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0322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构件,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销量的日益增大及汽车排放标准的不断提升,各汽车生产商对发动机的排放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设计合理的发动机油气分离机构可有效实现其低排放的需求, 减少油耗损失,满足实际功用需求。现有的汽车发动机气缸盖罩油气分离结构,繁简不一,主要存在以下的不足(1)隔板式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分离效率不足,分离效果不佳,使用时发动机容易出现窜机油及机油消耗过大等问题;(2)针孔式产品结构相对复杂,成型困难,生产工艺繁琐,成本较高,压力损失较大;(3)现有产品的纵向高度较高,从而增加整机高度,难以满足安装及整机布置的需求。申请号为2009101160577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涉及一种“气缸盖罩油气分离装
置”,于气缸盖罩的罩体与底板间设有隔板式油气预分离机构,由盖罩本体与隔板组成。但该油气预分离机构的结构相对简单,其隔板本身无预分离效果,只是与其盖罩本体相配才起到十分有限的油气分离作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 设于气缸盖罩内并与气缸盖罩相配使用,二者间形成曲折蜿蜒的混合气分离通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发动机曲轴箱窜气(油气混合气)的预分离要求,产品构成简单、紧凑,成本低廉
MTv ο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设于气缸盖罩内并与气缸盖罩相配使用, 包括上下固联于一体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的主体为第一平板,第一平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带有向下凹陷的、底部带有回油孔的集油腔,回油孔上下通透;第一平板的中部带有沿板厚方向通透的混合气进气
π ;第二隔板的主体为第二平板,与第一平板相适配且于第一平板的上方与第一平板固联于一体;第二平板的左右两侧相应于与集油腔的上方处,分别设有沿第二平板的板厚方向通透的回油孔;回油孔于第一平板上的投影,落入集油腔于第一平板上的投影之内; 第二平板的中部向上凸起且左右方向延伸的混合气流通腔,所述混合气流通腔的左端开口 ;混合气流通腔的极高点与气缸盖罩顶部内壁间留有间隙。[0013]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将本实用新型固定装配于气缸盖罩的迷宫安装面上,混合气流通腔的开口端位于背向气缸盖罩的出气管一端设置。两隔板固联形成混合气通道,在有限的空间中加长了混合气于气缸盖罩中的流径长度,也增加混合气与分离腔内壁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延长混合气在分离腔内滞留的时间,利于油气分离。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所述混合气流通腔的纵截面面积自右向左渐小。上述优化即采用了通道截面减缩的手段,使混合气流经通道内时流速增大,混合气于混合气流通腔左端出口处进入突大的空间,流速突减,利于油气分离。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化或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表面为镀锌层。镀锌表面耐腐蚀,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更换成本。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优化或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隔板上、相应于混合气流通腔右侧与气缸盖罩的出气管间位置,还固定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带有竖直向上延伸、前后设置的竖向板,其顶部与气缸盖罩的顶部内壁间留有间隙。第三隔板的设置,使得油气自混合气流通腔流经气缸盖罩内腔后,流出出气管前又遇到了最后的障碍,也是为了提高油气分离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种优化,所述气缸盖罩顶部内壁,还设有向下延伸、高度不一的筋板,所述筋板与混合气流通腔间顶壁间留有间隙。筋板的设计,使油气的流通空间存在大小不一的间隙,使混合气通道变得曲折蜿蜒,延长混合气在分离腔内滞留的时间,使混合气与分离器内壁接触充分,易于油气分离; 另外产品结构模态好,强度高。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第三隔板与筋板之一位于同一竖向平面内,二者于竖直方向存有间隙。这样的限定,使得混合气在流出出气管前遇到的阻力尽量大,从而使油气分离的效果最佳化。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还有所述第三隔板的表面为镀锌层。镀锌层可以有防腐与延长使用寿命的作用。综上,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模态好,强度高;2)隔板表面进行镀锌处理,防止油气腐蚀,提高使用寿命;3)筋板结构与隔板相互配合,空间上形成大小不一的间隙,使混合气通道变得曲折,延长混合气在分离腔内滞留的时间,使混合气与分离器内壁接触充分,易于油气分离;4)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混合气进气口位置、混合气结构通道,在减小压力损失的前提下,达到混合气预分离的目的;5)本实用新型可对混合气中的杂质进行有效过滤,从而降低二级油气分离器的结构要求,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汽车增压发动机,装配于气缸盖罩内,实现油气预分离。