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9173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两轮车等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0年12月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0-273624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上述排气装置中,已知设有亥姆霍兹共鸣器的排气装置,该亥姆霍兹共鸣器以包围排气管的外周的方式填充有吸声材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专利文献I日本国实用新型注册第3159285号公报
然而,在适当弯曲而形成的排气管中,期望能够在包含该弯曲部的部位的外周如上述那样设置管状的其他构件来效率良好地形成排气腔这样的结构。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中,能够在具有弯曲部的排气管的外周容易设置管状的其他构件来效率良好地形成排气腔。
在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了以下的手段。
(I)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具备从发动机延伸出的排气管、与所述排气管的头端连接的排气消声器,所述排气管具有使其延伸方向变化的弯曲部,以包围所述排气管的包括所述弯曲部在内的部位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管状的排气腔,所述排气腔包括在所述排气管的延伸方向上分割成多个的分割体。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跨过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两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踏板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前一轮后两轮的车辆外,还包括前两轮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2)在上述(I)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所述排气管具备多个使所述排气腔和排气管之间的外周空间与所述排气管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
(3)在上述(I)或(2)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所述排气腔的所述各分割体分别由一体的钢管构成,所 述各分割体在所述排气管穿过其中的状态下相互焊接结合而形成所述排气腔。
(4)在上述(I)至(3)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还具备保温构件,该保温构件包围所述排气管的比所述排气腔靠所述发动机侧的部位的外周来保持排气的热量。
(5)在上述(4)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所述保温构件形成为沿着所述排气管的延伸方向分割的两分割结构。
(6)在上述(I)至(5)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所述排气腔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的侧方且曲轴箱的上方。
(7)在上述(I)至¢)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将所述排气管在其延伸方向上分割的分割部设置在由所述排气腔包围的部位。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I)方式,在排气管的包括弯曲部在内的部位的外周设置管状的排气腔时,通过将该排气腔也在排气管的延伸方向(排气腔的长度方向)上进行分割,从而能够在排气管的包括弯曲部在内的部位的外周容易设置管状的排气腔,由此能够提高排气装置的布局自由度。
根据上述(2)方式,能够将排气腔还作为排气旁通路来利用,能够提高中低速的发动机性能。另外,由于在排气管的外周设有排气腔,因此排气的温度不易降低,能够促进催化剂部的活性化。
根据上述(3)方式,能够提高将排气管和管状的排气腔一体结合而成的小组体的生产率,其中,该排气腔对该排气管的包括弯曲部在内的部位的外周进行包围。
根据上述(4)方式,无需使用玻璃棉等保温材料,就能够促进设置在排气装置上的催化剂部的活性化,从而实现成本降低。
根据上述(5)方式,在将排气腔组装于排气管后,也能够容易组装保温构件。
根据上述(6)方式,能够在发动机的周围紧凑地配置排气腔。
根据上述(7)方式,能够使排气装置的外观良好,且同时通过排气管的分割能够提高该排气管的生产率。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两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上述机动 两轮车的发动机等的主视图。
