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反面双色夹子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6251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反面双色夹子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具体是一种专用于生产双色两种材质夹子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如公告CN102773969A公开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双色注塑模具主要包括两组模腔和两个注射口,通过一次注射后动模板旋转180度再与定模板配合完成第二次注射从而实现双色注射,双色注射可以实现两种不同材质和不同颜色的产品一次完成,但是目前双色注塑模具一般只能完成简单的双色注射,两种颜色和材质层叠在一起,而本实用新型需要在夹子正反两面同时实现双色注射,目前还没有这种专利针对夹子在正反两面同时完成双色注塑的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面双色夹子注塑模具,在夹子本体内侧下部的夹持部和外侧上部的施力部同时完成二次双色注塑,在夹持部和施力部注射材质软的塑性材料,可增加夹子夹持部和施力部摩擦系数,增加可靠性和实现更好的手感,同时产品的外形更加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正反面双色夹子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支撑板、定模板、动模板、动模连接板和动模支撑板,定模板和动模板接合时形成模腔,所述的定模板与定模支撑板固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模板包括旋转模板和固定动模板,旋转模板为截面呈正方形结构,固定动模板左右长度大于旋转模板边长,固定动模板底部开设有容置旋转模板的容置槽,所述的容置槽33的前侧和/或后侧设置开口,所述的旋转模板底部四边的边缘处均设置有若干上半模腔,上半模腔顶部的注射孔,所述的固定动模板的底部容置槽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若干一次半模腔和若干二次半模腔,一次半模腔和二次半模腔的顶部也设置注射孔,当旋转模板容置于容置槽内时,旋转模板左右两侧边缘的上半模腔分别与固定动模板底部一次半模腔和二次半模腔组成完整的一次上模腔和二次上模腔,并且旋转模板(31)前和/或后侧的上半模腔(311)是裸露在固定动模板之外的;所述的定模板顶部对应的一次上模腔和二次上模腔的位置上开有一次下模腔和二次下模腔,在一次下模腔内对应上半模腔顶部的注射孔的位置上设置有凸柱,在模具合模时,凸柱能堵住上半模腔顶部的注射孔;所述的定模板的中心开有通孔,旋转模板底部的中心对应通孔的位置设置转轴连接部,所述固定动模板与动模连接板和动模支撑板之间通过导柱连接,动模连接板和动模板之间设有连接通注射孔的注射流道,所述的动模支撑板上设置连通注射流道的注射通孔。

所述的上半模腔顶部还设置有顶针孔在动模连接板的前侧或后侧设置有脱模块,脱模块底部设置一排顶针,合模时顶针与上半模腔顶部的顶针孔配合;固定动模板对应旋转模板左右两侧上半模腔的顶针孔的位置上设置顶针通孔,所述的动模连接板底面还设置有堵针,在合模时堵针将左右两侧上半模腔的顶针孔封闭,同时脱模块底部则伸入将上半模腔内的成型产品完成脱模。

在旋转模板的顶部四边的边缘处设置有与旋转模板四边平行的四条旋转模板流道,旋转模板流道与上半模腔的注射孔连通,四条旋转模板流道的外侧还设置有垂直城旋转模板流道的连通流道,连通流道向旋转模板的边缘延伸,在所述的固定动模板的顶部对应一次上模腔和二次上模腔的位置上形有凹槽,其中凹槽底部的内侧与容置槽相通,在凹槽底部的外侧也设有动模板流道,动模板流道将若干一次半模腔或二次半模腔顶部的注射孔连通;在对应二次半模腔的凹槽底部也设置与动模板流道相垂直的连通流道,当旋转模板容置在容置槽内时,旋转模板顶部的连通流道与凹槽底部的连通流道相通,在所述的动模连接板底部对应凹槽的位置上设置有流道板,流道板内部开设有与动模板流道连通注射流道,所述的注射流道与注射通孔相连通。

所述的一次半模腔包括外围的凹陷槽和中间的凸起部,凹陷槽的形状与夹子夹持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的注射孔设置在凸起部上,在凸起部上开设连接槽;所述的二次半模腔将一次半模腔的凸起部挖去,形成与夹子夹持部的形状相匹配腔体。

