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出模切割功能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1042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出模切割功能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内通常设置有与注塑品形状相匹配的成型腔和用于向成型腔内注入注塑材料的注塑流道,在注塑完成后,注塑流道内的余料会与成型腔内的注塑品连接在一起,目前通常是在注塑品出模后由工人手动将余料从注塑品上切除,效率较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而且人工操作难以保证切口的平整与准确,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具有出模切割功能的注塑模具。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出模切割功能的注塑模具,包括一模具主体,该模具主体内设置有至少一成型腔和与所述成型腔相匹配的注塑流道,注塑流道通过至少一水口与所述的成型腔连通,所述的模具主体上滑动设置有一活动座,该活动座上设置有与所述注塑口对齐的切刀,活动座可相对模具主体移动至使所述的切刀沿水口将注塑流道内的余料从成型腔内的注塑品上切除。

优选的,所述的活动座上设置有平行于其移动方向的至少一第一导向杆,模具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杆相匹配的第一导向孔或第一导向筒,第一导向杆滑动插设在所述的第一导向孔或第一导向筒内。

优选的,所述的模具主体上滑动设置有一顶出座,成型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顶出孔,顶出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顶出孔相匹配并滑动插设在第一顶出孔内的至少一第一顶杆,顶出座可相对模具主体移动至使第一顶杆沿第一顶出孔插入到成型腔内以将注塑品从成型腔内顶出。

优选的,所述的顶出座上设置有平行于其移动方向的至少一第二导向杆,模具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杆相匹配的第二导向孔或第二导向筒,第二导向杆滑动插设在所述的第二导向孔或第二导向筒内。

优选的,所述注塑流道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顶出孔,顶出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顶出孔相匹配并滑动插设在第二顶出孔内的第二顶杆,顶出座可相对模具主体移动至使第二顶杆插人到注塑流道内而将残留的注塑材料从注塑流道内顶出。

优选的,所述的活动座位于顶出座的外侧并与顶出座间隔一距离,活动座相对模具主体移动至使切刀沿水口切断余料后可继续移动至与顶出座抵接并推动顶出座使其相对模具主体移动。

优选的,所述的顶出座与模具主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的第一弹性复位件可在第一顶杆顶出注塑品后推动顶出座相对模具主体回移复位;所述的活动座与顶出座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的第二弹性复位件可在切刀切断余料后推动活动座相对顶出座回移复位。

优选的,所述的模具主体内设置有若干冷却水道,模具主体上设置有一第一集水块和一第二集水块,第一集水块内设置有一第一主水道,该第一主水道同时与各冷却水道的进水口连通,第一集水块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水道连通并可与外界水路连接的至少一第一连接口;所述的第二集水块内设置有一第二主水道,该第二主水道同时与各冷却水道的出水口连通,第二集水块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二主水道连通并可与外界水路连接的至少一第二连接口。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主水道与各冷却水道的进水口通过若干第一连接管相连通,第一集水块和模具主体上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相适配的第一快插接头;所述的第二主水道与各冷却水道的出水口通过若干第二连接管相连通,第二集水块模具主体上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相适配的第二快插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在模具主体上增设了活动座,在注塑成型完成后,可以推动活动座使其相对模具主体移动而使活动座上的切刀沿水口将注塑流道内的余料从成型腔内的注塑品上切除,这样出模后余料即可与注塑品分离并移除,无需工人手动切除余料,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切口不易出现偏离,能够有效保证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一种具有出模切割功能的注塑模具,包括一模具主体10,该模具主体10内设置有至少一成型腔和与成型腔相匹配的注塑流道73,注塑流道73通过至少一水口与成型腔连通,模具主体10上滑动设置有一活动座20,该活动座20上设置有与注塑口对齐的切刀21,活动座20可相对模具主体10移动至使切刀21沿水口将注塑流道73内的余料72从成型腔内的注塑品71上切除。模具主体10通常包括内模11和外模,成型腔和注塑流道73均由内模11和外模扣设在一起围成,外模又包括一上模12和一下模13,方便开模和取出注塑品71,这些都是本领域内的常用结构,在此不另作详述,实际应用中,模具主体10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改变,并不局限于此。

