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8761发布日期:2018-10-24 00:0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备止回阀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压缩机通常具备形成有制冷剂通路的壳体,并在制冷剂通路之中配置有止回阀。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压缩机中,在吸入端口(日文:吸入ポート)与吸入室之间配置有止回阀。该止回阀容许制冷剂从吸入端口向吸入室流动且防止制冷剂从吸入室向吸入端口逆流。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止回阀具备圆筒状的阀壳、与阀壳内接的阀芯、以及配置在阀芯的上方的阀座部件。多个开口部在周向上排列地形成于阀壳的周壁。通过了阀座部件的阀孔的制冷剂通过形成于阀壳的上述开口部而到达吸入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243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制冷剂能够通过形成于阀壳的多个开口部,另一方面,无法通过位于阀壳中的相邻的开口部之间的部分。根据止回阀设置在了压缩机之中时形成的阀壳的姿势(例如设置角度),该部分的位置也改变。

在参照专利文献1的附图(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3以及图4)时,在阀壳形成有多个开口部,从多个开口部中的、设置成与壳体的内壁相对的开口部流出的制冷剂由于壳体的内壁成为阻力而难以流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减小与通过止回阀的制冷剂的流通相伴的阻力的构成的压缩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基于本发明的压缩机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通路;和止回阀,该止回阀设置在上述制冷剂通路内,上述止回阀包括:阀座部件,该阀座部件在内侧形成有供上述制冷剂通过的阀孔;阀芯,该阀芯通过相对于上述阀座部件分离/接触从而对上述阀孔进行开闭;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上述阀芯向相对于上述阀座部件接近的方向进行施力;以及阀壳,该阀壳在内侧收纳上述阀芯以及上述施力部件并与上述阀座部件连结,上述阀壳具有:底部,该底部设置于相对于上述阀芯与上述阀座部件侧相反的一侧;和多个柱状部,该多个柱状部具有间隔地配置,且各自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阀座部件侧延伸,并对上述阀芯的移动进行引导,通过多个上述柱状部的上述间隔相互不同,从而区划出形成于上述间隔大的部分的大开口部、和具有比上述大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小的开口面积的小开口部,上述止回阀配置成上述小开口部相比上述大开口部与上述壳体更近地相对。

在上述压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壳体在上述止回阀的下游侧由隔壁区划出在周向上延伸的空间,在上述隔壁中的与上述阀壳相对的部分形成有第1限制面,在上述阀壳形成有第2限制面,所述第2限制面与上述第1限制面相对,并通过与上述第1限制面抵接从而限制上述阀壳在多个上述柱状部排列的方向上旋转。

在上述压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第2限制面形成于上述底部的外周面。

在上述压缩机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底部形成有一对上述第2限制面,一对上述第2限制面相对于上述底部的中央部位于互相相反侧。

在上述压缩机中,优选的是,一对上述第2限制面形成为平行地延伸。

在上述压缩机中,优选的是,上述壳体在内侧形成有供上述制冷剂通过的吸入端口、和与上述吸入端口连通的吸入室,上述阀座部件配置在上述吸入端口内,上述阀壳的上述底部配置在上述吸入室内。

