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0703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骑乘型车辆的碳罐(canister)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该种技术,公知一种在发动机上方的燃料箱的底板上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有碳罐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以往的构造中,上述发动机具备曲轴箱、气缸部和缸盖,以气缸轴线朝向作为燃料箱侧的上方的方式使气缸部与曲轴箱结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3 - 131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如上述发动机那样使气缸轴线朝向作为燃料箱侧的上方的结构的情况下,发动机与燃料箱之间的间隙变窄,出于对温度等的考虑,进行与发动机确保一定程度的间隙等处理,所以该间隙内的构件的布局自由度受到限制。因此,可以说上述以往的构造通过在燃料箱的底板上形成凹部,确保了碳罐的配置空间。但是,碳罐的布局自由度仍然受限制。另外,在上述以往的构造中,通常在由金属形成的燃料箱上形成凹部,配置碳罐,所以燃料箱的成形、碳罐的安装构造复杂化,也存在设置费时费力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碳罐的配置空间确保为较宽而容易地设置碳罐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包括发动机(12),其装设于车身框架(2),包括收容曲轴的曲轴箱(25)、设在该曲轴箱(25)的前部的气缸部(26)和设在该气缸部(26)的缸盖(27);燃料箱(10),其配置在上述发动机(12)的正上方;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具有经过供给管(65)对上述燃料箱的内部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吸附的碳罐(55),将由该碳罐(55)吸附的燃料自该碳罐(55)经过净化管(64)供给到上述发动机(12)的进气系统中,该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气缸部(26)以气缸轴线(Cl)大致水平的方式设于上述曲轴箱(25),上述碳罐(55)从侧面看配置在比上述燃料箱(10)的下端部靠下方且上述发动机(12)的上方的位置。另外,在本发明中,大致水平是包括气缸轴线完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及气缸轴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稍稍倾斜的状态的概念,指骑乘型车辆的气缸轴线朝向前轮。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I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进气系统具有进气管(42),该进气管(42)从侧面看与上述缸盖
(27)的上表面相连接而向后方延伸,排气管(46)与上述缸盖(27)的下表面相连接,上述碳罐(55)配置在上述进气管(42)的前方。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I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框架(2)包括前管(3)和自该前管(3)向下方延伸的下部框架(6L、6R),上述碳罐(55)在上述缸盖(27)的上方被上述下部框架(6L、6R)支承。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在上述发动机(12)与上述燃料箱(10)之间设有收纳箱(33),上述碳罐(55)配置在上述收纳箱(33)的前方。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框架(2)具有自上述前管(3)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4),上述碳罐(55)配置在由上述主框架(5)、上述下部框架(5L、5R)及上述收纳箱(33)围成的区域内。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4技术方案或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收纳箱(33)的前部形成有凹部(52A),上述碳罐
(55)配置于该凹部(52A)。第7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4技术方案至第6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上述碳罐(55)包括筒状部(56)和覆盖该筒状部(56)的两端的盖部(57、58),上述碳罐(55)的两端的上述盖部(57、58)由设在上述收纳箱(33)或该收纳箱(33)的外侧的盖(50、51)覆盖。第8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净化管(64)经过止回阀(66)与上述进气系统相连接,该止回阀
