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硫化机及其发泡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9479阅读:814来源:国知局
平板硫化机及其发泡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塑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平板硫化机及其发泡模具。



背景技术:

在公知的技术领域,平板硫化机主要用于硫化平型胶带、胶板、高分子等平板类产品的成型,按机架的结构形式主要可分为柱式平板硫化机和框式平板硫化机两类,按工作层数可有单层和多层之分。

常用的平板硫化机通常包括底座、机架、控制机构、升降机构、合模机构等,机架连接升降机构与合模机构,合模机构包括至少一组发泡模具,升降机构可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令合模机构合模,以对设置于各发泡模具的模腔内的原料进行成型加工,或令合模机构分模以便于取出加工成型的发泡制品。

但是,由现有平板硫化机的发泡模具制得的发泡板材宽度方向两侧经常挤压变形而成多个波浪状的褶曲或褶皱,有些较大的褶皱会过度变形朝向发泡板中心,大大影响到发泡板的发泡品质,在后续加工中需要锯掉较多的材料或者造成不能锯切得到客户要求宽度规格的发泡板,材料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板硫化机及其发泡模具,可避免产生发泡板宽度两侧的褶曲或褶皱,提升材料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发泡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的与下模板相向面上设有上模腔,所述下模板的与上模板相向面上设有下模腔,所述上模腔和下模腔上下对应配合,所述上模腔顶壁的宽度方向两端和/或所述下模腔底壁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多条沿模腔长度方向平行延伸至两端的牵拉直纹。

优选地,所述上模腔和下模腔的脱模斜度均为130°~145°。

优选地,上模腔顶壁宽度方向各端的所述多条牵拉直纹覆盖区域的宽度为 30mm~60mm。

优选地,下模腔底壁宽度方向各端的所述多条牵拉直纹覆盖区域的宽度为 30mm~60mm。

优选地,上模腔顶壁的各牵拉直纹的深度为0.6mm~0.7mm。

优选地,下模腔底壁的各牵拉直纹的深度为0.6mm~0.7mm。

优选地,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的相向面上还分别设有透气线槽,所述透气线槽设于上模腔和下模腔的外围板面上。

优选地,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有用于固定模板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平板硫化机,包括机架、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控制升降的升降机构及设于机架上的合模机构,所述合模机构包括至少一组上述发泡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在上模腔顶壁宽度方向两侧和/或下模腔底壁宽度方向两侧上分别设有牵拉直纹,通过该牵拉直纹可有效避免发泡板宽度两侧产生褶皱或褶曲,呈基本平整面,克服由于现有发泡模具制得的发泡板宽度两侧存在的挤压变形现象而导致发泡板在后续加工中不能锯切得到合乎规格宽度和材料浪费严重的问题。而且,本实用新型发泡模具只需在原有模板基础上增加一道拉纹工序,无需重新开发模具,节约成本,提升材料利用率,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产品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板硫化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模板底面或下模板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发泡模具剖视图。

图4为图3中所示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发泡模具剖视图。

图6为图5中所示B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发泡模具剖视图。

图8为图7中所示C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发泡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机架;200、控制机构;300、升降机构;401、定模组;402、动模组; 500、发泡模具;501、牵拉直纹;502、透气线槽;600、发泡板;601、拉纹; 10、上模板;11、上模腔;20、下模板;21、下模腔;30、连接板;3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平板硫化机,包括机架100、控制机构200、由控制机构200控制升降的升降机构300及设于机架100上的合模机构,所述升降机构300可为液压顶升装置,所述合模机构包括设于机架100顶部的定模组401、与升降机构300连接并由升降机构300带动而上下升降的动模组402以及可拆卸设置在定模组401和动模组402上的发泡模具500。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机构200和升降机构300可采用现有的常规结构和控制方式,且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要点,其作用在于通过升降机构300的上下升降带动合模机构开模或合模。

所述发泡模具500设有至少一组,每组发泡模具500包括上模板10和下模板20,所述上模板10的与下模板20相向面上设有上模腔11,所述下模板20 的与上模板10相向面上设有下模腔21,所述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上下对应配合,原料置于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之间。