模具主体10上滑动设置有一顶出座30,成型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顶出孔14,顶出座30上设置有与第一顶出孔14相匹配并滑动插设在第一顶出孔14内的至少一第一顶杆31,顶出座30可相对模具主体10移动至使第一顶杆31沿第一顶出孔14插入到成型腔内以将注塑品71从成型腔内顶出,便于对注塑品71进行出模操作,方便使用。顶出座30上设置有平行于其移动方向的至少一第二导向杆43,模具主体10上设置有与第二导向杆43相匹配的第二导向孔或第二导向筒(图中未示出),第二导向杆43滑动插设在第二导向孔或第二导向筒内,能够保证顶出座30相对模具主体10移动的平稳度,防止出现摆动和偏移而导致第二导向杆43折断或损坏注塑品71。活动座20上设置有平行于其移动方向的至少一第一导向杆41,顶出座30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杆41相匹配的第一导向孔42,第一导向杆41滑动插设在第一导向孔42,能够保证活动座20相对顶出座30移动的平稳度,防止切刀21折断,保证切口的平整,实际应用中,第一导向孔42也可设置在模具主体10上,或者也可在模具主体10或顶出座30上增设第一导向筒来替代第一导向孔42。

注塑流道73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顶出孔15,顶出座30上设置有与第二顶出孔15相匹配并滑动插设在第二顶出孔15内的第二顶杆32,顶出座30可相对模具主体10移动至使第二顶杆32插人到注塑流道73内而将残留的注塑材料从注塑流道73内顶出,这样在出模时同时也能够将注塑流道73内的余料72移出,进一步方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活动座20位于顶出座30的外侧并与顶出座30间隔一距离,活动座20相对模具主体10移动至使切刀21沿水口切断余料72后可继续移动至与顶出座30抵接并推动顶出座30使其相对模具主体10移动,活动座20通常与注射机上的顶出机构连接,在出模过程中,顶出机构可先推动活动座20移动以使切刀21将余料72从注塑品71上切断,之后活动座20与顶出座30抵接,顶出机构进而可推动顶出座30以将注塑品71和余料72从模具主体10内推出,结构简单,易于生产、装配和使用,有效简化了出模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顶出座30与模具主体1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弹性复位件(图中未示出),第一弹性复位件可在第一顶杆31顶出注塑品71后推动顶出座30相对模具主体10回移复位;活动座20与顶出座3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弹性复位件44,第二弹性复位件44可在切刀21切断余料72后推动活动座20相对顶出座30回移复位,能够确保在注塑过程中切刀21和第一顶杆31不会伸入到成型腔和注塑流道73内而影响注塑材料的流动和成型,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复位件和第二弹性复位件44均为弹簧,实际应用中也可采用其他常用的弹性结构,另外,实际应用中也可利用注塑机上顶出机构的回移动作来推动活动座20和顶出座30复位及维持活动座20和顶出座30的位置。

模具主体10内设置有若干冷却水道,模具主体10上设置有一第一集水块51和一第二集水块61,第一集水块51内设置有一第一主水道,该第一主水道同时与各冷却水道的进水口连通,第一集水块5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一主水道连通并可与外界水路连接的至少一第一连接口52;第二集水块61内设置有一第二主水道,该第二主水道同时与各冷却水道的出水口连通,第二集水块6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二主水道连通并可与外界水路连接的至少一第二连接口62,现有的注塑模具在使用前通常需要将外界水路与各冷却水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一一连接,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而且也极易出错而引发故障,使得更换模具的操作异常繁琐,本实用新型中在模具主体10上增设了第一集水块51和第二集水块61来分别将各冷却水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集成,这样只需将外界水路分别与第一集水块51和第二集水块61连接即可完成对模具冷却水道的安装,极大的简化了模具使用前的准备工序和更换模具所需的操作,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第一主水道与各冷却水道的进水口通过若干第一连接管53相连通,第一集水块51和模具主体10上均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管53相适配的第一快插接接头54;第二主水道与各冷却水道的出水口通过若干第二连接管63相连通,第二集水块61模具主体10上均设置有与第二连接管63相适配的第二快插接头64,快插接头能够方便、快速的实现连接管的插拔操作,能够有效提高拆装效率,方便使用,快插接头在本领域内应用广泛,其结构和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另作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