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7200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电性连接电子模块与电路板的电连接 器。
背景技术
公告于2006年4月11日的美国专利7025602号公开了一种可电性连接电子模块 至电路板的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具有一个上接触针端、一可与该上接触针端配对的下接 触针端,以及一安装于上、下接触针端之间一预定位置的弹簧。上接触针端包括一具有特定 形状且可与一个待测试目标(如电子模块)的触头接触的接触部分、两支持突起及一主体。 下接触针端具有与上接触针端相同的结构,上、下接触针端互相配对使用且互相垂直对齐。 接触针端纵长轴线方向上,上、下接触针端的开口端亦于相反方向上对齐。每一开口端形 成有两个接触臂,两个接触臂之间形成一信道,该信道用以引导上、下接触针端彼此相向移 动。然而,频繁的使用后,接触臂容易损坏。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改善上述电连接器存在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保证电气信号的可靠传 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若干导电端子、下部本 体及自上方安装于该下部本体的上部本体。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上端子、一下端子及一弹 簧,其中上端子形成有一保持部及自该保持部向上延伸的主体,该保持部具有一后端、一自 该后端底部侧缘向上弯曲而成的弯曲部及一自该弯曲部向上延伸且与该后端相对设置的 前端;前、后端之间形成一导引槽,该下端子组配于上端子且可沿着前述导引槽移动,该弹 簧设置于上端子和下端子之间;下部本体设有若干可收容下端子的通孔,上部本体设有若 干以收容上端子的收容槽。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优点当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电 子模块至电路板时,上端子和下端子可以同时沿着导引槽彼此相向移动,端子不容易损坏, 故导电端子能够有效地传递电气信号。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局部图示。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本体的局部底面图示。 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0013]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局部分解图。 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上部本体的局部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可测试一电子 模块(未图示)的电连接器100的局部。该电连接器100包括一上部本体1、一下部本体2 及若干收容于前二者之中的导电端子3(仅显示出一个)。 导电端子3包括一上端子30、下端子32及置于前二者之间的弹簧34。上端子30 具有一个保持部301及一自该保持部301向下延伸的主体302。主体302形成有一具有顶 端的接触部303,以及一对自主体302上端相对两侧边凸出形成且朝向同一方向弯曲的臂 部304。 从侧面看,保持部301大致呈U型,其具有一后端306、一自后端306向前/上方弯 曲180度而成的弯曲部307及一 自弯曲部307向上延伸且与后端306相对设置的前端305。 该弯曲部307同时与前端305、后端306的底端侧缘相连。前端305自其顶端的中部位置凸 设形成有一个与主体302相对设置的凸出部308。前端305、后端306分别具有一个光滑的 内表面。 弯曲部307具有一对弯曲带309及位于两弯曲带309之间的开口 310。每一个弯 曲带309连接前端305的底部侧缘及后端306的对应部位。保持部301设有一个位于前端 305、后端306之间且与前述开口 310连通的导引槽311。 下端子32大致呈线状,形成有一顶端322、一底部具有一接触区325的底端324及 一个连接该顶端322和底端324的加宽部326。上端子30的开口 310的宽度大于该底端 324然小于该加宽部326,故底端324能穿过该开口 310,而该加宽部326不能穿过该开口 310。所述弹簧34是螺旋状的弹簧。 请参阅图4及图5,该上部本体1设有若干收容槽IO,此处仅显示出具有一个收容 槽10的上部本体1的部分。该收容槽10于自上至下的方向上有三个部分,上方的第一部 分是一呈矩型且贯穿上部本体1的上表面11的狭槽102,下方的第二部分是一贯穿上部本 体1的下表面12的圆型收容孔104,及一第三部分,其包括一对凹设于收容孔104内表面相 对两侧大致呈矩型的竖直槽106。该第三部分进一步地还包括凹设于收容孔104内表面上 部相对两部分大致呈矩型且与前述竖直槽106连通的水平槽108。该水平槽108亦与狭槽 102及收容孔104相连通。 高度方向上,该下部本体2比上部本体1薄,其亦设有若干收容导电端子3的矩型 状的通孔20,此处仅显示出具有一个通孔20的下部本体2的部分。 请参阅图2及图3,并请结合参考图5及图6。组装时,下端子32沿顶部至底部方 向插入到该导引槽311中;下端子32与前端305、后端306相对设置且被夹于前端305、后 端306之间,且能够沿导引槽311移动,下端子32的底端324通过开口 310并穿出上端子 30。加宽部326被弯曲部307定位于导引槽311中。下端子32的顶端322与前端305的 凸出部308相对设置。然后,弹簧34向下被定位于臂部304和上端子30的保持部301之 间且围着前述凸出部308和上端子30的主体302。