所述的一次下模腔包括与一次半模腔对应的夹持部腔体和与上半模腔对应的中间部和下施力部腔体,在下施力部腔体的中间设置有下凸起部,所述的凸柱设置下凸起部的顶面上,在下凸起部四周形成凹陷槽,在下凸起部的顶面也开有连接槽。

所述的二次下模腔也包括有中间部和下施力部腔体,相对于一次下模腔在施力部腔体内挖去了下凸起部和凸柱,并在下施力部腔体底面开设置防滑凸点。

所述的脱模块的外侧还固定脱模板,在脱模块底部的顶针则伸入到上半模腔内向下顶成型产品时,脱模板则同时在成型产品的外侧向下顶,保持产品脱模时里外受力均衡。

所述的流道板通过树脂开闭器连接在动模连接板的底部,在所述的流道板对应注射孔位置设置脱料通孔,动模连接板底部还设置有脱料杆与脱料通孔配合。

本实用新型是最大的特点在于二次注塑时在夹子的正反两面的施力部和夹持部同时完成软性塑胶的注射,正反双色的夹子一次加工成型,夹持部注射软性塑性材料可增加夹持时的摩擦力,施力部注射软性塑性材料提升使用时的舒适性,双色使得产品的外形比较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工成型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局部部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局部部件的另一方向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动模板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7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图7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动模板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定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图11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图11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3所示,

一种正反面双色夹子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支撑板1、定模板2、动模板3、动模连接板4和动模支撑板5,定模板2和动模板3合模时形成模腔,所述的定模板2与定模支撑板1固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模板3包括旋转模板31和固定动模板32,旋转模板31为截面呈正方形结构,固定动模板32左右长度大于旋转模板31边长,固定动模板32底部开设有容置旋转模板31的容置槽33,所述的旋转模板31底部四边的边缘处均设置有若干上半模腔311,上半模腔311顶部的注射孔312,所述的固定动模板32的底部容置槽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若干一次半模腔321和若干二次半模腔322,一次半模腔321和二次半模腔322的顶部也设置注射孔312,当旋转模板31容置于容置槽33内时,旋转模板31左右两侧边缘的上半模腔311分别与固定动模板底部一次半模腔321和二次半模腔322组成完整的一次上模腔和二次上模腔,并且旋转模板31前和/或后侧的上半模腔311裸露在外;所述的定模板2顶部对应的一次上模腔和二次上模腔的位置上开有一次下模腔21和二次下模腔22,在一次下模腔22内对应上半模腔311顶部的注射孔312的位置上设置有凸柱23,在模具合模时,凸柱23能堵住上半模腔311顶部的注射孔312;所述的定模板2的中心开有通孔25,旋转模板31底部的中心对应通孔25的位置设置,所述固定动模板32与动模连接板4和动模支撑板5之间通过导柱连接,动模连接板4和动模板3之间设有连通注射孔312的注射流道41,所述的动模支撑板5上设置与连通注射流道的注射通孔51。

所述的上半模腔311顶部还设置有顶针孔315在动模连接板4的前侧或后侧设置有脱模块6,脱模块6底部设置一排顶针,合模时顶针与上半模腔311顶部的顶针孔315配合;固定动模板32对应旋转模板左右两侧上半模腔311的顶针孔315的位置上设置顶针通孔326,所述的动模连接板4底面还设置有堵针,在合模时堵针将左右两侧上半模腔311的顶针孔315封闭,同时脱模块6底部的顶针则伸入将上半模腔311内的成型产品完成脱模。

在旋转模板31的顶部四边的边缘处设置有与旋转模板31四边平行的四条旋转模板流道316,旋转模板流道316与上半模腔的注射孔312连通,旋转模板流道316的外侧还设置有垂直于旋转模板流道的连通流道317,连通流道317向旋转模板31的边缘延伸,在所述的固定动模板32的顶部对应一次上模腔和二次上模腔的位置上形有凹槽323,其中凹槽323底部的内侧与容置槽33相通,在凹槽323底部的外侧也设有动模板流道325,动模板流道325将若干一次半模腔或二次半模腔顶部的注射孔312连通;在对应二次半模腔322的凹槽323底部也设置与动模板流道325相垂直的连通流道317,当旋转模板31容置在容置槽33内时,旋转模板31顶部的连通流道与凹槽底部的连通流道相通,在所述的动模连接板4底部对应凹槽的位置上设置有流道板7,流道板7内部开设有与动模板流道325连通注射流道41,所述的注射流道41与注射通孔51相连通。

