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后部结构以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1251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身后部结构以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以及包含有该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已经成为目前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安全性成为购车的重要因素,而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是体现汽车安全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汽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时,车轮会承受幅值和频率不断变化的路面冲击,通过在汽车后部安装减振器和弹簧等组件可以吸收和消除路面冲击负荷的影响,即使如此,由于长期处于这种高频振动之中,汽车车身后部结构中的后轮罩处仍然会承受通过减振器传递的很大载荷,后轮罩并将所述载荷传递到车身上,造成车身尤其是后轮罩的静强度破坏和疲劳破坏。另外,为了在后轮罩上安装减振器,目前的汽车中,是通过在后轮罩中间开一个直径较大的孔直接安装减振器,从而破坏了后轮罩结构的完整性,并且由于后轮罩与减振器一起长期处于高频振动中,导致减振器安装支架与后轮罩的接触位置以及后轮罩的开口处容易出现开裂。申请号为201010136917. 6的中国专利中提供了一种轿车后减振器座部分的车身结构,解决了后减振器座部分出现开裂或脱焊等静强度问题,但是由于该车身结构由于后轮罩中部开有一个很大的孔,破坏了后轮罩的完整性,因而减振器安装支架与后轮罩的焊接处以及后轮罩的开孔处容易出现开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防止后轮罩开裂的车身后部结构以及汽车。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该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还包括有垂向连接支架总成,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连接,用于将后轮罩上的载荷传递至整个车身后部。其中,该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有用于安装减振器的减振器安装支架,所述减振器安装支架设置在后轮罩上。优选的是,减振器安装支架安装在后轮罩的外侧面上,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安装在后轮罩的内侧面上,且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的接触处恰好是减振器安装支架与后轮罩的接触处的反面。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用于将减振器作用在后轮罩上的载荷传递至整个车身后部,从而有利于载荷力进行纵向分散。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减振器安装支架与后轮罩面接触,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面接触,且后轮罩上的与垂向连接支架总成接触的接触面和后轮罩与减振器安装支架接触的接触面相对应。优选的是,所述减振器安装支架包括底面,所述底面的形状与后轮罩的外侧面相适,从而使底面能够贴合在后轮罩的外侧面上;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接触的接触面的形状与后轮罩的内侧面形状相适,从而使垂向连接支架总成能够贴合在后轮罩的内侧面上。贴合程度越好,则载荷的传导越均勻彻底。载荷通过减振器安装支架大部分传递至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再将载荷传递给至车身后部结构上,从而减轻了后轮罩处的载荷。其中,所述车身后部结构中还包括有衣帽架总成、底板、底板下纵梁和底板下横梁,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包括互相连接为一体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边缘和第二支架的上边缘与衣帽架总成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侧边和第二支架的侧边与后轮罩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与底板和底板下纵梁连接,所述第四支架与底板下横梁连接。这样,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将整个车身后部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由于垂向连接支架总成连接车身后部中的各个部件,能够起到很好地传导力的作用。当后轮罩所受的载荷力传递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上时,由于垂向连接支架将整个车身后部结构连接成为一个闭合的整体,因而该载荷力沿着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向整个车身后部四周进行传递, 从而使载荷力能够更加均勻地分散到与垂向连接支架总成相连的任何一个车身部位上,从而可以避免任何一个部位出现过高强度的破坏。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可根据不同的车身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并且可以做成不同的大小和厚度,从而给汽车设计以及工业化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架的侧边和第二支架的侧边通过翻边与后轮罩焊接在一起。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架的上边缘和第二支架的上边缘与衣帽架总成焊接连接, 所述第三支架与底板和底板下纵梁焊接连接,所述第四支架与底板下横梁焊接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均由钣金件制成,且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通过焊接连接为一体。或者,所述车身后部结构中包括有衣帽架总成、底板、底板下纵梁和底板下横梁, 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还分别与所述底板、底板下纵梁和底板下横梁连接;或者,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还与衣帽架总成连接为一体。一种采用上述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通过设置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可以有效的把地面通过减振器传到后轮罩上的载荷分散到整个车身后部结构上,避免后轮罩承受过大的载荷造成破坏,增强了后轮罩上减振器安装支架位置及其附近处的刚度。2.通过设置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将后轮罩与车身后部底板、底板下纵梁、底板下横梁、衣帽架总成等部件连接成一个整体,有效的提高整车车身的后部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 改善了整车的后部NVH性能。3.当后轮罩上减振器安装支架位置处的载荷被整个车身后部结构分担以后,后轮罩所受载荷减少很多,在满足强度的要求的前提下,优化了车身后部结构,减少了车身中局部加强板的应用,有效的降低车重,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图1是本发明中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和减振器安装支架的位置示意图(图中省略掉了处于两者之间的后轮罩);图2是本发明中减振器安装支架和后轮罩的结构示意图(从车底部方向往上看);图3是本发明车身后部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中垂向连接支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减振器安装支架;2-垂向连接支架总成;3-后轮罩;4-底板下纵梁; 5-衣帽架总成;6-底板下横梁;7-底板;41-第一支架;42-第二支架;43-第三支架;44-第四支架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还包括有垂向连接支架总成, 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连接,用于将后轮罩上的载荷传递至整个车身后部。其中,该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有用于安装减振器的减振器安装支架,所述减振器安装支架设置在后轮罩上。优选的是,减振器安装支架安装在后轮罩的外侧面上,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安装在后轮罩的内侧面上,且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的接触处正对减振器安装支架与后轮罩的接触处。