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稳定性整体式前置齿轮减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9661发布日期:2019-06-26 01:0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高稳定性整体式前置齿轮减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机,具体涉及高稳定性整体式前置齿轮减速机。



背景技术:

齿轮减速机一般用于低转速第一从动扭矩的传动设备,把电动机普通的减速机也会有几对相同原理齿轮达到理想的减速效果,第一从动主动齿轮的齿数之比,就是传动比。随着减速机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到了减速机。

齿轮减速机结合国际技术要求制造,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并具有以下几点优点:(1)节省空间,可靠耐用;(2)承受过载能力高,功率可达132KW;(3)能耗低,性能优越,减速机效率高达95%以上; (4)振动主动,噪音低,节能高;(5)选用优质锻钢材料,钢性铸铁箱体,齿轮表面经过高频热处理;(6)经过精密加工,确保轴平行度和定位轴承要求,形成斜齿轮传动总成的减速机配置了各种类电机,组合成机电一体化,完全保证了产品使用质量特性。

齿轮减速机主要分为F系列平行斜齿轮减速机、K系列斜齿轮- 伞轮减速机、R系列硬齿面减速机、S系列斜齿轮-涡轮减速机几类。

现有齿轮减速机的的种类虽然比较多,优势比较第一从动。但是均具有各个零部件自成一个整体,稳定性相对较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稳定性较高的高稳定性整体式前置齿轮减速机,适用于各种低转速第一从动扭矩的传动设备,并且稳定性非常高。

高稳定性整体式前置齿轮减速机:包括控制箱、减速箱、锥齿轮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和锥齿轮箱分别位于减速箱的两侧,所述控制箱中安装有控制器、电机、联轴器,所述控制器安装于电机上方,所述联轴器通过紧固螺钉安装于电机轴上;所述减速箱中安装有第一传动轴、第二锥齿轮杆、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通过紧固螺钉固定于第一传动轴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通过紧固螺钉固定于第二锥齿轮杆上,所述主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相互啮合;所述锥齿轮箱中安装有T形套筒、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一传动轴通过T 形套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所述T形套筒与第一传动轴通过轴承进行连接;所述T形套筒与第一锥齿轮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电机通过连轴器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齿轮与第一传动轴通过紧固螺钉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二锥齿轮杆通过紧固螺钉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地,所述联轴器与电机通过紧固螺钉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联轴器与第一传动轴通过紧固螺钉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T形套筒与第一锥齿轮通过轴承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结构新颖、操作简便、设计巧妙、巧妙地将锥齿轮与直齿轮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稳定性高,扭矩大,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低转速第一从动扭矩的传动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速机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锥齿轮啮合机构示意图。

图5位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箱结构示意图。

图中高稳定性整体式前置齿轮减速机第一锥齿轮1、第二锥齿轮 2、T形套筒3、主动齿轮4、第一从动齿轮5、第二锥齿轮杆6、联轴器7、电机8、控制箱9、控制器10、第一传动轴11、减速箱12、锥齿轮箱1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高稳定性整体式前置齿轮减速机,包括控制箱9、减速箱12、锥齿轮箱13、控制器10、电机8、联轴器7、第一传动轴、第二锥齿轮杆6、主动齿轮5、第一从动齿轮4、T形套筒3、第一锥齿轮1、第二锥齿轮2,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9和锥齿轮箱13分别位于减速箱12的两侧,所述控制箱9中上方安装有控制器10,下方安装电机8,所述减速箱12中安装有第一传动轴11、第二锥齿轮杆6、主动齿轮4、第一从动齿轮5,主动齿轮4与第一传动轴11通过紧固螺钉连接,第一从动齿轮5与第二锥齿轮杆6通过紧固螺钉连接,主动齿轮4与第一从动齿轮5相互啮合,所述锥齿轮箱13中安装有T形套筒3、第一锥齿轮1、第二锥齿轮2,第一锥齿轮1与第二锥齿轮2 相互啮合,所述电机8与第一传动轴11通过联轴器7相互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11与锥齿轮通过T形套筒3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各个零件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地,所述联轴器7与电机8通过紧固螺钉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联轴器7与第一传动轴11通过紧固螺钉固定。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高稳定性整体式前置齿轮减速机,本装置结构新颖、操作简便、设计巧妙,巧妙地将锥齿轮、直齿轮、电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稳定性高,扭矩大,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低转速大动扭矩的传动设备。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