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043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充气包装装置,尤其涉及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物流业中,最广泛应用的是包装盒(包装箱)。然而,这种传统的包装盒的包装方式,都没有提供防撞防碰防跌功能。也就是说,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包装盒或包装箱会被扔来扔去,很容易导致其变形,从而可能会导致被包装物品的损坏或变形。所以对一些包装要求较高的物品,例如电子数码产品、塑料陶瓷、生物化工产品、食品医药等,都需要给包装物品提供缓冲作用,以防止包装物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遭到损坏。现有的解决方案,例如传统的纸质包装盒,其可以是在纸质包装盒内部填充有缓冲材料如泡沫材料来达到提供缓冲作用的目的。然而,将这种包装盒和填充的缓冲材料运送到包装地时,其运输和储存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而且缓冲泡沫材料污染环境,并不环保。

另外的改进方案是现在市面上可见的充气包装袋,其由四层薄膜经过一系列热封工艺形成,其中两层外层薄膜之间形成充气室,两层内层薄膜形成单向充气阀,以用于向对应的充气室中充入气体并且防止充气室中的气体泄露出去。其中两层外层薄膜经过一系列的折叠后形成可以容纳包装物品的容纳腔室,这样,包装物品可以在各个侧面受到充气包装袋的缓冲,以防止外界的冲击应力作用至包装物品,从而防止包装物品的损坏。然而,由两层外层薄膜形成的单层式充气包装袋的缓冲性能仍然有限,例如充气包装袋的一侧壁受到撞击时,所述充气包装袋内空气不能有效分散,并且充气包装袋的侧壁不能及时恢复形状,造成冲击应力在局部过于集中,从而应力传递至包装物品,造成包装物品的损坏。此外,现有的充气包装袋一般是将充气柱进行弯折形成多个充气侧壁,各个充气侧壁再围绕形成一个内部容纳空间,用于存储包装物品,例如常见的U型袋、B型袋或O型袋等。然而这些现有的包装袋通过单一的缓冲结构,即包装物品周围并与包装物品相贴合的气柱缓冲的形式,在一些抗跌防撞要求较高的场合仍然不能达 到较满意的缓冲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以用于包装一包装物品的端部为内嵌式,增加了缓冲厚度,给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了良好的缓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形成的至少一充气缓冲体和至少两层阀膜形成的至少一充气阀,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包括多个储气单元,所述充气阀用于向所述储气单元充气并且在充气结束后自封闭以防止气体泄露,各个所述储气单元沿纵向地排列并且围绕成环状以用于形成所述立体包装袋,其中一部分所述储气单元形成至少一内嵌壁,另一部分所述储气单元形成一外侧壁,其中所述内嵌壁适于被置于所述外侧壁内表面的一端,以通过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提供所述缓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为叠层结构,可以增强缓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为错位式叠层结构,可以增强缓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具有两个内嵌腔和一环形容纳腔,用于包装袋包装物品以及提供缓冲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两个内嵌腔中有一内嵌腔与所述环形容纳腔连通,可以用来包装袋包装的物品,同时也提供缓冲作用,另一内嵌腔与所述环形容纳腔不连通,主要用来提供缓冲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两个内嵌腔与所述环形容纳腔均连通,可以用来包装袋包装的物品,同时也提供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两个内嵌腔均为密封腔,主要提供缓冲空间,所述环形容纳腔可以容纳袋包装物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立体塑封 缝还包括横向的端封缝,其将所述内嵌壁沿着横向方向热封连接,用于密封其中所述内嵌壁的内嵌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以用于包装一包装物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形成的至少一充气缓冲体和至少两层阀膜形成的至少一充气阀,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包括多个储气单元,所述充气阀用于向所述储气单元充气并且在充气结束后自封闭以防止气体泄露,并且所述储气单元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的塑封并经弯折后经一系列立体塑封缝的塑封形成包装所述包装物品的一立体包装袋,所述立体包装袋的端部为内嵌式,增加了缓冲厚度,给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了缓冲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各个所述储气单元沿纵向地排列并