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分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3383发布日期:2018-06-12 18:38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分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传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分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中,都是通过送料装置的传送带将物料由上料台传送到下料台,物料在传送带上传送时由操作人员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进行分料,不仅增加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生产效率较低,因此出现了自动分料装置,目前采用较多的分料机构为支架上设有叉架,叉架上设有用于储存物料的容器,所述的容器的底部设有分料口,达到分料的目的,但是这种分料装置仅用于工件的简单分流,通常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材质、设备等原因,会出现不合格产品,传统的分流装置无法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剔除,仍然还是需要人工的方式分拣,无法真正意义的解放操作人员的双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自动分拣不合格产品的双向分料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双向分料装置,包括分料台,所述分料台上设置有带导料口的存料装置,位于导料口的下方对应设置有通过支座支撑的分料装置,位于分料装置后方设置有气源处理器,所述分料装置包括压料机构,装有气管接口的走料板,位于气管接口处设置有红外计数器,位于走料板下方沿X及Y方向的水平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所述第二分料板通过第二驱动支架设置于第一分料板上,并且第一分料板上设置有通过第二驱动机构使第二分料板嵌入或退出的装配槽,位于装配槽两侧设置有双向出料孔,位于第二分料板上设置有废料出料孔,第一分料板一侧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位于走料板的正前方设置有与驱动机构连接的监控装置。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气源处理器与气管接口联通,能够有效使加工工件在气体的辅助下顺利通过走料板。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监控装置为摄像机,通过摄像机的监控,将画面传输至处理系统,使得不合格产品从第二走料板的出料孔排出至废料接收装置内。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压料机构包括安装于走料板中部的支架以及安装于支架上,并与走料板相垂直的X水平面上的压料气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各结构之间的配合,并通过监控装置的监控,达到自动分拣不合格产品的效果,采用机械手段对工件进行分料,不仅加快了分料速度,提高分料的效率,将工厂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降低了人力成本,实现了工厂机械自动化生产,而且直接避免人工分拣的错误率,直接有效的提高产品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第一分料板结构示意图。

图3、第二分料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至图3,分料装置,包括分料台1,所述分料台1上设置有带导料口21的存料装置2,位于导料口21的下方对应设置有通过支座3支撑的分料装置,位于分料装置后方设置有气源处理器5,所述分料装置包括压料机构,装有气管接口42的走料板43,位于气管接口42处设置有红外计数器421,位于走料板43下方沿X及Y方向的水平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分料板44和第二分料板45,所述第二分料板45通过第二驱动支架451设置于第一分料板44上,并且第一分料板44上设置有通过第二驱动机构452使第二分料板45嵌入或退出的装配槽441,位于装配槽441两侧设置有双向出料孔442,位于第二分料板45上设置有废料出料孔453,第一分料板44一侧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443,位于走料板43的正前方设置有与驱动机构连接的监控装置6。

所述气源处理器5与气管接口联通,所述监控装置6为摄像机,所述压料机构包括安装于走料板中部的支架411以及安装于支架上,并与走料板相垂直的X水平面上的压料气缸412。

该装置在使用时,由导料口输送处的工件进入走料板后,位于分料装置后方设置有气源处理器对于气管接口进行吹气,辅助工件顺利通过走料板,到达分料板位置,同时红外计数器计算工件量,位于走料板正前方设置的监控装置监控该工件状态,如果符合预设值,则导通第一驱动装置的气缸,此时,第一驱动装置推动第一分料板到达分料板位置处,将双向出料孔中的一个孔对应走料板,使工件通过该走料孔进入下一个工序,如果不符合预设值,则由第二驱动机构452使第二分料板45嵌入装配槽441内,使废料出料孔对应走料板,使工件通过该废料出料孔排到废料收集装置中,同时,在分料过程中,双向出料孔能够同时对工件进行双向分料,能同时对下一道工序双向供应工件,有效提高下一道工序的效率。

通过读取红外计数器的数据,并统计不合格工件数量,不仅能达到自动分拣不合格产品的效果,同时能够准确计算废品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设备的质量。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