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卡爪、前卡爪以及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8905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后卡爪、前卡爪以及车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两轮车的车架和安装有两轮车的车轮轴的卡爪。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两轮自行车中,后车轮轴安装在设于后下叉各自的后端的后卡爪上,前车轮轴安装在设于前叉的下端左右的前卡爪上。在这些卡爪上开设有卡爪槽,在该卡爪槽中嵌入有车轮轴。而且,在嵌入到卡爪槽的车轮轴上,从其外侧螺纹结合有轮毂螺母。由此,将车轮轴安装在卡爪上。

近年来,公知有通过操作凸轮杆来替代该轮毂螺母从而在卡爪上安装车轮轴的快速释放轮毂。由于该快速释放轮毂能够迅速且简便地更换车轮,因此,适合作为运动用车的车轮轴。并且,对于运动用车而言,为了迅速且简便地更换车轮,采用卡爪槽向下方开放的卡爪(专利文献1)。

然而,在对安装在该卡爪上的车轮轴施加的朝下的力超过快速释放轮毂等的连结件的紧固强度时,车轮轴会沿着卡爪槽错位。

例如在后车轮轴中,设有被驱动链轮的那一侧的轴端部(以下称作一端部)承受自滚动链经由被驱动链轮传递来的朝前和朝下的力。具体地讲,在踩踏板时,利用被曲柄侧的驱动链轮向行进方向水平地拉拽的滚动链,对被驱动链轮的上部施加朝向前斜下方的力。该力借助被驱动链轮施加于后车轮轴的一端部。该力越大,后车轮轴的一端部越沿着卡爪槽向下方错位。即,在用很大的踏力踩下踏板时、以及使用了轮毂螺母、凸轮杆的后车轮轴的固定不充分时,后车轮轴的一端部会错位,应是水平姿态的后车轮轴会倾斜地被保持,对行驶带来障碍。

另一方面,在前车轮中,在比其轴心靠后方且是靠上方的位置设有盘形制动器等制动装置的摩擦垫。在该制动装置工作时,对前车轮轴施加沿以摩擦垫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朝下的力,因此,前车轮轴会整体向下方错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91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两轮车中抑制车轮轴的错位的卡爪和车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后卡爪的供两轮车的后车轮轴嵌入的卡爪槽向下方开放,该后卡爪的特征在于,该卡爪槽的、从所述卡爪槽的前边缘延伸到卡爪槽的最内部的前侧内周的一部分朝向该卡爪槽的后侧内周突出,所述前侧内周的突出的顶部在比嵌入到所述卡爪槽的最内部的所述后车轮轴的轴心靠下侧的位置与该后车轮轴接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后卡爪形成有供两轮车的后车轮轴嵌入的卡爪槽,该后卡爪的特征在于,所述卡爪槽具有与嵌入的所述后车轮轴相抵接的卡爪槽底,所述卡爪槽底的前端部在比所述后车轮轴的轴心靠下侧的位置与该后车轮轴接触。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后卡爪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卡爪槽具有从所述卡爪槽底朝向该卡爪槽的开口延伸的后壁,所述后壁呈以所述卡爪槽底的前端部为中心的圆的弧状弯曲。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后卡爪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圆以所述后车轮轴的轴径为半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具备上述的后卡爪。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前卡爪的供两轮车的前车轮轴嵌入的卡爪槽向下方开放,该前卡爪的特征在于,该卡爪槽的、从所述卡爪槽的后边缘延伸到卡爪槽的最内部的后侧内周的一部分朝向该卡爪槽的前侧内周突出,所述后侧内周的突出的顶部在比嵌入到所述卡爪槽的最内部的所述前车轮轴的轴心靠下侧的位置与该前车轮轴接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前卡爪形成有供两轮车的前车轮轴嵌入的卡爪槽,该前卡爪的特征在于,所述卡爪槽具有与嵌入的所述前车轮轴相抵接的卡爪槽底和从该卡爪槽底朝向该卡爪槽的开口延伸的前壁,所述卡爪槽底的后端部在比所述前车轮轴的轴心靠下侧的位置与该前车轮轴接触,所述前壁是弯曲的。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前卡爪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前壁呈以所述卡爪槽底的后端部为中心的圆的弧状弯曲。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前卡爪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圆以所述前车轮轴的轴径为半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具备上述的前卡爪。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安装有制动器,该制动器通过与所述两轮车的前车轮或者安装在所述前车轮轴上的制动盘摩擦来进行制动,该车架的特征在于,所述卡爪槽底的形状是沿着所述前车轮轴的外周呈圆的弧状凹陷而成的形状,经过所述卡爪槽底的最内部的所述圆的法线通过产生所述摩擦的部分,或者通过比产生所述摩擦的部分靠下侧的位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由于踩踏板或者对前轮进行制动而产生的施加于两轮车的车轮轴的朝下的力而言,能够通过使卡爪槽的一部分在比车轮轴的轴心靠下方的位置与车轮轴接触从而卡住车轮轴,进而能够抑制车轮轴向下方错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架的概略图。

