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损换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35735发布日期:2020-10-28 11:25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磨损换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耐磨损换向器。



背景技术:

水表是国家重点管理理论计量器具,水表在出厂前都需对水表的精确度进行检测,对于水表的精密度有十分高的要求,检测合格后才能投放到市场,目前水表的检测方法大多使用称重法来对水表的精度进行测算,具体做法为,将水管接入水表的人口,水表的出口连接到称重装置,根据称重装置检测的重量和水表的读数来测算水表的精度是否合格,在称重装置在水注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水路换向器来进行换向操作,换向器中的换向斗是控制水路的活动机构,需要固定换向斗在换向器外壳内的位置,以便于换向斗能准确的将水路换向,目前的决绝办法为减小换向斗与换向器外壳之间的间隙已达到限制换向斗位置的作用,但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与换向器外壳之间产生严重的磨损,增大换向斗与换向器外壳之间的空隙,以及降低换向器外壳对换向斗的支撑强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换向斗松动以及换向斗发生位移导致换向失败,对换向器的可靠性造成影响,最终造成检测结果的错误导致检测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磨损换向器,旨在改善现有的换向器长期使用容易发生位移和磨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耐磨损换向器,包括换向器壳体,所述换向器壳体的一侧内部安装有轴承,所述换向器壳体的一侧表面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第一伸缩缸和第二伸缩缸,所述轴承的内部安装有卡轴,所述卡轴的一端表面安装有摆动杆,所述第一伸缩缸和所述第二伸缩缸的顶部安装有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换向器壳体的内部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换向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一侧从内至外依次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一侧从内至外依次开设有第二通孔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一侧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卡轴的表面从左至右依次开设有第五凹槽和第六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五凹槽之间安装有滚柱,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之间安装有滚珠,所述第四凹槽和所述第六凹槽之间安装有固定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块的顶部开设有凹槽,且该凹槽通过转轴分别与所述摆动杆的两端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卡轴从左至右依次贯通所述摆动杆、轴承、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为环形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大小和形状均一致,且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形状与所述滚珠的表面相适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的剖面形状为半圆形与所述滚柱的外表面相适配,所述第五凹槽为环形槽,所述滚柱的形状与所述第五凹槽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二凹槽与滚柱的数量一致,且以所述卡轴的轴心为阵列中心分别分布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内部和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五凹槽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第二固定块互相不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键分别与所述第四凹槽和所述第六凹槽之间间隙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换向器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第二固定块与所述换向斗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轴承、所述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和所述卡轴的数量为两个,以所述换向器壳体的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于所述换向器壳体中线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一种耐磨损换向器,换向斗的一侧焊接有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焊接于换向器壳体的一侧,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之间安装有滚珠,轴承安装于换向器壳体的一侧的内部,卡轴从左至右依次贯通连接轴承、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换向斗与换向器壳体之间不直接接触,分布于换向斗两侧的卡轴、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将换向斗的位置固定,从而使耐磨损换向器具有了长期使用不容易发生位移和磨损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换向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换向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固定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固定块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固定块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换向器壳体;2-轴承;3-第一伸缩缸;4-第二伸缩缸;5-卡轴;6-摆动杆;7-第一连接块;8-第二连接块;9-第一固定块;10-第二固定块;11-第一通孔;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第二通孔;15-第三凹槽;16-第四凹槽;17-第五凹槽;18-第六凹槽;19-滚柱;20-滚珠;21-固定键;22-换向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耐磨损换向器,包括换向器壳体1,其中,换向器壳体1的一侧内部安装有轴承2,换向器壳体1的一侧表面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第一伸缩缸3和第二伸缩缸4,轴承2的内部安装有卡轴5,卡轴5的一端表面安装有摆动杆6,第一伸缩缸3和第二伸缩缸4通过伸出和缩回通过摆动杆6控制换向斗22换向,第一伸缩缸3和第二伸缩缸4的顶部安装有第一连接块7和第二连接块8,第一连接块7和第二连接块8的顶部开设有凹槽,且该凹槽通过转轴分别与摆动杆6的两端转动连接,换向器壳体1的内部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第一固定块9、第二固定块10和换向斗22,其中,卡轴5从左至右依次贯通摆动杆6、轴承2、第一固定块9和第二固定块10,卡轴5用于支撑换向斗22以及将摆动杆6的转动传递给换向斗22,第一固定块9的一侧从内至外依次开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一凹槽12,第一通孔11的内壁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13,第二固定块10的一侧从内至外依次开设有第二通孔14和第三凹槽15,第二通孔14的内壁一侧开设有第四凹槽16,卡轴5的表面从左至右依次开设有第五凹槽17和第六凹槽18,第二凹槽13和第五凹槽17之间安装有滚柱19,第一凹槽12与第三凹槽15之间安装有滚珠20,第四凹槽16和第六凹槽18之间安装有固定键21,固定键21分别与第四凹槽16和第六凹槽18之间间隙配合,第一凹槽12和第三凹槽15为环形槽,第一凹槽12和第三凹槽15的大小和形状均一致,且第一凹槽12和第三凹槽15的形状与滚珠20的表面相适配,第二凹槽13的剖面形状为半圆形与滚柱19的外表面相适配,第五凹槽17为环形槽,滚柱19的形状与第五凹槽17的形状相适配,第二凹槽13与滚柱19的数量一致,且以卡轴5的轴心为阵列中心分别分布于第一固定块9的内部和第二凹槽13与第五凹槽17之间,第一固定块9与第二固定块10互相不接触,第一固定块9与换向器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第二固定块10与换向斗2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更加牢固,轴承2、第一固定块9、第二固定块10和卡轴5的数量为两个,以换向器壳体1的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于换向器壳体1中线的两侧,分布于换向斗22与换向器壳体1之间的第一固定块9和第二固定块10之间设置有滚珠20,换向斗22与换向器壳体1之间的不直接接触,换向斗22与换向器壳体1之间的相对运动由滑动改为滚动,且将换向斗22固定于换向器壳体1的内部,从而使耐磨损换向器具有了长期使用不容易发生位移和磨损的问题。

具体的,该一种耐磨损换向器的工作原理:卡轴5从左至右依次贯通摆动杆6、轴承2、第一固定块9和第二固定块10,第一固定块9焊接在换向器壳体1内部一侧,第二固定块10焊接于换向斗22的一侧,卡轴5与第一固定块9之间设置有滚柱19,卡轴5与第二固定块10之间通过固定键21连接,第一固定块9和第二固定块10之间设置有滚珠20,第一固定块9和第二固定块10不直接接触,第一伸缩缸3和第二伸缩缸4分别缩回和伸出带动摆动杆6向左旋转或向右旋转,摆动杆6带动卡轴5向左旋转或向右旋转,卡轴5通过固定键21带动第二固定块10向左旋转或向右旋转,第二固定块10带动换向斗22向左旋转或向右旋转,第一固定块9与第二固定块10将换向斗22固定于换向器壳体1的内部限制换向斗22的位移,第一固定块9与卡轴5之间设置的滚柱19将与第一固定块9与卡轴5之间的相对运动转为滚动,第一固定块9与第二固定块10之间设置的滚珠20沿第一凹槽12和第三凹槽15的内壁之间运动将第一固定块9与第二固定块10之间的相对运动转为滚动,从而使耐磨损换向器具有了长期使用不容易发生位移和磨损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