且围绕成环状以用于形成所述立体包装袋,其中一部分所述储气单元形成至少一内嵌壁,另一部分所述储气单元形成一外侧壁,其中所述内嵌壁适于被置于所述外侧壁内表面的一端,以通过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提供所述缓冲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各个所述储气单元沿纵向地排列并且围绕成环状以用于形成所述立体包装袋,其中一部分所述储气单元形成两个内嵌壁,另一部分所述储气单元形成一外侧壁,其中所述内嵌壁适于分别被置于所述外侧壁内表面的一端,以通过两个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提供所述缓冲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立体塑封缝还包括一横向的端封缝,其将两个所述内嵌壁中的一个沿着横向方向热封连接,用于密封其中一个所述内嵌壁的内嵌腔。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立体塑封缝还包括两个横向的端封缝,其将两个所述内嵌壁沿着横向方向热封连接,用于密封两个所述内嵌壁的内嵌腔。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内嵌壁具有内嵌腔,所述外侧壁具有环形容纳腔,所述内嵌腔与所述环形容纳腔相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嵌壁和外侧壁一体成形。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立体包装体充气后,所述内嵌壁被所述外侧壁的内表面所贴合。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为叠层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为错位式叠层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之间具有部分所述储气单元形 成的一转折部,所述转折部一体地与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相连接,所述转折部用于所述内嵌壁与所述外侧壁形成叠层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之间具有部分所述储气单元形成的一转折部,所述转折部一体地与所述内嵌壁和所述外侧壁相连接,所述转折部用于所述内嵌壁与所述外侧壁形成错位式叠层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储气单元包括用于分隔相邻两个所述储气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分隔缝,各个所述储气单元经由弯折缝分隔成连通的多个所述子储气单元,其中所述转折部包括一或多个转折储气单元,以及设于所述转折储气单元的转折缝,所述转折缝使得所述内嵌壁的所述分隔缝各自与所述外侧壁的所述分隔缝不重叠。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转折缝倾斜地或呈曲线状地一体地延伸于所述分隔缝。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转折缝呈V形地一体地延伸于所述分隔缝。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充气缓冲体由第一气室层和第二气室层经热封和折叠工艺而形成,所述充气缓冲体形成充气口和主通道,并且各个储气单元中设置有充气阀,空气从所述充气口进入所述主通道,并且从所述主通道经由所述充气阀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充气阀包括两阀膜,其分别与所述充气缓冲体的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热封在一起,所述两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充气单元充气后,所述两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防止进入所述储气单元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充气阀是自粘膜止回阀,其包括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阀膜,如包括一第一阀膜,一第二阀膜,和一止回密封膜,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二阀膜位于外层,所述止回密封膜位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当经由所述气体通路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储气单元内充入气体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储气单元内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而且在气体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气体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从而防止气体反渗。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折叠热封起来后的成品的立体示意图。