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该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3、衣帽架总成5、底板7、 底板下纵梁4、底板下横梁6、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以及减振器安装支架1。本实施例中,以车厢内外来区分位置关系,部件朝向车厢外的一面称为外侧面,朝向车厢内的一面称为内侧面。所述减振器安装支架1用于安装减振器。如图2所示,减振器安装支架1安装在后轮罩3的外侧面上(车身下靠近地面的位置)并与后轮罩3面接触。减振器安装支架1 包括有底面,所述底面的形状与后轮罩3的形状相适,从而使底面完全与后轮罩3贴合在一起,以保证二者之间紧密接触。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设置在后轮罩3的内侧,衣帽架总成5的附近。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包括互相连接为一体的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 第三支架43和第四支架44。第一支架41的上边缘和第二支架42的上边缘与衣帽架总成 5的横梁焊接连接,第一支架41的侧边和第二支架42的侧边通过翻边与后轮罩3的内侧面焊接连接,第三支架43与底板7和底板下纵梁4焊接连接,第四支架44与底板下横梁6焊接连接。其中,第一支架41侧边的翻边和第二支架42侧边的翻边与后轮罩3之间的连接为面接触连接,所述翻边与后轮罩的内侧面形状相适,从而使所述翻边能够贴合在后轮罩的内侧面上。并且,第一支架41侧边的翻边和第二支架42侧边的翻边与后轮罩3连接的接触面恰好在减振器安装支架1的底面与后轮罩3连接的接触面的反面。也就是说,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与后轮罩3的接触面和减振器安装支架1与后轮罩3的接触面基本对应重叠,这样的结构可以保证减振器传递到后轮罩3上的大部分载荷可以直接通过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均勻分散地传递到整个车身后部结构上。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中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第三支架43和第四支架44分别由厚度不同的4块钣金件焊接而成,4块钣金件在搭接边处焊接形成一个整体。整个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可以根据不同的车身结构制成不同的形状,只要保证垂向连接支架总成 2和车身后部结构中的各个部件之间能够连接即可。其大小厚度可调,满足工艺中便利,节约成本的要求。这样,就使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与底板下纵梁4和底板下横梁6、后轮罩3、减振器安装支架1和衣帽架总成5构成一个封闭的整体,结构牢固。传递到减振器安装支架1上的力传递到后轮罩3上,由后轮罩3将减振力传递到与之连接的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上,再由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将力传递到衣帽架总成5、底板下纵梁4、底板下横梁6、底板7上,从而把后轮罩3的受力传递分散到离后轮罩3远的这些车身后部部件上,而不仅仅局限于与后轮罩3接触的部分。由于本发明车身后部结构中具有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因而本发明中的后减振器安装支架位置处不再需要单独增设加强板结构。一种采用本实施例中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垂向连接支架总成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除了与后轮罩3连接之外,还分别与底板7、 底板下纵梁4和底板下横梁6连接,但不与衣帽架总成5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都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垂向连接支架总成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除了与后轮罩3连接之外,还与衣帽架总成 5连接为一体,但不与车身后部结构中的其他部件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都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后轮罩(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垂向连接支架总成0), 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连接,用于将后轮罩上的载荷传递至整个车身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车身后部结构还包括有用于安装减振器的减振器安装支架(1),所述减振器安装支架(1)设置在后轮罩(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安装支架(1)安装在后轮罩的外侧面上,垂向连接支架总成( 安装在后轮罩的内侧面上,且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的接触处恰好是减振器安装支架与后轮罩的接触处的反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安装支架与后轮罩面接触,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面接触,且后轮罩上的与垂向连接支架总成接触的接触面和后轮罩与减振器安装支架接触的接触面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安装支架包括底面, 所述底面的形状与后轮罩的外侧面形状相适,从而使底面能够贴合在后轮罩的外侧面上; 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接触的接触面的形状与后轮罩的内侧面形状相适,从而使垂向连接支架总成能够贴合在后轮罩的内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中还包括有衣帽架总成(5)、底板(7)、底板下纵梁(4)和底板下横梁(6),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包括互相连接为一体的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04), 所述第一支架Gl)的上边缘和第二支架0 的上边缘与衣帽架总成( 连接,所述第一支架Gl)的侧边和第二支架0 的侧边与后轮罩C3)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与底板 (7)和底板下纵梁(4)连接,所述第四支架G4)与底板下横梁(6)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侧边和第二支架的侧边通过翻边与后轮罩C3)焊接在一起,第一支架的上边缘和第二支架的上边缘与衣帽架总成( 焊接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幻与底板(7)和底板下纵梁(4)焊接连接,所述第四支架G4)与底板下横梁(6)焊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 (42)、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04)均由钣金件制成,且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02)、 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04)通过焊接连接为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中还包括有衣帽架总成(5)、底板(7)、底板下纵梁(4)和底板下横梁(6),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还分别与所述底板、底板下纵梁和底板下横梁连接;或者,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还与衣帽架总成连接为一体。
10.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结构采用权利要求1-9 之一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包括后轮罩(3),还包括有垂向连接支架总成(2),所述垂向连接支架总成与后轮罩连接,用于将后轮罩上的载荷传递至整个车身后部。一种包括上述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该车身后部结构中,垂向连接支架总成把后轮罩承受的减振器安装点的力分散传递到整个后部车身,从而可以避免减振器安装支架附近和后轮罩承受过大的载荷而造成静强度或疲劳强度破坏。
文档编号B62D25/16GK102514632SQ20111041754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9日
发明者明宇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