发明的效果

能够容易地构成为,作用于从阀孔通过大开口部而到达下游侧的空间的制冷剂的与流通相伴的阻力比作用于从阀孔通过小开口部而到达下游侧的空间的制冷剂的与流通相伴的阻力小,而能够在开阀时使制冷剂高效地向下游侧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压缩机10的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止回阀40的主视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6是放大地示出图1中的由VI线包围的区域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地示出图2中的由VII线包围的区域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止回阀40的分解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中的止回阀40组装于壳体11时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止回阀40的开阀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10中的XI-X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具备比较例中的止回阀40Z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具备比较例中的止回阀40Z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2中的止回阀40B的压缩机10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3中的止回阀40C的压缩机10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止回阀40C的另一设置形态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止回阀40C的又一设置形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压缩机,10C、40、40B、40C、40Z:止回阀,11:壳体,12:后壳体,12a:周壁,13:前壳体,14:缸体,14a、14b、14t、53:凹部,14a1:内壁面,14a2、14a3、14p、14q:内壁面(第1限制面),15:侧板,15d:油供给通路,16:旋转轴,18:转子,18a:槽,19:叶片,20:吸入室,20w:内壁,21:压缩室,22:吸入端口,23:吸入口,24:接头部,25:配管,30:排出室,31:排出口,32:排出阀,34:排出端口(日文:吐出ポート),35:排出区域,36:油分离器,37:连通路,50:阀座部件,51:阀孔,52、60s:外周面,60:阀芯,61:头部,62:躯体部,70:阀壳,71:环状部,71j:突起,72:底部,72e、72g:第2限制面,72f、72h:曲面部,72t:凸部,73:鼓出部,74、74a、74b、74c、74d:柱状部,74s:内周面,80:施力部件,AR:箭头,H1、H2:开口面积,L1:大开口部,L2:小开口部,LL:距离,R1:上游空间,R2:下游空间,S1、S2: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对同一部件以及相当部件标注同一参照标号,有时不反复进行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压缩机10)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压缩机10的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压缩机10例如搭载于车辆并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压缩机10为叶片(英文:vane)型,但以下公开的思想也能够适用于涡旋(英文:scroll)式、斜板式、以及罗茨(英文:Roots)式的压缩机。

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具备壳体11和止回阀40。壳体11包括后壳体12和前壳体13来作为其构成要素,并在内侧形成有吸入端口22、吸入室20以及压缩室21等。后壳体12具有周壁12a(参照图2、图3)。前壳体13具有缸体14。缸体14一体化于前壳体13并被收纳于后壳体12内。侧板15接合于缸体14。

在缸体14的内侧设置有转子18。在转子18(图2、图3)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槽18a。在槽18a的内侧能够进出地收纳有叶片19。伴随旋转轴16的旋转,转子18旋转。在转子18的外周面、缸体14的内壁、相邻的一对叶片19、前壳体13(图1)、以及侧板15(图1)之间区划出压缩室21。

在缸体14的外周面,遍及缸体14的周向上的整周地(参照图2)形成有凹部14a。由设置于缸体14的凹部14a、和后壳体12的内周面形成吸入室20。吸入室20由缸体14(凹部14a)和后壳体12(周壁12a)区划出,并在后述的止回阀40的下游侧在周向上延伸。

设置于壳体11(后壳体12)的吸入端口22与吸入室20连通。吸入端口22以及吸入室20构成了供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通路。详细情况在后叙述,但在吸入室20与吸入端口22之间设置有防止从吸入室20向吸入端口22的制冷剂的逆流的止回阀40。

在缸体14形成有连通于吸入室20的一对吸入口23(图2)。在吸入行程中,压缩室21与吸入室20经由吸入口23而连通。在缸体14的外周面也设置有一对凹部14b(图1、图3)。由凹部14b和后壳体12(周壁12a)的内周面区划出排出室30。在缸体14形成有将压缩室21与排出室30连通的排出口31(图3)。排出口31由排出阀32来进行开闭。在压缩室21被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推开排出阀32而经由排出口31被向排出室30排出。

如图1所示,在后壳体12的周壁12a形成有排出端口34。在排出端口34连接有没有图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的冷凝器。在后壳体12的后侧,由侧板15区划出排出区域35(图1)。在排出区域35内配设有油分离器36。

在侧板15和油分离器36形成有连通路37(图1、图3)。连通路37使排出室30与油分离器36连通。在侧板15形成有油供给通路15d(图1)。油供给通路15d将贮存于排出区域35的底部的润滑油导向槽18a(叶片槽)。

(止回阀40)

参照图1和图2,吸入端口22设置成贯通后壳体12(罩(英文:shell))的周壁12a,在吸入端口22的外侧连续设置有筒状的接头部24。在接头部24连接有配管25。制冷剂(制冷剂气体)从没有图示的蒸发器经由配管25流入吸入端口22内。在吸入室20与吸入端口22之间设置有止回阀40,该止回阀40防止从吸入室20向吸入端口22的制冷剂的逆流。

图4是示出止回阀40的主视图。图5是沿着图4中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图6是放大地示出图1中的由VI线包围的区域的剖视图。图7是放大地示出图2中的由VII线包围的区域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止回阀40的分解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将止回阀40组装于壳体11时的情形的立体图。