图4是上述机动两轮车的排气管组件的右侧视图。
图5是上述排气管组件的仰视图。
图6是图5的V1-VI剖视图。
图7是图5的VI1-V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别记载,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与以下所说明的车辆的方向相同。并且,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在图1所示的越野类型的机动两轮车(跨骑型车辆)I中,其前轮2轴支承于前叉3的下端部。前叉3的上部经由转向杆4而由车架5前端的头管6枢轴支承为能够转向。在转向杆4的上部安装有转向车把4a。
车架5通过将多种钢材利用焊接等一体结合而成,具有:所述头管6 ;从该头管6的上部在车身左右中央位置向斜下后方延伸的单一的主框架7 ;从该主框架7的后端部向左右分支且以比主框架7更急剧倾斜而向斜下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8 ;从头管6的下部在车身左右中央位置以比主框架7更急剧倾斜而向斜下后方延伸的单一的下行框架9。
另外,车架5具有:从下行框架9的下端部向左右分支且向斜下后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曲而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11 ;架设在主框架7的后端部与下行框架9的上下中间部之间的单一的角板框架12 ;从左右后框架8的上端部前低后高地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13 ;从左右后框架8的下端部朝向左右座椅框架13的前后中间部而向斜上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支承框架14。
左右后框架8的下端部和左右下框架11的后端部经由左右一对的弯曲部8a分别一体地相连。在左右弯曲部8a的内周侧(前侧)焊接接合有左右一对的枢轴托架15。摆臂21的前端部经由枢轴15a而能够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承于左右枢轴托架15。作为驱动轮的后轮22轴支承于摆臂21的后端部。在主框架7、左右后框架8、下行框架9及左右下框架11所形成的环形形状的内侧搭载有机动两轮车I的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内燃机)30。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符号23表示架设在主框架7后端与摆臂21之间的后缓冲件,符号24表支承在左右座椅框架13上的乘客就座用的座椅,符号25表在座椅24的前方支承在主框架7上的燃料箱。
一并参照图2、3,发动机30为空冷单气缸发动机,形成为使曲轴的旋转轴线沿着左右方向的横置布局(均未图不)。发动机30具有在曲轴箱31的前部上方将气缸32以大致直立姿态(相对于铅垂方向稍前倾的姿态)竖立设置的基本结构。发动机30为小型轻量的单气缸,且通过使气缸32大致直立来缩短前后长度,从而成为适于越野摩托车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符号Cl表示气缸32的沿着立起方向的气缸轴线。
气缸32从曲轴箱31侧顺次具有气缸主体33、气缸盖34及气缸盖罩35。在气缸盖34的后部(吸气侧)连接有吸气系统部件(化油器或节气门区)36,在气缸盖34的前部(排气侧)连接有本申请发明涉及的排气装置的排气管41。在气缸主体33及气缸盖34的外周形成有多个散热片37。
在气缸主体33内嵌合安装有沿着气缸轴线Cl往复运动的活塞,该活塞的往复运动被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并且该旋转运动力从曲轴箱31的后部左侧经由链式传动机构向后轮22传递(均未图示)。
曲轴箱31具有:以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分割面B为界而左右分割的左右箱半体31a、31b ;在左箱半体31a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左侧面上安装的左箱罩31c ;在右箱半体31b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的右侧面上安装的右箱罩31d。所述分割面B相对于车身左右中心面CL向右侧偏置。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符号R表示曲轴箱31(右箱罩31d)的右端面。
反冲式起动机的反冲主轴38在曲轴箱31的后部右侧向右方突出,在该反冲主轴38的突出部分夹紧固定有反冲臂39的基端部39a。反冲臂39由基端部39a支承为能够转动,从而能够使形态变化成与曲轴箱31的右端面R大致平行地配置的收纳状态和从右端面R向右方伸出的使用状态。
在气缸盖34的前表面右侧设有指向斜右前方的排气端口出口 34a。在该排气端口出口 34a上从其指向方向(斜右前方)连接有排气管41的与排气端口出口 34a同轴的基端部。
机动两轮车I的排气装置具备:以从排气端口出口 34a延伸出的排气管41为主的排气管组件40 ;与排气管41的 头端连接的排气消声器(消音器)48。