图2(a)和图2(b)表示上述车架的后卡爪,图2(a)是侧视图,图2(b)是局部放大图。

图3(a)、图3(b)和图3(c)表示上述后卡爪的变形例,图3(a)是一个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图3(b)是另一个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图3(c)是其他另一个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4(a)和图4(b)表示上述后卡爪的变形例,图4(a)是又一个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图4(b)是再一个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5(a)和图5(b)表示上述车架的前卡爪,图5(a)是侧视图,图5(b)是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3、33、轮毂轴;11、11a、11b、11c、11d、11e、39、卡爪槽;13、47、前边缘;17、49、后边缘;21、21a、21b、21c、21d、21e、45、卡爪槽底;sc、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以两轮自行车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架。另外,在各图中所示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或者同样的构件。此外,在以下的记载中,将两轮自行车的行进方向称作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作后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架63包括车架体65和前叉30。车架体65是公知的菱形,其包括头管69、上管71、下管73、立管75、后上叉7、后下叉9、后卡爪1、座垫连接部77以及中轴连接部79。

头管69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插入有前叉30的叉杆(未图示)。上管71和下管73分别从头管69朝向后方延伸。上管71的后端部通过座垫连接部77与立管75的上端部接合。下管73的后端部通过中轴连接部79与立管75的下端部接合。左右的后上叉7从座垫连接部77朝向后车轮81的轮毂轴3(后车轮轴)延伸。左右的后下叉9从中轴连接部79朝向轮毂轴3延伸。各管69、71、73、75、后上叉7以及后下叉9利用铝合金所代表的金属材料、碳纤维强化塑料、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成型。后上叉7的后端部和后下叉9的后端部分别与后卡爪1接合。即,后卡爪1在两轮自行车的车架体65上设有左右一对。车架体65的形状不仅可以采用菱形,也可以采用叉排形、环形等其他的形状。此外,在以下的记载中,将由头管69、上管71、立管75以及下管73的中心线形成的平面称作车架体中心面。

[后卡爪]

在图2(a)、图2(b)中表示后卡爪1。在左右一对的后卡爪1上分别形成有板状的轮毂轴安装部5,该轮毂轴安装部5安装有后车轮81(图1)的轮毂轴3。轮毂轴安装部5以与车架体中心面平行的姿态分别与后上叉7和后下叉9连接。

在轮毂轴安装部5上,嵌入有轮毂轴3的卡爪槽11向下方开放地设置。卡爪槽11的、从卡爪槽11的开口前方的边缘13(以下称作“前边缘”,标注附图标记13。)延伸到卡爪槽11的最内部的点(以下简称作“最内部”。)的前侧内周的一部分朝向卡爪槽11的后侧内周突出,该前侧内周的突出的顶部在比嵌入到卡爪槽11最内部的轮毂轴3的轴心sc靠下侧的位置与轮毂轴3接触。

具体地讲,通过开设卡爪槽11,从而在卡爪槽11的内周形成有前壁15、后壁19以及卡爪槽底21。前壁15从前边缘13朝向上方延伸。后壁19从开口的后方的边缘17(以下称作“后边缘”,标注附图标记17。)朝向上方延伸。该后壁19延伸到比前壁15靠上方的位置。前壁15和后壁19之间隔开比轮毂轴3的轴径大一些的宽度,在前壁15和后壁19之间穿入有轮毂轴3。另外,卡爪槽11向下方开放是指在两轮自行车立起的状态下卡爪槽11的开口朝向地面开放,其前后方向的倾斜度没有限定。

