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驻车制动用驱动装置和电动驻车制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287597阅读:来源:国知局
5,并且螺母构件7的上文提到的接合部74被插入相应的滑动槽85中。因此,限制了螺母构件7相对于活塞8的旋转。因此,也限制了螺母构件7的经由活塞8的相对于圆筒形部13b的旋转。
[0072]螺杆构件6形成为能够通过上文提到的减速齿轮机构4由电动马达3旋转。当车辆被驻车时螺杆构件6被旋转时,非可旋转螺母构件7在活塞8内沿着螺杆构件6的旋转轴线方向朝向盘式转子9移动(朝向如图2中观察的左侧)。随后,螺母构件7的端部73推动活塞8并且使第一刹车片21a朝向盘式转子9偏置。
[0073]另一方面,在第一刹车片21a处产生的反作用力经由活塞8、螺母构件7、螺杆构件6和减速齿轮机构4作用在卡钳本体13上,从而使得卡钳本体13沿与活塞8相对的方向偏置(朝向如图2中观察的右侧)。因此,卡钳本体13沿着旋转轴线方向移动,并且棘爪部13a使第二刹车片21b朝向盘式转子9偏置。因此,盘式转子9被第一刹车片21a和第二刹车片21b挤压,因此,制动力被施加至车轮W。
[0074]在使施加至盘式转子9的制动力释放的情况下,电动马达3被促动以沿着反向方向旋转以便使螺母构件7朝向图2中的右侧移动,因此由活塞8对第一刹车片21a的按压被停止。因此,在第一刹车片21a处产生的反作用力消失并且因此,由卡钳本体13的棘爪部13a对第二刹车片21b的按压也被停止。结果是,对车轮的制动力的施加被停止。
[0075]在车辆行驶时,当车辆的车辆操作者执行制动操作以使得车辆速度降低时,从主缸(未示出)排放的液压制动压力经由制动导管(未示出)被供给至圆筒形部13b。供给至圆筒形部13b的液压制动压力沿着螺杆构件6的旋转轴线方向(朝向图2中的左侧)推动活塞8—一该活塞8已经与螺母构件7分离一一以便使第一刹车片21a朝向盘式转子9偏置。
[0076]上文提到的安装件11、滑动销12、卡钳本体13、第一刹车片21a、第二刹车片21b、螺杆构件6、螺母构件7和活塞8形成驻车制动促动器M。
[0077]接下来,将在下文中参照图3详细说明用于驱动驻车制动促动器M的电动驻车制动用驱动装置D (下文称为驱动装置D)。在将图3中的上侧作为驱动装置D的上侧并且将图3中的下侧作为驱动装置D的下侧的情况下进行说明。
[0078]构成驱动装置D的减速齿轮机构4的齿轮本体41包括下本体411和上本体412,该下本体411和上本体412中每一者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为一体件。下本体411和上本体412被流体紧密地接合,使得在整体地连接的下本体411和上本体412的内侧形成有具有预定容积的空间。齿轮本体41被固定在上文提到的卡钳本体13上。
[0079]如图3中所示,电动马达3以下述方式被固定在下本体411上:螺纹件42——该螺纹件42被插入至电动马达3的凸缘部31中一一被紧固在衬套构件411a上,该衬套构件411a被插入至下本体411中。电动马达3被容置在马达容置部411b中,马达容置部411b形成为具有深深地向下延伸至下本体411的内侧的形状。下本体411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将外部连接器(未示出)与下本体411的端部连接的电源连接器部411c。将电源连接器部411c与电动马达3连接的电源供给线(未示出)被嵌入至下本体411中。
[0080]电动马达3设置有输出轴32 (输出轴32与输出轴对应),该输出轴32设置成与盘式转子9的旋转轴线Φ平行。小齿轮43 (该小齿轮43与驱动齿轮对应)——小齿轮43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螺旋齿431—一通过压配合等被固定在输出轴32上。
[0081]枢转销44通过例如压配合、焊接等被固定在下本体411和上本体412之间。齿轮构件46 (该齿轮构件46与第一旋转轴对应)经由一对套筒45a和45b可旋转地附接在枢转销44上。第一凸缘部461形成在齿轮构件46的上部处使得能够沿径向方向突出。第一轮齿轮47 (与第一从动齿轮对应)通过嵌入模制被固定在第一凸缘部461上。