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侧面半剖示意图。

图3B是图3A的截面示意图。

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变形实施方式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侧面半剖示意图。

图6B是图6A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另一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8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侧面半剖示意图。

图8B是图8A的截面示意图。

图9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单向充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9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单向充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9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单向充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4A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其具有可充气结构,用以在充气后为各种包装物品如电子产品、食品、医药产品、化工原料、生物材料、塑料陶瓷、快速消费品等提供气体缓冲效果,而且在未使用时,可以不充气而方便存储和运输,在使用时再现场充气,从而使用非常方便。因为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具有空气缓冲性能,从而其适合用于为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待包装物品并不限于这里所举出的例子,根据实际需要,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物品的包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可以实施为空气缓冲材料,即充入的气体以空气为例。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应用中根据需要也可能是其他气体。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其在充气后可以形成一立体包装袋,从而为一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效果。

具体地,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包括至少一充气缓冲体10,即由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形成一个立体包装袋或多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经塑封连接如粘接或热封形成所述立体包装袋。在本实用新型的图1至图4A所示的示例中,其由一个所述充气缓冲体10形成。

更具体地,参照图1至图4A和图9A,所述充气缓冲体10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11和12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30和立体塑封缝40形成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储气单元13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内形成一个可储气的储气室14。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平面塑封缝30用于将多层薄膜经塑封形成如图1所示的一个平面缓冲材料,所述立体塑封缝40用于将上述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而使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 够容纳所述包装物品的所述立体包装装置,如图2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可以通过粘接或热封连接的方式将多层薄膜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可以都实施为由热封工艺形成。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包括多列分隔缝31,其将两层气室膜11和12分隔成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即优选地,各列所述分隔缝31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从而相邻两个所述储气单元13之间形成一列所述分隔缝31。所述分隔缝31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互相独立。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中所示,顶侧和底侧的一列所述分隔缝31可以分别成为所述充气缓冲体10的顶侧边界缝和底侧边界缝。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顶侧和底侧是相对概念,是根据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与水平线的相对位置定义的。也就是说,当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分隔缝31与水平线相对垂直时,定义为顶侧和底侧,但是,当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分隔缝31与水平线相对平行时,定义为左侧和右侧。所述分隔缝31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储气单元13互相连通。所述储气单元13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1至图4A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大小相同的充气柱,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也可以包括多个并列排列的大小不同的充气气柱。此外,大小气柱的排列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交替排列,可以在某些区域形成小气柱等,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如图9A至图9C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内嵌式包装装置的所述充气阀20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9A,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包括由至少两层阀膜21和22形成的一充气阀20,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与所述气室膜11和12互相叠合地设置,并且在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形成用于向所述储气室14充气的进气通道2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阀膜21和22的长度短于所述气室膜11和12。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23向所述储气室14中充气并且所述储气室14中的气压达到预定要求时,所述储气室14中的气压作用在所述阀膜21和22上,以使所述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所述气室膜,从而封闭所述进气通道23,以使所述充气阀20起到单向阀的作用。当每个所述储气单元13内形成至少一个所述进气通道23,并且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互相独立 时,当其中一个所述储气单元13发生损坏漏气时,其他的所述储气单元13并不会被影响,还能起到空气缓冲效果。如图9B所示,所述充气阀20进一步地可以包括增加一层阀膜25,其位于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以用于增强密封性能。如图9C所示,所述充气阀20可以进一步地包括一层阀膜26,其位于一层所述气室膜12和所述阀膜22之间,即位于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的外侧,从而起到防止所述阀膜22和所述气室膜12的相连接处被撕裂,以起到加强其稳固连接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充气阀20的具体结构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充气缓冲体10的所述气室膜11和12以及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单向密封效果,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也可以是由上述薄膜经添加化学成分而改性得到的自粘性薄膜。

所述充气缓冲体10进一步地包括一主通道单元15,其连接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更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单元15与所述储气单元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沿着横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形成一主通道151,并且所述主通道151具有一充气口152,当所述充气口152的位置设置有充气嘴并且执行充气操作时,气体从所述充气口152沿着横向方向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并且再沿着纵向方向进入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并且当各个所述储气室14中达到预定气压后,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气室膜11或12,从而实现自封闭,以防止充入的气体再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151。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主通道单元15可以由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形成,也可以由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形成,或者由其中一层所述气室膜11或12和其中一层所述阀膜21或22形成。

如图1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充气缓冲体10的左右两侧的连续密封的一边封缝32和左侧的一连续密封的主通道密封缝33,其中左侧所述边封缝32和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之间形成所述主通道151。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封缝32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将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如图9A至9C中所示,例如通过一次热封工艺而形成的上下两侧的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分别在对应所述进气通道23的位置将所述气室膜11和所述阀膜21热封连接,以及将所述气室膜12和所述阀膜22热封连接,其他位置将多层薄膜一体地热封连接,并将所述充气缓冲体10分成所述主通道单元15和所述储气单元13。

