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端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54224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车身端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端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已知一种将连结部件安装于挡板加强件的前端部上,并且将安装于该连结部件的前端上的面部在前侧框架与碰撞盒之间一起实施结合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231435号公报)。此外,已知一种在设置于前侧框架的前端上的碰撞盒以及保险杠加强件的下方配置了被支承于副侧框架上的副加强件以及框架碰撞盒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1759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3]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4]然而,从发生了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偏移了等的前面碰撞时将输入到该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载荷向车身各部分分散的观点出发,还具有改善的余地。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碰撞初期将微小重叠碰撞与斜向碰撞的载荷向车身各部分进行分散的车身端部结构。
[0006]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07]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具备:第一支承部,在其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上设置有第一缓冲部;第二支承部,在其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上设置有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缓冲部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缓冲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连结部件,其对所述第一支承部中的所述第一缓冲部侧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所述第二缓冲部侧的部分进行连结。
[0008]根据上述的方式,当从前后方向在车辆上产生碰撞时,会对被支承于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上的第一缓冲部、第二缓冲部输入碰撞载荷。于是,第一缓冲部、第二缓冲部会在变形或者被破坏的同时对碰撞能量进行吸收。在此,通过连结部件而对第一支承部中的从第一缓冲部输入载荷的载荷输入侧与第二支承部中的从第二缓冲部输入载荷的载荷输入侧进行连结。因此,会形成将来自第一缓冲部的载荷经由连结部件而向第二支承部传递的路径与将来自第二缓冲部的载荷经由连结部件而向第一支承部传递的路径。由此,能够在由第一缓冲部、第二缓冲部所实施的能量吸收过程(碰撞初期)中,将向各缓冲部输入的输入载荷向各支承部分散。
[0009]如此,在上述的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中,能够于碰撞初期将微小重叠碰撞与斜向碰撞的载荷向车身各部进行分散。
[0010]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还具备:第三支承部,在其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上设置有第三缓冲部,所述第三缓冲部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缓冲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连结部件对所述第一支承部中的所述第一缓冲部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支承部中的所述第二缓冲部侧的部分、所述第三支承部中的所述第三缓冲部侧的部分进行连结。
[0011]根据上述方式,通过连结部件而对第三支承部中的从第三缓冲部输入载荷的载荷输入侧与第一支承部中的从第一缓冲部输入载荷的载荷输入侧以及第二支承部中的从第二缓冲部输入载荷的载荷输入侧进行连结。因此,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将输入到各缓冲部的碰撞载荷向各支承部进行分散。
[0012]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所述第一支承部为,将车辆前后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的作为框架部件的前纵梁,所述第三支承部为,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前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对挡板部或前柱与所述第三缓冲部进行连接的外侧框架部件。
[0013]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通过作为第一支承部的前纵梁与作为第三支承部的外侧框架部件而向车身传递载荷的传递目的地不同,因此能够将向各缓冲部输入的输入载荷向车身的更大范围进行分散。
[0014]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所述连结部件被构成为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缓冲部以及第二缓冲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对车载结构物进行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上形成有弱化部,所述弱化部用于促进由被输入到车载结构物上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侧的载荷所导致的变形。
[0015]根据上述方式,通过连结部件的保持部而对车载结构物进行保持。当由于碰撞从而在车载结构物上作用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侧的载荷时,由于保持部会在弱化部处发生变形,从而车载结构物会向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侧移动。由此,例如会在轻微碰撞等的情况下抑制车载结构物的损伤。
[0016]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第一缓冲部以及第二缓冲部一起通过结合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二支承部被固定。