上述过程中,一对臂部304将彼此朝向 对方轻微地弯曲以便弹簧34穿过,而该弹簧3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臂部304及上端子30的保持部301上。 接下来,将下端子32的底端324放入下部本体2的通孔20中且将上部本体1置于下部本体2的上方。请参考图5及图6,上端子30的保持部301的两侧边可动地收容于上部本体1的竖直槽106中,上端子30的臂部304抵靠于收容槽10的内顶面,弹簧34是收容于圆型收容孔104中。上端子30的接触部303和下端子32的接触区325分别超出上部本体1和下部本体2。由此,组装的导电端子3收容于上部本体1和下部本体2之间。[0024] 当电连接器100电性连接电子模块(未图示)至一电路板(未图示)时,上端子30和下端子32可以同时沿着竖直槽106彼此相向移动,上端子30的臂部304和下端子32的加宽部326将压縮弹簧34。由此,当电子模块和电路板均从电连接器100上移走后,弹簧34将使导电端子3回到初始位置。导电端子3能够有效地将电气信号从上端子30传递到下端子32上。 图7及图8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电连接器200的局部。该电连接器200具有同电连接器100相似的结构,其设有一具有收容孔40的上部本体4、具有通孔50的下部本体5和若干导电端子6(仅显示出一个)。所述导电端子6包括一设有接触部603的上端子60, 一个具有接触区615的下端子61及一弹簧62。导电端子6和第一实施例的导电端子3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上端子60的顶端是形成有一朝向下端子61倾斜的倾斜部606,使得上端子60的接触部603和下端子61的接触区615置于同一直线上[0026] 下部本体5具有同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的下部本体2相同的结构。上部本体4具有同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的上部本体1相同的结构,但是设置于接触部603上的狭槽40于其下端位置加大以收容前述倾斜部606。由此,电连接器200可以利用对齐的导电垫片电性连接电子模块至电路板,而电连接器100电性连接电子模块至电路板时,后二者上的导电垫片于竖直方向上互相错开。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若干导电端子、下部本体及自上方安装于该下部本体的上部本体,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上端子、一下端子及一弹簧,下部本体设有若干可收容下端子的通孔,上部本体设有若干收容槽以收容上端子,其特征在于上端子形成有一保持部及自该保持部向上延伸的主体,该保持部具有一后端、一自该后端底部侧缘向上弯曲而成的弯曲部,及一自该弯曲部向上延伸且与该后端相对设置的前端;前、后端之间形成一导引槽,该下端子组配于上端子且可沿着前述导引槽移动,该弹簧设置于上端子和下端子之间。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自后端的中央位置向上延伸。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子具有一顶端、一设有接触区的底端及一连接该顶端和底端的加宽部,其中上端子的弯曲部设有一开口,该下端子可穿过该开口并定位于前述导引槽中。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端的相对两侧边形成有朝向同一方向弯曲的臂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的中央位置形成有一与该主体相对设置的凸出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围绕着该凸出部和主体且被上端子的臂部和下端子的加宽部压縮。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有一与下端子相倾斜的倾斜部。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贯穿上部本体上表面的狭槽,第二部分是一贯穿上部本体下表面用以收容弹簧的收容孔,第三部分是一对凹设于收容孔内相对两侧的槽。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的保持部的两侧边定位于前述上部本体的槽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若干导电端子、下部本体及自上方安装于该下部本体的上部本体。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上端子、一下端子及一弹簧,其中上端子形成有一保持部及自保持部向上延伸的主体,所述保持部具有一后端、一自后端底部侧缘向上弯曲而成的弯曲部及一自该弯曲部向上延伸且与后端相对设置的前端。前、后端之间形成一导引槽,所述下端子组配于上端子且可沿着前述导引槽移动;所述弹簧设置于上端子和下端子之间;下部本体设有若干可收容下端子的通孔,上部本体设有若干以收容上端子的收容槽。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电子模块至电路板时,上端子和下端子沿着导引槽彼此相向移动,导电端子不容易损坏,能够有效地传递电气信号。
文档编号H01R13/24GK201436718SQ20082017688
公开日2010年4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7日
发明者安德鲁·D·珈图索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