如图9A至9C中所示,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在邻近所述主通道151的位置,所述阀膜21和22进一步地通过多个连接缝35热封连接至所述气室膜11,这样在所述储气室14中达到预定的气压时,气压作用于所述阀膜21和22,并且因为一连接缝35的设置而同时被压向所述气室膜11并最终贴合于所述气室膜11,从而关闭所述进气通道23。即所述连接缝35热封连接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以及一层所述气室膜11。另外,如图9A至9C中所示,各个所述连接缝35的形状的设计使得其还进一步地起到防止气体回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所述储气室14中的气体想要回流时,会被所述连接缝35所阻挡而不能轻易地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另外,在热封形成这些平面塑封缝30时,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进气通道23可以通过设置耐热阻隔装置而形成,在热封工艺之后,再取出所述耐热阻隔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设置有一耐热层24,如图9A至9C中所示,例如可以是耐热油墨,其贴所述主通道151相连通,而不会因热封而将其进入口关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151由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形成,所述耐热层24和所述阀膜21和22各自有延伸段进入所述主通道151,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对应于所述耐热层24的延伸段的位置的一列互相间隔的沿纵向方向排列的接合缝36,因为所述耐热层24的设置,所述接合缝36将两层所述气室膜11和12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没有热封连接,所述接合缝36的设置使得所述充气缓冲体10在充气时,气体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后,相邻的所述阀膜21和22与对应连接的所述气室膜11和12能够一起膨胀而打开对应的所述进气通道23。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平面塑封缝30以及 所述立体塑封缝40能够达到所述储气单元13环状布置,并且各所述储气单元13围绕形成一环形容纳腔1001,一第一内嵌腔1002和一第二内嵌腔1003。在应用时,环形物品可以适合于被包装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或者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以及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也可以用来包装待包装的物品。具体地,如图1至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没有被密封,也就是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相连通,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可以用来包装袋包装的物品,同时也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被密封,也就是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不连通时,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主要用来提供缓冲空间;如图5至图6B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没有被密封,也就是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相连通,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可以用来包装袋包装的物品,同时也提供缓冲空间,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也未被密封,也就是说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连通,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在这个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的作用相同;又如图7至图8B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被密封,也就是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不连通,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主要用来提供缓冲作用,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也被密封,也就是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不连通,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也是主要用来提供缓冲空间,在这一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往往先把带包装物品置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内,之后密封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和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述三种腔体并不限于以上所举的实施例,还包括其他变形的实施例。又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仅有一内嵌腔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相连通或者密封,并不仅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具体地,如图1至图4A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和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可以用来包装带包装的物品,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由于被密封,主要提供增强缓冲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充气后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适合于沿着所述弯折缝37弯折,从而使所述充气缓冲体10形成多个侧壁。更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平面塑封缝30包括四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所述弯折缝37将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分成多个子储气单元131和133,各两列所述弯折缝37中间形成一连通通道132,这样相邻的所述子储气 单元131和133得以互相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A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的所述四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适于弯折,从而所述充气缓冲体10适合于沿着四列弯折缝37弯折形成一第一内嵌壁102,第二内嵌壁103和一外侧壁101。更具体地,所述弯折缝37包括两列呈间断热封的左弯折缝371和两列呈间断热封的右弯折缝372,从而所述充气缓冲体10适合于沿着两列所述左弯折缝371和两列所述右弯折缝372弯折,其中弯折方向相对。相应地,如图1至图4A所示,所述立体塑封缝40包括位于所述充气缓冲体10左右两侧的一塑封缝41,其将所述充气缓冲体10的左右两侧边塑封在一起,即实现所述充气缓冲体10的侧边密封,从而实现各所述储气单元13环状布置。也就是说,所述充气缓冲体10经过所述塑封缝41的密封以及相对弯折方向的两列所述左弯折缝371和两列所述右弯折缝372的弯折形成了所述第一内嵌壁102,所述第二内嵌壁103和所述外侧壁101。两列所述左弯折缝371和两列所述右弯折缝372之间形成了所述外侧壁101。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至图3B所示,所述第一内嵌壁102和所述第二内嵌壁103各自由所述储气单元13的沿其长度方向一体地延伸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环绕布置形成,所述外侧壁101由所述储气单元13的沿其长度方向一体地延伸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形成。各所述连通通道132环绕布置形成一转折部104。所述转折部104一体地与所述第一内嵌壁102和所述外侧壁101相连接,或者一体地与所述第二内嵌壁103和所述外侧壁101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立体塑封缝40还包括一横向的端封缝42,其将所述第二内嵌壁103沿着横向方向热封连接。所述外侧壁101由于首尾连接形成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所述第一内嵌壁102形成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所述第二内嵌壁103由于首尾连接以及所述端封缝42的塑封形成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这样,通过这些热封连接多层薄膜的所述塑封缝41以及所述端封缝42,使得所述充气缓冲体得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式立体充气包装袋。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和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可以用来包装带包装的物品,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由于被密封,主要提供增强缓冲作用。