如图4~图9所示,止回阀40具备阀座部件50、阀芯60、阀壳70以及施力部件80(图6、图7)。以下依次说明上述的各构成的详细情况。

(阀座部件50)

止回阀40的阀座部件50具有环状的形状(图8),并在内侧形成有供制冷剂通过的阀孔51。在阀座部件50的外周面52遍及阀座部件50的周向上的整周地形成有凹部53(图4、图8)。阀座部件50设置在制冷剂通路(此处为吸入端口22)内。阀座部件50在形成吸入端口22的内壁面的部件(后壳体12)之外另外设置,并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吸入端口22的内壁面(图6、图7)。

(上游空间R1以及下游空间R2)

通过止回阀40(阀座部件50)固定于制冷剂通路内,从而制冷剂通路分为位于阀座部件50的上游侧的上游空间R1和位于阀座部件50的下游侧的下游空间R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阀座部件50观察时位于吸入端口22侧的空间相当于上游空间R1,在从阀座部件50观察时位于吸入室20侧的空间相当于下游空间R2,下游空间R2具有沿着壳体11的周向延伸的形状。

(阀芯60)

止回阀40的阀芯60包括头部61以及躯体部62。头部61形成为大致圆盘状,躯体部62形成为大致圆筒状。阀芯60通过使头部61的表面相对于阀座部件50分离/接触,从而对阀孔51进行开闭。关于图5中的头部61,图示了在对头部61进行了俯视时的情形。图5中的头部61并没有示出其截面形状,但为了便宜起见,对图5中的头部61标注了剖面线。在后述的图11等中也同样如此。

躯体部62的外周面60s具有曲面状的形状。在躯体部62的内侧形成有中空空间,施力部件80配置于该中空空间之中(躯体部62的内侧)(图6、图7)。

(阀壳70以及施力部件80)

阀壳70在内侧收纳阀芯60以及施力部件80,并且与阀座部件50连结。具体而言,阀壳70包括环状部71、底部72、鼓出部73以及多个柱状部7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柱状部74(74a~74d))。

环状部71具有圆环状的形状(图8),在环状部71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突起71j。通过使多个突起71j卡定于阀座部件50的凹部53,从而阀壳70与阀座部件50连结(图4)。

底部72具有呈平板状地延伸的形状,并设置于相对于阀芯60与阀座部件50侧相反的一侧(图6、图7)。底部72的外周面(图5)包括具有曲面状的形状的曲面部72f、72h和具有平面状的形状的一对平面部(以下,称为第2限制面72e、72g)。曲面部72f、72h相对于底部72的中央部位于互相相反侧。第2限制面72e、72g相对于底部72的中央部位于互相相反侧,并互相平行。底部72中的位于阀座部件50侧的表面通过与阀芯60抵接从而作为限制阀芯60的打开方向上的移动的止动件而发挥功能。

鼓出部73形成在位于底部72中的阀座部件50侧的表面上。施力部件80由螺旋弹簧构成,并配置成包围鼓出部73的周围。

施力部件80配置在底部72与阀芯60的头部61之间,并对阀芯60向相对于阀座部件50接近的方向进行施力。鼓出部73防止在施力部件80伸缩时施力部件80产生错位。

柱状部74(74a~74d)设置在底部72上,并从底部72朝向阀座部件50侧延伸。柱状部74(74a~74d)通过使各自的内周面74s(图5)与阀芯60的外周面60s滑动接触从而对阀芯60的移动进行引导。本实施方式的柱状部74(74a~74d)设置在底部72与环状部71之间,并以将底部72与环状部71连接的方式在它们之间呈直线状地延伸。

如图5中所示,柱状部74(74a~74d)在周向上具有间隔地配置。形成在多个柱状部74(74a~74d)之间的多个间隔相互不同。柱状部74的相互的间隔中的、柱状部74a、74b之间的间隔大,并形成有具有开口面积H1的大开口部L1,在柱状部74d、74c之间也形成有具有开口面积H1的大开口部L1。柱状部74a、74d之间的间隔形成有比大开口部L1小且具有开口面积H2的小开口部L2,在柱状部74b、74c之间也形成有具有开口面积H2的小开口部L2。

