸不平路面行进时,有效防止底盘被路面刮伤,提高车辆的路况通过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采用上述的车辆防托底装置,将车辆防托底装置安装于车辆的底盘,可有效保护底盘,提高越野车辆、轿车的通过性,同时又可以防止底盘被路面划伤,实用性强,加工成本低,安装方便,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改善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防托底装置,所述车辆防托底装置用于安装在车辆的底盘,增大所述车辆的纵向通过角,防止所述车辆的底盘被刮伤。所述车辆防托底装置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滚动轮。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相对的另一端,所述滚动轮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之间,且所述滚动轮可相对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均安装有轴承,所述滚动轮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滚动轮包括第一短轴、第二短轴和滚筒,所述第一短轴位于所述滚筒的一端,所述第二短轴位于所述滚筒相对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短轴插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短轴插入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侧板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滚动轮包括转轴和滚筒,所述滚筒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防托底装置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防护罩用于减小所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并且防止所述滚动轮外露。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第二侧板的截面呈三角形。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用于将所述底板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底盘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架、底盘和多个上述的车辆防托底装置,所述底盘固定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多个所述车辆防托底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底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盘包括第一分段、第二分段和第三分段,所述第二分段位于所述车辆的前轮与后轮之间。所述第一分段位于所述前轮与前保险杠之间,所述第三分段位于所述后轮与后保险杠之间。

所述第一分段上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设有一排或多排所述车辆防托底装置,增大所述车辆的接近角,所述第二分段上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设有一排或多排所述车辆防托底装置,增大所述车辆的纵向通过角,所述第三分段上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设有一排或多排所述车辆防托底装置,增大所述车辆的离去角,以提高所述车辆的爬坡性能。每排所述车辆防托底装置的数量为两个至四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托底装置和车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托底装置,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滚动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设置,通过将第一侧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底板的一端,将第二侧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底板相对的另一端,将滚动轮安装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之间,使得滚动轮可相对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转动。该车辆防托底装置可以有效防止车辆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进时、车辆底盘被刮伤,提高车辆通过性。该车辆防托底装置安装方便,不需要对车辆原有结构进行较大改动,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实用性强,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包括车架、底盘和上述的车辆防托底装置,将车辆防托底装置安装在底盘上,当车辆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时,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通过性和保护底盘不被路面刮伤。该车辆组装方便、防托底效果好,且不需要对车辆的原有结构进行较大改动,生产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托底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托底装置的底板和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车辆防托底装置的另一分布示意图。

图标:100-车辆防托底装置;110-底板;120-第一侧板;121-第一通孔;130-第二侧板;131-第二通孔;111-第三通孔;140-滚动轮;141-滚筒;143-第一短轴;145-第二短轴;200-车辆;210-车架;220-底盘;221-第一分段;223-第二分段;225-第三分段;230-前轮;240-后轮;260-防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等,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的大多数乘用车,无论是轿车,SUV,还是越野车均采用四轮着地,底盘距离地面的距离多在200mm至400mm之间。因此,当车辆遇到路况凹凸不平时,底盘很容易被刮伤,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车辆陷入困境,无法行驶等。乘用车辆的底盘高度一般与车轮直径有关,与空气阻力有关,与地面摩擦噪声等有关。为了提高车辆的路况通过性,防止乘用车在通过凹凸的路面时,出现底盘托底、划伤车辆底盘的问题出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防托底装置,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提高车辆的路况通过性,以适应于各种路况的行驶。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防托底装置100,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用于安装在车辆的底盘220,提高越野车辆、轿车通过凹凸不平路面的性能,尤其是长车轴距的车辆,提高其通过性,防止车辆的底盘220被刮伤。通过改变车辆的纵向通过角(在汽车空载、静止时,在汽车侧视图上分别通过前、后车轮外缘做切线交于车体下部较低部位所形成的最小锐角)、接近角(水平面与切于前轮轮胎外缘的平面之间的最大夹角)和离去角(水平面与切于车辆最后车轮轮胎外缘的平面之间的最大夹角),从而提高越野车辆、轿车通过复杂路面的性能。具体地,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包括底板110、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防护罩260和滚动轮140。