[0082]第一轮齿轮47是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螺旋齿轮,并且第一轮齿轮47的外周表面设置有螺旋齿471。第一轮齿轮47与上文提到的小齿轮43的螺旋齿431接合。第一轮齿轮47的直径形成为比小齿轮43的直径更大,并且第一轮齿轮47的螺旋齿471的数量形成为大于小齿轮43的螺旋齿431的数量。
[0083]齿轮部462 (与传递齿轮对应)在齿轮构件46的下部处一体地形成在齿轮构件46的外周表面上。齿轮部462设置有螺旋齿并且与下文提到的第二轮齿轮50 (与第二从动齿轮对应)接合。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上支承构件48a通过例如插入模制、感应焊接等被附接在上本体412的凹陷部412a上。
[0084]支承固定表面411e (与容置表面对应)沿图3中的水平方向从下本体411的外周壁411d(与外壁对应)延伸。支承固定表面411e朝向下文描述的齿轮轴49 (与第二旋转轴对应)的旋转中心延伸,并且使行星齿轮51与第二轮齿轮50分离。
[0085]支承固定表面411e形成为使得其外轮廓具有完整的圆形形状(参见图4A)。支承固定表面411e的中央设置有穿透的支承孔411f并且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台部411go下支承构件48b附接至凸台部411g。更具体地,下支承构件48b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通过插入模制、感应焊接等固定在凸台部41 Ig上。
[0086]金属制成的齿轮轴4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上支承构件48a和下支承构件48b上。齿轮轴49的上部形成有沿径向方向突出的第二凸缘部491。第二轮齿轮50通过嵌入模制被固定在第二凸缘部491上。
[0087]与第一轮齿轮47相同,第二轮齿轮50为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螺旋齿轮并且在其外周表面上设置有螺旋齿501。第二轮齿轮50与上文提到的齿轮构件46的齿轮部462接合。第二轮齿轮50形成为使得其直径大于齿轮部462的直径,并且第二轮齿轮50的螺旋齿501的数量大于齿轮部462的齿的数量。
[0088]太阳齿轮部492 (与太阳齿轮对应)在齿轮轴49的下端部处一体地形成为一体件。太阳齿轮部492与第二轮齿轮50 —起旋转。
[0089]与太阳齿轮部492接合的多个行星齿轮51围绕太阳齿轮部492设置。根据该实施方式,设置有四(4)个行星齿轮51(参见图4A),然而,行星齿轮的数量不限于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行星齿轮的数量。行星齿轮51中的每一个行星齿轮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根据太阳齿轮部492的旋转而围绕太阳齿轮部492的外周旋转。
[0090]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齿圈52布置成围绕行星齿轮51。呈圆形形状的齿圈52被附接在下本体411上使得齿圈52在其内周表面处与行星齿轮51中的每个行星齿轮接合,并且使得齿圈52面对支承固定表面411e。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将齿圈52附接至下本体411的结构和过程。
[0091]行星齿轮51与托架构件53接合使得行星齿轮51彼此互相连接。托架构件53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并且托架构件53的下端与输出构件54连接。输出构件54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连接至上文提到的螺杆构件6。因此,托架构件53经由输出构件54连接至螺杆构件6(参见图3) ο