小开口部L2的开口面积H2比大开口部L1的开口面积H1小。

多个柱状部74所包括的柱状部74a(第1柱状部)以及柱状部74d(第2柱状部)在周向上相互相邻,并在相互之间形成了小开口部L2。

多个柱状部74所包括的柱状部74b(第1柱状部)以及柱状部74c(第2柱状部)在周向上相互相邻,并在相互之间形成了小开口部L2。

(止回阀40向壳体11的组装)

如上所述(图6、图7),在缸体14的外周面遍及缸体14的周向上的整周地(参照图2)形成有凹部14a。由设置于缸体14的凹部14a、和后壳体12的内周面形成吸入室20。吸入室20位于阀座部件50的下游侧,并相当于下游空间R2。

如图6、图7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凹部14a包括内壁面14a1、14a2、14a3。内壁面14a1位于吸入室20的压缩室21(缸体14)侧,由缸体14(图2)的外周面形成。内壁面14a1配置于与吸入端口22的中心轴交叉的位置,在止回阀40被组装到压缩机10的状态下,内壁面14a1与止回阀40(底部72)的底面相对。

内壁面14a2位于吸入室20的前侧(在图1、图6纸面内为左侧),内壁面14a3位于吸入室20的后侧(排出室30侧)(在图1、图6纸面内为右侧),并形成吸入室20与排出室30之间的区划壁。内壁面14a2、14a3隔有间隔地相互相对,并互相平行。内壁面14a2、14a3之间的距离比设置于止回阀40(底部72)的第2限制面72e、72g之间的距离稍长。

另一方面,内壁面14a2、14a3之间的距离比阀壳70(底部72)的曲面部72f、72h之间的距离LL(图7)短。利用该构成可阻止以曲面部72f、72h分别与内壁面14a2、14a3相对的方式将止回阀40插入于吸入端口22和/或吸入室20之中的情形。止回阀40配置在内壁面14a2、14a3之间。内壁面14a2、14a3相当于“区划出下游空间R2的隔壁”,止回阀40配置成被内壁面14a2、14a3包围(夹着)。

如图9中的箭头AR所示,为了将止回阀40向壳体11组装,将止回阀40插入吸入端口22之中,并将阀座部件50压入于吸入端口22的内壁面。此时,止回阀40以第2限制面72e、72g分别与内壁面14a2、14a3相对的方式被插入吸入端口22以及吸入室20之中。

通过使第2限制面72e、72g形成于阀壳70,从而工作人员或组装装置能够在容易识别阀壳70的预先设定的设置角度的基础上,将止回阀40设置于吸入端口22以及吸入室20之中。由于一对第2限制面72e、72g在底部72的外周面上平行地延伸,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止回阀40插入并设置于平行地形成的内壁面14a2、14a3。在将止回阀40组装到压缩机10之中时,能够抑制在形成于阀壳70的开口部的朝向产生偏差(日文:ばらつき)。

即,阀壳70中的位于相邻的开口部之间的部分(多个柱状部74)相对于从阀孔51通过开口部向下游侧流动的制冷剂而作为阻力进行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如上述那样抑制在止回阀40设置在了压缩机10之中时所形成的阀壳70的姿势(例如设置角度)、即在开口部的朝向产生偏差的情况,所以作用于制冷剂的上述那样的阻力也不会变动,作为结果,也几乎不会在止回阀40的开阀压力等产生偏差。因此,也不特别需要在壳体11与阀壳70之间形成宽广的空间(排泄部分(日文:逃がし))、且不论开口部的朝向如何制冷剂均容易从开口部全方向地流动的这样的对策,也能够抑制因排泄部分的形成而导致装置整体大型化的情形。

在止回阀40被组装到压缩机10的状态下,阀座部件50配置在吸入端口22内,阀壳70的底部72配置在吸入室20内。内壁面14a2与底部72的第2限制面72e相对,内壁面14a3与底部72的第2限制面72g相对。阀壳70的设置角度能够由该相对关系唯一地确定。内壁面14a2中的与第2限制面72e相对的部分能够作为第1限制面发挥功能,内壁面14a3中的与第2限制面72g相对的部分也能够作为第1限制面发挥功能。