[0017]根据上述的方式,连结部件通过结合而与第一缓冲部以及第二缓冲部一起被固定于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因此,例如在由于轻微碰撞等而使第一缓冲部、第二缓冲部变形但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未被损伤的情况下等,能够将更换零件的数量抑制为较少。
[0018]发明效果
[0019]本发明具有能够在碰撞初期将微小重叠碰撞与斜向碰撞的载荷向车身各部分进行分散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0021]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的概要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0022]图3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0023]图4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0024]图5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的碰撞盒的与压缩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的剖视图。
[0025]图6A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的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0026]图6B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的加强部件的向外延伸部进行安装的安装状态的侧剖视图。
[0027]图7A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对于车身端部结构的微小重叠或者斜向碰撞时的特定时间点的动作的俯视图。
[0028]图7B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对于车身端部结构的微小重叠或者斜向碰撞时的、与图7A所示相比靠后的特定的时间点的动作的俯视图。
[0029]图7C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对于车身端部结构的微小重叠或者斜向碰撞时的、与图7B所示相比靠后的特定的时间点的动作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根据图1?图7来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端部结构的车身前部结构10进行说明。另外,适当记载于图中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箭头标记RH表示朝向前方的情况下的右方(车辆宽度方向一方)侧,箭头标记LH表示朝向前方的情况下的左方(车辆宽度方向另外一方)侧。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定为,在未进行特别说明而使用了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前方的情况下的左右。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在未特别地预先进行说明的情况下,“接合”为表示通过点焊而实施的接合,但也并不排除代替点焊而采用电弧焊接或结合等的其他的接合。
[0031][车身前部基本结构]
[0032]在图2中,通过立体图而图示了应用了车身前部结构10的汽车A的前部的概要结构。如该图所示,汽车A的车身B具备作为第一支承部的左右一对的前纵梁12。各前纵梁12分别将前后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并列配置。各前纵梁12经由碰撞盒14并通过结合而与将车辆宽度方向设为长度方向的保险杠加强件16接合。S卩,在左右碰撞盒14的前端之间架设有保险杠加强件16。
[0033]此外,在左右前纵梁12的前部之间,配置有对作为车载结构物的散热器单元R进行支承的散热器支架18。在此实施方式中,散热器单元R被设为,使散热器与空调用电容器以能够作为一体而实施处理的方式结合而成的单元(组件)。散热器支架18被构成为,包括通过使上下对置的上构件18U、下构件18L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利用左右一对侧构件18S而实施接合,从而在正面观察时呈矩形框状的部分。该散热器支架18经由后文所述的连结板44而与各前纵梁12结合。
[0034]另一方面,各前纵梁12的后端侧与对发动机舱E和车厢C进行分隔的车厢前壁20接合。更加具体而言,前纵梁12的后部被设为以与其前侧相比在其后侧处位于下方的方式而倾斜的脚踏部12K,并且该脚踏部12K的前面侧与车厢前壁20接合。脚踏部12K的后下端与被接合在未图示的地板面板下方的地板下部加强件连接。在车厢前壁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形成有与地板通道T连接的通道部20T。
[0035]此外,在相对于各前纵梁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设置有翼子板上的挡泥板22。在该实施方式中,各翼子板上的挡泥板22形成以能够转向的方式而收纳有未图示的前轮的车轮罩H,并且与悬挂塔架22S被形成为一体。各悬挂塔架22S被设为对未图示的悬架的上端部进行支承的结构,所述悬架对收纳于车轮罩H内的前轮进行支承。并且,在各前纵梁12上,安装有用于对上述的悬架进行支承的悬架构件24。在该实施方式中,悬架构件24被设为将车辆宽度方向设为长度方向的I型的悬架构件,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两端处,对构成上述悬架的未图示的下臂以能够围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而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0036]该悬架构件24在前后分离的多个位置处与前纵梁12接合。具体而言为,悬架构件2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端的前部经由臂部件24A而从下方与前纵梁1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接合。另一方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悬架构件2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端的后部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前纵梁12的脚踏部12K的后下端部接合。
[0037]此外,各翼子板上的挡泥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且下端部与前纵梁12接合。而翼子板上的挡泥板2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且上端部与将前后方向设为长度方向的作为框架部的挡板上构件26接合。各挡板上构件26在车身B的前上部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外端而被配置,并且所述各挡板上构件的后端部与前柱25接合。另外,也可以采用将挡板上构件26经由前围板部而与前柱25接合的结构。在此实施方式中,翼子板上的挡泥板22与挡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