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与本实用新型配合使用的汽车增压发动机气缸盖罩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所示实施例的分解图,图中箭头表示装配方向;图4为图2与图3所示实施例与图1所示汽车增压发动机气缸盖罩1装配于一体后混合气的流通路径示意图。图中1 一气缸盖罩,2—出气管,3—油气分离机构,4一回油区,5—第三隔板,6— 第二隔板,7—第一隔板,81、82、9一回油孔,10—筋板,11 一混合气进气口,12—混合气出气口,131、132—集油腔,14 一混合气流通腔。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与图3所示为一种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3,通过铆钉连接设于如图 1所示的汽车增压发动机气缸盖罩1内并与气缸盖罩1相配使用。该油气预分离机构3包括第一隔板7、第二隔板6、第三隔板5,它们的表面带有镀
锌层,三者焊接于一体。第一隔板7的主体为第一平板,第一平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带有向下凹陷的、底部带有回油孔9的集油腔131、132,回油孔9上下通透;第一平板的中部带有沿板厚方向通透的混合气进气口 11。第二隔板6的主体为第二平板,与第一平板相适配且于第一平板的上方与第一平板焊接固联于一体。第二平板的左右两侧相应于与集油腔131、132的上方处,分别设有沿第二平板的板厚方向通透的回油孔81、82。回油孔81与82于第一平板上的投影,落入集油腔131、132于第一平板上的投影之内。第二平板的中部向上凸起且左右方向延伸的混合气流通腔14。混合气流通腔14的左端开口,其纵截面面积自右向左渐小,其极高点与气缸盖罩 1顶部内壁间留有间隙。气缸盖罩1顶部内壁,还设有向下延伸、高度不一的多处筋板10。筋板10与混合气流通腔14间顶壁间留有间隙。第三隔板5位于混合气流通腔14右侧、气缸盖罩1与出气管2间的位置。第三隔板5为L型,平面板部分焊接于第二隔板6上,其竖向板部分竖直向上延伸、前后设置且顶部与筋板10之一位于同一竖向平面内,二者于竖直方向存有间隙。第三隔板5的表面也经过了镀锌处理。本实施例与汽车增压发动机气缸盖罩1装配后的整体结构如图4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混合气的流通路径。混合气进气口 11位于油气预分离机构3上,位置选择避开凸轮,避免机油因凸轮高速旋转直接飞溅进入缸盖罩内,混合气出气口 12位于缸盖罩1上,混合气进气口 11与混合气出气口 12距离较远。回油孔81、82与回油孔9在水平方向存在一定距离,可避免混合气通过回油孔进入气缸盖罩1内。进气侧部分的结构也承担了预分离功能,不仅对油气进行简单分离,还对油气的流动起到引导的作用,有利于油气分离的顺利进行。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3),设于气缸盖罩(1)内并与气缸盖罩(1) 相配使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下固联于一体的第一隔板(7)与第二隔板(6);第一隔板(7)的主体为第一平板,第一平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带有向下凹陷的、底部带有回油孔(9)的集油腔(131、132),回油孔(9)上下通透;第一平板的中部带有沿板厚方向通透的混合气进气口(11);第二隔板(6)的主体为第二平板,与第一平板相适配且于第一平板的上方与第一平板固联于一体;第二平板的左右两侧相应于与集油腔(131、132)的上方处,分别设有沿第二平板的板厚方向通透的回油孔(81、82);回油孔(81、8幻于第一平板上的投影,落入集油腔 (131,132)于第一平板上的投影之内;第二平板的中部向上凸起且左右方向延伸的混合气流通腔(14),所述混合气流通腔(14)的左端开口 ;混合气流通腔(14)的极高点与气缸盖罩(1)顶部内壁间留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流通腔(14)的纵截面面积自右向左渐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6)上、相应于混合气流通腔(14)右侧与气缸盖罩(1)的出气管O)间位置,还固定有第三隔板(5),所述第三隔板( 带有竖直向上延伸、前后设置的竖向板,其顶部与气缸盖罩(1)的顶部内壁间留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罩(1)顶部内壁,还设有向下延伸、高度不一的筋板(10),所述筋板(10)与混合气流通腔(14)间顶壁间留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板(5)与筋板(10)之一位于同一竖向平面内,二者于竖直方向存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7)与第二隔板(6)的表面为镀锌层。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板(5)的表面为镀锌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板(5)的表面为镀锌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增压发动机油气预分离机构,包括上下固联于一体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下方的第一隔板上设带有集油腔与混合气进气口;上方的第二隔板设有回油孔及左端开口的混合气流通腔。本实用新型设于气缸盖罩内并与气缸盖罩相配使用,二者间形成曲折蜿蜒的混合气分离通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发动机曲轴箱窜气(油气混合气)的预分离要求,产品构成简单、紧凑,成本低廉。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汽车增压发动机,装配于气缸盖罩内,实现油气预分离。
文档编号F01M13/04GK202081933SQ20112013088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8日
发明者王文琦, 王福志, 贾素芬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