—并参照图4、5,排气管41通过将圆形钢管(包括不锈钢管)弯曲成形为规定形状而成。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符号E表示排气管41的沿着延伸方向(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
排气管41从排气端口出口 34a向斜右前方延伸,随即朝向右后方且稍下方弯曲(以下,将该弯曲部称为弟一弯曲部42),之后在气缸32的右侧方且曲轴箱31 (右箱罩31d)的上方朝向相对于前后方向稍靠车宽方向内侧且稍靠上方倾斜而呈直线状延伸(以下,将该直线部称为第一直线部43)。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符号9a表示为了确保与第一弯曲部42的间隙而在下行框架9的上下中间部右侧形成的凹部。
另外,排气管41在气缸32的右侧方通过后朝向斜下后方且稍靠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以下,将该弯曲部称为弟~■弯曲部44),之后在曲轴箱31 (右箱罩31d)的后部上方朝向斜下后方且稍靠车宽方向内侧倾斜而呈直线状延伸(以下,将该直线部称为第二直线部45)。第二直线部45通过处于收纳状态的反冲臂39的上下中间部的车宽方向内侧。
而且,在侧视观察下,排气管41在车架5的右角板16的紧跟前的位置处朝向后方弯曲(以下,将该弯曲部称为第三弯曲部46),之后在右后框架8的上下中间部及右角板16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沿着前后方向朝向后方呈直线状延伸(以下,将该直线部称为第三直线部47)。第三直线部47构成排气管41的后端部(头端部)。
右角板16呈与车宽方向正交的平板状,在侧视观察下形成为前后长的带状,其前端与右后框架8的上下中间部焊接结合,后端与右支承框架14的下部焊接结合。
筒状的排气消声器48前低后高地倾斜配置在后轮22的上部右侧。
排气消声器48为多级膨胀式,使从其前端导入的排气的排气压力衰减的同时将排气从后端排出。排气导入管49从排气消声器48的前端部在侧视观察下朝向斜下前方延伸出。排气导入管49在侧视观察下成为右角板16的紧跟前的位置处朝向前方弯曲,且在右角板16的车宽方向内侧沿着前后方向而朝向前方呈直线状延伸。在该排气导入管49的前端部内插入排气管41的后端部,在该状态下通过夹紧构件49a将排气导入管49和排气管41 一体且能够装拆地紧固、连接。
在排气导入管49的前部设 有与其同轴且具有稍大径的圆筒状的外形的催化剂部49b0该催化剂部49b通过被加热到规定的反应促进温度,来进行通过其内部的排气的净化。排气导入管49的前部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螺合的螺栓49c而紧固支承于右角板16。
这里,参照图2、4、5、6,在排气管41的从第一直线部43的前端部到第二直线部45的前端部的部位的外周安装有与上述部位同轴的呈圆管状延伸的排气腔51。排气腔51空出规定间隔而包围排气管41的外周,且使在第一直线部43的前端部的下端位置形成的第一连通孔57和在第二直线部45的前端部的下端位置形成的第二连通孔58向在排气管41的外周形成的外周空间59开口。
排气从排气腔51上游侧的第一连通孔57向排气腔51内流入,并从排气腔51下游侧的第二连通孔58向排气管41返回。即,排气腔51作为排气管41的旁通路而发挥作用。
外周空间59的前后端关闭,该外周空间59与排气管41的内部空间通过各连通孔57,58而连通,由此排气管41内的排气的一部分向外周空间59流入,从而获得排气的膨胀所起到的消声效果,并且通过各连通孔57、58间的旁通效果而使排气性能提高,进而提高发动机30的输出。
排气腔51被分割为以下三部分:包围从第一直线部43的前端部到该第一直线部43的前后中间部之间的外周(包括第一连通孔57的周围在内)的第一管部52 ;包围从第一直线部43的前后中间部到第二弯曲部44的前端部之间的外周的第二管部53 ;包围从第二弯曲部44的前端部到第二直线部45的前端部之间的外周(包括第二连通孔58的周围在内)的第三管部54。
第一及第二管部52、53由沿着第一直线部43的中心轴线43a的直线状的圆形钢管构成。
—并参照图6,第一管部52的前后端被以沿着与第一直线部43的中心轴线43a正交的正交平面的方式切割。第一管部52的前端部成为越往前侧越缩径的前锥形部52a,该前锥形部52a的头端缘与排气管41的外周相接,且它们在整周上一体地焊接结合。
第二管部53的前端被以沿着与第一直线部43的中心轴线43a正交的正交平面的方式切割。另一方面,第二管部53的后端被以沿着与第二直线部45的中心轴线44a正交的正交平面(相对于与第一直线部43的中心轴线43a正交的正交平面倾斜的平面)的方式切割。第一管部52的后端部52b嵌合于第二管部53的前端部53a内周,且它们在整周上一体地焊接结合。
第三管部54由形成为圆锥形状的圆形钢管构成,其前端被以沿着第二管部53的后端的方式切割,另一方面,后端被以沿着与第二直线部45的中心轴线44a正交的正交平面的方式切割。第三管部54以从其前端朝向后端缓慢地缩径的方式形成。第二管部53的后端部53b嵌合于第三管部54的前端部54a外周,且它们在整周上一体地焊接结合。第三管部54的后端部形成为越往后侧越缩径的后锥形部54b,该后锥形部54b的头端缘与排气管41的外周相接,且它们在整周上一体地焊接结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管41在穿过第一直线部43的前后中间部的第二管部53内的部位处,在长度方向上被分割成两部分。在该分割部41a处,排气管41前部的后端部嵌合于排气管41后部的前端部内周,且它们在整周上一体地焊接结合。通过将这样的分割部41a由排气腔51来覆盖,由此能够实现排气装置的外观性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排气管41当然也可以构成为前后一体地形成的结构。
