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099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前围板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进行补强的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设置在车身前部的前围板的结构一般如下:该前围板由上前围板和下前围板通过焊接上下接合而形成,在该上前围板上接合了支承挡风玻璃的风窗前罩板(前围上盖板)。在这种车身前部结构中,公知有对前围板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刚性进行补强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前围板横梁(日文:夕' O ” 口^ ^ 该前围板横梁与下前围板的上部后表面侧之间形成闭合截面,而且设置了将前围板横梁和上前围板结合起来进行补强的补强托架的结构。在该以往技术中,能够抑制上前围板与下前围板之间的结合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进行摆动变形,实现车身的振动对策和噪音对策。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37288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由于前围板横梁与下前围板之间形成闭合截面,因此存在有前围板横梁向车室空间内突出,而降低了车室内空间的空间利用率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关注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降低空间利用率地对前围板进行补强的车身前部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下前围板上以横跨由接合凸缘部和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一般部形成的拐角部的方式接合有L字加强件,该L字加强件的截面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呈L字状,该L字加强件配置为在车宽方向延伸而与左侧加强板和右侧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利用与下前围板面接合的L字加强件来对前围板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进行补强,因此与在前围板横梁和下前围板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做法相t匕,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而且,由于L字加强件接合在由下前围板的一般部和接合凸缘部形成的拐角部,因此L字加强件能够获得比仅与下前围板的一般部面接合的结构高的刚性。还有,由于L字加强件以使其车宽方向两端部与左侧加强板和右侧加强板沿车辆前后方向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与仅与下前围板重叠而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获得较高的刚性。如此,本 发明能够并不降低空间利用率地补强前围板。


图1是表示从车辆前方看到的应用了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前围板部分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表示了图1的沿S2 — S2线的位置的剖面。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横向剖视图,表示了图1的沿S3 — S3线的位置的剖面。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产生振动时的模拟结果的频率特性图,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结果,虚线表示比较例的结果。图5是在自悬架装置的左右的连杆构件输入振动时的规定的频带的音感度特性图,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特性,虚线表示比较例的特性。图6是在自悬架装置输入振动时的规定的频带的音感度特性图,图6的(a)是表不自压杆输入时的情况,图6的(b)是表不自连杆构件输入时的情况,图6的(C)是表不自撑杆输入时的情况。此外,与图5相同地,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特性,虚线表示比较例的特性。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实现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优选形态。实施方式I图1是表示从车辆前方侧看到的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前围板的状态的主视图。该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板10、风窗前罩板20、下前围板横梁30、左侧加强板41、右侧加强板42、以及L字加强件50。此外,在该图1及其他图中箭头X表示车宽方向,箭头Y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箭头Z表示车辆上下方向。前围板10是划分发动机室ER和车室RM (参照图2)的板,其由下前围板11的上端部和上前围板12的下端部接合而形成。如图2所示,该接合是这样进行的,S卩:将下前围板11的上端部向车辆前方弯曲而成的下接合凸缘部Ilf与上前围板12的下端部向车辆前方弯曲而成的上接合凸缘部12f在车辆上下方向重叠,并对两者进行焊接。此外,在下前围板11的下端部的作为车辆前方侧的面的前表面Ila上,如图示将截面呈帽子形状的下前围板横梁30的上下的凸缘31、32焊接于下前围板11而使两者接合。如图1所示,下前围板横梁30是将左侧下前围板横梁30a、中央下前围板横梁30b、以及右侧下前围板横梁30c在车宽方向上连接起来而形成的。返回到图2,在前围板10的上部接合有风窗前罩板20。该风窗前罩板20是用于支承挡风玻璃(省略图示)的,包括有倒L字截面形状的一般部21和与一般部21的上端后部连接的凸缘部22。而且,凸缘部22与上前围板12的上端部接合,一般部21与上前围板12的上端连接并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且从相对于上前围板12向车辆前方与该上前围板12分离开的位置向车辆下方延伸。该风窗前罩板20的一般部21的下端并未与上前围板12接合,形成在两者之间的空气箱(日文7 # 'y々7)AB构成为开口截面结构(日文:開断面構造)。返回到图1, 用于提高下前围板11的表面刚性的左侧加强板41和右侧加强板42沿车宽方向分开地分别设置在下前围板11的车宽方向左右侧。如表示图1的沿S3 - S3线的位置的剖面的图3所示,两个加强件41、42与下前围板11的作为车辆后方侧的面的后表面Ilb接合,另外,如图1所示,两个加强件41、42配置在朝向下方与上前围板12分离开的位置上。而且,在下前围板11的前表面Ila的下部设有用于插通省略了图示的转向轴的转向孔盖构件43。而且,如图2所示,在下前围板11的上端部,在由下接合凸缘部Ilf和向下方延伸的一般部Ilc形成的L字的拐角部设有L字加强件50。L字加强件50由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焊接而接合在下接合凸缘部Ilf的上片51和从上片51向下方延伸并通过焊接而与下前围板11的一般部Ilc接合的下片52形成为截面呈倒L字状。而且,如图1所示,L字加强件50在车宽方向延伸,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别与左侧加强板41的上部和右侧加强板42的上部在车辆前后方向重叠地配置。接着,说明实施方式的作用。在说明该作用时,先说明实施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公知有在前围板的上部设置风窗前罩板时,使风窗前罩板的下端部接合在上前围板并在两者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空气箱的结构。