所述的一次半模腔321包括外围的凹陷槽3211和中间的凸起部3212,凹陷槽3211的形状与夹子夹持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的注射孔312设置在凸起部3212上,在凸起部3212上开设连接槽216;所述的二次半模腔322将一次半模腔321的凸起部3212挖去,形成与夹子夹持部的形状相匹配腔体3215。

所述的一次下模腔21包括与一次半模腔对应的夹持部腔体211和与上半模腔对应的中间部212和下施力部腔体213,在下施力部腔体213的中间设置有下凸起部215,所述的凸柱23设置下凸起部215的顶面上,在下凸起部215四周形成凹陷槽,在下凸起部215的顶面也开有连接槽216。

所述的二次下模腔22也包括有中间部212和下施力部腔体213,相对于一次下模腔在施力部腔体213内挖去了下凸起部215和凸柱23,并在下施力部腔体底面开设置防滑凸点217。

所述的流道板7通过树脂开闭器连接在动模连接板4的底部,在所述的流道板7对应注射孔312位置设置脱料通孔,动模连接板4底部还设置有脱料杆与脱料通孔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机器的转轴从底部穿过定模板的通孔25与旋转模板31的转轴连接部313固连,开始工作后,定模板2和动模板3合模,注塑机先对一次模腔进行注塑,完成一次注塑后开模,固定动模板32在动模连接板4和动模支撑板5的带动下上升,旋转模板31在转轴的驱动下上升并旋转90度,同时旋转模板31与固定动模板分离,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合模,注塑机再次对一次模腔体进行注塑,然后再开模,旋转模板31在转轴的驱动下上升并再次旋转90度,然后第三次合模,由于一次模腔注塑时在一次下模腔21内对应上半模腔311顶部的注射孔312的位置上设置有凸柱23,使用一次成型的产品在施力部的位置上预留出一个通孔,二次模腔注射时,软性的塑性材料分别从上半模腔311顶部的注射孔312和二次半模腔322的顶部也设置注射孔312对一次成型产品的正反面同时进行二次注塑,在二次注塑的同时,第一模腔也在进行一次注塑,完成注塑后,再次开模旋转模板31再次旋转90度,当第四次合模时,动模连接板4侧部的脱模块6底部的顶针穿过完成二次注塑的产品自动顶出上半模腔311,所述的脱模块6的外侧还固定脱模板,在脱模块6底部的顶针则伸入到上半模腔311内向下顶成型产品时,脱模板则同时在成型产品的外侧向下顶,保持产品脱模时里外受力均衡,同时在一次模腔和二次模腔内同时进行一次注塑和二次注塑,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重复第四次合模的动作实现连续自动生产。

本实用新型最大的特点在于一次下模腔21内对应上半模腔311顶部的注射孔312的位置上设置有凸柱23,在模具合模时,凸柱23能堵住上半模腔311顶部的注射孔312,这样在完成一次成型后在产品的施力部部位会预留出在二次注塑时给产品底部注塑的注射孔,同时本实用新型对应第二腔体顶部的旋转模板流道316和动模板流道325通过连通流道317连通,而第一腔体顶部的旋转模板流道316和动模板流道325侧不连通,这样在第二成型时就实现了同时在一次成型的产品的正反面进行注射软性的塑性材料。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分体结构动模板3,由于旋转模板31和固定动模板32组成,旋转模板31底部的四边设置四组上半模腔311,固定动模板32的两侧部设置一次半模腔和二次半模腔,一次半模腔与左侧的上半模腔组成了一次上模腔,二次半模腔与右侧的上半模腔组成了二次上模腔,在旋转模板31的前侧和后侧还有两组上半模腔311,分别为冷却工位和脱模工位,从而实现多工位二次成型自动脱模。

本实用新型由于二次注塑时采用为硅胶或TPR等软性塑胶,这些材料粘性较强,不同颜色切换时存在残留问题,为了避免不同颜色切换后的残留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冷流道,冷流道在开模后,流道内会残留固化的原料,需要在下次后模时取走,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流道板7通过树脂开闭器连接在动模连接板4的底部,每次开模时,流道板7在重力的作用下下移一定距离,这样每次注塑后,流道内固化的原料会松动并部分脱离注射通孔,这样机械手就能方便地从两侧将固化的原料取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