卡爪槽底21将前壁15和后壁19各自的上端连结起来且呈圆弧状地凹陷地形成。轮毂轴3抵靠于该卡爪槽底21,利用未图示的轮毂螺母等来固定。在轮毂轴3抵靠于卡爪槽底21的状态(抵接的状态)下,卡爪槽底21在轮毂轴3的周面的大致半周的范围内与轮毂轴3接触。因此,上述圆弧状是以抵靠的轮毂轴3的轴心sc为中心的、直径与轮毂轴3的轴径相同的圆的弧形状。如图2(b)所示,卡爪槽11的位于比虚拟线L(通过轮毂轴3的轴心sc、且通过前壁15和后壁19的上端的虚拟地表示的线L)靠上方的位置的内周形成卡爪槽底21。此外,根据虚拟线L的倾斜度也能够了解的是,卡爪槽底21的前侧的端部23(以下称作卡爪槽底21的前端部23。)位于比轮毂轴3的轴心sc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后壁19形成为以前壁15的上端(卡爪槽底21的前端)为中心、且以轮毂轴3的轴径(轴的直径)为半径的圆弧状。轮毂轴3相对于该后壁19滑动地嵌入到卡爪槽11。此外,后壁19延伸到比前壁15靠下方的位置。

自该轮毂轴安装部5向上方延伸地形成有后上叉连接部25。该后上叉连接部25与后上叉7的后端部连接。此外,自轮毂轴安装部5向前方延伸地形成有后下叉连接部27。该后下叉连接部27与后下叉9的后端部连接。该后上叉连接部25和后下叉连接部27能够利用钎焊所代表的焊接、以及螺栓和螺母的螺纹固定来进行连接。

左右一对的后卡爪1分别与左侧的后上叉7和后下叉9以及右侧的后上叉7和后下叉9连接。轮毂轴3嵌入到左右的后卡爪1的卡爪槽11。嵌入的轮毂轴3利用轮毂螺母、凸轮杆等连结工具(未图示)来固定。像这样,后车轮81安装在后卡爪1上。

利用后卡爪1,卡爪槽底21的前端部23在比轮毂轴3的轴心sc靠下方的位置与轮毂轴3接触。因此,即使对轮毂轴3施加朝下的力,卡爪槽底21的前端部23也会卡住轮毂轴3,能够抑制轮毂轴3向下侧错位。

另外,由于通过向前方拉拽滚动链61而施加于被驱动链轮59的力F会在较大程度上施加于轮毂轴3的、处于设有该被驱动链轮59的那一侧的一端部,因此,后卡爪1也可以仅与设有被驱动链轮59的那一侧的后上叉7和后下叉9连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处于未设置被驱动链轮59的那一侧的后上叉7和后下叉9上连接以往的后卡爪1。

此外,像上述那样,后壁19与前壁15相比向下方延伸得较长。因此,能够将轮毂轴3抵住后壁19的顶端部从而将轮毂轴3嵌入到卡爪槽11。这样,后壁19起到在嵌入时的定位的作用,因此,轮毂轴3的嵌入作业简便。

并且,优选的是,卡爪槽底21的前端部23在更靠下方的位置与轮毂轴3接触。

[后卡爪的变形例]

后卡爪1的卡爪槽1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也可以是图3(a)~图3(c)以及图4(a)~图4(b)所示的方式。

(1)图3(a)所示的卡爪槽11a的前壁15a从开口的前边缘13a朝向上方且朝向前方地倾斜且笔直地延伸。此外,后壁19a从开口的后边缘17a与前壁15a平行地延伸到比前壁15a靠上方的位置。在该前壁15a和后壁19a的上端之间形成有卡爪槽底21a。即,该卡爪槽11a以卡爪槽底21a相对于开口位于前侧的方式被笔直地切削形成。该卡爪槽底21a与上述卡爪槽底21的形状相同。由于嵌入到该卡爪槽11a中的轮毂轴3与卡爪槽底21a的、在比轮毂轴3的轴心sc靠下方的位置形成的前端部23a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轮毂轴3向下侧错位。