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2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底板110的一端,第二侧板13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底板110相对的另一端,滚动轮140安装于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的之间,且滚动轮140可相对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转动。

第一侧板120远离底板110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通孔121,第二侧板130远离底板110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131,第一通孔121的位置与第二通孔131的位置相对应。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内均安装有轴承(图中未示出),滚动轮140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安装于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中。

具体地,滚动轮140包括第一短轴143、第二短轴145和滚筒141,第一短轴143位于滚筒141的一端,第二短轴145位于滚筒141相对的另一端,第一短轴143插入第一通孔121、与第一侧板120转动连接,第二短轴145插入第二通孔131、与第二侧板130转动连接。

容易理解的是,第一短轴143、第二短轴145和滚筒141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成型,再通过固定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此外,滚动轮140还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

滚动轮140包括转轴和滚筒141,滚筒141套设于转轴上,转轴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通孔121、第二通孔131,使得滚动轮140可相对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滚动轮140的直径远远小于汽车车轮的直径,当车辆在平整路面行驶时,滚动轮140是不会着地的,只有原有汽车轮悬空、车辆的底盘220与地面摩擦时,该滚动轮140才发挥作用,在车辆驱动轮的牵引力下,被动地滚动滑行,使整个车辆脱困。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的底板110和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2。

第一侧板120的截面呈三角形,第二侧板130的截面呈三角形。当然,并不仅限于此,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的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防护罩260分别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可拆卸地连接,防护罩260可以成弧线形的外表面,用于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并且防止滚动轮140外露而影响车辆的美观。作为优选,防护罩260分别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卡接。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上分别设有卡槽,防护罩260上设有卡块,卡块的尺寸、形状与卡槽的尺寸、形状相适应,卡块与卡槽的位置相对应,卡块可插入卡槽内,实现卡接。并不仅限于此,卡块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上,卡槽设置于防护罩260上,以此实现卡接。需要说明的是,防护罩260与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除了采用卡接,还可以采用扣接、粘接或其它连接方式。当防护罩260触碰到地面时,会被撞碎或由于振动冲击而掉落。

当然,防护罩260除了设置于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上,还可以设置在底板110上,或者直接设置于车辆的底盘220上,其主要作用是罩设在滚动轮140外,降低行车过程中的风阻,且防止滚动轮140外露而影响车辆的外形美观度。

底板110上开设有第三通孔111,第三通孔111用于将底板110安装在车辆的底盘220上。作为优选,底板110与车辆的底盘220通过螺栓连接,第三通孔111的数量为四个,图中仅示出了两个第三通孔111。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比如,螺钉连接、粘接、焊接、铆接、卡接、插接、扣接等。第三通孔11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六个等。

当车辆行驶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如果遇到路面的凸起较高,会先触碰到防护罩260,防护罩260被碰碎或掉落,滚动轮140着地,滚动轮140可转动,在车辆牵引力的作用下被动地在路面上滚动滑行,增大了车辆的纵向通过角,提高了车辆的通过性及爬坡能力,降低了行车阻力,可以确保车辆顺利通过,而且底盘220不受伤害。

第二实施例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辆200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200,车辆200包括车架210、底盘220、轮胎和上述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底盘220固定安装于车架210上,轮胎转动连接于车架210上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固定安装于底盘220上。作为优选,多个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均匀间隔分布在底盘220上,且每个车辆防托底装置100上均设有防护罩260,防护罩260可以成弧线形的外表面,防护罩260与车辆200的底盘220可拆卸地连接,或者防护罩260与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可拆卸地连接。可选地,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呈多排设置,每排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的数量为两个至四个。

