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1104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缸盖冷却系统领域,更为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水冷式发动机,汽缸盖水套用于降低汽缸盖温度,带走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为使汽缸盖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冷却,避免汽缸盖过热,从而影响发动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经常在汽缸盖内部整体浇铸出水流通道,用于冷却液的循环和冷却。目前最常见的汽缸盖冷却水套一般设置上下两个冷却液腔,且围绕火花塞安装孔等周边的腔壁进行循环冷却,对排气道却没有特意布置冷却液腔用于排气道的冷却。这种布置方式很难通过更改水套的局部结构来调节排气侧的温度,容易导致排气侧温度过高,影响缸盖整体冷却效率,甚至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降低汽缸盖温度的发动机冷却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所提供的这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包括发动机本体,设置在发动机本体上的燃烧室、进气道、排气道,在所述的燃烧室周围并围绕火花塞安装孔周边的腔壁上设有冷却液腔,在所述的排气道与下油池之间设有排气道冷却装置和多个冷却液进水口。

所述的排气道冷却装置为排气道冷却液腔。

所述冷却液进水口的形状为椭圆孔形冷却液入口。

所述冷却液进水口的形状为长弧形冷却液入口。

所述椭圆孔形冷却液入口的数量为7个,设置在发动机气缸与气缸之间的鼻梁区。

所述长弧形冷却液入口数量为8个,设置在进气侧与排气侧与燃烧室连接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在发动机进气侧和排气侧同时布置进水口,对火花塞周围、燃烧室及鼻梁区冷却后,汇集到排气侧,使排气侧温度得到更好的冷却,提高发动机汽缸盖整体冷却效率,有效地降低了汽缸盖温度。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排气道冷却液腔,2、椭圆孔形冷却液入口,3、长弧形冷却液入口,4、冷却液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这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包括发动机本体,设置在发动机本体上的燃烧室、进气道、排气道,在燃烧室周围并围绕火花塞安装孔周边的腔壁上设有冷却液腔,在排气道与下油池之间设有排气道冷却装置和多个冷却液进水口。

排气道冷却装置为排气道冷却液腔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冷却液由冷却液进水口进入排气道冷却液腔1,对燃烧室、鼻梁区及排气侧冷却后再通过冷却液出水口流出冷却腔。

如图1所示,冷却液进水口的形状为椭圆孔形冷却液入口2。

冷却液进水口的形状为长弧形冷却液入口3。

椭圆孔形冷却液入口2的数量为7个,设置在发动机气缸与气缸之间的鼻梁区。

长弧形冷却液入口3数量为8个,设置在进气侧与排气侧与燃烧室连接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汽缸盖冷却液腔的多个入口通道——椭圆孔形冷却液入口2和长弧形冷却液入口3,且唯一一个出口通道——冷却液出口4布置在缸盖冷却液腔的最上端,并与冷却排气道的排气道冷却液腔1直接相连,冷却液出口4布置在最高处,可以避免形成空气囊和蒸气囊而影响散热。

流经缸盖冷却液腔的入口通道——椭圆孔形冷却液入口2为椭圆形,共有7处,每个汽缸之间的鼻梁区布置2个,一缸前端布置1个。

流进缸盖冷却液的入口通道——长弧形冷却液入口3为长弧形,进气侧与排气侧围绕燃烧室分别布置1个。

发动机运行时,冷却液通过椭圆孔形冷却液入口2、长弧形冷却液入口3,冷却液入口进入汽缸盖冷却液腔,在对火花塞周围、燃烧室及鼻梁区冷却后,然后再通过排气道冷却液腔1通道对排气道进行冷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