另外,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当所述包装物品被包装于所述容纳腔1001时,因为所述第一内嵌壁102与所述外侧壁101叠合以后再环绕并塑封成形,从而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形成叠层结构,从而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加强缓冲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缓冲效果,所述第一内嵌壁102与所述外侧壁101的叠合方式还可以是错位叠层式结构,更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折部104包括一个或多个转折储气单元,以及设于所述转折储气单元的转折缝34。所述转折缝34倾斜地延伸于各所述连通通道133之间,并且一体地连接于所述分隔缝31或者是所述分隔缝31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转折单元之间的转折缝34也可能连接在一起,例如形成V字型,另一些转折缝34倾斜地延伸,并且相邻的转折缝34互相平行地排列。

由图4B和图4C中所示,所述第一内嵌壁102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和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不重叠地布置,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内嵌壁102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之间的分隔缝31与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之间的分隔缝31位置不重叠,而是错位地布置。因此,所述第一内嵌壁102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和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部分地叠合而不是完全地叠合,从而形成错位结构。

类似地,为了进一步加强缓冲效果,所述第二内嵌壁103与所述外侧壁101的叠合方式也可以是错位叠层式结构,更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嵌壁103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和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不重叠地布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内嵌壁103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之间的分隔缝31与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之间的分隔缝31位置不重叠,而是错位地布置。因此,所述第二内嵌壁103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和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部分地叠合而不是完全地叠合,从而形成错位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可以先经所述立体塑封线40的塑封和弯折之后经所述充气阀20进行充气形成立体结构,也可以先充气,经所述塑封线41首尾连接达到各所述储气单元13的环状布置之后再经所述弯折线37的弯折形成立体结构,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此顺序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在使用中,所述包装物品可以容纳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和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内。当外部冲击力作用于所述外侧壁101时,所述外侧壁101可以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一级缓冲作用,所述第一内嵌壁102可以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二级缓冲效果。当外部冲击力作用于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底侧时,由于经所述端封线42密封形成的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为各所述储气单元13提供了形变空间,另外,所述包装物品不与底部直接 接触,也进一步地减缓应力的传递。因此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增加了缓冲厚度,增强了其整体缓冲性能,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了多级缓冲效果。