应当理解的是,防护罩260与底盘220或与车辆防托底装置100连接并不需要连接的很牢固,因为当车辆200在平整路面上行驶时,防护罩260未脱落,防护罩260罩设于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的外面,减小车辆200行驶过程中的风阻。当车辆200在行驶途中,若遇到高低不平的路面时,防护罩260最先触碰到地面凸起部分,由于碰撞使得防护罩260完全脱离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即防护罩260脱落,滚动轮140与地面接触,滚动轮140作为被动轮,随着车辆200前行的动力,被动地沿路面滑行,从而顺利通过不平路面且底盘220免遭刮伤。

可选地,防护罩260与底盘220可以采用卡接或扣接,当防护罩260受到地面凸起部分施加的冲击力时,由于振动脱落而完全脱离底盘220。当然,还有其他连接方式,这里不作具体限定,只要满足防护罩260受到冲击而掉落即可。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辆200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

底盘220包括第一分段221、第二分段223和第三分段225,第二分段223位于车辆200的前轮230与后轮240之间。第一分段221位于前轮230与前保险杠之间,即前轮230远离后轮240的一侧,第三分段225位于后轮240与后保险杠之间,即后轮240远离前轮230的一侧。

第一分段221上沿车辆200的宽度方向设有一排或多排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用于增大车辆200的接近角的角度,防止车头啃地,提高车辆200的爬坡性能。作为优选,设置一排,数量为三个。第二分段223上沿车辆200的宽度方向设有两排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用于增大车辆200的纵向通过角的角度,每排数量为三个。第三分段225上沿车辆200的宽度方向设有一排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用于增大车辆200的离去角的角度,防止车尾啃地,提高车辆200的爬坡性能,数量为三个。通过增大车辆200的接近角、纵向通过角和离去角,以提高车辆200的路况通过性能及爬坡性能。

可选地,滚动轮140的直径为50mm至70mm,优选为60mm;滚动轮140的长度为80mm至120mm,优选为100mm。防托底装置100的数量和排数并不仅限于上述列举值。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辆200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的另一分布示意图,请参照图5。

第一分段221上沿车辆200的宽度方向设有一排车辆防托底装置100,数量为两个。第二分段223上沿车辆200的宽度方向设有一排车辆防托底装置100,数量为四个。第三分段225上沿车辆200的宽度方向设有一排车辆防托底装置100,数量为两个。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防托底装置100既可以均匀排列,也可以随机排列,其安装的数量和位置可以灵活更改设置,并不仅限于上述列举情形。

本实施例中未提到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的具体内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和车辆200,其工作原理如下:

将滚动轮140安装在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之间,且滚动轮140可以和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发生相对转动,滚动轮140外罩设有防护罩260,用于降低行车阻力及防止滚动轮140外露。将底板110固定安装在车辆200的底盘220,车辆200在行进过程中,滚动轮140则朝向地面一侧。当车辆200行驶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如果遇到路面的凸起较高,会先触碰到防护罩260,防护罩260被碰碎或掉落,滚动轮140着地,滚动轮140可转动,在路面上被动地滚动,降低了行车阻力,提高车辆200的通过性,可以确保车辆200顺利通过,而且底盘220不受伤害。底盘220的各个位置均设有适量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增大车辆200的接近角、纵向通过角以及离去角,使得车辆200适合于在各种路面状况下行驶,提高车辆200的路况通过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和车辆200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加工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且车辆防托底装置100与车辆200可拆卸地连接,维修更换方便,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200,包括上述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在不改变车辆200结构、在不提高车辆200底盘220高度的情况下,在车辆200底盘220下方安装带有滚动轮140的车辆防托底装置100,即可解决和防止底盘220托底的现象。并且,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该车辆200不破坏原有车辆的结构和多年的积累的技术参数,如整车高度与车辆200的风阻系数等,改动设计不大,加工制造方便。第二,防护罩260的设置减小了行车途中的阻力,遇到障碍物时提前接触到,由于受到冲击而掉落,滚动轮140在依靠车辆200的主动力、在车辆200的主动轮的动力作用下顺利地滑动通过。当车辆200尾部遇到障碍物时,增加的滚动轮140也可以接触到,可以滑动的顺利通过。适用于各种路面的行驶,大大提高了车辆200的路况通过性,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更换方便,成本低,实用性强,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