所述动模组402具有至少一层,其中与定模组401连接的为上模板10,连接在动模组402最下层的为下模板20。若动模组402具有两层,包括与升降机构300连接的底层板及位于该底层板和定模组401之间的中间层板,底层板和中间层板可分离或合模,且该中间层板的与定模组401相向面上设下模板20,该中间层板的与底层板相向面上设上模板10,底层板的与中间层板相向面上设下模板20。若动模组402具有三层,包括与升降机构300连接的底层板及位于该底层板和定模组401之间的第一中间层板和第二中间层板,第一中间层板和第二中间层板可分离或合模,第二中间层板和底层板可分离或合模,且该第一中间层板的与定模组401相向面上设下模板20,该第一中间层板的与第二中间层板相向面上设上模板10,该第二中间层板的与第一中间层板相向面上设下模板20,该第二中间层板的与底层板相向面上设上模板10,底层板的与第二中间层板相向面上设下模板20。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发泡模具500的具体构造具有如下几个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腔11顶壁的宽度方向两端和所述下模腔21底壁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多条沿模腔长度方向平行延伸至两端的牵拉直纹501。上模腔11顶壁宽度方向各端的所述多条牵拉直纹501覆盖区域的宽度为30mm~60mm,下模腔21底壁宽度方向各端的所述多条牵拉直纹501覆盖区域的宽度为30mm~60mm。上模腔11顶壁的各牵拉直纹501的深度为0.6mm~ 0.7mm,下模腔21底壁的各牵拉直纹501的深度为0.6mm~0.7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的脱模斜度均为130°~145°,设置该脱模斜角有利于发泡板600脱模。所述上模板10和下模板20的相向面上还分别设有透气线槽502,所述透气线槽502设于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的外围板面上:所述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均呈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填料凹腔,位于该长方形填料凹腔的四条边外围分别设有至少两条与各自边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直线槽条,如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板10和下模板20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有用于固定模板的连接板30,所述连接板30上设有连接孔31,通过该连接孔31和紧固件将所述上模板10或下模板20可拆卸设置在合模机构上。

实施例2:

如图2、5、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腔11顶壁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多条沿模腔长度方向平行延伸至两端的牵拉直纹501。上模腔11顶壁宽度方向各端的所述多条牵拉直纹501覆盖区域的宽度为30mm~60mm,上模腔11 顶壁的各牵拉直纹501的深度为0.6mm~0.7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的脱模斜度均为130°~145°,设置该脱模斜角有利于发泡板600脱模。所述上模板10和下模板20的相向面上还分别设有透气线槽502,所述透气线槽502设于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的外围板面上:所述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均呈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填料凹腔,位于该长方形填料凹腔的四条边外围分别设有至少两条与各自边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直线槽条,如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板10和下模板20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有用于固定模板的连接板30,所述连接板30上设有连接孔31,通过该连接孔31和紧固件将所述上模板10或下模板20可拆卸设置在合模机构上。

实施例3:

如图2、7、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腔21底壁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多条沿模腔长度方向平行延伸至两端的牵拉直纹501,下模腔21底壁宽度方向各端的所述多条牵拉直纹501覆盖区域的宽度为30mm~60mm,下模腔21 底壁的各牵拉直纹501的深度为0.6mm~0.7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的脱模斜度均为130°~145°,设置该脱模斜角有利于发泡板600脱模。所述上模板10和下模板20的相向面上还分别设有透气线槽502,所述透气线槽502设于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的外围板面上:所述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均呈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填料凹腔,位于该长方形填料凹腔的四条边外围分别设有至少两条与各自边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直线槽条,如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板10和下模板20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有用于固定模板的连接板30,所述连接板30上设有连接孔31,通过该连接孔31和紧固件将所述上模板10或下模板20可拆卸设置在合模机构上。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一种由上述实施例1至3任一所述发泡模具500制得的发泡板600,所制得的发泡板600宽度方向两侧呈平板状,无波浪或褶皱,且发泡板600的宽度方向两侧正面和/或背面上具有多条沿发泡板600 长度方向平行延伸至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拉纹601,该发泡板600上的拉纹601由与发泡板600相配合的上模板10或下模板20上的牵拉直纹501模制而成,如图9所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