(2)图3(b)所示的卡爪槽11b的前壁15b从开口的前边缘13b向上方延伸,并向前方弯曲。后壁19b从开口的后边缘17b延伸到比前壁15b靠上方的位置,并向前方弯曲。在这样弯曲的前壁15b和后壁19b的顶端之间形成有卡爪槽底21b。即,该卡爪槽11b以卡爪槽底21b相对于开口位于前侧的方式被弯曲地切削形成。该卡爪槽底21b呈圆弧状凹陷,与抵靠的轮毂轴3的前侧的半周面接触。即,卡爪槽11b的内周的位于比虚拟线L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形成卡爪槽底21b。卡爪槽底21b的靠前壁15b侧的端部23b(卡爪槽底21b的下端部23b)在轮毂轴3的轴心sc的正下方与轮毂轴3接触。因此,卡爪槽底21b的下端部23b会卡住轮毂轴3,能够抑制轮毂轴3向下侧错位。

(3)图3(c)所示的卡爪槽11c的前壁15c和后壁19c从开口的两边缘13c、17c互相平行且向上方地延伸。在该前壁15c和后壁19c的上端之间形成有卡爪槽底21c。此外,在前壁15c上形成有朝向卡爪槽11c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9。该突出部29在比处于抵靠于卡爪槽底21c的状态的轮毂轴3的轴心sc靠下方的位置与轮毂轴3接触。该突出部29会卡住轮毂轴3,从而能够抑制轮毂轴3向下方错位。这样,在比轮毂轴3的轴心sc靠下方的位置与轮毂轴3接触的部分并不限定于卡爪槽底21、21a、21b,也可以设置在前壁15c上。即,本实用新型构成为在卡爪槽的从卡爪槽的前边缘延伸到卡爪槽底的内周具有在比轮毂轴3的轴心sc靠下方的位置与轮毂轴3接触的部分即可。此外,像卡爪槽底21c那样,不需要卡爪槽底的凹部全部与轮毂轴3接触。

(4)图4(a)所示的卡爪槽11d向下方开放地设置。通过开设该卡爪槽11d,从而在卡爪槽11d的内周形成有后壁19d和卡爪槽底21d。后壁19d从位于比前边缘13d靠下方的位置的后边缘17d呈圆弧状弯曲地延伸到比前边缘13d靠上方的位置。该圆弧状是指以前边缘13d(卡爪槽底21d的前端)为中心、且以轮毂轴3的轴径为半径的圆的弧形状。卡爪槽底21d将前边缘13d和后壁19d的上端91d连结起来且呈圆弧状凹陷地形成,在轮毂轴3的周面的大致半周的范围内与轮毂轴3接触。该圆弧状是指以抵靠的轮毂轴3的轴心sc为中心的、直径与轮毂轴3相同的圆的弧形状。像这样,卡爪槽11d的内周的位于比虚拟线L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形成卡爪槽底21d。由于嵌入到卡爪槽11d中的轮毂轴3与卡爪槽底21d的在比轮毂轴3的轴心sc靠下方的位置形成的前端部23d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轮毂轴3向下侧错位。

(5)图4(b)所示的卡爪槽11e向前方开放地形成。通过开设该卡爪槽11e,从而在卡爪槽11e的内周形成有上壁83、下壁85、后壁19e以及卡爪槽底21e。上壁83从开口的上侧朝向后方延伸。下壁85从开口的下侧的边缘(以下称作“下边缘”,标注附图标记87。)朝向后方延伸。后壁19e从下壁85的后端呈圆弧状弯曲延伸到比上壁83的后端89靠上方的位置。该圆弧状是指以上壁83的后端89(卡爪槽底21e的前端)为中心、且以轮毂轴3的轴径为半径的圆的弧形状。卡爪槽底21e将上壁83的后端89和后壁19e的上端91e连结起来且呈圆弧状凹陷地形成,在轮毂轴3的周面的大致半周的范围内与轮毂轴3接触。该圆弧状是指以抵靠的轮毂轴3的轴心sc为中心的、直径与轮毂轴3的轴径相同的圆的弧形状。像这样,卡爪槽11e的内周的位于比虚拟线L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形成卡爪槽底21e。由于嵌入到该卡爪槽11e中的轮毂轴3与卡爪槽底21e的在比轮毂轴3的轴心sc靠下方的位置形成的前端部23e接触,因此能够抑制轮毂轴3向下侧错位。