一并参照图7,在排 气腔51的前方设有圆管状的保温构件61,该保温构件61空出规定间隔而包围第一弯曲部42的后半部分的外周。保温构件61抑制排气的温度降低而容易将催化剂部49b加热至反应促进温度,其与第一弯曲部42的后半部分同轴且沿着第一弯曲部42的后半部分弯曲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保温构件61仅在第一弯曲部42的后半部分的外周形成保温用的外周空间64,但也可以形成为在该外周空间64中填充有隔热材料的结构。
保温构件61由沿着第一弯曲部42的内周缘及外周缘的分割面分割成上下半体62、63这两部分。上下半体62、63例如为独立的钢板冲压成形品,上下半体62、63的沿着所述分割面的端缘部62a、63a彼此在径向上重合,且在保温构件61的全长上一体地焊接结合。由此,形成沿着第一弯曲部42弯曲的圆管状的保温构件61。
保温构件61呈越靠发动机30侧越平缓地缩径的锥形形状,保温构件61的发动机30侧的端部61a的端缘与排气管41的外周相接,且它们在整周上一体地焊接结合。另外,保温构件61的排气腔51侧的端部61b呈与排气腔51大致相同的直径,该端部61b的端缘与排气腔51的前锥形部52a相接,且它们在整周上一体地焊接结合。
这里,也可以形成为将保温构件61作为排气腔51的一部分的结构(使保温构件61所形成的外周空间64和排气腔51所形成的外周空间59连通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符号66表不在排气管41的后端部固定来规定向排气导入管49的插入量的限动环,符号67表不在排气管41的前端部固定且向排气端口出口 34a内插入的插入管,符号68表示与排气管41的前端部间隙嵌合且紧固到排气端口出口 34a的周围,由此将插入管67保持在排气端口出口 34a内的紧固凸缘,符号69表示从上方且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排气管41的从第一弯曲部42的后半部分至第二直线部45之间的防护罩,符号69a及69b分别表示为了将防护罩69的前后固定于排气管41而焊接固定在排气管41的外周上的〕状的前防护罩托架及后防护罩托架。通过将上述各部件、排气腔51及保温构件61安装到排气管41上,由此构成所述排气管组件40。
接着,对排气管组件40的制造、组装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在规定的圆形钢管上以沿着所述中心轴线E的方式实施弯曲加工来形成排气管41。需要说明的是,在排气管41为分割式的情况下,在对各分割体分别进行弯曲加工后,将它们焊接结合为一体。
接着,在该排气管41上从第一弯曲部42侧依序安装第三管部54、第二管部53及第一管部52,首先,将第三管部54的后锥形部54b焊接结合到排气管41上。之后,在第三管部54的前端部54a上焊接结合第二管部53的后端部53b,在第二管部53的前端部53a上焊接结合第一管部52的后端部52b,并将第一管部52的前锥形部52a焊接结合到排气管41上。
之后,将上下半体62、63以夹入第一弯曲部42的方式安装在该第一弯曲部42上,并将上下半体62、63的端缘部62a、63a彼此焊接结合,从而形成一体的保温构件61。通过将保温构件61形成为两分 割结构,由此在曲率比较大(弯曲程度大)的第一弯曲部42上也能够容易安装保温构件61。该保温构件61的发动机30侧的端部61a与排气管41焊接结合,保温构件61的排气腔51侧的端部61b与第一管部52的前锥形部52a焊接结合。
在将保温构件61安装于排气管41之前或之后,在排气管41的前端部间隙嵌合紧固凸缘68,且在排气管41前端焊接结合插入管67。另外,在排气管41的后端部(第三直线部47)的基端部(前端部)焊接固定限动环66。
后防护罩托架69b在任意的时刻与排气管41的第二直线部45焊接结合。另外,前防护罩托架69a在将第一管部52安装于排气管41之前或之后与第一管部52焊接结合。在上述的前后防护罩托架69a、69b上紧固固定防护罩69的前后端。
通过以上,完成在排气管41的外周具备排气腔51等的排气管组件40的制造、组装。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用于机动两轮车1,具备从发动机30延伸出的排气管41、与所述排气管41的头端连接的排气消声器48,其中,所述排气管41具有使其延伸方向变化的多个弯曲部42、44、46,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具备对所述排气管41的包括所述各弯曲部42、44、46中的至少一个(弯曲部44)在内的部位的外周进行包围的管状的排气腔51,所述排气腔51在所述排气管41的延伸方向上分割成多个部分。
根据该结构,在排气管41的包括弯曲部44在内的部位的外周设置管状的排气腔51时,通过将排气腔51也在排气管41的延伸方向(排气腔51的长度方向)上分割,由此能够容易在排气管41的包括弯曲部44在内的部位的外周上设置管状的排气腔51,由此能够提高排气装置的布局自由度。
