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自行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463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零件领域,尤其涉及抗震自行车车架。



背景技术:

自行车的车架结构一般包括前叉和后叉等等结构,自行车车架的结构影响这整个自行车的抗震能力,一般震动由车轮处发生,传统的避震方式为了保证使用者的舒适度,在座位下部增设避震装置,解决了坐垫位置的震动,但该种抗震方式效果一般,骑行者的舒适度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抗震自行车车架,包括三角架体,所述三角架体包括上管、前管和座椅管,所述座椅管处连接有后叉,所述后叉与所述座椅管之间活动连接有第一微调装置,所述前管上活动连接有第二微调装置,所述第一微调装置和所述第二微调装置通过第一插销连接,所述插销下部连接有避震器;所述三角架体前部连接有前叉,所述前叉与前轮连接,并连接有支撑架,所述第二微调装置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垂直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与所述前叉连接;所述架体端部设有安装柱。

优选的,所述第一微调装置包括第一三棱柱架体,所述座椅管穿过所述第一三棱柱架体,所述第一三棱柱架体通过第二插销与所述座椅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微调装置包括第二三棱柱架体,所述前管管过所述第二三棱柱架体,并通过第三插销连接,所述第二三棱柱架体一条棱上连接有环套,所述环套套于所述安装柱上。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抗震自行车车架有以下有益效果:本自行车车架通过三棱柱架体连接前叉和后叉部分,将轮胎上受到的冲击力通过两个三棱柱架体传送至避震器上,增加自行车形式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管,2-前管,3-座椅管,4-后叉,5-第一微调装置,6-第二微调装置,7-第一插销,8-避震器,9-架体,10-横杆,11-安装柱,12-第二插销,13-第三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抗震自行车车架,包括三角架体9,所述三角架体9包括上管1、前管2和座椅管3,所述座椅管3处连接有后叉4,所述后叉4与所述座椅管3之间活动连接有第一微调装置5,所述前管2上活动连接有第二微调装置6,所述第一微调装置5和所述第二微调装置6通过第一插销7连接,所述插销下部连接有避震器8;所述三角架体9前部连接有前叉,所述前叉与前轮连接,并连接有支撑架,所述第二微调装置6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本架体9安装完成后,使用时,前轮的转轴与支撑架连接,后轮安装于后叉4位置,形式过程中,轮胎收到的震动的力,分别支撑架传送至第二微调装置6,且后轮传送至第二微调装置6,由于两者使用插销连接,且一个棱边固定,受到两侧的力后,会推动插销位置,并将力传动向下并通过减震器减小压力,结构简洁,减震效果好。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架体9,所述架体9上垂直连接有横杆10,所述横杆10与所述前叉连接;所述架体9端部设有安装柱11。

其中的,所述第一微调装置5包括第一三棱柱架体9,所述座椅管3穿过所述第一三棱柱架体9,所述第一三棱柱架体9通过第二插销12与所述座椅管3连接,所述第二微调装置6包括第二三棱柱架体9,所述前管2管过所述第二三棱柱架体9,并通过第三插销13连接,所述第二三棱柱架体9一条棱上连接有环套,所述环套套于所述安装柱11上,使用三棱柱架体9的结构,传动更稳定,并且支撑架能够对整个架体9进行支撑,行车稳定。

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