(66)配置在上述主框架(4)与上述燃料箱(10)之间。第9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第I技术方案至第8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碳罐(55)的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地配置上述碳罐(55)。发明的效果采用第I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通过使气缸轴线大致水平地将气缸部设于曲轴箱,能够将发动机与燃料箱之间的空间确保为较宽,提高碳罐的布局自由度。因此,即使在利用金属形成燃料箱的情况下,也不必在燃料箱上形成凹陷等而配置碳罐,所以碳罐的设置容易进行。采用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能够确保进气管的配置自由度地在发动机的上方的空间内配置碳罐。采用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能够在缸盖的上方的空间内利用下部框架牢固地固定碳罐。采用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能够在发动机与燃料箱之间设置收纳箱而提高方便性,并且也能在发动机与燃料箱之间配置碳罐。采用第5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能够利用周围的构件良好地保护碳罐。采用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能够极力确保收纳箱的容量,并且能够高效地配置碳罐,也能利用收纳箱保护碳罐。采用第7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能够良好地保护碳罐,并且也能利用收纳箱或该收纳箱的盖将碳罐隐藏起来,提高侧面看的车辆的外观性。采用第8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能够将止回阀高效地配置在主框架与燃料箱之间的空间内,并且也能保护止回阀,以及提高外观性。采用第9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通过抑制碳罐的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所占的区域,能够高效地利用发动机上方的空间。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机动两轮车的左视图。图2是该机动两轮车的右视图。图3是该机动两轮车的主要部分正视图。图4是该机动两轮车的主要部分左视图。图5是该机动两轮车的主要部分左视图,是从图4所示的状态卸下了一部分构件的状态的图。图6是该机动两轮车的主要部分右视图。图7是该机动两轮车的主要部分右视图,是从图6所示的状态卸下了一部分构件的状态的图。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0是表不上述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所用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侧。图1和图2所示的机动两轮车I的车身框架2包括前管3,其构成前端;主框架4,其自前管3向斜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5L、5R,它们自主框架4的后部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的下部框架6L、6R,它们在自主框架4的前部向下方延伸后,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的中央框架7L、7R,它们在自主框架4的后部向斜后下方延伸后,向下方延伸,从而分别与下部框架6L、6R的后部相连结;左右一对的副框架8L、8R,它们自前方向斜后上方延伸,连结中央框架7L、7R及座椅框架5L、5R。由座椅框架5L、5R、中央框架7L、7R和副框架8L、8R围起来的区域从侧面看呈三角形。另外,在下部框架6L、6R的上部间设有四通管6C,该四通管6C连结这些下部框架6L、6R,并且与主框架4的下部相连结(亦参照图3)。在前管3上旋转自由地安装有在下部支承前轮WF的前叉9,在主框架4上安装有燃料箱10,燃料箱10位于后述的发动机12的正上方。在中央框架7L、7R的下部安装有左右一对的枢板11L、1 IR,在这些枢板11L、11R上支承有由发动机12和变速器13构成的动力单元14,并且摇臂15上下摇动自由地支承于这些枢板11L、11R。另外,在座椅框架5L、5R上支承有座椅16和设在后部左侧的后部侧面保护构件17。前叉9是由顶梁19和配置在该顶梁19的下方的底梁20连结左右一对的叉单体18L、18R而构成的,在顶梁19上安装有操纵把手21。在顶梁19及底梁20的前方支承有前罩24。另外,如图3所示,在下部框架6L、6R上固定有从前方保护发动机12的从正面看为矩形的作为框体的发动机保护构件22。发动机12包括收容曲轴的曲轴箱25、设在曲轴箱25的前部的气缸部26和设在气缸部26的缸盖27,发动机12位于主框架4的下方。在气缸部26的内部能滑动地收容有活塞。