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具自动供收料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400510阅读:来源:国知局
架51移动,机头52上装设有第一吸盘53及第二吸盘54,第二吸盘54的吸附面位于第一吸盘53的吸附面的下方。
[0040]实际使用时,载具7包括底盘70及与底盘70配合的盖板71,印刷电路板或软性电路板等板件装设在底盘70与盖板71之间,底盘70或盖板71上设有多个加工孔(图中未示出),加工孔用于显露出电路板等板件,加工设备通过加工孔对板件进行加工处理,例如上锡膏、涂月父等。
[0041]所述供应机构60将底盘70输送至出料机构22,装设有电路板等板件的载具7从入料机构21进入翻转机构,翻转机构将装设有板件的载具7翻转180°,转移机构5移动至翻转机构的上方,由于此时板件位于底盘70的下方,机头52的第一吸盘53吸取底盘70,机头52的第二吸盘54通过加工孔吸取板件,然后转移机构5连同吸取的底盘70和板件移动到出料机构22的上方,转移机构5将吸取的板件放入出料机构22上的底盘70中,出料机构22将板件输送至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处理。
[0042]所述转移机构5重新移动到翻转机构的上方并将吸取的底盘70放在翻转机构上,翻转机构将空载具7(即底盘70和盖板71)再次翻转180°进行复位,此时盖板71位于底盘70的上方,然后翻转机构将空载具7输送至传送机构4,传送机构4将空载具7再输送至回收机构61,回收机构61对空载具7进行存放或者回流至上游重新循环使用。
[0043]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载具自动供收料装置,电路板等板件可以实现从上游工序的载具7中转移到下游工序的载具7中,取消原有利用人工进行载具7转换的作业模式,实现无需人工的自动化操作,精确地将产品从上游载具7中转换至下游载具7中,大幅降低因人工操作而导致的产品不良率,有效提升产能。本实施例中,第二吸盘54通过原有的加工孔吸附板件,无需在底盘70上额外增设使得第二吸盘54通过的开口;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可在底盘70上专门开设用于第二吸盘54通过的开口,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避免第二吸盘54对板件上待加工的区域产生干扰。
[0044]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所述框架I大致为长方体状的中空结构,框架I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如不锈钢等;所述框架I包括骨架10及装设在骨架10上的金属板11,所述入料机构21、翻转机构、传送机构4、供应机构60、出料机构22、转移机构5及回收机构61均安装在骨架10上并位于框架I的内部,金属板11用于保护框架I内部的各种机构,避免框架I外部的物件碰触致使其损坏,当然,金属板11亦可以防止框架I内部的各种机构碰伤相关作业人员。为了方便框架I的移动,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骨架10的底端安装滚轮;当然,根据需要,亦可在骨架10的底端安装调节高度的支撑盘,当框架I用于放置的安装面不是平面时,调整不同支撑盘的高度,使得框架I稳固放置在安装面上。
[0045]请参阅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第一翻转机构30、夹持机构31及第二翻转机构32,夹持机构31位于第一翻转机构30与第二翻转机构32之间,入料机构21经第一翻转机构30连接至夹持机构31,夹持机构31经第二翻转机构32连接至传送机构4,即入料机构21输入的载具7先输送至第一翻转机构30,再由第一翻转机构30输送至夹持机构31,然后再由夹持机构31输送至第二翻转机构32,接着再由第二翻转机构32输送至传送机构4 ο
[0046]请参阅图2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翻转机构30、第二翻转机构32的构造大致相同,第一翻转机构30、第二翻转机构32分别包括装设在框架I上的第一支架33,装设在第一支架33上的转轴34,装设在转轴34上的夹持件35,装设在第一支架33上或框架I上的第五驱动件(图中未示出),第五驱动件与转轴34连接并驱动转轴34转动。入料机构21将装设有板件的载具7输送至第一翻转机构30,夹持件35夹住载具7,第五驱动件驱动转轴34旋转180°,进而实现夹持件35夹住载具7翻转180°,使得底盘70位于盖板71的上方。
[0047]请参阅图2和图6所示,所述夹持机构31包括装设在框架I上的第二支架36,滑动连接在第二支架36上的底板37,装设在底板37上的抓持件38,装设在框架I上或第二支架36上的第六驱动件(图中未示出),第六驱动件与底板37连接并驱动底板37移动。本实施例中,抓持件38为真空吸嘴,根据需要,真空吸嘴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真空吸嘴用于吸住盖板71;当然,抓持件38亦可为电磁线圈,此时盖板71采用磁性材料制成,如铁、钴、镍及其合金等,电磁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力进而吸住盖板71;当然,电磁线圈的数量亦可为一个或多个。
[0048]经所述第一翻转机构30翻转180°后的载具7输送至夹持机构31,抓持件38将盖板71抓住,转移机构5移动至夹持机构31的上方并将底盘70连同板件吸住,然后转移机构5移动至出料机构22的上方并将板件放置在出料机构22上,而后转移机构5重新再将底盘70放置在夹持机构31上,之后第六驱动件驱动底板37移动,将空载具7输送至第二翻转机构32。
[0049]当空载具7输送至第二翻转机构32后,此时底盘70位于盖板71的上方,第二翻转机构32的夹持件35夹住空载具7,第五驱动件驱动转轴34旋转180°,从而将固定在转轴34上的夹持件35连同空载具7翻转180°,使得盖板71位于底盘70的上方,而后夹持件35松开空载具7,将空载具7输送至传送机构4。
[0050]请参阅图3、图4、图5、图6和图8所示,所述传送机构4包括装设在框架I上的第三支架41,滑动连接在第三支架41上的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装设在第三支架41上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夹板42,连接两个夹板42的螺纹杆43,装设在夹板42上、第三支架41上或框架I上的第七驱动件(图中未示出)及第八驱动件(图中未示出),第七驱动件与夹持组件连接并驱动夹持组件在第二翻转机构32与回收机构61之间移动,第八驱动件驱动两个夹板42沿螺纹杆43相互靠近或远离。
[0051 ]进入所述传送机构4的空载具7位于两个夹板42之间,第八驱动件驱动夹持组件的两个夹板42将空载具7夹紧,然后第七驱动件驱动夹持组件沿第三支架41移动,进而将空载具7输送至回收机构61。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的两个夹板4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不同板件的尺寸大小进行调整,使用者无需针对不同尺寸大小的板件额外制作夹持组件。
[0052]请参阅图2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转移机构5的机架51安装在框架I的上端,第二翻转机构32及出料机构22位于机架51的下方,使得转移机构5与第二翻转机构32、出料机构22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可以有效减小载具自动供收料装置在水平面内的占用面积,节省使用空间。本实施例中,驱动机头52沿机架51移动的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图中未示出)、第二驱动件(图中未示出)及第三驱动件(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件驱动机头52沿机架51左右移动,第二驱动件驱动机头52沿机架51前后移动,第三驱动件驱动机头52上下移动,保证机头52能够停留在立体空间内所需要的位置。
[0053]所述机头52包括装设在机架51下端的本体55,第一吸盘53、第二吸盘54安装在本体55上,本体55上还安装有第四驱动件(图中未示出),第四驱动件与第一吸盘53、第二吸盘54连接并驱动第一吸盘53、第二吸盘54转动。通过在机头52上安装第四驱动件,可以快速的调整第一吸盘53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