另外,上述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中,在所述排气管41上设置使所述排气腔51和排气管41之间的外周空间59与该排气管41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多个连通孔57、58,由此能够将排气腔51还作为排气旁通路来利用。
另外,上述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中,所述排气腔51的分割体(各管部52、53、54)分别由一体的钢管构成,且各管部52、53、54在所述排气管41穿过其中的状态下相互焊接结合而形成所述排气腔51,由此能够提高将排气管41和管状的排气腔51 —体结合而成的小组体(排气管组件40)的生产率,其中,该排气腔51对该排气管41的包括弯曲部42、44、46在内的部位的外周进行包围。
另外,上述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具备保温构件61,该保温构件61对所述排气管41的比所述排气腔51靠发动机30侧的部位的外周进行包围来保持排气的热量,由此能够促进设置在排气装置上的催化剂部49b的活性化。
另外,上述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中,所述保温构件61为沿着所述排气管41的延伸方向分割的两分割结构,由此在将排气腔51组装于排气管41后仍能够容易组装保温构件61。
另外,上述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中,将所述排气管41在其延伸方向上分割的分割部41a设置在由所述排气腔51包围的部位,由此能够使排气装置的外观良好,且同时通过排气管41的分割能够提高排气管41的生产率。
另外,上述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中,所述排气腔51配置在所述发动机30的气缸32的侧方且曲轴箱31的上方,由此能够在发动机30的周围紧凑地配置排气腔5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不仅可以适用于机动两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踏板型车辆),还可以适用于三轮(除了前一轮后两轮的车辆以夕卜,还包括前两轮后一 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跨骑型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中,能够在具有弯曲部的排气管的外周容易设置管状的其他构件,从而效率良好地形成排气腔。
符号说明
I 机动两轮车(跨骑型车辆)
30发动机
31 曲轴箱
32 气缸
41排气管
41a分割部
48排气消声器
42第一弯曲部
44第二弯曲部
46第三弯曲部
51排气腔
52第一管部(分割体)
53第二管部(分割体)
54第三管部(分割体)
57第一连通孔
58第二连通孔
59外周空间
61保温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从发动机延伸出的排气管;以及 与所述排气管的头端连接的排气消声器, 所述排气管具有使其延伸方向变化的弯曲部, 以包围所述排气管的包括所述弯曲部在内的部位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管状的排气腔, 所述排气腔包括在所述排气管的延伸方向上分割成多个的分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具备多个使所述排气腔和排气管之间的外周空间与所述排气管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腔的所述各分割体分别由一体的钢管构成,所述各分割体在所述排气管穿过其中的状态下相互焊接结合而形成所述排气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还具备保温构件,该保温构件包围所述排气管的比所述排气腔靠所述发动机侧的部位的外周来保持排气的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构件形成为沿着所述排气管的延伸方向分割的两分割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腔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的侧方且曲轴箱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排气管在其延伸 方向上分割的分割部设置在由所述排气腔包围的部位。
全文摘要
该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从发动机延伸出的排气管、与所述排气管的头端连接的排气消声器,所述排气管具有使其延伸方向变化的弯曲部,以包围所述排气管的包括所述弯曲部在内的部位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管状的排气腔,所述排气腔包括在所述排气管的延伸方向上分割成多个的分割体。
文档编号F01N1/08GK103237723SQ20118005815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8日
发明者铃木达哉, 铃木均, 东野文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