如图5至图6B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没有被密封,也就是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相连通,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可以用来包装袋包装的物品,同时也提供缓冲空间,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A也未被密封,也就是说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连通。因此,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和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A可以用来包装带包装的物品,也可以提供增强缓冲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充气后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a适合于沿着所述弯折缝37弯折,从而使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形成多个侧壁。更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平面塑封缝30包括四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所述弯折缝37将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分成多个子储气单元131和133,各两列所述弯折缝37中间形成一连通通道132,这样相邻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和133得以互相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6B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的所述四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适于弯折,从而所述充气缓冲体10a适合于沿着四列弯折缝37弯折形成一第一内嵌壁102,第二内嵌壁103A和一外侧壁101。更具体地,所述弯折缝37包括两列呈间断热封的左弯折缝371和两列呈间断热封的右弯折缝372,从而所述充气缓冲体10a适合于沿着两列所述左弯折缝371和两列所述右弯折缝372弯折,其中弯折方向相对。相应地,如图至图5所示,所述立体塑封缝40包括位于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左右两侧的一塑封缝41,其将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的左右两侧边塑封在一起,即实现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的侧边密封,从而实现各所述储气单元13环状布置。也就是说,所述充气缓冲体10a经过所述塑封缝41的密封以及相对弯折方向的两列所述左弯折缝371和两列所述右弯折缝372的弯折形成了所述第一内嵌壁102,所述第二内嵌壁103A和所述外侧壁101。两列所述左弯折缝371和两列所述右弯折缝372之间形成了所述外侧壁10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内嵌壁102和所述第二内嵌壁103A各自由所述储气单元13的沿其长度方向一体地延伸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环绕布置形成,所述外侧壁101由所述储气单元13的沿其长度方向一体地延伸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形成。 各所述连通通道132环绕布置形成一转折部104。所述转折部104一体地与所述第一内嵌壁102和所述外侧壁101相连接,或者一体地与所述第二内嵌壁103A和所述外侧壁101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外侧壁101由于首尾连接形成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所述第一内嵌壁102形成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所述第二内嵌壁103A形成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A。这样,通过这些热封连接多层薄膜的所述塑封缝41使得所述充气缓冲体10a得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式立体充气包装袋。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所述包装物品被包装于所述容纳腔1001时,因为所述第一内嵌壁102与所述外侧壁101叠合以后再环绕并塑封成形,从而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形成叠层结构,从而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加强缓冲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先经所述立体塑封线40的塑封和弯折之后经所述充气阀20进行充气形成立体结构,也可以先充气,经所述塑封线41首尾连接达到各所述储气单元13的环状布置之后再经所述弯折线37的弯折形成立体结构,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此顺序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使用中,所述包装物品可以容纳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和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A内。当外部冲击力作用于所述外侧壁101时,所述外侧壁101可以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一级缓冲作用,所述第一内嵌壁102和所述第二内嵌壁103A可以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二级缓冲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在使用中,所述包装物品优选地容纳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内,从而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和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A均形成气体缓冲空间,当外界冲击力作用于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时,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和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A的气体提供了形变的空间。此外,所述第一内嵌壁102和所述第二内嵌壁103A的边缘可以固定所述包装物品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内,减少所述包装物品在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内与所述外侧壁101的相对位移,所述包装物品不易从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内滑出。因此,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增加了缓冲厚度,增强了其整体缓冲性能,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了多级缓冲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缓冲效果,类似地,所述第一内嵌壁102与所述外侧壁101的叠合方式还可以是错位叠层式结构,更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折部104包括多个转折缝34。所述转折缝34倾斜地延伸于各所述连通通 道133之间,并且一体地连接于所述分隔缝31或者是所述分隔缝31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转折单元之间的转折缝34也可能连接在一起,例如形成V字型,另一些转折缝34倾斜地延伸,并且相邻的转折缝34互相平行地排列。

类似地,为了进一步加强缓冲效果,所述第二内嵌壁103A与所述外侧壁101的叠合方式也可以是错位叠层式结构,更具体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嵌壁103A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和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不重叠地布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内嵌壁103A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之间的分隔缝31与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之间的分隔缝31位置不重叠,而是错位地布置。因此,所述第二内嵌壁103A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和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部分地叠合而不是完全地叠合,从而形成错位结构。