在止回阀40被组装到压缩机10的状态下,内壁面14a2中的与第2限制面72e相对的部分(第1限制面)通过与第2限制面72e抵接从而限制止回阀40的阀壳70在周向上旋转。同样地,内壁面14a3中的与第2限制面72g相对的部分(第1限制面)通过与第2限制面72g抵接从而限制止回阀40的阀壳70在周向上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部72形成有比柱状部74的外周面的位置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状的部位,该部位的外表面形成第2限制面72e、72g。底部72并不一定具有这样的凸缘状的部位,第2限制面72e、72g也可以不形成于这样的凸缘状的部位。第2限制面72e、72g例如也可以形成在柱状部74的外周面上。

(作用于制冷剂的阻力)

如上所述,制冷剂能够通过形成于阀壳70的多个开口部(大开口部L1以及小开口部L2),另一方面,无法通过阀壳70中的位于相邻的开口部之间的部分(设置有柱状部74的部分)。

如图6、图7及图9所示,在止回阀40被组装到压缩机10的状态下,大开口部L1配置成朝向吸入室20扩展的方向(吸入室20呈环状地延伸的方向)开口,另一方面,小开口部L2配置成相比大开口部L1与作为形成下游空间R2(吸入室20)的隔壁的内壁面14a2、14a3更近地相对地开口。由于大开口部L1不会被内壁面14a2、14a3阻碍流动,所以能够在阻力小的状态下使通过了阀孔51的制冷剂向下游侧流动。

图10是示出止回阀40的开阀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沿着图10中的XI-XI线的向视剖视图。作用于从阀孔51通过大开口部L1而到达下游空间R2(吸入室20)的制冷剂的与流通相伴的阻力比作用于从阀孔51通过小开口部L2而到达下游空间R2(吸入室20)的制冷剂的与流通相伴的阻力小。利用该构成,能够在开阀时使制冷剂高效地向下游侧流动。

如上所述,柱状部74a(第1柱状部)以及柱状部74d(第2柱状部)在周向上相互相邻,并在相互之间形成了小开口部L2。在柱状部74a中的形成小开口部L2的部分、柱状部74d(第2柱状部)中的形成小开口部L2的部分、以及内壁面14a2之间形成有间隙S1。

同样地,柱状部74b(第1柱状部)以及柱状部74c(第2柱状部)在周向上相互相邻,并在相互之间形成了小开口部L2。在柱状部74b中的形成小开口部L2的部分、柱状部74c(第2柱状部)中的形成小开口部L2的部分、以及内壁面14a3之间形成有间隙S2。

在间隙S1、S2中,阀芯60与柱状部74重叠的部分的面积最小(流路面积最大),间隙S1、S2的利用效率变大,例如能够使能够通过间隙S1、S2的制冷剂的量增多。

[比较例]

图12以及图13是示出具备比较例中的止回阀40Z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在止回阀40Z中,柱状部74(74a~74d)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在壳体11没有设置相当于第1限制面的部位,而且,在阀壳70的底部72也没有设置相当于第2限制面的部位。

在止回阀40Z的情况下,在将止回阀40Z组装到吸入端口22之中时,止回阀40Z有可能以图12所示那样的姿势被固定,止回阀40Z也有可能以图13所示那样的姿势被固定。在止回阀40Z设置在了压缩机之中时,在阀壳70的姿势(设置角度)产生偏差,作用于制冷剂的阻力也会变动,作为结果,在止回阀40Z的开阀压力等也有可能产生偏差。

如图12所示,在止回阀40Z的情况下,即使形成于阀壳70的四个开口部中的两个开口部配置成朝向吸入室20扩展的方向(吸入室20呈环状地延伸的方向)开口,该两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也会比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大开口部L1)的开口面积小。实施方式1的止回阀40能够更高效地使制冷剂向下游侧流动。

[实施方式2]

图14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2中的止回阀40B的压缩机的剖视图。止回阀40B在躯体部62形成于靠近头部61中的内径侧的位置的这一点、和鼓出部73具有筒状的形状的这一点上与止回阀40不同。阀芯60的移动通过使鼓出部73的内周面与躯体部62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从而被引导。