气缸部26的气缸轴线Cl的延长线至少与前轮WF交叉,S卩,气缸部26以气缸轴线Cl面向前轮WF而大致水平的方式安装于曲轴箱25。在燃料箱10的下方配置有收纳箱33,收纳箱33位于主框架4与发动机12的气缸部26之间。位于燃料箱10的后方的座椅16沿座椅框架5L、5R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座椅16的后部两端部的下方配置有左右一对的后部盖28L、28R。另外,在座椅框架5L、5R的后部安装有自后部盖28L、28R之间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后方挡泥板29。同乘者能够座在座椅16的后部,在座椅16的下方配置有供同乘者放脚的左右一对的后部置脚部30L、30R。后部置脚部30L、30R安装于自副框架8L、8R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置脚部框架31L、31R的下端部。另外,置脚部框架31L、31R的下端部与自枢板IlLUlR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辅助框架32L、32R的后端部相连接而被加强。 摇臂15由左右一对的臂构件34L、34R构成,在摇臂15的后端部能旋转地支承有后轮WR。另外,左右一对的后部减震单元36L、36R的各自的下端安装在臂构件34L、34R的后端部,这些后部减震单元36L、36R的上端分别安装于座椅框架5L、5R。进气装置40和排气装置41与发动机12的缸盖27相连接,作为进气系统的进气装置40包括作为燃料供给装置的化油器43,其借助进气管42与缸盖27的上表面相连接;空气滤清器45,其借助连接管44与该化油器43相连接。进气管42从侧面看与缸盖27的上表面相连接地向后方延伸。另外,化油器43当然也可以是燃料喷射装置用的节气门机构。另外,排气装置41包括排气管46,其与缸盖27的下表面相连接;消声器47,其安装在该排气管46的后端。上述空气滤清器45是通过在由树脂材料形成的作为框体的空气滤清器壳体48内收容元件(未图示)而构成的,该空气滤清器45配置在由座椅框架5L、5R、中央框架7L、7R和副框架8L、8R围起来的从侧面看为三角形的区域内。空气滤清器45借助未图示的托架安装于主框架4的后部和座椅框架5L、5R的前部等。另外,该空气滤清器45的左右两侧由左右一对的中央盖部38L、38R覆盖。空气滤清器45位于收纳箱33的后方,这里参照图4至图7,收纳箱33的左右两侧被图4所示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左盖50、和图6所示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右盖51覆盖。使收纳箱33的长度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地配置,在收纳箱33的前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收纳空间53。如图7所示,收纳空间53向右侧开放,如图6所示,右盖51以整体上从右侧覆盖具有收纳空间53的收纳箱33的方式安装于收纳箱33。参照图8,详细而言,右盖51具有与朝向收纳箱33的右侧的外周缘部52B卡合的卡合部51A,在使该卡合部51A与外周缘部52B卡合的状态下,利用螺钉紧固。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左盖50以主要从左侧将形成有收纳空间53的收纳箱33的前部覆盖起来的方式安装于收纳箱33。这里,如图5和图7所示,在收纳箱33的前方配置有碳罐55,如图4和图6所示,碳罐55的左右端部由左盖50和右盖51覆盖。碳罐55与燃料箱10相连通,利用吸附剂吸附自燃料箱10导出的蒸发燃料,将该吸附剂所吸附的燃料供给到构成进气系统的化油器43中。如图8所示,碳罐55呈圆筒状,使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S卩,使碳罐55的轴线C2朝向车宽方向地配置碳罐55。碳罐55包括收容有吸附材料的筒状部56、覆盖筒状部56的左端部的左端保护部57和覆盖筒状部的右端部的右端保护部58。碳罐55如图4至图7所示,从侧面看配置在比燃料箱10的下端部靠下方且发动机12的上方的位置,且碳罐55配置在进气管42的前方。另外,碳罐55从侧面看去配置在由主框架4、下部框架6L、6R和收纳箱33围起来的区域内。这里,在收纳箱33的前部形成有凹部52A,碳罐55的外周部的一部分配置在该凹部52A内。换言之,使碳罐55的外周部的一部分沿凹部52A地收容碳罐55。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在四通管6C的下方,下部框架6L、6R间由十字板(crossplate)60进一步连结,在该十字板60上固定安装有用于支承碳罐55的支承件61 (参照图5和图7)。支承件61呈V字形或U字形,使支承件61的两端部向后方延伸,利用该两端部支承碳罐55。另外,朝向前方发出警报声的喇叭H借助固定安装在十字板60的后表面上的支柱100而安装于十字板60 (参照图3)。如图8所示,由弹性构件(橡胶构件)构成的筒状的壳体62嵌入碳罐55的筒状部56,亦参照图5和图7,向碳罐55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的卡合片63、63沿径向相面对地形成于该壳体62。通过将支承件61的两端部插入卡合片63、63,借助十字板60将碳罐55支承于下部框架6L、6R。