[0092]上文提到的太阳齿轮部492、行星齿轮51、齿圈52和托架构件53形成行星齿轮机构YG。托架构件53根据行星齿轮51的旋转而旋转,使得托架构件53减小了太阳齿轮部492的旋转速度,并且将减速的旋转输出至螺杆构件6。
[0093]电动马达3的驱动力首先通过小齿轮43与第一轮齿轮47之间的接合而减小(第一级减速)。第二,电动马达3的驱动力通过齿轮部462与第二轮齿轮50之间的接合而进一步减小(第二级减速)。第三,驱动力通过行星齿轮机构YG再次被进一步减小(第三级减速),并且随后,减小的驱动力被传递至螺杆构件6。
[0094]下文参照图4和图5详细描述了齿圈52至齿轮本体41的附接结构。对图4和图5中的行星齿轮51、齿圈52和缓冲橡胶55应用阴影线以便区分部件。在图3中的上下方向与本发明的轴向方向对应,并且在下列说明中简称为轴向方向。此外,图4B中齿圈52的周向方向与本发明的周向方向对应并且在下列说明中简称为周向方向。而且另外,图4B中的齿圈52的径向方向与本发明的径向方向对应,并且在下列说明中简称为径向方向。
[0095]下本体411的外周壁411d的内周表面411h位于支承固定表面411e的下方的位置处并且形成为呈完整的圆形形状。如图4A和图5A中所示,四(4)个锁定侧扭矩接收器411 j沿径向向内方向从内周表面41 Ih突出。锁定侧扭矩接收器411 j沿周向方向以相等的间隔形成。
[0096]而且,四(4)个释放侧扭矩接收器411k沿径向向内方向从下本体411的内周表面41 Ih突出。与锁定侧扭矩接收器411 j相同,释放侧扭矩接收器411k沿周向方向以相等的间隔形成。释放侧扭矩接收器411k布置成使得每个释放侧扭矩接收器411k邻近于相应的锁定侧扭矩接收器411 j定位,同时在释放侧扭矩接收器411k与锁定侧扭矩接收器411 j之间在周向方向上保持预定的距离。在齿圈52插入下本体411中的状态下,锁定侧扭矩接收器41 Ij与释放侧扭矩接收器411k朝向齿圈52的外周表面521突出。
[0097]一对接合壁411m沿径向向内方向从下本体411的内周表面411h突出(参见图4A和图5A)。每个接合壁411m不形成在比其他相邻的配对的锁定侧扭矩接收器411 j与释放侧扭矩接收器411k更靠近彼此的一对锁定侧扭矩接收器41 Ij与释放侧扭矩接收器411k之间的间隔(在图4A中由附图标记G指示)处,每个接合壁411m而是形成在除了紧密地邻近的锁定侧扭矩接收器411 j与释放侧扭矩接收器411k之间的间隔G之外的位置处。每个接合壁411m在沿轴向方向距离支承固定表面411e的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并且沿周向方向延伸,并且每个接合壁411m的一端被连接至支承固定表面411e(参见图5A)。
[0098]另一方面,齿圈52的外周表面521形成为能够插入至下本体411的内周表面411h上。四(4)个止动部522沿径向向外方向从齿圈52的外周表面521突出(参见图4B和图5B)。止动部522以相等的间隔设置使得止动部522沿周向方向以预定的距离彼此间隔开。每个止动部522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在上文提到的紧密地相邻的锁定侧扭矩接收器41 Ij与释放侧扭矩接收器411k之间的间隔G更小。
[0099]一对防分离部523沿径向向外方向从齿圈52的外周表面521突出(参见图4B和图5B)。每个防分离部523设置在沿周向方向与每个止动部522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此外,防分离部523设置成沿径向方向彼此面对。每个防分离部523形成为使得防分离部523的轴向方向上的宽度比支承固定表面411e与接合壁411m之间的距离更小(参见图 5B) ο
[0100]而且,四⑷个保持部524沿径向向外方向从齿圈5的外周表面521突出。保持部524以相等的间隔设置并且每个保持部524沿周向方向设置在与每个止动部522相邻的位置处。
[0101]下文说明在行星齿轮51和托架构件53被附接至齿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