另外,也可以使图2(a)、图2(b)所示的前壁15介于上壁83的后端89和卡爪槽底21e的前端之间。此时,后壁19e延伸到比前壁15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此外,后卡爪1并不限定于图2(a)~图4(b)所示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以还包括自轮毂轴安装部5延伸设置的变速器基座部(未图示)的方式进行实施。在该变速器基座部开设有未图示的螺孔。公知的变速器(未图示)利用螺钉螺纹固定于该螺孔。在螺纹固定后的变速器上卷绕滚动链61(图2(a))来使用。即使在采用变速器的两轮自行车中,由滚动链61的张力引起的朝下的力会经由被驱动链轮59(图2(a))施加于轮毂轴3这一点也不会改变。但是,由于卡爪槽底的前端部在比轮毂轴3的轴心sc靠下方的位置与轮毂轴3接触,因此,该接触部分会卡住轮毂轴3,能够抑制由上述朝下的力所引起的轮毂轴3的错位。

车架体65(图1)的后卡爪的连接方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是与后上叉7和后下叉9中的任一者连接的方式。此外,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构成零件设置在车架体65的预定位置。

此外,后卡爪1也可以与后上叉7和后下叉9一体地形成。

接着,返回到图1,说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架63的前叉30。

前叉30具有插入到头管69内且安装在头管69上的叉杆(未图示)。叉肩93从叉杆的下端部朝向车架体中心面的左右延伸。左右的叉脚37从叉肩93的两端部朝向前车轮95的轮毂轴33(前车轮轴)延伸,在叉脚37各自的下端部设有前卡爪31。

[前卡爪]

在图5(a)、图5(b)中表示前卡爪31。该前卡爪31以左右一对的方式设置在前叉30的下端。在左右一对的前卡爪31上分别形成有板状的轮毂轴安装部35,该轮毂轴安装部35安装有前车轮95的轮毂轴33,该轮毂轴安装部35以与前叉中心面平行的姿态与叉脚37连接。

在轮毂轴安装部35上,嵌入有轮毂轴33的卡爪槽39向下方开放地设置。卡爪槽39的、从卡爪槽39的开口后方的边缘49(以下称作“后边缘49”。)延伸到卡爪槽39的最内部的后侧内周的一部分朝向卡爪槽39的前侧内周突出,后侧内周的突出的顶部在比嵌入到卡爪槽39的最内部的轮毂轴33的轴心sc靠下侧的位置与轮毂轴33接触。

具体地讲,通过开设卡爪槽39,从而在卡爪槽39的内周形成有前壁41、后壁43以及卡爪槽底45。前壁41从开口的前方的边缘47(以下称作“前边缘47”。)朝向上方延伸。后壁43从后边缘49朝向上方延伸。该前壁41延伸到比后壁43靠上方的位置。前壁41和后壁43之间隔开比轮毂轴33的轴径大一些的宽度,在前壁41和后壁43之间穿入有轮毂轴33。

卡爪槽底45呈圆弧状凹陷,且形成在前壁41和后壁43的上端之间。轮毂轴33抵靠于该卡爪槽底45,并利用未图示的轮毂螺母等来固定。在轮毂轴33抵靠于卡爪槽底45的状态(抵接的状态)下,卡爪槽底45在轮毂轴33的周面的大致半周的范围内与轮毂轴33接触。也就是说,卡爪槽39的内周的位于比虚拟线L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形成卡爪槽底45。此外,根据虚拟线L的倾斜度也能够了解的是,卡爪槽底45的后侧的端部51(以下称作卡爪槽底45的后端部51。)位于比轮毂轴33的轴心sc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前壁41形成为以后壁43的上端为中心、且以轮毂轴33的轴径为半径的圆弧状。轮毂轴33相对于该前壁41滑动地嵌入到卡爪槽39。此外,前壁41延伸到比后壁43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自轮毂轴安装部35向后方延伸地形成有叉脚连接部53。该叉脚连接部53与叉脚37的下端部连接。该叉脚连接部53能够利用钎焊所代表的焊接、以及螺栓和螺母的螺纹固定来进行连接。

在叉脚37的下端部安装有盘形制动器55。该盘形制动器55的摩擦垫57位于比轮毂轴33的轴心sc靠后方且是靠上方的位置。在使该盘形制动器55工作时,经由制动盘对轮毂轴33施加有沿以摩擦垫57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朝下的力F。

