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车架尾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9550阅读:9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行车车架尾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包,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尾包。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自行车车尾一般并不安装照明设备或警示设备,只是安装红色反光板。如自行车骑行在光线较暗或无光线环境中,红色反光板并不能聚集到足够的光线进行反射,后方车辆和行人并不能及时发现自行车,容易造成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置有警示灯的自行车车架尾包,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车架尾包,包括包体,所述包体上方设置有警示灯,所述警示灯包括受开关控制的灯珠;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一极与灯珠连接,一极与开关连接;警示灯还设置有灯罩。通过警示灯的设置,可以让后方车辆与行人即使在光线较暗或无光的环境下也可在较远距离观察到骑行车辆并提前做好避让准备,避免危险的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为触压开关。触压开关可较为灵活的选择接通电路或关闭电路,并可通过触压次数选择通路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灯罩为软性材料。使用者可直接通过按压灯罩即可控制触压开关,不用另设开关或接触按钮,节约空间,使得包体有更大的置物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软性材料为软塑料。

进一步的,所述包体两侧均设置有侧包。通过侧包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加包体置物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包体设置有主包体,警示灯设置于主包体盖面。警示灯无需重新设置安置位置,节约了包体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侧包、主包体均通过拉链闭合。通过拉链可以方便、灵活的开合包体。

进一步的,所述包体通过固定夹与自行车车架固定。通过固定夹的设置,避免了包体跌落或在自身重量。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夹为滑槽型固定夹。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夹包括与主包体固接的夹座、夹体、连接夹,夹座上有梯形滑槽,夹体上设置有与梯形滑槽相配合的梯形凸起,还设置有两个半圆形车架槽,连接夹上设置有与车架槽对应的两个半圆车架槽,夹体与连接夹通过螺栓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警示灯的设置,可以让后方车辆与行人即使在光线较暗或无光的环境下也可在较远距离观察到骑行车辆并提前做好避让准备,避免危险的发生。

(2)触压开关可较为灵活的选择接通电路或关闭电路,并可通过触压次数选择通路模式。

(3)使用者可直接通过按压灯罩即可控制触压开关,不用另设开关或接触按钮,节约空间,使得包体有更大的置物空间。

(4)通过侧包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加包体置物空间。

(5)警示灯无需重新设置安置位置,节约了包体空间。

(6)通过拉链可以方便、灵活的开合包体。

(7)通过固定夹的设置,避免了包体跌落或在自身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车架尾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警示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包体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滑槽型固定夹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滑槽型固定夹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图2、图3所示,一种自行车车架尾包,包括包体1,所述包体1上方设置有警示灯2,所述警示灯2包括受开关21控制的灯珠22;还包括电池23,所述电池23一极与灯珠22连接,一极与开关21连接;警示灯2还设置有灯罩24,灯罩24与灯座25相配合,所述开关21为触压开关,所述灯罩24为软性材料,所述软性材料为软塑料,所述包体1包括主包体12和位于主包体12两侧的侧包11,警示灯2设置于主包体12盖面,所述侧包11、主包体12均通过拉链13闭合,包体通过固定夹与自行车车架固定。

参见图4、图5所示,固定夹包括与主包体12固接的夹座31,与夹座31连接的夹体32和连接夹33。夹座31上有梯形滑槽311。夹体32上设置有与梯形滑槽311相配合的梯形凸起321,还设置有两个半圆形车架槽322。连接夹33上设置有与车架槽对应的两个半圆槽331。夹体32与连接夹33通过螺栓34连接。所述半圆形车架槽322与半圆槽331分别一一相对设置。

安装时,将夹体32与连接夹33对应安装在自行车车梁上,车梁穿过车架槽322与半圆槽331组合而成的圆孔,并通过螺栓34将夹体32与连接夹33夹紧固定。通过夹体32与夹座31的卡合,主包体12安装于自行车车梁上。使用警示灯时,按压灯罩24,使之与开关21接触,开关21控制电路通路或短路,是的灯珠22亮或灭。其中,灯罩24为红色透光软性塑料,可以保证发出的光极为醒目。灯珠22为LED灯珠,延长了使用寿命的同时避免使用者按压时压碎灯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