这里,参照图3,沿车宽方向横长地延伸的托架101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发动机保护构件22的上边中央部,该托架101在左右侧具有安装孔102、102,通过将这些安装孔102、102连结固定于十字板60,借助托架101将发动机保护构件22固定于十字板60。并且,如图3所示,四通管6C、十字板60和发动机保护构件22的上边位于碳罐55的前方,从正面看去,四通管6C、十字板60和发动机保护构件22均与碳罐55重叠。另外,从正面看,碳罐55的下部与喇叭H重叠。下面说明碳罐55的配管。如图7所示,净化管64和供给管65与碳罐55的右端保护部58相连接,碳罐55利用净化管64与化油器43相连接,利用供给管65与燃料箱10相连接。净化管64自碳罐55向上方引出,从主框架4的侧面沿该主框架4向后方延伸,随后向下方弯曲而在主框架4的下方通过,如图5所示与化油器43相连接。净化管64经过配置在路径中途的止回阀66与化油器43相连接。止回阀66是依据净化管64的管内的压力而开放以容许蒸发燃料向化油器43侧流动的单向阀。止回阀66配置在比碳罐55靠上方的位置,对比地参照图6和图7,止回阀66配置在形成于主框架4与燃料箱10之间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空间内。燃料箱10的纵截面呈向下方开放的U字形,该结构省略图示,以在U字形的开放部分收纳主框架4的方式设置燃料箱10,由此,在主框架4与燃料箱10之间形成空间。另一方面,供给管65自碳罐55向上方引出,从主框架4的侧面沿该主框架4向后方延伸,随后向上方弯曲而插入在燃料箱10的内部。供给管65与在燃料箱10的内部配置在上方的气液分离部67相连接,气液分离部67构成为例如具有密封构件而不会将液体的燃料供给到供给管65中。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与大气相连通的新空气导入管68和将燃料、水滴排出到外部的排出管69与碳罐55的左端保护部57相连接。新空气导入管68自碳罐55向后方引出,新空气导入管68的后端插入在收纳箱33的收纳空间53内,该后端在收纳空间53内开放。由此,能够防止将尘土等导入到碳罐55内。另外,排出管69自碳罐55向下方引出,通过曲轴箱25的前方,下端朝向下方地开放。如上所述,该机动两轮车I具有如下构造在发动机12内气缸部26以气缸轴线Cl大致水平的方式设于曲轴箱25,碳罐55从侧面看配置在比燃料箱10的下端部靠下方且发动机12的上方的位置。采用这种构造,通过以气缸轴线C2大致水平的方式将气缸部26设于曲轴箱25,能够将发动机12与燃料箱10之间的空间确保为较宽,提高碳罐55的布局自由度。因此,即使在利用金属形成燃料箱10的情况下,也不必在燃料箱10上形成凹陷等而配置碳罐55,所以碳罐55的设置容易进行。另外,该机动两轮车I具有如下构造进气管42从侧面看与气缸部26的上表面相连接而向后方延伸,排气管46与气缸部26的下表面相连接,碳罐55配置在进气管42的前方。采用该构造,能够确保进气管42的配置自由度,能够在发动机12的上方的空间内配置·碳罐55。另外,该机动两轮车I具有如下构造碳罐55在缸盖27的上方被下部框架6L、6R支承。采用该构造,能够在缸盖27的上方的空间内,利用下部框架5、5R牢固地固定碳罐55。另外,该机动两轮车I具有如下构造从侧面看,在发动机12与燃料箱10之间设有收纳箱33,碳罐55配置在收纳箱33的前方。采用该构造,能够在发动机12与燃料箱10之间设置收纳箱33而提高方便性,并且也能在发动机12与燃料箱10之间配置碳罐55。另外,能够利用收纳箱33保护碳罐55的后部。另外,该机动两轮车I具有如下构造碳罐55配置在由主框架4、下部框架6L、6R和收纳箱33围起来的区域内,采用该构造,能够利用碳罐55的周围的构件更加良好地保护碳罐55。另外,在收纳箱33的前部形成有凹部52A,碳罐55配置于该凹部52A,采用这样的构造,能够极力确保收纳箱33的容量,并且能够高效且紧凑地配置碳罐55,此外还能提高碳罐55的保护性。另外,该机动两轮车I的碳罐55的左端保护部57及右端保护部58由左盖50及右盖51覆盖,所以能够提高碳罐55的保护性,并且将碳罐55隐藏起来,也能提高侧面看去的车辆的外观性。此外,该机动两轮车I具有如下构造净化管64经过止回阀66与作为进气系统的化油器43相连接,止回阀66从侧面看配置在主框架4与燃料箱10之间,采用该构造,能够将止回阀66高效且紧凑地配置在主框架4与燃料箱10之间的空间内,并且也能保护止回阀66,以及提高外观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碳罐55的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地配置,所以能够抑制碳罐55的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所占的区域,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发动机12上方的空间。接下来,使用图9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碳罐55的左端保护部57及右端保护部58由安装于收纳箱33的左盖50及右盖51覆盖的例子,但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碳罐55的右端保护部58由收纳箱33和右盖51覆盖。