在止回阀40B的构成中,也在止回阀40B被组装到压缩机10的状态下,大开口部配置成朝向吸入室20扩展的方向(吸入室20呈环状地延伸的方向)开口,小开口部配置成相比大开口部与作为形成下游空间R2(吸入室20)的隔壁的内壁面14a2、14a3更近地相对地开口。利用该构成,能够在开阀时使制冷剂高效地向下游侧流动。

作为隔壁的内壁面14a2与止回阀40B(底部72)的第2限制面72e相对,作为隔壁的内壁面14a3与止回阀40B(底部72)的第2限制面72g相对。阀壳70的设置角度能够由该相对关系唯一地确定,在将止回阀40B组装到压缩机10之中时,能够抑制在形成于阀壳70的开口部的朝向产生偏差。

[实施方式3]

图15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3中的止回阀40C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第2限制面72e、72g形成于底部72的外周面,在止回阀被组装到压缩机10的状态下,设置于壳体11的内壁面14a2与第2限制面72e相对,内壁面14a3与第2限制面72g相对。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止回阀40C中,在底部72的底面设置有凸部72t。底部72具有例如在与图15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形状,在凸部72t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限制面72e、72g。

另一方面,在壳体11(此处为缸体14)的内壁面14a1设置有凹部14t,在凹部14t的内周面形成有作为第1限制面的内壁面14p、14q。在止回阀10C被组装到压缩机10的状态下,凸部72t嵌入到凹部14t内,设置于壳体11的内壁面14p与第2限制面72e相对,内壁面14q与第2限制面72g相对。

利用该构成,也通过使第2限制面72e、72g形成于阀壳70,从而工作人员或组装装置在容易识别阀壳70的预先设定的设置角度的基础上,能够将止回阀40C设置于吸入端口22以及吸入室20之中。在将止回阀40C组装到压缩机10之中时,利用第1限制面与第2限制面的相对关系,能够抑制在形成于阀壳70的开口部的朝向产生偏差。

[实施方式3的另一构成]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止回阀40C的另一设置形态的图。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缸体14的外周面(内壁面14a1)上设置有止回阀。如图16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形成吸入室20的内壁20w形成凹部14t,止回阀40C的凸部72t被嵌入于凹部14t。利用该构成,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实施方式3的又一构成]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止回阀40C的又一设置形态的图。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1形成有两个第1限制面(内壁面14a2、14a3或内壁面14p、14q),在阀壳70形成有两个第2限制面72e、72g。

如图17所示,也可以是,在壳体11形成有一个第1限制面(内壁面14p),在阀壳70形成有一个第2限制面72e。利用该构成,也通过使第2限制面72e形成于阀壳70,从而工作人员或组装装置在容易识别阀壳70的预先设定的设置角度的基础上,能够将止回阀40C设置于吸入端口22以及吸入室20之中。在将止回阀40C组装到压缩机10之中时,利用第1限制面与第2限制面的相对关系,能够抑制在形成于阀壳70的开口部的朝向产生偏差。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阀壳70形成有两个大开口部L1和两个小开口部L2,但也可以是,在阀壳70形成有一个大开口部L1和一个小开口部L2。在该情况下,柱状部74的数量为两个。利用该构成,也在例如止回阀被组装到压缩机10的状态下,大开口部L1配置成朝向吸入室20扩展的方向(吸入室20呈环状地延伸的方向)开口,另一方面,小开口部L2配置成朝向内壁面14a2开口。柱状部74的个数也可以为三个,还可以为五个以上。

作用于从阀孔51通过大开口部L1而到达下游空间R2(吸入室20)的制冷剂的与流通相伴的阻力比作用于从阀孔51通过小开口部L2而到达下游空间R2(吸入室20)的制冷剂的与流通相伴的阻力小。利用该构成,也能够在开阀时使制冷剂高效地向下游侧流动。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第1限制面以及第2限制面均具有平面形状,但第1限制面以及第2限制面也可以具有曲面形状和/或弯折面形状。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公开内容在所有的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