然而,在这样形成了空气箱的情况下,有时该部分的刚性会变得超过所需,不能够获得期望的刚性。另一方面,若将空气箱设为开口截面形状,则能够使该空气箱部分的刚性降低至期望的刚性,但是前围板的在前后方向的刚性不足,有可能会导致车身振动或车身噪音。在前述的专利文献I所述的技术中,能够提高前围板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但是像前述那样,空间利用率降低。而且,由于采用这种结构,在前围板的后表面设置提高音振性能用的前隔板隔热层时,前围板横梁妨碍该设置,导致有时前隔板隔热层的设置量、设置面积会不足。其结果,从中频至高频有可能发生音振性能不足。对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达到以下列举的作用效果。a)本实施方式I的车身前部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包括了使下前围板11的上部和上前围板12的下部在从各板11、12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接合凸缘部llf、12f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前围板10 ;在下前围板11的左右分开的位置上分别接合有用于提高下前围板11的表面刚性的左侧加强板41和右侧加强板42 ;在下前围板11以横跨由下接合凸缘部Ilf和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一般部Ilc形成的拐角部的方式接合有截面在车辆上下方向呈L字状的L字加强件50 ;L字加强件50配置为在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左侧加强板41和右侧加强板42在车辆前后方向重叠。

如此,L字加强件50与下前围板11的下接合凸缘部Ilf和一般部Ilc接合,未在L字加强件50与下前围板11之间形成闭合截面,因此空间利用率优异。而且,L字加强件50在其车宽方向两端部与用于提高下前围板11的表面刚性的两个加强板41、42沿车辆前后方向重叠的位置上与下前围板11接合。因此,与仅将L字加强件50接合在下前围板11上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前围板10的刚性。而且,由于利用为了提高下前围板11的表面刚性而设置的两个加强板41、42来进一步提高来自L字加强件50的补强效果,因此与设置L字加强件50专用的加强板的结构相比,在经济方面上优异。如此,本实施方式能够不降低空间利用率地补强前围板。b)实施方式I的车身前部结构如下:使下接合凸缘部Ilf向车辆前方延伸,L字加强件50接合在下前围板11的前表面和下接合凸缘部Ilf的下表面。因此,在下前围板11的作为车室RM侧的后表面,没有在车室侧形成因由L字加强件50的设置而产生的凸部,从而能够提高车室RM侧的空间利用率。于是,L字加强件50并不会成为在前围板10的车室侧设置提高音振性能用的前隔板隔热层时的妨碍,能够谋求首振性能的提闻。c)实施方式I的车身前部结构如下:风窗前罩板20从上前围板12的上部向车辆前方延伸,该风窗前罩板20的下端部和上前围板12是分离开的,而形成在两者之间的空气箱AB形成为开口截面形状结构。因而,能够在 不使车辆前上部的刚性高于所需的同时,也不会像上述a)那样使空间利用率降低的情况下补强前围板。接着,追加说明上述a)中所述的音振效果。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产生振动时的模拟结果的频率特性图,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结果,虚线表示比较例的结果。此外,比较例为未设置L字加强件50的结构。如该图所示,可知频率在n2 n4之间的较大区域的频带中,其声压水平下降,最大有降低IdB左右的效果。图5是对上述的振动抑制效果的贡献尤其大的部分,表示在自省略了图示的悬架装置的左右的连杆构件输入振动时的规定的频带的音感度特性的图。图5也与图4相同,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结果,虚线表示比较例的结果。如该图5所示,可知:在频率超过n2的频域中,在比较例超过了目标水平ML的区域R中,本实施方式的声压水平低于目标水平。另外,图6是在自省略了图示的悬架装置输入振动时的规定的频带的音感度特性图,图6的(a)表不自压杆(省略图不)输入时的情况,图6的(b)表不自连杆构件(省略图示)输入时的情况,图6的(C)表示自撑杆(省略图示)输入时的情况。如这些图所示,可知在频率超过n2的规定的频带Ra、Rb、Re中获得音振动输入抑制效果,尤其是,如前述对自连杆构件输入情况的音振动输入抑制效果较高。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但是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各权利要求所要保护的发明的主旨,容许设计变更或添加等。例如,在实施方式中,L字加强件与左侧加强板及L字加强件与右侧加强板设定在下前围板的前后不同表面,但是可以将两者设定在前后同一表面,也可以与实施方式前后相反地设定。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以使风窗前罩板的下端不与下前围板接合而使空气箱构成开口截面结构,但是也可以接合两者而使空气箱构成闭合截面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风窗前罩板等上设置用于将空气箱的刚性设定为期望的刚性的脆弱部分。附图标记说明
10前围板;11下前围板;llc 一般部;llf下接合凸缘部;12上前围板;20风窗前罩板;41左侧加强 板;42右侧加强板;50L字加强件;AB空气箱;RM车室。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了使下前围板的上部和上前围板的下部在从各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接合凸缘部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前围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前围板上的左右分开的位置上分别接合有用于提高下前围板的表面刚性的左侧加强板和右侧加强板; 在上述下前围板上,以横跨由上述接合凸缘部和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一般部而形成的拐角部的方式接合有L字加强件,该L字加强件的截面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呈L字状; 该L字加强件配置为在车宽方向延伸并与上述左侧加强板和上述右侧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凸缘部向车辆前方延伸; 上述L字加强件接合在上述下前围板的车辆前表面和上述接合凸缘部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上前围板的上部向车辆前方延伸有风窗前罩板; 该风窗前罩板的下端部和 上述上前围板是分离开的,形成在两者之间的空气箱形成为开口截面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不降低空间利用率地补强前围板的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板(10),在下前围板(11)的左右分开的位置上分别接合有用于提高下前围板(11)的表面刚性的左侧加强板(41)和右侧加强板(42),在下前围板(11)上以横跨由下接合凸缘部(11f)和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一般部(11c)形成的拐角部的方式接合有截面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呈L字状的L字加强件(50),L字加强件(50)配置为在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左侧加强板(41)和右侧加强板(42)在车辆前后方向重叠。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3241292SQ20131004090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日
发明者黑木裕辅, 深泽涉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