S卩,在本例中,向车辆前方延伸而覆盖碳罐55的右端保护部58的一部分的右延伸壁部70与收纳箱33的右侧前部形成为一体,凹部52A位于右延伸壁部70的左侧。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碳罐55的保护性。接下来,使用图10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在本例中,碳罐55的左端保护部57由收纳箱33和左盖50覆盖。S卩,在本例中,向车辆前方延伸而覆盖碳罐55的左端保护部57的左延伸部71与收纳箱33的左侧前部形成为一体,凹部52A位于左延伸部71的右侧。左延伸部71与收纳空间53相连通,使收纳空间53的空间扩大。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附图标记说明1、机动两轮车(骑乘型车辆);2、车身框架;6L、6R、下部框架;10、燃料箱;12、发动机;25、曲轴箱;26、气缸部;27、缸盖;33、收纳箱;42、进气 管;46、排气管;52A、凹部;55、碳罐;56、筒状部;57、左端保护部;58、右端保护部;64、净化管;65、供给管;66、止回阀。
权利要求
1.一种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包括 发动机(12 ),其装设于车身框架(2 ),包括收容曲轴的曲轴箱(25 )、设在该曲轴箱(25 )的前部的气缸部(26)和设在该气缸部(26)的缸盖(27); 燃料箱(10),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12)的正上方;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具有经过供给管(65)对所述燃料箱(10)的内部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吸附的碳罐(55),将由该碳罐(55)吸附的燃料自该碳罐(55)经过净化管(64)供给到所述发动机(12)的进气系统中, 该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的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气缸部(26)的气缸轴线(Cl)为大致水平的方式,将所述气缸部(26)设于所述曲轴箱(25); 所述碳罐(55)从侧面看配置在比所述燃料箱(10)的下端部靠下方且所述发动机(12)的上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系统具有进气管(42); 该进气管(42)从侧面看与所述缸盖(27)的上表面相连接而向后方延伸; 排气管(46)与所述缸盖(27)的下表面相连接; 所述碳罐(55)配置在所述进气管(42)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2)包括前管(3)和自该前管(3)向下方延伸的下部框架(6L、6R); 所述碳罐(55 )在所述缸盖(27 )的上方被所述下部框架(6L、6R)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从侧面看,在所述发动机(12)与所述燃料箱(10)之间设有收纳箱(33), 所述碳罐(55)配置在所述收纳箱(33)的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2)具有自所述前管(3)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4); 所述碳罐(55)配置在由所述主框架(5)、所述下部框架(5L、5R)及所述收纳箱(33)围成的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箱(33)的前部形成有凹部(52A),所述碳罐(55)配置于该凹部(52A)。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罐(55)包括筒状部(56)和覆盖该筒状部(56)的两端的盖部(57、58); 所述碳罐(55)的两端的所述盖部(57、58)由设在所述收纳箱(33)或该收纳箱(33)的外侧的盖(50、51)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管(64)经过止回阀(66)与所述进气系统相连接; 该止回阀(66 )配置在所述主框架(4 )与所述燃料箱(10 )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碳罐(55)的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地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碳罐的配置空间确保为较宽,能够容易地设置碳罐的构造。将位于燃料箱(10)的下方的发动机(12)的气缸部(26)以气缸轴线(C1)大致水平的方式设于曲轴箱(25),从侧面看,将碳罐(55)配置在比燃料箱(10)的下端部靠下方且发动机(12)的上方的位置。
文档编号B62J37/00GK103010354SQ201210250308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2日
发明者田中雅人, 高久岩, 竹中宽, 樱井洋子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