采用设有前卡爪31的前叉30,即使对轮毂轴33施加有沿圆的切线朝下的力F,卡爪槽底45的与轮毂轴33接触的后端部51也会卡住轮毂轴33,从而抑制轮毂轴33错位。

此外,由于经由制动盘传递来的力F会在较大程度上施加于轮毂轴33的设有制动盘的一端部,因此,前卡爪31只要与安装有盘形制动器55的叉脚37连接即可。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以往的前卡爪连接于未设有盘形制动器55的叉脚37。

另外,优选的是,以经过卡爪槽底45的最内部的法线(通过轴心sc的虚拟线L的垂线)通过盘形制动器的摩擦垫(与制动盘产生摩擦的部分)或者通过摩擦垫的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卡爪槽底45。

另外,优选的是,在摩擦块采用设置在比轮毂轴33的轴心sc靠后方且是靠上方的制动钳的情况下,将前卡爪31设置在左右的叉脚37上。

此外,优选的是,卡爪槽底45的后端部51在更靠下方的位置与轮毂轴33接触。

[前卡爪的变形例]

前卡爪31的卡爪槽39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可以将图3(a)~图3(c)和图4(a)~图4(b)所示的后卡爪1的卡爪槽的形状沿水平方向翻转,将翻转后的卡爪槽的形状应用于前卡爪31。

(1)即,在将图3(a)沿水平方向翻转时,卡爪槽以卡爪槽底相对于开口位于后侧的方式背笔直地切削形成,也可以将该卡爪槽应用于前卡爪31。

(2)此外,在将图3(b)沿水平方向翻转时,卡爪槽以卡爪槽底相对于开口位于后侧的方式被弯曲地切削形成,也可以将该卡爪槽应用于前卡爪31。

(3)此外,在将图3(c)沿水平方向翻转时,在卡爪槽的内周,前壁和后壁从开口的两边缘互相平行且向上方地延伸,在两壁的上端之间形成有卡爪槽底。此外,在后壁上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朝向卡爪槽的内侧突出,在比嵌入的轮毂轴的轴心靠下方的位置与轮毂轴接触。也可以将该卡爪槽应用于前卡爪31。

(4)此外,在将图4(a)沿水平方向翻转时,在卡爪槽的内周形成有前壁和卡爪槽底。前壁从开口的前边缘向上方呈圆弧状延伸。前壁的上端位于比开口的后边缘靠上方的位置。在前壁的上端和开口的后边缘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卡爪槽底。而且,卡爪槽底的后端部在比抵靠于卡爪槽底的轮毂轴的轴心靠下方的位置与轮毂轴接触。也可以将该卡爪槽应用于前卡爪31。

(5)此外,在将图4(b)沿水平方向翻转时,卡爪槽向后方开放地形成。而且,在卡爪槽的内周形成有上壁、下壁、前壁以及卡爪槽底。上壁在开口的上方朝向前方延伸。下壁从开口的下边缘朝向前方延伸。而且,前壁从下壁的前端呈圆弧状延伸到比上壁的前端靠上方的位置。在前壁的上端和上壁的前端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卡爪槽底。而且,卡爪槽底的后端部在比抵靠于卡爪槽底的轮毂轴的轴心靠下方的位置与轮毂轴接触。也可以将该卡爪槽应用于前卡爪。

前卡爪也可以以还包括自轮毂轴安装部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盘形制动器基座部的方式进行实施。在该盘形制动器基座部开设有螺孔。盘形制动器利用螺钉安装于该螺孔。另外,对于包括盘形制动器基座部的前卡爪而言,叉脚安装部向轮毂轴安装部的上方延伸地设置。

此外,前卡爪并不限定于安装在叉脚37上的方式,也可以与叉脚37一体地形成。

并且,在上述后卡爪1和前卡爪31中,卡爪槽底的凹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弧状,也可以包含直线。优选的是,该直线以与轮毂轴相交且与虚拟线L垂直的线为对称轴呈线对称地形成。

此外,上述车架体65也可以是后上叉7和后下叉9只设于左右中的任一侧。此外,前叉30也可以是叉脚37只设于左右中的任一侧。即,车架体65和前叉30也可以是单臂。

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以施加了各种改良、修改或者变形的方式进行实施。此外,在可以产生相同的作用或者效果的范围内,可以以将任一个实用新型特定事项替换为其他技术的方式进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