如图7至图8B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B被密封,也就是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不连通,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B主要用来提供缓冲作用,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也被密封,也就是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不连通,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也是主要用来提供缓冲空间,在这一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往往先把带包装物品置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内,之后密封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B和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更具体地,如图7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充气后的所述充气缓冲体10b适合于沿着所述弯折缝37弯折,从而使所述充气缓冲体10b形成多个侧壁。更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平面塑封缝30包括四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所述弯折缝37将各个所述储气单元13分成多个子储气单元131和133,各两列所述弯折缝37中间形成一连通通道132,这样相邻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和133得以互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平面塑封缝30的所述四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适于弯折,从而所述充气缓冲体10b适合于沿着四列弯折缝37弯折形成一第一内嵌壁102B,第二内嵌壁103和一外侧壁101。更具体地,所述弯折缝37包括两列呈间断热封的左弯折缝371和两列呈间断热封的右弯折缝372,从而所述充气缓冲体10适合于沿着两列所述左弯折缝371和两列所述右弯折缝372弯折,其中弯折方向相对。相应地,所述立体塑封缝40包括位于所述充气缓冲体10左右两侧的一塑封缝41,其将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的左右两侧边塑封在一起,即实现所 述充气缓冲体10b的侧边密封,从而实现各所述储气单元13环状布置。也就是说,所述充气缓冲体10b经过所述塑封缝41的密封以及相对弯折方向的两列所述左弯折缝371和两列所述右弯折缝372的弯折形成了所述第一内嵌壁102B,所述第二内嵌壁103和所述外侧壁101。两列所述左弯折缝371和两列所述右弯折缝372之间形成了所述外侧壁10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内嵌壁102B和所述第二内嵌壁103各自由所述储气单元13的沿其长度方向一体地延伸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环绕布置形成,所述外侧壁101由所述储气单元13的沿其长度方向一体地延伸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形成。各所述连通通道132环绕布置形成一转折部104。所述转折部104一体地与所述第一内嵌壁102B和所述外侧壁101相连接,或者一体地与所述第二内嵌壁103和所述外侧壁101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立体塑封缝40还包括两个横向的端封缝42,分别将所述第一内嵌壁102和所述第二内嵌壁103沿着横向方向热封连接。所述外侧壁101由于首尾连接形成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所述第一内嵌壁102B由于首尾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B,所述第二内嵌壁103由于所述端封缝42的塑封首尾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这样,通过这些热封连接多层薄膜的所述塑封缝41以及所述端封缝42,使得所述充气缓冲体得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式立体充气包装袋。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可以用来包装带包装的物品,所述第一内嵌腔1002B和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由于被密封,主要提供增强缓冲作用。

另外,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当所述包装物品被包装于所述容纳腔1001时,因为所述第一内嵌壁102B与所述外侧壁101叠合以后再环绕并塑封成形,从而所述充气包装装置形成叠层结构,从而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加强缓冲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缓冲效果,所述第一内嵌壁102B与所述外侧壁101的叠合方式还可以是错位叠层式结构,更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折部104包括多个转折缝34。所述转折缝34倾斜地延伸于各所述连通通道133之间,并且一体地连接于所述分隔缝31或者是所述分隔缝31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转折单元之间的转折缝34也可能连接在一起,例如形成V字型,另一些转折缝34倾斜地延伸,并且相邻的转折缝34互相平行地排列。

类似地,为了进一步加强缓冲效果,所述第二内嵌壁103与所述外侧壁101的叠合方式也可以是错位叠层式结构,更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嵌 壁103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和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不重叠地布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内嵌壁103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之间的分隔缝31与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之间的分隔缝31位置不重叠,而是错位地布置。因此,所述第二内嵌壁103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1和所述外侧壁101的所述子储气单元133部分地叠合而不是完全地叠合,从而形成错位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使用中,所述包装物品可以容纳于所述环形容纳腔1001内。当外部冲击力作用于所述外侧壁101时,所述外侧壁101可以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一级缓冲作用,当外部冲击力作用于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两侧时,由于经所述端封线42密封形成的所述第二内嵌腔1003和所述第一内嵌壁腔1002B为各所述储气单元13提供了形变空间,可以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二级缓冲效果。另外,所述包装物品不与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的两外端直接接触,也进一步地减缓应力的传递。因此所述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增加了缓冲厚度,增强了其整体缓冲性能,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了良好的缓冲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